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乔布斯完美演讲并不是天赋,精英人士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努力

点击关注「独善者众也」,与你分享讨论“职场那些事儿”,帮你解决职场中的小难题。

前段时间的热播剧《精英律师》中,由靳东饰演的罗槟帅气、自信、有责任感、工作目标高的形象受到很多观众的欢迎。

剧中罗槟是权璟律师事务所的王牌律师兼高级合伙人,后成为主任,他有着桀骜不逊的个性。

乔布斯完美演讲并不是天赋,精英人士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努力

在上司眼中,他是专业过硬的员工;在同行眼中,他是个性强硬的竞争对手;在朋友眼中,他又是无比自信的全能选手。

这样的形象是很多职场人羡慕和向往的精英典范,

那么,现实生活中的职场精英都有哪些特质,又该如何“炼成”呢?

日本作家户塚隆将的《麦肯锡精英这样实践基本功》为我们提供了可实践的方法和建议。

乔布斯完美演讲并不是天赋,精英人士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努力

户塚隆将曾在高盛担任咨询顾问,后获哈佛商学院 MBA 学位,入职麦肯锡公司。最终他创办了自己的公司,著有《麦肯锡精英的 48 个工作习惯》。

他将全球三大顶级公司高盛、麦肯锡、哈佛商学院的精英人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工作方法等一些共通的特质归纳为“基本功”,总结出了激励这些精英们持续进取的三大内心驱动力:自信、责任感与高目标。

并给出了如何提升内心驱动力实践基本功的方法建议,普通职场人也可以运用实践,最终成长为精英人士。

建立并培养自信

户塚隆将认为自信源于我们自己,我们可以在日常积累中打造自信。

首先就要客观评价,并充分肯定自己。

法国著名思想家、作家蒙泰涅曾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就是认识自己。

我们要客观评价自身,分析存在的优缺点,也要有看清优点与缺点的相对关系的意识。

既要反省和肯定过去的成绩从而获得自信,也要在看到自己短处时,尝试思考它背面的积极意义,有没有值得被肯定的地方,也就是“积极的反省”。

乔布斯完美演讲并不是天赋,精英人士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努力

具体做法可以用“个人笔记本法”:

在笔记本上写下过去的“不太完美的事”,然后,指出其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再找出有待改善之处。

这样我们就会对自己觉得做得不太好的事情,有一个更加客观的评价和认知,从而避免被过多的消极自我评价削弱自己的自信心。

其次,自信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准备工作。

苹果前CEO史蒂夫·乔布斯在产品发布会上的演讲一直被奉为经典。

他面对观众侃侃而谈,不经意的从牛仔裤口袋里掏出新产品,配合大屏幕中的产品画面进行完美的演示。

乔布斯举止大方,充满自信的演讲并不是天赋使然,而是为了这短短的5分钟产品发布会,

乔布斯在私下都会进行数十次的排练,对每个细节反复修改,于是才有了台上我们看到的完美的发挥。

乔布斯完美演讲并不是天赋,精英人士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努力

当我们看到很多人自信和充满才华的一面时,总是很容易把这些归因于他们天赋异禀,认为他们一定是天生就有这种不用努力就可以轻而易举展示出来的天赋。

殊不知每一个自信的面孔背后都是他们长期的练习和外人看不到的准备工作。

第三,日常培养积累自信的好习惯。

  • 养成早到的习惯。 不管是约会,还是上班,提前10分钟到。 一旦迟到,一句“对不起”“很抱歉”便会夺走自信,让自己变得被动、落后。
  • 利用业余时间自我投资,实现自信的良性循环。建议:每个周末至少1天或者半天的时间进行自我投资,考证、读书、学习等等。 知识的点滴积累,带来自信的点滴积累。
乔布斯完美演讲并不是天赋,精英人士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努力

  • 重视健康管理。紧绷的小腹不但能让身体找回自信,对心理自信更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 自如切换休假与工作,把握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从整体的时间轴上合理调整分配自己的工作与休息、生活,从而达到保持高效的目的。

拥有责任感,积累领导力

户塚隆将在哈佛商学院时,发现欧美的哈佛学生与东方的学生不同,都会积极地参与学校各种竞选,

做到“通过自己率先的行动,承担更多的风险和责任,带领团队为整体的结果做出贡献”。

而这也是哈佛商学院的主要使命:培养领导者,让每个人都能承担自己的责任,发挥自己的领导力。

“自发思考、自发行动、承担风险,为促成团队的成果做出贡献”这就是领导力。

拥有领导力的前提是先要有责任感。所谓责任感就是主人翁意识,是否愿意把每一件事都当做自己的事尽心尽力去做,而不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在上的态度。

乔布斯完美演讲并不是天赋,精英人士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努力

很多事做了可能并不会得到什么,但不做可能就会失去一个机会。但在这种看不见的即时回报面前,大部分人都是会选择不做或视而不见。

一家建筑公司招聘设计师,经过两轮面试,最后三位求职者脱颖而出。

公司人力资源经理对他们说了一句“恭喜你们”,然后将他们带到了一处工地。

工地上有三堆散落的红砖,人力资源经理告诉他们,每人负责一堆,将红砖整齐地码成一个方垛,然后直接离开了工地。

甲对乙说:“我们不是已经被录用了吗?为什么将我们带到这里?”乙对丙说:“我可不是应聘这样的职位,经理是不是搞错了?”

丙说:“不要问为什么了,既然让我们做,我们就做吧。”然后带头干起来。甲和乙同时看了看丙,只好跟着干起来。

乔布斯完美演讲并不是天赋,精英人士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努力

还没完成一半,甲和乙明显放慢了速度,甲说:“经理已经离开了,我们歇会儿吧。”乙跟着停下来,丙却一直保持着同样的节奏。

人力资源经理回来的时候,丙只有十几块砖就全部码齐了,而甲和乙只完成了1/3的工作量。

经理对他们说:“下班时间到了,下午接着干。”甲和乙如释重负地扔掉了手中的砖,而丙却坚持将最后的十几块砖码齐。

回到公司,人力资源经理郑重地对他们说:“这次公司只聘任一位设计师,获得这一职位的是丙。甲和乙为什么落聘,你们想想在工地上的表现就知道答案了。”

丙表现出来的正是一种任何时候都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这样的员工是每个公司都热切希望得到的。

对于培养责任感和领导力,作者提出了养成“换做是我,会怎么做?”的习惯。

将身边的事情和课题视为自己的问题,先问自己“如果换做是我,会怎么做?”,针对确定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寻找支撑自己答案的依据,适当调整见解的内容,再一次整理自己的问题、答案、依据,然后明确自己的最终见解。

换做是我,针对XX问题,我会选择XX的做法。理由主要有3点,一是XX、二是XX、三是XX。

在《终身成长》一书中讲到两个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

乔布斯完美演讲并不是天赋,精英人士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努力

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事情就是一成不变的;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事情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的。

养成“换做是我,会怎么做?”的思维习惯,就属于成长型思维模式,能够不断丰富自己的思维主张,逐步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领导力。

高目标能让人走得更远

哈佛大学有一个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

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各方面都差不多的人。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有较模糊的目标,10%的人有清晰而短期的目标,只有3%的人有清晰而长期的目标。

25年后的跟踪结果显示:

3%的人25年来都不曾更改过目标,他们朝着目标不懈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为了社会各界的顶尖人士。

10%的人,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短期的目标不断地被达成,生活状态稳步上升。

60%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能够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似乎都没什么特别的成就。

27%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25年来生活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常常报怨他人、报怨社会。

尼采曾说过:人需要一个目标,人宁可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

目标对人生有着巨大的导向性作用。成功在一开始,仅仅就是一个选择。你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成就,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乔布斯完美演讲并不是天赋,精英人士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努力

亚马逊董事会主席兼CEO杰夫·贝佐斯在母校普林斯顿大学的演讲中,曾引用哲学家萨特的名言:

选择决定命运。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你回顾过去时,才会发现每次主动选择的道路即是你走过的人生。

这不是所有结果的简单合计,而是由你每次主动的抉择不断累积而成的总和。

要进行选择,少不了具备长期的愿景,也就是人生目标。

贝佐斯辞职之后创立了亚马逊,进行过仔细的自问自答,思考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

最终他选择跟从自己的内心向着高目标前进,并在之后的各种困难中坚定不移的走下去,才有了今天亚马逊的巨大成功。

促成良性循环,不断向精英人士迈进

提升内心驱动力实践基本功的三个要素自信、责任感与高目标是相互影响的。

自信加深,责任感就会提高,目标也会更高。

责任感强了,就更接近目标的实现,从而更加深自信。

面对高目标,只要不断积攒小小的成绩,自信也会加深。

如此,自信、责任感、高目标三个要素会促成一种良性循环,长期坚持成为习惯,最终会推动实践者成为自己想要的精英人士。


欢迎关注独善者众也,1年创业、2年企业、8年体制内工作经历,专注分享职场成长策略,解答体制内外工作困惑。欢迎讨论,提出您的意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