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果劉備伐吳成功,能否統一三國?

世故者也之乎者也


幾乎不可能,(1)劉備是不可能伐吳成功的,劉備伐吳的真正目的就是為了是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
(2)如果劉備真的伐吳成功了,反而就會加速曹魏北方勢力對中國的統一。

劉備伐吳時,蜀國的內部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雖然蜀漢內部的問題沒有魏國內部問題那麼複雜,但是蜀漢內部問題卻更加突出,蜀漢內部的問題直到劉備死後還沒有解決,一來是因為蜀漢君主的統治力卓越,二來就是因為蜀漢各個利益之間有互相牽制點。

雖然荊州、徐州舊臣的地位較高,但在三國以士族為主的社會中,並未站位腳跟;然而益州本地的官員雖然樹大根深,但是他們地位較低,而且都是地方官員,並且他們完全倚仗外來勢力的人才和軍力。

而劉備一旦伐吳成功,益州本地的死了有沒有完全進入中央管理機構,那麼勢必會加劇益州多方勢力的利益衝突。也就是說,當時的蜀漢政權,並沒有完全做好統治整個南方的心裡準備。
這一問題直到蜀國後期才得以解決,蜀國後期,益州本地的勢力逐步崛起,並能與外來勢力分庭抗禮,雖然政治矛盾更為激烈,但這也讓蜀漢政權有了向外擴張的動力。
事實上,蜀漢政權的最終失敗,還是因為劉備死後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在五次北伐中,無法以最快的速度取得勝利,導致蜀國的內部矛盾越來越突出,最後陷入了與魏國之間的內耗。國力大量消耗,但是矛盾卻越來越嚴重,不能找到適合蜀國國情的發展道路,最終導致蜀漢政權的滅亡。

歷史就是這麼真實,在合適的條件下,才能完成更合適的事情,時機未到即使取得成功也可能會是已發戰爭的導火索,時機成熟卻無法取得成功只能走向滅亡。


公元前


話不說死,但是如果劉備真的盡佔吳土,那幹贏曹魏,統一三國的幾率就大多了。而且以劉備當時的氣勢和憤怒,伐吳成功,定當會佔領東吳全境,以下伐吳成功我們就以盡佔吳土為基礎。

下面我們瞧瞧伐吳成功,會發生什麼樣的情勢變化。

一 蜀漢佔半壁江山

伐吳成功,也就意味著荊州奪回來了,東吳本身的交州和揚州也變成蜀土了,這樣一來蜀漢就從“一隅”變成了廣袤的“半壁江山”。

戰爭需要經濟做後盾,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古代都以小農經濟為主,現在不僅有益州天府之地的基礎,更有江東繁榮富庶之地的加持!實力簡直上升了好幾個層次。

另外,冷兵器戰爭相對於現代也更依賴人口,有了東吳的土地,兵源就會源源不斷,用咱們現在創業的過程來形容,就是“試錯成本”降低了,手中成本少,風險大的事情可能就不會去嘗試,但是很多事情都是風險越高,收益越大,蜀漢手中的“牌”多了,打的時候就會更加隨心所欲,險中取勝的行動,也能乾脆果斷的去進行!

想想諸葛亮的五次北伐。

第一次,建興六年(228年)春,發兵隴西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得而復失,終因馬謖失街亭而被迫折返。

第二次,建興六年(228年)年冬,圍困陳倉,糧盡而還!

第三次,建興七年(229年),攻佔武都、陰平二郡。

第四次,建興九年(231年),包圍祁山,李嚴運糧不及時,蜀漢糧盡撤軍。

第五次,建興十二年(234年),兵出五丈原,與魏軍相持百日,終因諸葛病死,糧草不濟而撤軍。

五次北伐,超過一半都因為糧草問題撤軍。“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真的不是吹的。本來真實的諸葛亮北伐,都因為司馬懿在關鍵城池堅守不出,拖的蜀軍糧草無以為繼,終無功而返。可是

有了東吳的地盤兒那就不一樣了,出兵線路多元化,補給以及補給線路也是多元化。以諸葛丞相之智,那時曹魏麻煩可就大了。

二 諸葛亮與劉備能活的更久

夷陵大敗,損兵折將,劉備懊惱成疾,不甘而逝;蜀漢在夷陵之戰前,取益州,定漢中,曹丕篡位,劉備高舉“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大旗順勢稱帝,氣焰之盛,如日中天。

而陸遜一把大火過後,蜀漢跌入谷底,國內動盪不安,叛亂蜂擁四起,民心惶惶。在此危亡之際,諸葛亮謹小慎微,事必躬親,主持平叛和恢復生產的大計。

知遇之恩的劉備身亡,得力干將五虎上將已亡其四,獨老趙雲一人尚在。

這些一同拼天下的人的離去,本來在情感上對諸葛亮就是沉重的打擊,但是現實情況還不允許他有任何懈怠,悲痛之餘,更要冷靜處事,事事操心。終在第五次北伐因積勞成疾而逝世!

但是劉備伐吳打贏了,起碼劉備不會死那麼快,蜀國最大的一面旗,最有號召力的一面旗仍在天地間飄揚。

諸葛亮也不會面臨情感和現實嚴重危機的雙重打擊,彼時有了東吳之地,諸葛亮這種天才智者,眼裡看到的肯定是一統天下的大好機會,積極的情緒,成功的曙光,定能支撐他自己更久。

三 人才來源更廣泛

活著的諸葛亮也是人才之一,但是他必須要單獨列為一檔,實在是過於智慧,不世出的奇才。

強如司馬懿,也懼諸葛三分,“死諸葛嚇走活仲達”並不是演義杜撰,在東晉史籍《漢晉春秋》裡是有記載的,司馬懿聽聞蜀軍發喪後,自嘲:““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隨後觀察蜀軍遺留的營寨,讚歎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

其實在我個人看來,諸葛亮和司馬懿都很強,但是諸葛比司馬還要高一籌!

關注三國曆史的都能明確感知到蜀漢後期人才凋零,真是舉步維艱,能戰能謀的都不在了。

諸葛亮死後,朝內靠蔣琬,費禕,董允撐了一些年,然後禍國殃民的黃皓就一家獨大了;朝外征戰靠姜維;姜維有大才,卻無逆天之力,比起諸葛亮那還是降了不少檔次。

擁有東吳之地,就可以廣泛蒐集人才,除了蜀中,還有荊州,江東。荊州本身就是出人才的地方,諸葛亮,龐統,徐庶,馬氏五常都出於荊州,況且蜀漢政權的核心掌控者就是荊州集團,對於荊襄之才,定能善加利用。

江東之才可能稍微麻煩一點,畢竟他們效力的東吳才剛剛被滅,有的人可能不服蜀漢,但是這個我相信諸葛亮肯定有辦法善加招撫,參考舌戰群儒,你說諸葛亮是三國第二噴子,沒人敢稱第一,噴得你狗血淋頭還不帶髒字,口才不要太好!

結語

劉備伐吳成功,蜀漢必當威震天下,名氣更大,投奔者就會更多;屬地更廣,自身實力就更加雄厚。屆時與曹魏逐鹿中原,勝算可就大多了!

遙想當初袁本初本有滅曹之力,卻無滅曹之智,而現如今蜀漢不是當時的冀州勢力可比,劉備諸葛也遠非袁紹能比!


史海浮沉假行僧


劉備伐吳,名義上是為關羽報仇,實際上是為了奪取荊州,其用意劉備和諸葛亮都心照不宣,因此,劉備伐吳,沒見到諸葛亮出面諫阻。和好東吳,是隆中對策之一,取得荊州也是隆中對策之一,二者缺一不可。本來荊州是孫權借給劉備的,劉備取得益州後仍賴著不還,孫權奪取荊州,劉備沒得說。但東吳不該殺俘虜的關羽,這讓劉備找到了重新奪回荊州的理由。取荊州和和東吳,都是隆中對策所必備的條件,劉備伐吳,諸葛亮心裡自然很矛盾,因此既不諫阻也不贊同,沒有表態。劉備伐吳,說到底仍是在執行隆中對策,但他有點太輕視東吳了,沒有制定一個成熟的伐吳方案,沒有以政治為主,征伐為輔,而是過分相信自己的武力,過分輕視東吳的力量了,最終才招致了夷陵慘敗,把恢復漢室僅有的一點兒希望也給破滅了。如果劉備在起大軍征伐東吳的基礎上,再配以政治外交手段,以武力進逼,爭取孫權的妥協,這樣既不破壞孫劉聯盟,又讓劉備與孫權分割荊州,尚能達到這種結果,保持隆中對策的條件,蜀漢恢復漢室,還於舊都,還是很有希望的。其實東吳也是擔心與蜀漢反臉,給曹魏以有機可乘的,在劉備伐吳初期,進軍順利,孫權就派使者要求講和,劉備不許;後來劉備夷陵慘敗,駐白帝永安宮,怎能忍如此羞辱?定還要收合殘兵,與東吳一戰,孫權聽聞害怕,就再次派使者講和,劉備此時頭腦也清醒下來,也切實感到了東吳的實力和曹魏的威脅,就同意了孫權的講和。劉備如果征伐東吳達到重奪荊州的目的,自然會派大將鎮守荊州,最有可能的是派魏延前往鎮守吧。荊州是產糧重地,又人口密集,是個難得的出兵北伐軍事基地。這邊再經營漢中,修甲兵,治軍備,招人才,用諸葛亮治國理政,不出十年,蜀漢將綜合國力大增。在修好內政軍備的同時,擾曹魏,和東吳,盡人事以待天時。正如隆中對策所說,一旦天下有變,蜀漢兩路攻伐曹魏,再配以東吳相助,滅曹魏定天下,也是極有可能的。


sunjin72976689


我來大概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東吳偷襲荊州後,劉備方面版圖最小,實力最弱;而東吳方面則有荊州這一長江中上游最重要的戰略基地,江東防線得以鞏固;曹魏在中原,實力最強勁。

按照題主的意思,劉備伐吳成功,就是佔有了川蜀及長江以南的全部地方,與北方隔秦嶺及長江對峙。個人認為即使是這樣,最後能成功統一的可能性也比較低的,分兩個方面來說。

首先看看一些歷史上的情況。南北對峙局面最最明顯的就是東晉南北朝時代,看當時南朝數國中最強的朝代宋,不但據有川蜀與長江流域,最強的時候是以黃河為界與北方隔河相望的,而且北方當時的北魏政權並沒有統一北方,在這樣的情況下最後宋也沒有最後統一天下。所以翻翻歷史細細查看,在中國歷史上由南方發源並最終統一天下的,只有明太祖朱元璋而已,而明朝時代的南方經過了隋唐大運河的開發及南宋的大力經營,經濟全面趕超北方,完全不是三國時代所能比的。東晉、南朝宋、齊、梁、陳,以及南宋、南明等政權,沒有一個北伐成功真正統一中國的,甚至到最後都是淪落到被征服統治。

另外一個就是講講當時的情況,劉備滅東吳後,首先劉備本人年歲已大可能也就幾年活頭,所以統治者是劉阿斗,而他不是一個能力很強的領導者。不說東吳方面的人才為了氣節都殉國吧,就算江東人才與西蜀一樣都為諸葛亮所用,但歷史證明諸葛亮長於內政而不善軍事,所以最後能戰敗教自己強勁的曹魏集團也是要打個問號的。另外,按照史實記載,在吳蜀戰爭的情況下,曹魏一直有軍隊在魏吳邊界處活動,準備偷襲。所以假如劉備真要成功滅東吳的話,曹魏方面不會任其坐大,肯定也會有所行動的,那麼哪怕東吳被滅,假如好處均分的話,對於劉備方面大大不利,三國時代可能會更早的結束。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阿踏米


劉備伐吳,並不是真正滅吳,劉備也沒有能力滅吳,何況還有個強魏在伺機滅蜀。

所以說劉備伐吳,不如說是想奪回荊州。事實上奪回荊州是有可能的,劉備不用大張旗鼓的去奪荊州,而是先充分準備,採取出其不意,大軍走水路,順流而下,一天可到荊州地界,另一路陸路走夷陵線。這個時候呂蒙剛死,吳軍沒有統兵都督,陸遜是後來才上位。估計等陸遜上位,荊州已經奪回來了。

那麼我們來說一下荊州,自劉表統治,中原歷經黃巾,董卓,曹操,袁紹等打來打去,十室九空,千里無人煙。但是至劉綜降曹,荊州基本無戰亂,包括好多戰亂之地的財主士大夫逃往荊州,荊州在中國當時真的是個人口眾多的富熙之地。

從荊州出兵攻魏奪取中原,是最理想的。奪回荊州,包括孟達的上庸三地也奪回,上庸也是一條攻魏線路。而後來諸葛亮出的祁山線,是這三條攻魏線路中最不理想的線,光運物資就麻煩,諸葛亮為這還發明木牛流馬。

為什麼說荊州是攻魏最好的線,我們看當初關羽水淹七軍,就逼得曹操想遷都。

奪回了荊州,準備的是攻魏,而不是伐吳,這個時候主要對吳防範就行,呂蒙的白衣度江能成功,是因關羽大意沒防範,也沒有想到東吳這個盟友背後插刀。

因為吳的陸上進攻水平真不行,我們看,幾萬吳軍進攻張遼幾千,半夜張遼帶八百人進攻吳軍,進出自若,吳軍大敗,東吳甚至用張遼的名字嚇小兒。

奪回了荊州,劉備就擁有四川和荊州兩個最好的產糧地,加上人口,準備好只等機會,魏一亂,就進取中原。

孫權這個人放心,他只有自保的心,沒有奪天下的心,他只是享他父兄打下的江山的福,跟劉禪思想也差不多。

有生之年,他除了奪回荊州,沒有再開拓半尺中原土地。

所以說,劉備伐吳滅吳都不實際,奪回荊州才是真。


黎家第一湯


如果劉備伐吳成功能否統一三國,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回答。

首先,從三國時期蜀國的疆域範圍來看,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雲、貴,西達緬甸東部,略有今雲南全省,四川、貴州二省的大部,陝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這些地方都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在古代屬於蠻荒之地,交通不便,經濟不發達,人口也不多。

其次,孫權的地盤在荊州,揚州,廣州一帶,也就是現在的海南,廣東,湖南,江西,福建,浙江等地區,這些地方在漢末其實很多地方也都是半開發的地區。就算劉備伐吳成功了,他也只是地盤得到了擴大,經濟,物資和人口並不會有很大的提升。

第三,曹操佔據了當時的經濟政治中心,人口眾多,物資豐富,經濟活躍,兵強馬壯,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

所以就算劉備伐吳成功了,其實也根本不能統一三國。相反,他如果伐吳成功了,只能說他的地盤大了。古時打仗靠的是人數和錢糧,你沒錢沒糧更沒人空有地盤,卻沒有相應的經濟支撐,其最後的結果也只能是被魏國一步一步的蠶食掉。



松於峭壁


如果劉備伐吳成功,統一三國也是一個夢。首先劉備即使吞併東吳疆土,也沒有能力短時間穩定,而曹魏也不會讓劉備猥瑣發育。


伐吳成功可能存在的現象

劉備若是在夷陵大勝東吳,全殲東吳守軍。那麼東吳境內不會再有這麼大股的軍隊集結起來對抗劉備。地方守軍會有望風而降的現象,那麼劉備就接收了一定量的東吳守軍和將領。劉備兵臨城下時,孫權的掌權時代也就結束了。那麼這一班原東吳的大臣們也會全被劉備接收。

這群東吳大臣就會影響劉備的統一。孫權也曾經幾次攻擊合肥,但都是出拳無力。這根本的原因就是,這群大臣不重視擴張,只要江東境內不被戰火洗禮就行,至於什麼稱臣、投降他們根本不在乎。


伐吳勝利後誰來鎮守東吳這片土地

劉備勝利後,東吳的沃土誰來規劃發展是很大的難題。益州方面諸葛亮整治的剛見成效,一旦撒手主理東吳這邊,那麼益州派就會趁機做大甚至作亂。東吳境內一旦易主,這些原有家族的利益的不到保障,又是一大隱患。

如果再讓這些東吳降臣主理,發展是沒問題的,但是不能提起戰爭。一旦徵兵伐魏,這些大臣就會跳出來阻攔。


曹魏不會坐視不理東吳易主

古代戰爭即使消息再慢一個月也能將前線戰報送至掌權者手中。曹魏不會坐視不理,放任蜀漢做大。一旦曹魏兩處出兵,一方面攻打漢中、另一路攻打東吳未被劉備收復的地盤。那麼就會變成兩家分割東吳,而且蜀漢還要顧及老巢。漢中失守益州危機、東吳失去天險曹兵過江立穩腳跟那麼蜀漢政權也在分崩離析的邊緣。

總結:劉備無論是輸是贏,都沒有希望統一三國。人才匱乏,有疆土也未必守得住。


感謝大家閱讀,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討、學習歷史。


青梅煮酒品三國



劉備要是伐吳成功,那麼統一天下就是魏國了,三國裡面劉備的蜀國經濟實力軍事實力都是最弱的,劉備舉著全國之力攻打東吳,看著是為關羽報仇,其實劉備早就想統一天下了,所以劉備就不顧東吳的示好以及割地賠償的條款而是一意孤行的攻打東吳。


其實東吳豈是那麼容易攻打的嗎?曹操在赤壁之戰失敗以後也曾攻打東吳但是都被孫權強悍的水軍阻擋回去了,所以曹操才會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啊”,連曹操都沒有攻下東吳更不要說劉備了,再者劉備攻打東吳放棄了水軍,以至於陸遜從後面包抄劉備大軍,火燒連營七百里,劉備慘敗託孤白帝城,就算假設一下劉備攻打東吳成功了?那麼也許統一三國的就是魏國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劉備攻打東吳那是舉全國之力啊,諸葛亮等人那是極力勸阻啊,就算打下了東吳劉備還有多少大將兵力駐守東吳啊,有道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要是魏國趁機攻打蜀國怎麼辦?要是劉備攻打東吳成功但是因為兵力補給不足東吳剩下的勢力對劉備反撲怎麼辦?這時候要是魏國派兵插一腳怎麼辦?劉備這樣會逼死自己逼垮蜀國的,那麼三國也許就是魏國一統天下了,提早結束分裂局面了。


婉兮歷史


劉備不敢滅吳。

之所以劉備要東征伐吳,還弄出如此大的聲勢,就是為了在心理上給東吳極大的壓力,然後以最快的速度攻取荊州。

僅此而已。

至於說攻陷建業,奪取揚州,徹底斷絕江東基業。

劉備不會,也不敢。

因為早在劉備東征之初,孫權就已經上書表示臣服於魏國。魏帝曹丕拜孫權為大將軍,封吳王,加九錫,並且還寫了一封《報吳王孫權書》來激勵孫權抗擊劉備。

可以說劉備從出兵到戰敗,曹丕全都看在眼裡。之所以曹丕一直按兵不動,就是因為在曹丕的眼中,蜀國必敗,吳蜀兩國之間的平衡不會被打破。一旦蜀軍勝利,趁勝追擊,情況向不可控的方向發展,魏國必然發兵勸架。

而這一點,顯然劉備也是心知肚明。

所以我們大膽的猜測,在劉備的最初計劃中,就沒有想過徹底滅亡東吳,只要將荊州這塊戰略要地拿回來,那就算大功告成。只可惜陸遜沒有給劉備這個機會,讓我們無法真正知道劉備心中到底要打到哪裡。

那我們在此基礎上,繼續假設。

夷陵之戰,是東吳方面集結優勢兵力,並且蓄謀已久的一場阻擊戰。如果此戰吳軍依然戰敗,那麼基本上也就宣告吳軍荊州防線的崩潰。蜀軍協大勝之威,一旦進入荊襄平原,那必然是勢如破竹,一馬平川,收復荊襄二郡不在話下。

甚至還有可能攻下常年被吳國控制的江夏郡。

但是緊接著,蜀軍需要面對的就是吳國在揚州的本土兵馬。而且蜀軍如果在荊州順江而言,幾日之內就可直逼建業,所以一旦蜀軍選擇繼續進攻,那麼勢必要面對吳軍自殺式的拼死抵抗。

先不說在這樣的抵抗下蜀軍是否還能連戰連勝,就算最終蜀國真的攻破建業,生擒孫權,一舉滅掉了吳國,恐怕蜀軍的傷亡也會極為慘重,無法再繼續作戰。

而此時蜀軍要面對的,將是虎視眈眈、以逸待勞的魏軍!

與曹睿在位時,魏軍良將匱乏不同。

此時正是曹丕繼位初期,曹操麾下諸如曹仁、曹真、曹休、徐晃、張遼、張郃、夏侯惇等一干名將尚在,一旦從曹丕下令,舉傾國之力全力南下攻蜀。那麼已是強弩之末的蜀軍,又怎麼能抵擋住來勢洶洶的魏軍?

所以劉備若是伐吳成功,三國確實會一統,只不過不是歸於蜀,而是歸於魏。只要劉備不是個傻子,就覺對不可能真正滅掉吳國。


盜帥夜留香YE


劉備伐吳成功確實非常有可能統一,同樣即便不伐吳也有著統一的希望。

伐吳若取得勝利,對劉備的蜀漢政權而言,不僅可以增加人口,兵員與戰略縱深,更可以對曹魏的核心通知區域中原形成戰略上的壓制。

曹魏統治的西北並不穩固,馬超韓遂等地方軍閥依舊有影響力,遼東公孫淵雖實力有限,但曹魏徵討卻也難度頗大,因此能夠形成均衡。

我們看蜀漢在夷陵之戰精銳盡失的情況下,諸葛亮北伐依舊能夠帶給曹魏壓迫感,若蜀漢精銳不失,而全力攻曹魏的話,優勢能夠更大。

先鋒兵佔領西北,得到當地部酋的支持,又有漢中作為支援,兩方穩固後向關中地區推進,得關中蜀漢便可居高臨下壓制曹魏。

西北提供的戰馬將極大提升蜀漢的裝備機動力,關中富饒的農耕出產將帶來強大的後勤保障,屆時三國的態勢將發生巨大的改變!

但以上都是理想的狀態,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襄樊之戰,夷陵之戰等,都是以少勝多的例子。

戰爭除了基礎軍事實力,還要看將領的臨陣反應與天氣的變化等,諸多不穩定因素影響,所以,戰場無絕對。

劉備吞併東吳只是增加統一全國的可能性,卻並不代表絕對能夠做到統一,畢竟他的對手曹操是當世梟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