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燕王掃北河北一帶誰是倖存下來的?有何依據?

石門一二三


導語:

民間傳說叫做燕王掃北,而明朝官方則稱之為靖難之役,這兩者之間,其實沒有多大區別。就是朱棣為了權力,強行造反奪取了朱允炆的皇位。

那麼為什麼民間會稱之為燕王掃北呢?所謂掃就是掃蕩的意思,也就是說朱棣的大軍,將整個河北地區全都給掃蕩了一遍,所以被稱之為掃北。

但凡是造反起義,必然是流血的,所以朱棣這一場靖難之役,也是一樣。傳說河北地區被朱棣殺得寸草不生,幾乎沒有生還之人,這是真的嗎?那麼有什麼人性存續下來嗎?

01燕王之所以要掃北,主要是因為民心向彼造成的。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據說不是馬皇后所生,是庶出。所以他是沒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但是朱棣不甘心,小侄子朱允炆都能做皇帝,為什麼他不能?

恰逢朱允炆要削藩,各地藩王兄弟們都表示很煩躁。這個時候他的機會就來了,因為朱棣是藩王當中,兵權最大的藩王之一,所以他發動了靖難之役。

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奪諸王。周、湘、代、齊、岷相繼得罪。道衍遂密勸成祖舉兵。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論民心。”乃進袁珙及卜者金忠。於是成祖意益決。陰選將校,勾軍卒,收材勇異能之士。燕邸,故元宮也,深邃。道衍練兵後苑中。穴地作重屋,繚以厚垣,密甃翎甋瓶缶,日夜鑄軍器,畜鵝鴨亂其聲。---《明史》

當然,這需要很大的勇氣和魄力才行,因為以一地的力量對抗整個朝堂,無異於以卵擊石。所以朱棣在發動起義之前,思考了很長時間。

朱棣感到最麻煩的一個問題,其實就是民心的問題。所以他曾經向姚廣孝提出過疑問,民心在朱允炆那邊,這該怎麼辦?

  1. 民心是奪取天下最重要的東西,朱棣和姚廣孝當然都很明白。可是姚廣孝為了鼓勵朱棣造反,直接告訴朱棣,民心根本不重要,天道才是最重要的。
  2. 所謂天道,根本就是虛無縹緲的東西,朱棣看不到,同樣姚廣孝自己也看不到。不過這麼一來,朱棣就下定了決心謀反。謀反的路上當然是要得罪大量百姓,這些人都是大明子民,當然是認為南京的朱允炆才是他們的皇帝。
  3. 朱棣這個亂臣賊子自然是得不到這幫人的擁護,既然得不到擁護,朱棣索性就按照姚廣孝的意思,將河北地區的老百姓幾乎全部誅殺。

在他眼裡,這幫老百姓根本就不是大明子民,他們就是幫助朱允炆來對抗自己的,關鍵時刻,甚至會為朱允炆大軍提供糧草,朱棣殺了他們還可以奪取他們的糧草,這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02朱棣屠殺了哪些地方?這要看他的行軍路線圖了。

朱棣南下當然是有很準確的作戰計劃,他的軍師姚廣孝已經為他計劃好了所有行軍路線,也就是說他所屠殺的百姓,基本就在這些路線之上。

  1. 第一次南下的時候,朱棣走的是北京到雄縣,再在真定府遇上了耿炳文的部隊,在這裡大戰一場後,返回北京。
  2. 第二次南下的時候,朱棣走的是北京到滄州,轉而大戰濟南府。結果朱棣在這裡遇到了硬骨頭鐵鉉,多次攻城無果後,朱棣只好返回北京。
  3. 第三次南下的時候,朱棣在河間府與李景隆的部隊相遇,結果李景隆大敗回到德州。而朱棣大軍乘勝從滄州地界直奔東昌府,轉而在德州與李景隆部隊再戰。
  4. 第四次南下的時候,朱棣刻意繞過了濟南的鐵鉉,從北京直奔鬲城,再由鬲城遠赴濟寧府,經過沛縣、靈璧、揚州等地,直奔南京而來。

由此可見這四條路線中,大河北地區的村莊,基本上都被朱棣的大軍給洗劫了。也就是說這些地方的百姓,差不多都被朱棣給殺了。

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明朝初年,經歷了戰爭以後,河北地區在朱元璋的努力之下,才稍微恢復了一些元氣,朱棣南下這一趟,又將這一成果毀於一旦。

所謂民心向彼,其實就是朱棣的一個藉口。他是地方政權,想要謀反,就必須要大量的財力作為支援,沒有錢士兵是不可能跟著你拼命的。

夜縋壯士擊傷南兵。援師至,內外合擊,斬首無算。景隆、平安等先後敗遁。成祖圍濟南三月,不克。道衍馳書曰:“師老矣,請班師。”乃還。復攻東昌,戰敗,亡大將張玉,復還。成祖意欲稍休,道衍力趣之。益募勇士,敗盛庸,破房昭西水寨。道衍語成祖:“毋下城邑,疾趨京師。京師單弱,勢必舉。”從之。遂連敗諸將於淝河、靈璧,渡江入京師。---《明史》

朱棣所採用的方法,那就是靠搶掠。因為在奪取天下之前,這些百姓根本就不是他的百姓,所以他也不需要憐惜,搶來的就是自己的,他有什麼做不出來呢?

說是民心向彼,其實是他向百姓落下屠刀的藉口罷了。百姓懂什麼呢?他們只知道給朝廷交稅,自己再過好日子好了,誰當皇帝他們真的不在乎。

03燕王掃北,有沒有留下活口?當然是有的。

按照朱棣的做法,燒殺搶掠,根本不利於他後期穩定政權。所以朱棣要做就要做到斬草除根,在他所經過的這些村莊裡,基本沒有留下任何活口。

長興侯耿炳文以三十萬眾軍真定。玉進說曰:“潘、楊勇而無謀,可襲而俘也。”成祖命玉將親兵為前鋒,抵樓桑。值中秋,南軍方宴會。夜半,疾馳破雄縣。忠、松來援,邀擊於月漾橋,生擒之。遂克鄚州。自以輕騎覘炳文軍。還言:“軍無紀律,其上有敗氣,宜急擊。”成祖遂引兵西,至無極,顧諸將謀所向。---《明史》

既然要搶掠人家,就不要留下口實,這就是朱棣的手段。面對朱棣的殺戮,百姓們是一點辦法都沒有的,只有挨宰的份。

  • 不過他們雖然不能抵抗,卻能夠躲避。有不少百姓躲在了自家的暗道之中,在當時的確躲過一劫。可是因為長期缺少食物,這些人基本也都在後期死掉了。
  • 提前得到消息的百姓,自然不會甘於待在原地等著被死神審判,打不過你,難道還逃不了嗎?所以他們會提前逃走,這幫人也是活下來的。
  • 還有一幫人,主動加入了明朝軍隊的行列之中,與燕王朱棣公然作對,這當然是比較少的,更多不想死的,是進入到了燕王的隊伍當中,做了炮灰。

不過整個燕王掃北的過程,使得河北地區的人口嚴重缺少。後期朱棣登基以後,是通過移民的手段,用山西地區的人口,補充了河北地區。

總結:朱棣謀反,完全是為了一己私利。

所謂靖難之役,根本就是一場邪惡的戰爭。朱棣為了個人的利益,根本就不顧天下百姓的死活。他為了戰爭的勝利,狠心殺害大量百姓,搶掠他們的糧食。

為了能夠保證這件事無人知曉,所以狠心斬草除根。可是他忘了,幫他執行的那些士兵是有良心的,他們也是老百姓的兒子,他們也會心痛。

所以朱棣不管怎麼隱藏都無法隱藏他的惡毒。在他登基以後,大肆清除了朱允炆的舊臣,動不動就是誅滅九族、十族的,殺戮太盛。

可是後來居然有人稱他為一代明君,難道治國有方就可以掩蓋他的罪惡嗎?如果你們家是他刀下的百姓,你還會這麼稱頌他嗎?沒辦法,人類社會是勝者為王的社會。


江湖小曉生


我是河北滄州的,我小時在我們村南邊的坑裡,由於村民取土挖出來好多青磚壘成都磚穴每一個都很大,有四五米深,磚穴和磚穴之間有地道相連,面積很大。磚穴裡有灶臺,有糧食還有一袋袋的銅錢。裡面的死人都手拉手坐著圍成一圈,骨頭都酥了。據老人們說那就是燕王掃北的時候人們藏在裡面出不來了,悶死在裡面了。可惜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人們也沒有文物保護知識,全給破壞了。我們那時天天在那圍著玩,現在想想真是可惜啊。


寶兒的爸


據說,燕王掃北,所到之處男女老幼一人不留,全部殺光。據傳說,在一個地方把所有人殺完後,往村子裡和路上撒上銀子,過幾天回來看看,如見撒的銀子少了,說明還有漏掉的,再仔細搜查。真是夠絕的。

我是河北省滄州東部沿渤海的海興縣。本人姓孟,據我孟姓家族譜書記載,我們族先是洪武初年從亞聖老家鄒縣(現鄒城市)來到我們現居住地。在燕王掃北時,我們孟姓是怎樣躲過那一劫,譜書無記載。


育麥樂凡信147


我是河北隆堯縣安中村的,據說我們村當時是打仗死了的士兵埋到我們村了,光緒以前叫安冢村,我們村南至今有一片農田還叫做忘帽地,聽老一輩講當時是朱棣打仗的時候把帽子掉哪裡了,村東有一村叫做皇家大營,據說是朱棣的軍營安扎在哪裡了,光緒年間改為黃家營村了,村東有一片地叫馬刨泉,相傳當時行軍打仗的馬口渴了就用馬蹄子刨了幾下水就出來了。


電梯圈的頑主


南皮縣潞灌鄉唐家務村就是燕王掃北(也有一說燕王掃碑,燕王掃北是民間俗稱)時倖存留下來的村莊,傳說燕王的官兵所到之處,寸草不生,雞犬不留,斬盡殺絕,血流成河,鬼哭狼嚎。特別是在河北、山東、河南一帶,人煙荒蕪,十室九空,無數的村莊被血洗,無數的百姓被屠殺,其慘狀目不忍睹,給無數的百姓帶開了空前的劫難。因當時一隊官兵路過該村時,大霧瀰漫鎖住了村子,竟沒有發現這裡面還隱藏著個村莊,因這場大霧竟救了一整村人的命,小村因霧得福,因霧躲過了一場大劫難,這個村莊被完整的保留了下來。以前的村名已無從查考,後來為了為了紀念這場救命的大霧,就改名“唐家務”,諧音“唐家霧”。這段歷史傳說,是燕王朱棣和建文帝朱朱允炆之間為爭多皇位爆發的戰爭,歷史書上稱作“靖難之戰”,或稱為“靖難之變”,發生在1399年到1403年間,被當地村民代代口口相傳至今,南皮縣誌上也有記載。

據南皮縣潞灌鄉大薛家村老一輩人講,大薛家村村東,原有一村莊叫東莊戶,就是在燕王掃北時被官兵掃平,早已蕩然無存了,現在只剩下一些殘磚剩瓦,還在證明著原來有人居住過的痕跡。以後通過村裡人對這片廢墟進行了開墾,這塊地就成了村裡的一片苜蓿地,我們小時候經常去這裡給家裡的豬牛羊打菜吃,當時這塊地上到處都是瓦礫,破碗碎瓷,有時候還能撿拾著沾著銅鏽的老銅錢,據說有人在這裡平整土地時,還挖出一大罐子老錢呢,現在這裡已變成了農田。斗轉星移,這一切都已經消失在歷史的嘆息裡,我們多災多難的中華民族終於從廢墟里站了起來,正在走向了一個繁榮昌盛的新時代。


劉漢卿


我是河北的,座標滄州新城和舊城遺址(舊州鎮)中間位置。至今以我們村為中心方圓幾里,特別是村外地裡,一片片青磚瓦塊隨處可見。小時候隨父親下窪幹活,有一次在地裡還曾刨出過一件完好的青銅物件,後來從父親口裡得知,這些都是燕王掃北時期留下的。

父親聽老輩人們說,我們那一帶,當時是滄州最繁華的街市,從南往北大概幾十裡,是全國各地販鹽的集散地。

父輩們口中的“燕王掃北”其實就是靖難之役。就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不久,燕王朱棣於1399年(建文元年)起兵,隨後揮師南下。為了奪取皇位而爆發的一場戰爭。

此次戰爭歷時三年(1399.8-1402.7),殃及滄州一帶最殘酷的兩場戰役,是發生於公元1400年的濟南之役和東昌之役。

民國五年刊印的《鹽山新志》記載:“燕軍之戰德州,攻濟南,縱橫出沒,惟天津以南,濟南以北,被禍最酷。”

《鹽山新志》記載:“獨滄州土城,潰圮日久,天寒雪凍,築之不易,乘其未備,急驅攻之,此土崩之勢也……遂拔其城,生擒凱等,餘眾悉降,燕將譚淵盡坑殺之。滄城由是破廢,後乃移治長蘆。”

可以說在這三年當中,滄州、鹽山一帶是朱棣反覆南下濟南、敗北折返的必經之地,兩場戰役,給滄州一代帶來滅頂之災,滄州城也被夷為平地。

至今舊州鎮古滄州遺址仍在,舊城內的城牆,現今斷斷續續尚存5段,夯土層清晰可辨,殘存的城牆最高處仍可達9米,城內瓷片陶片隨處可見。據說燕王掃北後,滄州城內只剩下倆鐵獅子。

燕王掃北河北一帶到底有沒有幸存下來的人呢?

據說當年燕王朱棣的做法是燒殺搶掠,在他所經過的這些村莊裡,基本沒有留下任何活口。當然,就算朱棣殘暴鎮壓阻撓他南下的百姓,我想也絕不會到了老百姓世代口口相傳的,為了把百姓斬草除根,反覆在村子裡散錢、撒米,等到的確無人來拾錢、拾物,把一個村子斬殺乾淨才善罷甘休的地步。

小時候在我們村南邊距離浪窪不遠的坑裡,村民取土挖出來好多青磚壘成的磚穴磚穴和磚穴之間有地道相連,面積很大,每一個有四五米深。裡有灶臺、銅錢。裡面還有很多死人骨頭。據老人們說那就是燕王掃北的時候人們藏在地窖裡出不來,悶死在裡面了。

我們村以南滄州市轄區,至今有浪窪這麼一個地方,方圓十里沒人居住,依稀可辨殘磚爛瓦,有毀村痕跡。據說當時由村民躲在狼窪地裡,逃過一劫,這就說明無論怎樣,人們雖然不能抵抗,卻能夠躲避,躲避就有生存的機會。

這就說明,河北一帶生存者還是會有的。

燕王掃北的三年間,正是明代吏部尚書王翱16歲到19歲的青少年時代,他當時居住在鹽山縣城南太平鄉安都裡,就是現在的孟村回族自治縣新縣鎮王帽圈村,“燕王掃北”也沒有影響到他的寒窗苦讀。燕王朱棣滅絕人性的傳說似說的有些誇大。

結語:從燕王掃北行軍路線上來講,歷經三年的拉鋸戰在北平以南廣大地區展開。當時滄州正處在“鋸口”上,阻擋他前進的老百姓和村莊飽受摧殘定是事實。想必河北境內沒有妨礙燕軍的老百姓,朱棣也沒有足夠的兵力撒大網似的赤地千里吧?


那些舊時光


我是河北平鄉的我回答:

相傳,燕王掃北時發生在河北距鹿一帶(今平鄉縣)一個小傳說。當時,、`燕王所到之處,雞犬不留,老少通殺,少有幸免。一日殺至平鄉縣大時村時,村裡靜悄悄的,人畜無見,燕王不相信無人,便親自查找,再一廢墟處發現一男子,魂不符體,渾身顫抖,喝令該人起身,隨便問村裡人員情況後,問你怎麼沒跑,你姓何名誰,如此大膽,據實道來。該人說道:小的姓時(屎音),沒等說出名子,燕王大怒,怎麼姓屎,太臭了,殺你髒了我寶刀,還不快滾!

所以才留下姓時的一人。

大時村才保留至今。

有詩為證:

燕王掃北流傳廣,

人畜無存遍平鄉。

事因姓時逃劫難,

時苗留犢天下揚。

(傳說,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夕陽駿馬


燕王掃北是山東老百姓口口相傳的,正史上不可能出現,因為封建皇帝不可能往自己臉上抹灰。

在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在山東受到了很大的阻力,濟南的官叫鐵玄,就不讓朱棣過去,相傳打了四年。朱棣奪了朱允炆的皇位後,開始報復山東人,發誓要殺光山東人。血洗村莊後,在街上擺上饅頭,如果饅頭少了,說明還有人,繼續搜捕……

肯定會有人藏起來……成了漏網之魚。

黃島有個鎮叫薛家島,就在那時出了個薛武侯薛六(薛祿,在家行六,當官了嫌不好聽,改的。)

相傳,薛六是個缺心眼的人,青島人叫這種人“彪子”,稱“薛大彪子”。體格魁梧,家很窮,吃百家飯長大的,年紀大了,村裡就勸他去當兵,至少可以當兵吃糧。

其母亡,沒錢下葬,薛六拿破席包好其母,扛著就找地方去埋,說也奇怪,這時就聽著有吹喪事的樂聲傳來,薛六就扛著母親的遺體朝音樂聲走去,走著、走著,音樂聲沒了,薛六就在這個地方安葬了母親。隨後就去投軍。投了朱棣的軍隊。

後來,朱棣打下了濟南城,在進城門的時候,正好有根著火的大梁掉下來,眼瞅著就要砸到朱棣的腦袋上了,這時候薛六正在朱棣身邊,他用大槍往地下一支,大梁就被挑斜了,朱棣得以活命。時間緊,朱棣割了一塊戰袍給薛六,拿著去領賞!薛六這個時候也不彪了,就踹懷裡了。

戰後,眾將表功,朱棣撩起自己的戰袍,說:這場仗大家的功勞都不小!但是,這個人功勞最大!

後來,就封薛六為“巡街御史”,五品官,因為薛六不識字啊!神奇的事還沒完吶,薛六當官後,腦子突然就好了……


左旋藤


我們河北省滄州黃驊每個村莊都有老莊子的遺蹟,俗稱亂葬崗,聽老人們說全是燕王掃北時殺光老弱病殘,剩下青壯年給他當兵,所留下的遺蹟,唯獨有一個村沒有亂葬崗,也就是沒受燒殺,倖免於難。原因是當時燕王經過時正下大霧,沒看到這個村,這個村有幸得以保全,後來取名奇加霧,就是現在的齊家務村!


真情詩感


我是正定的!據說燕王朱棣一出燕京勢如破竹,所到之處無不歸降!這大大助長了朱棣的驕橫之氣!打到了真定,也就是現在的正定,沒費多大勁就攻破北門,五千騎兵蜂蛹入城!可他不知道真定府是兩座城門,之間是一個甕城!結果守將關了北門,把五千騎兵關在甕城,一頓弓箭滾木,五千騎兵無一生還!後來又守了三年,彈盡糧絕終於城破!朱棣下令屠城,幾乎把真定人殺完了!現在的正定人基本上都是從山西洪洞遷移過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