03.06 劉威:中醫“疫”線先鋒是如何煉成的?

原題:劉威:中醫“疫”線先鋒

45歲,大專學歷,副主任醫師(內聘),這在高層次人才濟濟的醫療圈中可能算不上一份太光鮮的簡歷。

可疫情之下,“常德市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院中醫專家組組長”的重量級安排,加上那一位位曾經炎症久不消退、核酸檢測難以轉陰的患者的聲聲感謝,卻讓這份簡歷的所屬人——常德市第一中醫醫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劉威的名字,在這個春天被柳城人民廣為傳頌。

劉威:中醫“疫”線先鋒是如何煉成的?

採藥。

“臨證”出槍

談及為何被選拔為中醫專家組組長,劉威一時沒能答上話來,因為這在他眼裡就是一項特殊情況下的工作安排。

可“用醫如用將,用藥如用兵”,這場事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新冠肺炎疫情攻堅戰、持久戰所點之“將”怎會沒有來由呢?

常德市第一中醫醫院始建於1953年,是全省建立最早的中醫院之一,現已成為三級甲等中醫院和全國首批示範中醫院。作為該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劉威的門診量多年來一直居於全院首位,每年接診都超過一萬人次。

為了儘可能多和儘可能好地進行實踐(中醫術語“臨證”),他冬天7點半、夏天7點便開始接診,半天就要看30~50名患者,幾乎從沒有準點吃過午飯。

“如果硬要給這個任命找理由,興許和我多年來接診病例多、經驗相對豐富、精力相對充沛有關係吧。”劉威告訴記者,中醫是一門經驗科學,早在春節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那一刻,他就憑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場“瘟疫”流行,中醫藥應該能發揮很大的作用。因為人類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經歷了500多次瘟疫,比較大的就有300多次,中醫藥在其中發揮了非常關鍵的作用,而曾經長時間沒有西醫支持的中華民族能繁衍昌盛至今,中醫藥更是功不可沒。

於是,他多次主動聯繫相關部門領導,請求用中醫藥診療方法上前線支援。正如他所料想,隨著疫情的不斷擴散和暴發,中醫藥的及時參與,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推行,且很快得到了多家醫院及眾多患者的一致肯定和廣泛認可。2月7日下午,劉威作為常德市中醫防疫組組長,正式帶隊進駐新冠肺炎患者定點收治醫院常德市第二人民醫院,義無反顧地紮根在了“疫”線。

劉威:中醫“疫”線先鋒是如何煉成的?

診療。

“經典”抗疫

“自古醫家出經典。”要想穩穩地紮根中醫,應對好各式各樣的“臨證”,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等在熟讀之外還必須對其有自己的理解、見解。而劉威對此的實踐,就是除了三遍、五遍甚至十遍地反覆研讀它們,還同時寫下了上百萬字的筆記。

劉威告訴記者,我國的中醫文化博大精深。國家衛健委公佈的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第六版特別推薦的清肺排毒湯,組成主要就是《傷寒論》中的麻杏甘石湯、五苓散、小柴胡湯,以及《金匱要略》中的射干麻黃湯。它們除了對一些輕型的患者可以用,危重型也可以結合臨床實際來合理運用。

咳嗽是新冠肺炎患者的一個重要症狀。劉威表示,《黃帝內經》“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體現的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理念,給他本次抗疫施治相當大的啟發。為此,他採用疏風宣肺、止咳平喘、健脾化痰、清肝瀉火、補腎納氣等方法進行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而平時在治咳方面,劉威也已在圈內相當有名氣,據說全國所有省份都有病人向他來求醫。曾有一位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常德籍患者,久咳不愈,每夜都無法平躺下來睡個安生覺,按他自己的話來說是“咳得什麼藥都不相信了”。但在劉威仔細的“望聞問切”下,患者慢慢坦露了自己在一線城市的巨大工作壓力,以及後來在治療過程因效果不佳導致悲觀、憤怒等情緒日益積累……由此,劉威放棄一般從清肺開始用藥的方法,選擇調肝舒志。服藥不久,患者咳疾漸消,笑容也開始回到了他的臉上。

另外,針對新冠肺炎病人常見的發熱,劉威則選用經典中藥材進行配方。如辛涼透表、清熱解毒之銀翹散,辛涼宣洩、清肺平喘之麻杏石甘湯,疏風解表、清熱養陰之加減葳蕤湯,益氣解表、散風祛溼之人參敗毒散,益氣昇陽、清熱除溼之昇陽益胃湯,清熱生津、益氣和胃之竹葉石膏湯,清熱除煩、宣發鬱熱之梔子豉湯及治溫良方升降散,等等。

劉威透露,他本次抗疫針對發熱症狀,結合去年己亥歲少陽相火在泉餘焰未燼,小柴胡湯的應用也不少。而對於多例核酸久不轉陰新冠肺炎病人,他使用了予庚子少陰君火司天之正陽湯治療,療效顯著。

劉威:中醫“疫”線先鋒是如何煉成的?

討論。

“明師”衝鋒

病毒兇猛,一刻不能耽擱!進駐常德市二院後,劉威迅速穿上隔離衣、防護服進入病房查房,掌握第一手資料,制定詳細診療方案,並落實執行。

重症病房一名李姓患者,無明顯發熱,但是咳嗽喘促明顯,稍微活動就呼吸困難,肺部感染嚴重。劉威當面診查,獲得第一手資料後沉思良久,慎重開出了“肝肺同治”的處方,疏洩氣機、調和表裡、肅肺平喘。

“醫生,您這個中藥的效果真是太好了,對我起了相當大的作用,明天出院請幫我再開一些帶回去服用……”劉威複診視頻查房,該患者激動地彙報,並反映說,中藥喝下去不久,腹中咕嚕一陣響聲之後,全身通透舒暢,喘息也順暢多了。

“這次中醫藥參與抗疫,從專家到患者都反映哪裡參與得早,作用發揮到位,治療效果就好,這說明中醫藥也在‘疫’線衝鋒陷陣,中醫藥也是抗疫主角,不是配角。”劉威介紹,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在央視《新聞1+1》節目中解讀疫情應對中的中醫藥救治方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龍砂醫學流派代表性傳承人、安徽中醫藥大學教授顧植山在《光明日報》撰文《從五運六氣理論看新冠肺炎疫情》,他們都在明明白白、通俗易懂地向社會大眾傳播中醫藥文化的巨大效用,所以在他的眼中他們除了是“名師”,更是“明師”。

“熟讀經典多臨證,問道明師有悟性。”這也是被廣泛認同的中醫成才之道。而為了“問道明師”,劉威這些年來一直在不斷拜師學藝。他最早師從於本院常德市名老中醫譚世平門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加上自己的悟性和努力,很快成為醫院的中醫後起之秀;後追隨首都國醫名醫郝萬山教授近兩年,拓展傷寒論知識,領會心身性疾病的診治,深得真傳,並與之成為“忘年交”;還曾先後拜師湖湘名老中醫胡不群、湖南中醫兒科名醫張滌,以及前文所提顧植山教授等,集各家之長,補自身不足,其醫術突飛猛進,聲名漸起,如今已成為常德中醫界的金字招牌。

“中醫拜師學藝等耗時費力,可能也因此讓我相對忽略了一點自己學歷和職稱的提升。”劉威笑著對記者表示,但只要他的醫術能得到提高,只要中醫藥療效能得到患者認同,他就十分滿意了。

劉威:中醫“疫”線先鋒是如何煉成的?

原文刊登網址:http://epaper.hnmsw.com/view.asp?Aid=22494&Fid=989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