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即將發生的這場大革命,不是經濟問題

​小炒注:經世濟民,即為經濟。


上一篇《 》我們說了法國的階級問題,按照唯物歷史觀,接下來該說經濟了。在中國人的印象裡,革命嘛,肯定是活不下去了才揭竿而起的,但凡日子能過得下去,不會拋家舍業地鬧革命。

但法國大革命偏偏就不是這個路數。

法國大革命是公認的歐洲有史以來最激烈、最徹底的一次革命,也是平民發動的。但是,大革命之前,法國是無可爭議的歐陸第一,GDP全歐之首,並正處於舊制度經濟最繁榮的時期

國內的一部分歷史愛好者受傳統影響,依然偏好從經濟的角度解釋法國大革命,還說得頭頭是道。有幾個常見的誤解,可以先跟大家介紹一下。


一、財政危機


這個看法的理由是:為了緩解財政危機,路易十六在1799年重啟三級會議,與國民商討增稅事宜,上一次召開會議還是1614年。由此激發群眾矛盾,引發巴士底獄事件,拉開革命序幕。

財政便成為一個最常見的分析角度。


1、財政問題實際上改善了


根據法國學者阿爾貝·索布爾在《法國大革命史》中提到的《1788年御庫賬目報告》,當年法國支出高達6.29億裡弗爾,收入為5.03億,虧空1.26億。在當時,法國國債總額是40億裡弗爾,相當於8年的財政收入,光利息就有3億,超過財政收入的一半。毋庸置疑,法國政府在靠借新還舊來度日

事實上,在路易十六之前,波旁王朝的財政危機有過之而無不及。

“太陽王”路易十四在1661年親政時,接手的是一個“已連續18年赤字,債務5億裡弗爾,相當於6-7年的財政收入”的爛攤子。路易十四在1715年去世時,留下了一個24億裡弗爾的更爛攤子,當時的財政收入才1.2億,也就是說相當於20年財政收入!

以“我死之後,哪管洪水滔天”聞名四海的路易十五,在1774年去世時,法國債務是33億裡弗爾,當時的財政收入2億多,也就是說相當於16年財政收入!

路易十六統治時期是法國經濟最繁榮的階段,實體經濟的增長速度快於稅負的增長。在革命爆發之前,路易十六將財政收入擴大了一倍多,而將債務比(國債/年財政收入)降低了50%,從16降到8!

即使是人均稅負,1735—1790年間,這一比例也從17%下降至11%。

最為人詬病的“富人免稅、窮人繳稅”的財政結構,也得到改善。1774年開始,路易十六就開始實施財政改革,根本目的就是消除一切免稅特權。改革雖以失敗告終,但那些瑣粹的調和妥協畢竟使貴族特權減少了,貴族繳稅每年2500-3000萬里弗爾,1781年甚至實現了國庫日常收支的平衡。

有關大革命起源的敘事中,通常認為沉重的稅負引發民眾的不滿,國家財政也日益惡化。此類論點長期以來作為“常識”為學者們反覆提及。實際上,在路易十六時期,財政呈現向好的趨勢。因此,認為財政問題導致國家無以為繼、民眾揭竿而起的說法似乎值得推敲。


2、英國的財政問題更大

基於單一國家來衡量稅負並不足以說明問題。當時有一個國家的財政負擔,比法國還要嚴重,那就是英國。在很多人的印象裡,法國人的稅收負擔沉重,英國比較開明,而事實恰好相反。

英國也是年年赤字,靠借債度日。1782年,英國債務累計2.3億英鎊,債務利息支付便高達900萬英鎊,佔年度預算的57%(1英鎊約等於15裡弗爾)。當時英國的人口只有法國1/3,債務規模卻與法國旗鼓相當

在財政佔比上,1788年,英國的稅收收入佔GNP的12.4%,而法國僅佔6.8%;英國的債務佔本國GNP的182%,法國僅佔55.6%,不足英國的1/3。可見,英國政府從經濟中汲取稅收的效率遠高於法國。

再對比增長態勢。1715-1785年,剔除通脹的影響,稅收增長了83%,法國人口約從1900萬增長到2700萬,人均稅收增長幅度為32%。同期的英國人口從700萬增長到900萬,人均稅收增幅為44%,比法國高了12個百分點。1735-1790年,英國的人均稅收占人均收入比重從16%增至24%,法國從17%降至11%,英國不降反增,而且是

是法國的兩倍

在《歐洲版“春秋戰國”——改革潮流與諸國混戰(上)》已講明,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之前,英國的財政收入長期只有法國的1/10。革命之後的100年來,英國的財政收入、財政支出和債務支出都呈現井噴式增長。英國參與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85%的費用、七年戰爭81%的費用以及北美獨立戰爭100%的費用,都是通過借貸的方式支付的。

英國“借新還舊”的財務模式能運轉下去,就在於高效的財政體制,這背後實際上是政治體制的原因。也就是說,法國的財政負擔本不足以壓垮法國的,它的財政潛力依然很大

所以,法國的財政問題,既不是收入不足,也不是支出過大,而是“富人免稅、窮人繳稅”的財政體制出現了問題。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為什麼1788年的財政困境最終沒有出路?而不是財政問題本身多麼嚴重。

即將發生的這場大革命,不是經濟問題



無論是橫向對比,還是縱向對比,路易十六的財政問題都算不上嚴重,相反還在改善,所謂“財政危機導致大革命”,無疑是站不住腳的。

武漢大學學者熊芳芳在《再論法國大革命的財政起源》中分析了路易十六的財政問題後,給出一個答案:

“1788年與此前財政危機最主要的差別的確在於政治環境發生了變化。”


二、經濟危機


這個看法的理由是:1787-1788年的農作物歉收,加上法國的經濟低迷,大量不滿的人揭竿而起。這是典型的中國歷史學者的經濟史觀,可惜在這裡是錯的。


1、革命的過程


這個觀點的推翻很容易。

1、大革命的發源地是巴黎地區,是法國經濟最發達的地方,攻佔巴士底獄後,兩週之內爆發了26個起義,但全部集中在法國最大的30個城市,如果是經濟問題,革命爆發地應該是偏遠的窮地方才是。

2、城市起義使得農村出現大恐慌,農民衝進地主的莊園,但是他們一不搶糧,二不殺人,而是燒燬地契、債務等文件。他們最在乎的是拒絕承認地主們強加的所有義務。

所以很明顯,大革命不是簡單的填飽肚子。這是從事後發展來反推事前原因,我們也可以看看法國當時的具體經濟情況。


2、經濟最繁榮時期

18世紀是法國經濟擴張時期,路易十六是法國經濟最繁榮的時期,剛好與大家的印象相反。

1700-1789年,法國人口從1900萬增加至2700萬,是英國的3倍,是歐洲人口總數最多和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

工商業總值和貿易總額都翻了兩番,其中殖民貿易增長10倍,與“日不落帝國”英國旗鼓相當,還佔據黑奴販賣1/4的市場份額。法國的經濟以每年1-2%的速度穩步上升,與英國經濟增速持平,同列歐洲之首。

還有一點被人忽視的是,1785年,法國第一臺蒸汽機投入使用,給經濟增長插上大翅膀。

至於1787-1788年的農業減產,這種季節性災害在法國曆史上並不是罕見。1693-1694年,法國爆發嚴重的農業危機,1/10的法國人死亡,當時的路易十四還在國外打仗呢。

從18世紀70年代開始的經濟低迷,實際上是歐洲出現的一次週期性經濟衰退,尚不足以對法國經濟造成重大影響。這個時候無論是價格走向、貿易情況,還是人口增長,都繼續朝著有利方向發展。當時著名的昂贊煤礦,僱傭4000人,企業利潤在1771-1787年增加了三倍。

托克維爾對路易十六時期的經濟不乏讚美之詞,認為是舊制度最繁榮的時期,“公共繁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起來”、“1774年以來,各類工業發展起來,從而擴大了所有消費稅的內容。”、“法蘭西開始富裕和全面發展起來”、“上層階級已經是歐洲大陸最開明、最自由的民族,每個法國人都鞥隨心所欲地發財致富,可保住已取得的財富。”

美國學者布魯尼格在《現代歐洲史》直接指出:“單憑這場經濟波動,是無法產生如此聲勢浩大的革命動亂的。”

路易十六真正的經濟問題,不是經濟衰退,而是經濟增速開始下滑,實行了200年的自上而下的國家主義經濟政策,使得財富分配極為不均,平民並未充分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這就導致,經濟越發展,國家的撕裂越嚴重。

托克維爾就一針見血地指出:“在法國,隨著我剛剛描述的繁榮的發展,精神卻顯得更加不穩定,更惶恐不安;公眾不滿在加劇;對一切舊制度的仇恨在增長。國家明顯地走向革命。”

經濟發展為何反倒會導致危機?這是下一篇的話題,但認為路易十六時期法國出現經濟危機,是有待商榷的。


三、農民很悲慘


這個看法的理由是:大革命中,農民暴動席捲全國,農民也成為革命一大主力。但農民的經濟狀況,事實恰好相反。

托克維爾在《舊制度與大革命》如此說:

“1788年封建制度壓在農村居民身上的種種最沉重的負擔無疑已經撤銷或減輕了。”

當時的歐洲,普遍實行農奴制,農民的財產和人身受到領主的控制,他們比中國古代農民要悲慘得多。但法國農民,在生存狀況方面,是歐洲最好的

法國本就是歐洲農業條件最好的國家,直到現在還是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最關鍵的是,法國早在13世紀就開始廢除農奴制,當路易十六在1776宣佈在王室領地廢除農奴制時,到大革命之前,農奴制在法國幾乎絕跡,農民已經成為土地所有者,可以自由流動、自由處置土地。

據統計,法國2300萬農民中,75%都有了自己的土地,佔全法土地的1/2。當時的財政總監內克爾也承認,法國存在大量的農村小地產主。

而當時的西歐其他所有地區,都在實行農奴制。德意志直到拿破崙戰爭時才開始廢除農奴制。英國實行反其道而行之的圈地運動,土地變得更集中,失地農民越來越多。以至於英國農業學家阿瑟·揚首次旅法時,驚歎於法國農民佔有土地的情況。

大革命時期出售了教會的全部土地和貴族和大部分土地,但絕大部分是已經擁有土地的人買走的,也就是說,土地所有者的數量並無什麼變化。

可見,早在大革命之前,法國的土地改革就走在了時代的前面。

與此同時,為地主服徭役的現象也幾乎消失,勞役也在法律上消失。路易十六從1774年就實行了一系列針對農民的改革措施,比如可以用金錢替代勞役,到1787年則直接取消了勞役和酷刑。

對於法國的農民狀況,托克維爾說道“一方面法國農民已經變為土地所有者,另一方面法國農民已經完全擺脫了領主的控制。”

農民依然承擔著不少的封建義務,但範圍明顯縮小了。但令人意外的是,它激起的仇恨更大了。明明解放了農民,而那些未解除的負擔引發了更強的不滿。

那麼很顯然,這就不是經濟問題了,而是一個政治問題。


小結

實際上,如果從經濟角度分析,那麼,最該發生革命的,是路易十四而不是路易十六。

所有這些問題,都指向一個方向:政治危機。後來成為革命主要開展地的法國區域,恰恰都是法國進步最明顯的地方。而巴黎不僅是法國經濟中心,更是法國的文化政治中心,那裡的經濟和思想最活躍,順理成章地成為革命發源地。

未完待續!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