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長達三百多年都未能收回燕雲十六州,為什麼朱元璋用一年就收復成功?

歷史一書生


相信大家在很多古裝影視劇中,因為戰爭的原因,我們都聽說過燕雲十六州這幾個字。這個地名頻繁的出現在劇中的各種地方,都知道它是極其重要的一個存在,可是在宋朝的時候,整個宋朝三百多年都沒能將燕雲十六州收復回來,而明朝的朱元璋卻只用了一年的時間就將它統一,為何其中有這麼大的差別?我們先來說說這個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是我國古代的地名,泛指的一個統稱,它包括現在的北京,山西和河北的部分地區,這個地段自古都是北方少數名族南下中原的必經之路,它是個險要之地,它易守難攻。而中原的士兵善於守城,如果守住此地,可將北方的遊牧民族守在境外,而北方的少數民族善於攻城,如果失去這塊天然的屏障,它會直接導致中原地區暴露在北方的鐵蹄之下。

若沒有燕雲十六州的地盤,就相當於將自己的門戶交給了別人,每天過著心驚膽戰的日子,所以它是十分重要的。決不能丟失,但在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前,後唐的節度使石敬瑭為了自己的私慾,在契丹的支持下建立了後晉,但交換條件是割讓燕雲十六州。就這樣契丹沒有損失一兵一卒就得到了燕雲十六州,而他卻不知道自己的行為使中原大地受了多少苦楚。

契丹在控制燕雲十六州後,開始對中原不斷髮起戰爭,當時後周的皇帝周世宗,是個足智多謀英勇善戰的人。他知道收復燕雲十六州是最重要的事,而且他在北伐的過程中收復的很多失地。但在最後的階段周世宗病重而逝,最好的時機就這樣稍縱即逝,如果周世宗在有生之年收復燕雲十六州,或許憑藉次功勞流芳百世,但歷史沒有如果,後來趙匡胤發動兵變。

趙匡胤稱帝后想要統一全國,跟周世宗的策略完全相反,周世宗將精力全部放在收復燕雲十六州上,而他採取的是先南後北的政策,因為南方比較好統一,這種方針是否正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後來趙匡胤雖然統一了南方,但契丹也逐漸形成了一個強國。趙匡胤雖然與契丹有過幾次小規模的戰鬥,但都是以失敗告終,之後他養兵蓄銳著重對付契丹。

趙匡胤為了收復燕雲十六州,專門設立了財政部門,想要用這些錢贖回失地,如果不同意就招兵買馬再次攻打,可還沒等他真正用兵的時候就逝世了。這個重擔只能放在他的子孫身上,可萬萬沒想到他的後代並沒有用這些錢來收復燕雲,而是不斷的送給契丹希望換來王朝的穩定,之後雖然與金國聯合滅了遼國,但北宋也被金國所滅,就這樣一直到朱元璋起兵。

朱元璋在戰亂中脫穎而出,建立了自己的政權,開始統一全國,在燕雲十六州之地,他使用的是穩紮穩打的策略,他知道此地的重要性,並用最小的損失換取收復燕雲之地。他派徐達率兵從山東一直攻佔到北京,就這樣用一年的時間就將遊牧民族趕出中原,消滅了元朝的統治,結束了少數民族統一全國的勢力,恢復了中原大地的和平。

宋朝三百多年沒能收復的燕雲十六州,在明朝一年就被收回。小編認為是宋朝建立時,遼國正是兵強馬壯之時,再加上宋朝皇帝的各種錯誤決策,之後還有金國,西夏各種政權的威脅,所以很難成功收復;而明朝統一全國的時候,元朝已經瀕臨崩潰的邊緣,內部更是脆弱不堪,所以明朝攻打的很輕鬆,一年就收回了燕雲十六州。





明史留香


朱元璋不是去收復燕雲十六州的,他是攻打北京、消滅元朝,順帶手把燕雲十六州給收復了。因為北京是燕雲十六州的核心,打北京必須得收復燕雲十六州。

1.燕雲十六州為什麼重要

所謂燕雲十六州,即幽州、薊州、瀛州、莫州、涿州、檀州、順州、雲州、儒州、媯州、武州、新州、蔚州、應州、寰州、朔州。

整個燕雲十六州,大體相當於今天的北京、天津兩地,以及山西、河北的北部地區。

十六個州縣,一點兒也不重要的,而重要是這十六個州縣所在的地理位置,太重要。

首先燕雲十六州是400毫米等降水線的位置,天然劃分了中原農耕和草原遊牧。也就是說這裡是傳統中國的天然邊界。

邊地、朝堂與民治,是古代中原政權的三件大事。而地處邊地的燕雲十六州,當然就是重要中的重要。

第二燕雲十六州囊括了太行山脈北麓和整個燕山山脈,這是地理形勝。中原政權靠什麼抵擋遊牧騎兵,當然不能指望步兵方陣,而是依據山川河流。自北向南,是長城、黃河和長江,三道大防線。而長城防線也是依山而建的。

依山固防的重要意義就是鎖住關鍵通道,也就是傳統的軍事要道。中原王朝可以將有限的兵力集中在關鍵要道上,抵擋草原騎兵南下。而燕雲十六州正好處在關鍵通道的位置上。

而草原騎兵要跨越長城掃蕩中原,靠得是什麼?總不能遇山開山、見水搭橋吧。他們也要尋找群山間的關鍵通道。

所以,燕雲十六州是天下鎖鑰,草原政權控制這裡,可以隨時馬踏中原;而中原王朝控制這裡,就能鎖死草原騎兵進入中原。

2.宋朝為什麼收復不了

均衡博弈下已經沒有了低垂的果實。

公元936年,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公元979年,趙光義才開始收復之戰。中間隔了40多年,這已經是兩代人的光景了。所以,這個時候,與其說是收復,不如說是侵略,就是要搶土地。因為這片土地上的人,不見得認同宋人和中原。而契丹人經營這麼多年,早已經在這裡生長出了複雜系統,這就是大遼國土所以寸土不讓。

契丹立國,是公元916年;大宋立國,是公元960年。人家比你建立政權的時間要早,統治燕雲十六州的時間要長,你去收復人家的土地,在組織力量上一點兒優勢也沒有。

而且契丹遼國已經實現了遊牧與農耕的融合發展,也就是說它不是單純的遊牧政權,而是雜交的遊牧農耕政權,組織形式和權力架構,一點兒都不比宋朝差。憑啥你說收復就收復。

除了外部,北宋內部也有問題。那就是它並沒有建立隋唐大帝國。西起隴右東抵大海,就是在這個橫向統一也沒能實現。所以,不僅要圖北,還有圖西,也就是西夏。國力無法集中對付北方草原。

北宋並非完成時的帝國,對於西夏、對於南方,以及對於遼國,始終在進行戰爭。它是一個進行時的帝國。但這個進行時的帝國,卻在滅西蜀、滅南唐的過程中,耗盡了自己的戰爭精英。不是戰死沙場,而是新陳代謝。等收拾完中原山河,北宋回頭再看,自己已經換了一撥領導集團,不再是戰爭精英而是士大夫精英。特別是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之後,能征善戰的將軍領袖,幾乎全部下野,再打仗還能靠誰。

宋、遼、西夏,在中國北方形成了一種局部的三國演義。這是一種平衡,博弈進入均衡態,大家都是在緊張中求生存、求發展,誰也不會掉以輕心。所以,此時已經沒了低垂的果實。

而燕雲十六州的位置有那麼重要,當然就是博弈的焦點,收復的難度係數自是幾何指數的躍升。至於金人崛起之後,那就更別提了。契丹人尚且打不過,就別說能打過契丹人的金人了。

3.朱元璋為何能夠收復燕雲十六州

破鼓萬人捶,蒙元王朝已經窮途末路。別說對付朱元璋,就是自己人之間還搞不定。等朱元璋的大軍已經開始掃北了,他們還在內戰。所以,別說燕雲十六州他們守不住,就是北方草原他們也守不住。朱元璋想殺過去就殺過去。


而朱元璋的實力從哪來的呢?

南方已經發展,而且在經濟上開始實現對北方的碾壓。宋朝就已經有了蘇湖熟、天下足的說法,到了元朝則更是如此。華北平原已經支撐不了北方政權,所以必須得依賴大運河、依賴海運,由南方向北方輸血。

而佔據南方的朱元璋,在北伐之前,就已經實現了對蒙元政權的斷血。再利用南方的物質財富,支撐軍事力量,所以北伐也就勢如破竹。

領導集團完全不同,宋朝的領導集團在第一代趙匡胤後,就逐漸被士大夫精英壟斷了,這群人可以守國文治,但指望他們開疆拓土就只能剩下指望了。他們不僅沒有雄心,而且也沒有能力。

朱元璋集團卻完全不同,他們是一水的造反派,都是刀尖舔血磨礪出來的。這群人不僅有攻略天下的野心,更有徵戰殺伐的能力。這是一股進取心十足的領導集團,他們不僅能收復燕雲十六州,而且能派出十幾萬部隊殺到貝加爾湖。這種戰爭雄心和戰爭意志,是士大夫集團難以企及,也是無法想象的。

所以,朱元璋可以,而兩宋不可以。


減水書生


燕雲十六州包括包括燕(幽)州、薊州、瀛州、莫州、涿州、檀州、順州、雲州、儒州、媯州、武州、新州、蔚州、應州、寰州、朔州等十六州,在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自古以來燕雲十六州都是中原王朝統治的土地,但是在兩宋三百年間,這塊土地卻不再屬於中原王朝,如果加上後來元朝的近一百年,燕雲十六州不屬於漢人統治的時間長達四百年之久。失去了燕雲十六州,就失去了北方的屏障,所以北宋一朝一直嚷嚷著要收復燕雲十六州,至於偏安一隅的南宋,連中原都丟了,要收復的可就不止燕雲十六州了,而是整個北方。但不管怎麼說,除了北宋末年宋徽宗撕毀宋遼合約聯金滅遼後宋朝短暫的擁有了燕雲十六州,其餘兩宋三百年間,燕雲十六州都處在外族的統治下,可為何朱元璋只用了一年時間就收復了兩宋三百年都沒收復的失地呢?

首先是因為宋朝和明朝所面對的對手不同,宋朝的對手更加強大一些。朱元璋在消滅陳友諒、張士誠之後剩下的對手就是北方已經腐朽的元政府了,而且蒙古人自己還在內鬥,加上元朝統一全國後蒙古軍隊迅速腐敗,只知道享樂,早已經喪失了戰鬥力,這與清朝中後期八旗軍喪失戰鬥力是一個道理。而朱元璋此時兵強馬壯的,南方富庶地區又大都歸順了他,經濟上明朝不比北方的元朝弱,軍事實力上明軍比元軍高的不是一點點,所以朱元璋能北伐成功,趕走蒙古人,收復失地統一天下是大勢所趨。

反觀宋朝,北宋初年面對的是正值巔峰時期的遼國,加上宋朝重文抑武,幾次戰爭都沒有嚐到好處,到宋真宗時期宋遼簽訂澶淵之盟,取得了長達百年的和平,好不容易等到遼國衰敗了,金國又崛起了,甚至把大宋朝廷趕到了南方,至此以後南宋想要北伐成功就更難了,只能偏安一隅,向金國稱臣納貢。

其次就是朱元璋的軍事才能卓越,絕非宋朝時期幾個北伐皇帝所能比的。明朝的北伐戰爭大都是朱元璋親自策劃的,他制定的策略非常成功,先取河南、山東,孤立元都大都,然後迅速出擊大都,等到在太原地區的元軍反應過來要救援大都時,明軍又進攻太原逼迫元軍回防,來了個“圍魏救趙”,解了大都之圍。有朱元璋這樣軍事才能卓越的人統領軍隊,何愁北伐不成功。

而宋朝時期,由於宋太祖趙匡胤在位時北漢還未滅,又由於進攻北漢時契丹人總是支援北漢,所以宋太祖在位期間並沒有能夠消滅北漢,也就沒有武力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機會。等到宋太宗趙光義登基,宋軍擊敗了前來救援北漢的契丹軍隊,一舉消滅了北漢,宋朝這才有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機會。但是宋軍的最高統帥趙光義時文人出身,比起武將出身的趙匡胤要差的遠了,更比不上朱元璋。無論是軍事才能還是戰略眼光都不是很卓越。宋太宗在平定北漢後沒有讓軍隊進行休整,直接進攻遼國,打了遼軍一個措手不及,十天就殺到了幽州,但是宋太宗指揮完全沒有章法,攻城戰術也不固定,幾天換一個戰術。遼景宗耶律賢得知幽州被困,連忙命令精騎增援,等到遼軍反擊後,宋軍就三面受敵,軍心大亂,全線潰退,就連宋太宗本人都只能乘坐驢車逃跑。這次宋軍情敵冒進,受到很大損失,不利於以後的北伐。

公元989年遼國國內政權更替,政局不穩,宋太宗又趁機發動“雍熙北伐”,命宋軍兵分三路進攻遼國,此戰宋軍打出了士氣,一連擊潰遼軍多路精銳部隊,眼看著遼軍即將崩盤,宋朝東路軍統率曹彬卻為了搶功擅自更改作戰計劃,帶軍深入,中了遼軍的埋伏,數萬精銳損失殆盡,宋軍北伐失敗。經過兩次失敗,本就缺少軍人那種堅韌不拔精神的趙光義退縮了,公元991年他對大臣說“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帝王用心,常須謹此”,總結起來就是守內虛外,也正是因為宋太宗這句話,讓宋朝整體戰略出現錯誤,失去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機會。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明軍的軍隊構成比宋軍更好,在朱元璋北伐時已經擁有了不少騎兵,加上明朝大將常遇春、徐達等都是擅長運用騎兵的人,打敗蒙古軍不在話下。但是宋朝缺少戰馬,也就缺乏騎兵,在高粱河之戰中宋軍就是因為步兵抵擋不住遼軍騎兵的進攻才失敗的。宋朝即使經濟再發達,不重視軍隊的建設,不重視武將的培養,終究會滅亡,就更別談收復燕雲十六州了。


風塵講歷史


燕雲之地不是朱元璋收復的,它是在元朝時已經與中原重新徹底整合在一塊了。一個合格的改朝換代王朝,續承上一代王朝所有的土地是基本的責任。


淵默81029184


事物的發展,總是遵循自然的規律變化的。生老病死誰有能免俗?古今中外,國家和民族,一個王朝,都普遍循環著這自然規律。興亡不定,強弱難憑!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風水輪流轉,今日到我家了。

宋朝時,北方遊牧民族的崛起,正映襯了大宋的衰弱。這個是天時。非人力可挽回。宋朝內部的腐敗和軍制的腐朽,最終壓不住北方遼,金,蒙元的強盛。而失去燕雲十六州,是喪失了地利形勝,北面成了一馬平川,加上養馬場丟失,宋朝沒有了戰馬資源供應,面對北方鐵騎席捲,野戰不利。純粹的防守,是戰略上的被動,此消彼長,大宋自保都艱難,收復燕雲十六州成了黃樑一夢矣。等南宋偏安江南一偶,收復燕雲十六州就更成了幻想,相隔千里,只好望江長嘆了。

日升有日落,等元朝強盛了一百年,大漠孤煙直,草原落日圓。元朝文腐敗武怕死,軍隊亨樂慣了成了玩樂兵,這樣的戰鬥力,戰鬥意志,騎在高頭大馬也是玩具。而反元的我大明,軍隊是窮困老百姓,都快被元朝腐敗剝削的要餓死了,又還有什麼不敢幹的。揭杆而起根本不怕死,打仗不要命,俗話說,直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戰場上雙方血戰,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元朝節節敗退,被殺的哭爹喊娘。大明這戰鬥力爆表,收復區區燕雲十六州不就是小菜一碟了!


紅紅火火講歷史


燕趙大地,幽雲十六州(燕州、薊州、瀛州、莫州、涿州、檀州、順州、雲州、儒州、媯州、武州、新州、蔚州、應州、寰州、朔州,共十六州),自古以來便是兵家長爭之地,也成為宋朝三百多年的傷疤。

公元938年,後晉皇帝石敬瑭按求兵與契丹的約定,將燕雲十六州獻給契丹。從這時開始,幽雲十六州“中斷”了與中原文化的聯繫。宋太祖趙匡胤,曾一心想要收回幽雲十六州,不惜用鉅額金錢來贖回十六州,宋太宗趙光義於公元979年和公元,986年兩次向遼開戰,目標就是為了重新奪回幽雲十六州,收復失地。雖然有心但力不足,雙方兵馬損失慘重,宋與遼你來我往,長期的交戰,也沒有打出個勝負來。1004年,雙方簽訂“澶淵之盟”,以白溝河為界,宋每年給遼繳納歲幣,獲得了近百年的邊境和平。北宋末年,宋幫助金推翻了遼,重新獲得了對幽雲十六州的主權,但只有短短的兩年,幽雲十六州又重新遠離了中原王朝。從北宋到南宋,每當皇帝起身遠眺北方,都會想起那本該屬於自己的土地。



再說到題目上,此十六州非彼十六州,宋與明它們所處的朝代不同,一個面對的是遼和金,一個面對的是元朝。三百多年過去,宋都沒有收回幽雲十六州,並不是宋朝軍事力量薄弱,而只是因為“崇文抑武”的政策。宋太祖開始,從杯酒釋兵權到以文臣知州事,調整了文武大臣比例,皇帝派遣文官擔任監軍,對軍事決策指手畫腳,嚴重削弱了軍隊等的領導能力和作戰能力。同時,宋朝面對的都是處於鼎盛時期的少數民族政權,馬背上長大的民族,驍勇善戰,強大的騎兵使宋朝部隊基本上毫無抵抗能力。俗話說得好,趁他病要他命。人民對元朝統治者的殘暴的不滿,建朝70年換了10位皇帝,內部嚴重腐朽,明朝面對的就是這樣的元朝。


朱元璋卓越的軍事才能,遠不是宋朝監軍所能及的;其次,朱元璋擁有一批精銳的蒙古騎兵,這也是宋朝連軍馬都湊不齊所能及的;最重要的是,沒有像宋朝一樣臃腫的政治體系,將領個個驍勇善戰所向披靡,收復失地指日可待啊。朱元璋就趁著這樣的大好時期,一舉收復了幽雲十六州,甚至更多的失地。


門外老漢


自兒皇帝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送給契丹後,收復燕雲十六州一直就是中原王朝的心病。

縱觀中國歷史的發展,中國歷史就是一箇中原王朝不斷與少數民族不斷戰爭、不斷融合的歷史。從先秦時期的義渠、犬戎等,秦漢之際的匈奴,再到唐朝時期的突厥、吐谷渾、薛延陀等,無一不是一個民族融合的過程。

宋朝歷經319年,也未能如願收回燕雲十六州,實在是可嘆的很,概其緣由愚人以為可以從下面兩點著手。

其一、歷史的必然性。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簡單分析一下。

漢朝的強勢趕走了匈奴,於是鮮卑、回鶻、突厥等少數民族起來了。唐朝趕走了突厥、吐谷渾、薛延陀等,契丹等又起來了。可見,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由盛及衰的過程。

宋遼之戰。

所以到了宋朝時期,契丹開始強大起來,這與中原的強大其實是一個道理。契丹的強大與宋朝的強大剛好成了敵對之勢,兩個民族的戰爭長達25年之久,最後定下檀淵之盟,永遠和好。

宋遼之戰,大宋的失敗除了遼國的強大,還與大宋自身重文輕武、朝廷內部的勾心鬥角不無關係。就這樣北伐失敗,燕雲十六州未能收回。

宋金之戰。

<strong>遼國的窮兵黷武大大削減了自身實力,草原各部開始不受控制起來,於是金朝又登上了歷史舞臺。於是宋朝開始聯金抗遼,最終遼國滅在了金國人的手中,金國強大起來後開始走上了遼國的老路,南下入侵中原。


宋遼之戰後,大宋打了那麼久,早已沒了北上的心思,剩下的只有愛國志士的吶喊。一個士氣正旺,一個安於守城,最終北宋滅亡,南宋向金國稱臣。

宋蒙之戰。

金國在盛極一時之後,終於也衰微了下來,於是蒙古登上了歷史舞臺。

南宋也走上了老路,聯蒙抗金。此時的宋朝也只是偏安一隅,苟延殘喘了。蒙古人統一了整個北方後,順勢而下,偏安的南宋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


我們再看元朝,到了朱元璋起義之時,蒙古族經過早先的強盛,已衰微的不堪一擊,朱元璋能收回燕雲十六州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其二、安逸使人退步

宋朝可謂是個得天獨厚的朝代,充分享受到了歷史積澱下來的財富。唐朝的盛世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包括生產工具的進化,經濟的快速增長等等很多財富。

宋朝在此基礎上也日益豐盈起來,據《劍橋中國史》所言,宋朝的經濟總量在當時世界上排名第一位,對世界的貢獻最大。

如此多的社會資源和財富,必然惰人心,怠人質。上面已經說過,宋朝從最初的激進,到後面的妥協,再到後來的苟且。不得不說財富有很大的關係。

宋朝不愁吃,不愁喝,環境宜人,生活富足安定,遠比北方安逸。柳永就曾經寫了首詞《望海潮》,來盛讚宋朝的富庶美麗,記得以前就有部電視劇就把此詞作為引子,引來了北人的入侵。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

而反觀北方,寒風刺骨,大漠狼煙,缺衣少食,人們的生存意志必然會強上許多。所以宋朝會敗,也不稀奇。

到了元朝,蒙古人享受到了中原的勝利果實,自然也會消磨意志,一個在馬上的民族,變的不會騎馬了,還能存亡多久。


除了以上兩點,朱元璋能夠勝利,也得益於民族意志。一個華夏千年文明,被一個異族統治,勢必會引起不忿。朱元璋就充分利用這一點,他適時的提出了“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strong>的觀點,這使得漢人空前的團結起來。


擴充:雖然朱元璋把蒙古族趕到了長城之外,但是蒙古則依然虎視眈眈,對明朝侵襲不斷,朱元璋一共進行了八次北伐戰爭,耗時26年。


愚人之娛


確實是這樣的情況。說明什麼呢?說明兩個問題:

1.辦大事需要時機。

2.辦大事需要天才。

兩宋為什麼三百多年收復不了幽雲十六州?

一是時機不好。

當時和兩宋對峙的遼國和金國,都處在遊牧民族的上升時期,漢文化、漢技術的吸收已經到了一定高的程度,加上騎射功夫優越的傳統,充足的良馬,所以實力大增。中原王朝面對裝備精良、組織嚴密、快速機動的少數民族騎兵,實在難以對付。少數民族在這個時候不是很好對方的,人家不再是吳下阿蒙了,比如:金朝的金世宗就創造了大定盛世,治理能力不比宋朝差多少,盧溝橋就是這個時候修的。

二是缺乏天才統帥。

兩宋的皇帝,文治都還可以,武力不行,指揮打仗的水平比較不行,為什麼不發展武力?其實兩宋都很重視武力,但是武力需要帥才,兩宋不敢培養帥才,因為五代十國就是武人做大造成的結局,好不容易出了個岳飛,還被千方百計處死。

兩宋多次北伐,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嘗試,但是都失敗了。


朱元璋為什麼能收復幽雲十六州?

一是時機比宋朝要好。

當時蒙古人入主中原已經百年,彪悍的蒙古騎兵們也享樂了幾代人,不管什麼少數民族,一旦離開草原、離開馬背上的生活,來到富饒的中原和江南,他們比漢族人還會享受生活,腐化的還要快。元朝末年的蒙古騎兵,已經不是當年橫掃歐亞的蒙古騎兵了,所以比較好對付。

二是朱元璋確實無比厲害。

毛主席說,中國古代,統兵打戰最厲害的有兩個人,一個是李世民,一個是朱元璋。其實朱元璋打戰綜合來看比李世民更厲害,朱元璋不但戰略眼光一流,而且知人善任一流,後勤保障一流。朱元璋打戰,選將、主攻、助攻、預備隊、宣傳、後勤、路線等無不精心安排,穩紮穩打,組團式推進。既打實戰、又打心理戰、輿論戰。把冷兵器時代的戰爭藝術發揮到登峰造極。如果趙匡胤是朱元璋這樣的人才,北宋可以收復幽雲十六州。


坐看東南了


個人認為原因有二:

一.宋朝和明朝所面臨的對手不同

北宋初年所面臨的對手是早已經建國並且軍事實力處於強盛時期的遼國。武將出身的宋太祖趙匡胤本來還有可能依靠宋初強大的軍力來收復燕雲十六州,但是形勢卻隨著趙匡胤的突然去世發生了轉變。頗具文人氣質的宋太宗趙光義在軍事上資質平庸,貿然的進攻遼國不僅被打的一敗塗地,而且損失了,北宋初年積攢下來的大部分精銳部隊。好不容易耗死了日益腐朽的遼國,東北地區又崛起了更為強悍的金國!靖康之恥後,宋室南遷偏安一隅,收復燕雲十六州遙遙無期!



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朝所面臨的對手入主中原近百年,早已腐朽不堪的元朝。所謂胡無百年運,事實證明不管是契丹族建立的遼國,女真族建立的金國,還是蒙古族建立的大元朝。這些初期戰鬥力十分驚人的少數民族政權一旦承平日久,內部政權的衰敗和軍隊戰鬥力的退化也是十分的讓人吃驚。很不幸宋朝遇到了巔峰時期的遼國和金國,而大明朝在遇到了處於衰敗時期的大元朝。


二.兩個王朝的實力和性格不同

縱觀中國歷史,個人覺得一個王朝的開創者的性格往往也能決定著一個王朝的性格。朱元璋及其朱氏子孫性格剛強,明朝也就成為了一個十分有骨氣的王朝,不和親,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主死社稷!宋朝除了開國皇帝趙匡胤具有武將氣質以外,從宋太宗趙光義開始趙氏子孫普遍性格軟弱,所以宋朝也總是給人一種對外十分軟弱的新形象。

除此之外,明朝和宋朝的自身實力也不同。相比宋朝缺少騎兵以步兵為主的軍隊構成,明朝軍隊中不僅有徐達和常遇春這樣千古罕見的軍事奇才,而且明軍的軍隊構成當中擁有大量軍事素養極高的騎兵部隊,以及火器部隊。再加上朱元璋本人出色的戰略戰術能力,明軍只花了一年的時間就收復了燕雲十六州。

綜上所述,因為對手不同,時局不同,自身實力和決心的不同決定了宋朝和明朝在收復燕雲十六州時的不同表現。


亙古懷念說史


宋朝重文輕武,著力發展武器裝備卻限制武將的指揮權,最終的結果是宋朝禁軍成了中看不中用的儀仗兵!儘管歷史對宋朝的定位是一個大統一王朝,但實際上宋朝只是一個割據政權,他先後面對遼國、金國、蒙古三個北方王朝,多數時候宋朝都處在弱勢地位。要宋朝收復燕雲十六州,靠打仗當然是不行的,不論是遼國還是金國都可以暴打宋朝,宋朝收復燕雲十六州的計劃是用錢贖回來而不是用軍隊打回來。朱元璋能在一年內收復燕雲十六州,那是因為明軍善戰而元軍頹廢了,君明將強,所以能以摧枯拉朽之勢擊滅元軍,收復失地!

燕雲十六州處在長城以南,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天津北部,以及河北北部地區、山西北部地區,五代後晉皇帝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遼國以獲得遼國的支持。公元938年燕雲地區脫離中原王朝控制,公元1368年徐達北伐元朝收復失地,燕雲地區脫離中原王朝時間長達430年之久!趙匡胤雖然雄才大略,但他畢竟不是柴榮皇帝,無法做到十年內平定天下;趙匡胤前後三次進攻遼國扶持的北漢割劇政權,都因為遼國的軍事幹涉而無功而返。趙光義繼位後,意圖擊滅北漢,平定遼國,結果他的才能還不及趙匡胤,雖然攻滅了北漢,但是兩次伐遼皆兵敗而歸!趙光義之後,北宋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收復燕雲十六州徹底成為大夢!

北宋重文輕武、重經濟與文化建設,忽視軍事建設,因此北宋禁軍戰鬥力十分低下,北宋也很難出名將!北宋防範武將十分嚴格,管理軍隊也十分死板,固然保證了內部的穩定,但也失去了軍隊的戰鬥力。北方軍隊(遼、金、蒙古)來犯,宋朝軍隊多數時候是一觸即潰,很難見到殊死抵抗;儘管宋軍缺馬,但是他們逃跑的速度十分快,金軍騎馬都追不上逃命的宋軍!南宋建立後,好不容易出了一位能征善戰的岳飛,訓練了一支足可以擊敗金人的岳家軍,但是趙構一心求和,又怕岳飛謀反,故而誅殺了岳飛,解散了岳家軍。南宋自拆長城,又被金國壓縮在江南一帶,收復燕雲十六州更成為春秋大夢!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他的軍隊南征北戰,皆為驍勇善戰之軍;老朱也是歷史上著名的一代明君,帝王之術高深莫測;徐達、常遇春皆是不出世的當世名將,用兵經驗十分老道!元朝入主中原後,蒙古軍快速腐化墮落,軍隊戰鬥力呈幾何速度下降,全國各地起義不斷,各地梟雄將精銳蒙古軍擊滅。老朱後發致人,他統一江南後命徐達、常遇春率領25萬精兵北上與元軍決戰,併發布了檄文,提出了"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明軍北伐獲得了廣大北方漢人的支持!老朱敢想敢打的態度決定了他能收復燕雲十六州,宋朝求和贖地的做法決定了他們不能收復失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