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一篇论文,他与武汉专家建立联系

一篇论文,他与武汉专家建立联系

■人物:丁震

2月18日下午,合肥市滨湖医院4名新冠肺炎治愈患者同时出院,走出隔离病房后,该院新冠肺炎专家组组长丁震与他们每一个人亲切握手。

44岁的丁震是合肥市第一人民集团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中流砥柱,从事临床工作24年,2017年晋升主任医师。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他临危受命,担任合肥市定点救治医院滨湖医院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

从1月24日下午5点正式启用隔离病房至今,他和他的团队收治了20名确诊患者,目前已有11名患者治愈出院,治愈率超过50%。

隔离病房启用的那天正好是除夕,从这天开始,丁震就没有再回过家,每天都睡在医院。

1月31日,一名重症患者转到丁震的隔离病区。“当晚,这个患者出现呼衰,这是我压力最大的时候。”丁震所说的这个患者67岁,有比较严重的基础病,通过CT检查,显示两肺大面积广泛炎症,伴呼吸困难、气促等临床表现,并有呼吸衰竭。

“按照诊疗规范,已经达到重症患者标准。”丁震一刻不敢松懈,连着几天晚上就睡在隔离病区的办公室,每天只睡约三小时,时刻关注这名患者病情变化。

通过上报并会同省市专家一起制定治疗方案,三天后,这名患者病情明显好转。“高流量吸氧改成普通吸氧,呼吸不急促了,还可以下床活动。” 2月7日,丁震向大家宣布了好消息,这名重症患者经过一周治疗,按照国家第五版诊疗规范,已经从重症病例转成轻症病例,预计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治疗,核酸检测转阴后,便可出院。

不管是这个重症病例,还是第一个出院病例,丁震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湖北省医疗专业组组长赵建平始终保持着联系。

“我与赵建平教授建立联系,源于我的一篇论文。” 2019年,丁震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一篇SCI论文《吸入布地奈德与静脉甲泼尼龙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随机、对照多中心研究》被国际指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2019版收录,并因此带领科室一项目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因为这次了不起的“收录”,赵建平对当时到同济医院参访的丁震留下了深刻印象,并邀请丁震在参访活动中把临床研究的思路与经验与科室人员及参访的全国多家医院的主任分享。

1月28日,滨湖医院隔离病区的患者应某已经两次核酸检查结果阴性了,达到国家诊治规范的出院标准。这时候安徽还没有一例痊愈出院的病例,如果应某这天出院,那将是安徽首例痊愈出院的病人。

“因为是首例,所以我很谨慎,第一时间请教了武汉赵建平教授。”丁震将应某的情况与赵建平沟通后,赵教授表示,已经出现了个别假阴性并可能转阳性的病例,建议再治疗几天。

最终,应某于2月1日治愈出院,成为合肥市第二例、滨湖医院第一例治愈出院的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没过多久,滨湖医院第二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阳某于2月7日治愈出院。

2月12日,4名治愈患者一起出院。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唐萌

记者手记

致敬, 我们这座城市的英雄

连日来,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新冠肺炎病人出院,合肥的治愈率也在不断上升。

数字的背后,正是无数“丁震”们的努力。

曾经发表的一篇论文,丁震与武汉一线的教授建立起联系,对出院患者的慎重把关,是他践行医者诺言的用心。

在不提倡握手的当下,丁震与每一个出院患者亲切握手,看似小小握手的背后,是作为一名医者对患者情绪的关注。

他们,与病人一起对抗疾病,是医患也是朋友!

他们,用无畏与忘我,成就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

致敬,你们,就是我们这座城市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