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遷都北京,是他對北京有感情,還是京杭大運河南北貫通能興盛經濟?

大馬哈魚12


朱棣對北京(當時叫做北平)肯定是有感情的,從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到建文元年起兵靖難朱棣在北平生活了將近20年,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另外朱棣在北平的群眾基礎非常好,這一點從靖難時朱棣的老婆帶領北平百姓守城就能看出來,與南京相比北平的百姓會更加擁護朱棣做皇帝,北平相對於南京來說肯定更有安全感。

京杭大運河的疏通只是朱棣遷都北京的先決條件之一,畢竟中國人向來有向大城市聚集的習慣,只有糧食供應充足,才能保證北平群眾的安居樂業,畢竟當再大的官也得吃飯。

朱棣之所以遷都北京完全是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北平是防禦漠北的要地,歷朝歷代立都,當以戍邊制敵為第一要務。南京遠離邊關,一旦有戰事發生,很難快速反應,徵調大軍糧草都會耽誤很長時間。因此天子守國門絕對是當時最正確的選擇。

北平是朱棣的龍興之地,封建社會的帝王歷來相信天意,朱棣應該也會覺得北平能給他帶來更多的好運

總結下來,北平當時已經具備成為國都的條件,而且更加有利於大明的長治久安和朱棣本身的統治


觸摸歷史的天空


judy遷都是有下面四點原因的:

第一,還是因為自己靖難奪天下,南京的一切都是陌生的環境,裡面有忠於建文的,弄不好還有隱藏的死黨,不如北京自己治理多年,如鐵通一般。

第二,judy深知大明的威脅還是在漠北和遼東,事實也證明如此,他的重孫子朝瓦剌已經強勢並引發了土木堡之變。自己把重心放在北邊,戰爭能迅速發動。

第三,天子守國門,不得不說一個進取的朝代,皇帝不能安穩一隅,北方產馬,戰馬是冷兵器時代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所以皇帝親自坐鎮,讓國家戰力不至於出現大規模下滑。

最後一條還是緊接第二第三點,燕雲地區是天然戰略屏障,皇帝親自坐鎮,天下就不敢不重視,這樣保障了咽喉要地不至於失去,否則後世有不肖子孫,分分鐘就是南宋東晉。


甲申17年


遷都北京時己是永樂皇帝而非燕王了。遷都主要是以下幾點原因:國家安全。當時主要外部威脅是蒙古。遷都更有利於威攝和打擊蒙古勢力。政治安全。南京仍有建文帝勢力,遷都到北京更安全。民生安全。人口急劇增長需要大量的糧食。華北平原的糧食能保障北京糧食更安全。


小乙眼中的世界


朱棣遷都北京,有兩個原因。一是北方虜患不絕,建都在北京,便於就近制御。當然,西安丶開封都可選擇,但朱棣在北京住了二十多年,對這裡有感情。而且,到了明朝,西北的少數民族如匈奴丶回紇等都已式微,而東北地區的契丹丶女真丶韃靼都仍存在著騷擾中原的能力,對付東北的"虜患",北京顯然比西安更具有地理優勢;第二,由於"靖難"之役,朱棣在南京殺人太多。建文帝的支持者,多半是江南士族,朱棣對他們大開殺戒,因此結怨於江南。再繼續呆在南京做皇帝,已經失去執政基礎。因此他從取得皇位的那一天起,就有了遷都的打算


戰鬥大黃蜂


我認為兩種觀點都不是。朱棣通過靖難坐上皇位的時候,北部邊患還是比較嚴重,北元殘餘勢力一直蠢蠢欲動。而北京又是北部抵禦外敵非常重要的城池,因此朱棣把都城遷到這有天子守國門的意思。其實朱元璋時期,也有想法遷都北京,但礙於當時形勢和財政情況,沒有實現。


歷史小權


題主兩個原因都不是主要原因,燕王遷都最主要的原因是建都北京有更有利於維持全國的統一和穩定,另外也有助於發展北方經濟,解決中國經濟南強北弱的困局。

遷都北京可以有效震懾北元殘餘勢力

朱元璋和朱棣都清楚地意識到:北元殘餘勢力始終是大明王朝最大的威脅。定都北京可以直接而有效的對長城一線的軍隊進行指揮,抵抗蒙古人的進攻。將全國的政治中心放在戰爭的前線,可以保證全國的安定。而且北京附近有燕山山脈,臨近的天津有漕運之便利,既有利於防守遊牧民族的進攻也可以及時將南方物資的調運。

進一步講,在北京建都還可以兼顧漠北,控制貝加爾湖和外興安嶺一帶,以及西北的眾多地域都可以沿北京輻射到。

在古代中國,西方勢力還未入侵之時,華夏文明最主要的敵人就是北方遊牧民族。東方的日本無力渡海、朝鮮還是中國的僕從國、西南諸多蠻夷也無力對漢民族形成實質上的威脅。

北京附近物產眾多,可以養活眾多人口,從而方便建都

北京處於華北平原以北,這意味著有綿延的山巒自然優勢可以抵抗騎兵的進攻。北京南部平原地區不僅有大量耕地可以出產糧食,而且便於運輸。東南部的天津有漕運直通運河,還有渤海灣海運之便利。

可以說,利用渤海灣的海運優勢和漕運便利,可以將廣闊南方的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到北京,從而形成軍事力量對北方少數民族實行打擊。

朱棣本是北方人,習慣了北方的生活

朱棣生於朱元璋和陳友諒鄱陽湖水戰之時,然後隨軍北伐,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後又率軍北元殘餘勢力進行多次打擊。可以說,朱棣的戎馬生涯幾乎貫穿了其一生。在靖難之役後,朱棣不習慣於南方的生活也就顯得理所應當了。但相信這只是其遷都的次要原因。

總結

回答題主的問題,燕王遷都最主要原因是維護國家統一與穩定,次要原因是京冀地區物產豐富、交通便利,細節原因是朱棣對北方生活的個人感情。


物質文化史


應該說,從唐朝末年到明朝初年400多年的時間裡,包括今天北京在內的幽雲十六州就沒有真正被漢人王朝統治過,而朱元璋把失守400多年的幽雲十六州重新奪回到漢人手中,在今天看來,堪稱是那個500年內最偉大的漢人英雄。

而朱棣的野心並不比朱元璋小,並且不安於做一個守成之君,他也想在他父親開創的基業的基礎上,在歷史上留下帶有自己鮮明印記的豐功偉業。

朱棣一定認識到,在他之前1000多年的歷史上,定都南京或南方的王朝都是什麼實力水平,無論是三國時的吳國還是後來的東晉,抑或是南宋時期,無一不是偏安一隅無力征討北方,最後逐漸被北方的政權消滅。

雖然歷史上沒有長盛不衰的王朝,但無論在當時的朱棣看來,還是站在今天的角度看,當時定都北京無疑是最正確的戰略。


蹭熱點的老柴


遷都北京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

防禦蒙古

朱元璋是歷史上為數不多自南向北統一全國的人,在攻破元大都時元順帝向北逃竄,如果明朝內部稍有異動北元蒙古勢力勢必會捲土重來。早在朱元璋時期,為應對北方兵禍選擇了分封諸子鎮守邊疆的方式包圍明朝,這是一個非常不錯的辦法。然而建文帝的削藩讓防禦北方的燕王朱棣直接起兵。朱棣攻克南京登上皇位後,北方防線出現了一個巨大的漏洞。從南京出兵相比於北京出兵太過遙遠,所以在軍事上遷都北京勢必會被提上議程。

利益階級

朱元璋統一全國時身邊的大臣基本上都是南方人,所以在建國時自然沒有任何阻力的建都南京。朱棣就不同了,他的龍興之地在北京。統治集團多是在北京時招募的幕僚,他們在北京擁有自己的土地和人脈巴不得回到自己的根據地。遷都之事這些人也是主要的推手。

北京地勢

北京北面多山南面是華北平原,而且還有一條大運河。南方物資可以源源不斷的運輸到北京,可以大大促進北方的經濟發展。不管是作為北方軍事重地還是作為一個政治中心都有著完美的地理位置。北京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從北京的整個地形去看可以發現,北京城是依山襟海,地勢雄偉。

再加上朱棣10歲是就被封為燕王在北京生活多年,北京相當於是朱棣的家鄉。而南京卻是建文帝朱允炆的根據地,南方朝臣和群眾多數是擁護建文帝的,而朱棣雖然靠著武力威脅能夠維持大局,但是卻也喪失了一些民意。

建都北京保證了北方地區很長一段時間的安定,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天子守國門的方式也讓北方遊牧民族不敢太過於猖狂。


故事三分鐘


由於建文帝朱允炆的想要削弱燕王的實力,引起燕王朱棣不滿。於是在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發起靖難之役,於1402年攻破應天府。也是在公元1402年,朱棣取代建文帝朱允炆,朱棣登帝位。年號永樂,又稱永樂大帝。


朱棣遷都北京的原因有三個。

1.朱棣對北京有感情

朱棣原來封為燕王的時候的封地就在北京。北京有他更多的勢力,可以得到原來封地百姓和士兵的支持,加上北方的相關設施也完善。在加上朱棣對北京這塊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於是決定遷都北京。而在都城南京,因為朱棣的兵變,大多數人民不喜歡他,支持的勢力較少。

2.遷都北方有利於防禦遊牧民族

遷都北京能更有效的管理北方的蒙古族和其他遊牧民族的侵犯。軍隊能夠更快的出兵,阻擊和防禦。更有利於監視少數民族的動向,有利於鞏固北方邊境。而南京距離北京太遠,無法全面控制北方的軍隊。

3.京杭大運河的便利

自從隋煬帝修建隋唐大運河後,南北的主要交通由陸路變為水路。大大縮短了在路上花費的時間。元朝在隋唐大運河的基礎上改彎取直,修建京杭大運河。京杭大運河為南北溝通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南方的物資可以通過水路源源不斷的運送到北方,可以保證物資的充足。


公元1420年,紫禁城修建完成,公元1421年,朱棣正式遷都北京。


鬆垮大卡司


燕王朱棣遷都北京,綜合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朱元璋在世的時候就有過要遷都的想法,不排除朱棣想完成父親的遺願。

歷史上國祚綿長的朝代,基本上都是興起於北方,定都於北方,而南方給人一種偏居一隅的感覺,參見南宋。朱元璋發跡於南方,也在南方得天下,但他自己卻並不認為南京是最合適的都城。南京的地理位置偏東南,不屬於華夏的中心。

最初朱元璋的想法是恢復古制“兩京制”,這是起源於周朝的一個制度,西周定都鎬京,東周遷都洛邑,但鎬京仍然保有都城的地位。唐朝時也是這樣,西都長安、東都洛陽。

當時,朱元璋看中的地點有西安、洛陽、開封、鳳陽,這裡面,西安、洛陽、開封都曾經是前朝都城,而鳳陽是朱元璋的老家,對朱元璋來說都意義重大。

一開始決定的是在鳳陽興建“中都”,在修建了6年之後,朱元璋在一次現場巡視中發覺風水不適合做都城,於是作罷。而開封因為在宋末經歷了連番戰火損毀嚴重,也被排除在備選之外。

這下只剩下了西安、洛陽,洪武二十四年也就是1391年,朱元璋派出他最喜歡的兒子、同時也是太子朱標前往西安和洛陽進行考察,為遷都做好準備。

然而令朱元璋沒有想到的是,第二年朱標就因病去世,年僅37歲,這讓朱元璋悲痛萬分,於是遷都的事情也就擱置下來,大臣們也沒有人再提過此事。

不排除朱棣有完成朱元璋遺願的想法,但他卻選擇了北京作為都城,算是“孝中有倔”吧。


2、北地邊境不穩,遷都北京可以更好地鎮守北部防線。

朱棣雖然不是開國之君,但他也曾經和元朝的殘餘力量進行過數次戰爭,算得上一個文武雙全的帝王,而元朝的殘餘力量退守北方,仍然對明朝國土和邊陲百姓具有威脅。

當年朱元璋將三個兒子封為藩王,各自鎮守國土,朱棣被封到的就是北京,從那時起他就已經開始在和元蒙殘餘力量周旋,並且不乏勝蹟。

歷史事實證明,朱棣遷都北京之後的確對邊境的穩定十分在意,他先後五次率兵出征漠北,改之前的被動防禦為主動出擊,甚至最後他自己都是在出徵的途中駕崩的。


3、希望通過遷都進一步鞏固統治。

眾所周知,朱棣的皇位得來得並不光彩,他的侄子朱允炆的下落至今仍然是歷史上的一大謎團,靖難之役這一歷史事件永遠都會在史書裡留有一筆。

而朱棣本人是非常自負的,他認為自己無論從智慧、能力還是聲望上來講,繼位都是天命所歸,但同時他也不希望自己一直留有這樣篡權奪位的惡名,這個名聲畢竟太不好聽了。

更何況朱棣篡位之後,將建文帝一朝的老臣、忠臣基本殺了個乾淨,這樣雖然堵住了一時的悠悠眾口,但朱棣在那樣的氛圍下難免不會覺得自己危機四伏。與其這樣如坐針氈,還不如回到自己熟悉的北京,那邊還是有很多十分忠心於朱棣的舊臣、軍士的,是讓朱棣覺得熟悉和舒服的環境。


4、平衡朝堂之上南北方臣子的力量

起家和定都都在南京的朱元璋,他的臣子也多是出身南方,包括後來對建文帝忠心耿耿的臣子,也大多數都是南方人。

明初的朝堂之上,南方臣子佔據主要位置,而朱棣因為長期鎮守北京,在朝內缺乏有力的臣子作為支持。

在那時的南方士子中,師承關係、同門關係錯綜複雜,盤根錯節,一時之間很難撼動。而遷都北京後,朱棣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啟用北方士人任用為臣,調整平衡朝堂上的力量對比,更加穩固自己的統治。


5、風水說。

據說南京的宮殿是填水而造,時間久了發生地表下沉,造成宮殿“惟宮城前昂後窪,形勢不稱”,從風水上來講是不吉利的。

從宏觀的風水學上來講,南京跨長江兩岸,雖然是有天然的天險,但一旦長江失守那麼南京便暴露無遺,守無可守。

當然,風水一說不足為信,不過對古人的確有一定影響。

(如果您喜歡紅顏的回答,請給個贊哦\\(^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