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3 士人與宦官與外戚不得不說的故事——黨錮之禍

讓我們先來解釋一下什麼是黨錮之禍:

東漢和帝以來,外戚與宦官循環掌控國政。而士人厭惡了章句之學,品評人物,針砭時弊,即所謂清議。首都的太學便是清議的重心,朝廷與士大夫之間衝突不斷。延熹九年,李膺入獄,桓帝大捕黨人(為李膺說話的士人)。後來,雖詔赦黨人,但將他們遣歸田裡,仍禁錮終身,這是第一次黨銅之禍。建寧元年,陳蕃、竇武想要誅除宦官,並肅清朝野,但宦官們先發制人,竇武自殺,陳蕃遇害,他們的門生故吏均被免官禁錮。次年,因張儉一案而牽連被害的朝士有李膺、杜密等百餘人,流徙禁錮的人數達六、七百,這是第二次黨銅之禍。

士人與宦官與外戚不得不說的故事——黨錮之禍

圖片與內容無關

要說清黨錮之禍,我們便必須講清楚主角之一“士族”的發展。

東漢之時,朝廷提倡儒學,民間的儒學也高度發展起來,博士子弟的名額大大增加,察舉與徵辟制度發展起來。這些都造成了一個後果,那就是士族的出現。

而東漢之時士族的風尚為報恩報仇,避聘,清節。

太學的士人正值青壯年精力旺盛之時,做事情也有青年那種理想化的成分,他們厭惡章句之學,轉而議論朝政,品評人物。這種清議影響了地方的察舉與中央的徵辟,太學生們通過清議參與政治。

而到了桓帝和靈帝之時,朝野中宦官當權,他們任人唯親,權傾朝野。接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薰陶的太學生對這種局面有所不滿(當然也有宦官們的行為阻擋了他們的利益的成分在內)。

李膺、成瑨在這種局勢下將觸犯法律的宦官及黨羽正法,引發了宦官們的反抗,宦官在桓帝面前誣陷他們,最後李膺、陳寔等人被抓捕入獄,成瑨、劉瓆兩人被棄市。一批被認為是“黨羽”的人被遣歸田裡,實際被禁錮。但半年後,在竇武的請求下,部分人仍重回朝廷。這是第一次黨錮之禍。

建寧元年,外戚竇武掌權。陳蕃、竇武想要誅除宦官,但失敗。宦官們先發制人,竇武自殺,陳蕃遇害,他們的門生故吏均被免官禁錮。次年,因張儉一案而牽連被害的朝士有李膺、杜密等百餘人,流徙禁錮的人數達六、七百,這是第二次黨銅之禍。

士人與宦官與外戚不得不說的故事——黨錮之禍

洛陽

說到黨錮之禍的實質,便要說外戚,士族與宦官。這三者是東漢朝廷中的三股勢力,他們之間相互拉攏,連橫。黨錮之禍的實質便是外戚與士族結合對宦官專權局面的對抗。

士人與宦官與外戚不得不說的故事——黨錮之禍

兩次黨錮之禍為東漢滅亡埋下了伏筆,為後來董卓進京準備了條件,更是為東漢末年大亂的局面做了鋪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