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治療新冠肺炎,中醫為啥有作用?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自2019 年12月下旬在武漢確診以來,現已致較大範圍的疫情傳播。

目前對該病的認識及診治還處在不斷的研究、探索和總結過程中,但對於本次新冠肺炎病原學已明確,即新型冠狀病毒,其致病特點與流感、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 (SARS)、 中東呼吸綜合徵(MERS)有明顯的差異。

中醫抗疫,捷報頻傳 | 治療新冠肺炎,中醫為啥有作用?

本次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性較強,但是致病力不強,多數患者預後良好,少數患者病情危重,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礎疾病者預後較差,兒童病例症狀相對較輕;

與此同時,隨著中醫藥的快速介入,臨床療效日益凸顯。因此,今天帶大家在中醫角度解讀此次新冠肺炎,看看中醫到底如何對付新冠肺炎?

中醫帶你解讀新冠肺炎

吳又可在《溫疫論》中指出:“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溼,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

清代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雲:“溫病者,有風溫,有溫熱,有溫疫,有溫毒,有暑溫,有溼溫,有秋燥,有冬溫,有 溫瘧”,此時又將“溼溫”歸於溫病範疇。

溫病命名其實和季節密切相關,而溫疫又必須具備流行性、傳染性,屬於急性傳染病,是一種感受天地間的雜氣——疫癘之邪所知疾病的溫疫範疇;=本次武漢市 2019-nCoV感染就是這樣的一種具有與季節相關性、流行性和傳染性的特徵都很明顯的溫疫疾病,結合多數患者舌苔厚膩,從症狀學分析,

本次疾病的病因屬性以溼為主,同時臨床上大部分的患者以發熱、咳嗽、氣促等為主要表現,肺部為本次疾病的主要病位要素。

中醫抗疫,捷報頻傳 | 治療新冠肺炎,中醫為啥有作用?

疾病種屬疫病:武漢地處長江流域,區域內河湖眾多,2019年12月武漢經歷暖冬氣候,氣候反常,時值冬至、三九之時,寒令當至而未至,應寒而未寒,反為溼熱蒸騰,平均氣溫高於往年;此後陰雨綿綿,氣溫驟降,溼氣偏重,不時之氣留連持續。

當武漢地區出現當至而不至、當寒不寒,溼氣較重等等這些條件的時候,又感受到外來邪疫氣,因此疫癘之邪有所依附而傷人,並出現大範圍的傳染,並從武漢地區輻射開來。

病機重在溼邪:雜病重脈,溫病重舌。在已確診的患者中,發現大部分患者患者舌體偏胖大,有齒痕,厚膩苔甚至腐苔者多,均表現出“溼” 的特點;

因此從外溼之邪開始,進而轉為內溼,溼困脾閉肺,氣機升降失司,溼毒化熱、傳入陽明,形成陽明腑實,溼毒瘀熱內閉,熱深厥深。這也正好符合了臨床上的表現,一開始是寒溼閉肺,進而入裡化熱,而後熱毒壅肺這樣的一個疾病的演變過程;

同時溼邪的特點為易阻遏氣機,易侵襲中焦脾胃,故溼邪多有脾胃消化系統症狀表,這也和實際上在發病過程相符----病人胃口逐漸變差。

病位主要為肺:葉天士《溫熱論》雲:“溫邪上受,首先犯肺。”《溫病條辨》亦云:“凡病溫者,始於上焦,在手太陰肺。”

本次疾病中病人的主要表現為肺炎、咳嗽;葉天士又言“肺主氣屬衛”,溫疫邪從口鼻而入,邪在肺衛不在表,因此鼻塞流涕等少見,典型的影像是肺部CT早期呈現肺外帶多發小斑片影及間質改變,進而發展為雙肺多發磨玻璃影、浸潤影,嚴重者出現肺實變。

五運六氣看肺炎:五運六氣是中醫學天人合一思想的精粹,是中國先民研究天文、地理、物象、氣候、曆法同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診斷治療關係的一門學說,是傳統中醫“天人相應觀”的集中體現;

中醫抗疫,捷報頻傳 | 治療新冠肺炎,中醫為啥有作用?

《黃帝內經》對疫病的發生,有天、人、邪“ 三虛致疫”的理論,“天虛”是指五運六氣的失常運行;古人把五運六氣的失常視作發生瘟疫最主要的原因,故古人把瘟疫稱作“天行”。

《黃帝內經》運氣學說中,共有7次提到“溫癘”、“溫病”的發生,分別為辰戌之歲的初之氣,卯酉之歲的二之氣和終之氣,寅申之歲的初之氣,醜未之歲的二之氣,子午之歲的五之氣和己亥之歲的終之氣。上一次明顯就是2003年盛行的非典,2003 年屬癸未年,而當年也有不少學者不斷認證,認為疫情就是癸未年所提示的“溫癘大行”;

基於這些認識,那麼2019年底爆發的肺炎“溫癘”提示就值得關注了,按照五運六氣的推算,2019年己亥年終之氣時段有可能出現疫病,五運六氣中亦有記載“上厥陰木,中少宮土運,下少陽相火,風化清化勝復同,所謂邪氣化日也,災五宮”;

而“五宮”在洛書九宮中正好處於中央。五運六氣對地理位置來估算,本次的疫病很有可能首先發生在我國中部地區,而武漢作為中部地區六省份中的湖北省的省會,地屬東西南北交通的中部樞紐,而正好12月末在武漢正好爆發了此次的疫情,並輻射開來。

因此從五運六氣的理論來看,這一次的五運六氣理論預測結果與疫情實際發生的有一定的相似度,值得參考。

中醫如何有效對抗新冠肺炎?

在本次肺炎疫情開始到逐漸爆發,中醫在治療中參與的角色越來越重。

從一開始中醫參與進來,再到2月4號國家規定在有條件下中醫需要參與全部患者的診療,再到目前的急危重症中西醫結合,輕症中醫治療為主,從這些的種種變化,都可以看出中醫治療的參與度在逐步提高。

從《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三版)》首次開始出現中醫的治療方案,到後面連續三個版本的不斷改進。

從早期的分時間軸來分型和治療,到現在的實行第六版的醫學觀察期和臨床治療期(確診病例)的分型和治療來看,其主要針對的病位都是肺,總結了這幾版診療方案中的中醫治療方案。

可以這樣劃分:

疾病早期---邪鬱肺衛,樞機不暢;

中期---邪正相爭,溼毒入裡化熱壅肺;

危重期---邪盛正衰,內閉外脫;

疾病後期---邪去正虛。

中醫抗疫,捷報頻傳 | 治療新冠肺炎,中醫為啥有作用?

這一個的疾病進展與肺藏的生理特點和經脈的傳變也有關係,肺為嬌髒,早期宜化溼以防溼邪鬱閉以後化熱;但又有人認為部分患者早期患者多具有發熱、無汗、乏力等症狀,認為是《傷寒論》太陽病具有“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的症狀,而誤辨為感受風寒溼夾雜而侵襲人體衛表所表現的表證、太陽病,進而誤用辛溫解表發汗治療;

但結合臨床的觀察再本次疫病初起,鼻塞流涕等表證相對少見,雖有發熱、體痛,但多為低熱,身熱不揚,無明顯惡寒表現。

因此我們需要抓住“有一分惡寒才有一分表證”的核心病機,正確判斷出此為溼溫病機導致的溼邪鬱肺、樞機不利出現的症狀。

當以芳香化溼闢穢,透表散邪的治療原則;而肺與大腸相表裡肺與大腸相表裡,當病邪進入陽明,肺氣不宣與腑實不降形成惡性循環。

陽明腑實,邪氣有所依附,溼熱化毒,瘀閉肺絡及心包,從而出現咳喘、呼吸困難、咯血,這時候也是對應著急危重症期,需要開閉固脫、解毒救逆;

同時在疾病治療過程中,“留一分胃氣,便有一分生機”、“留得一分津液,便留得一分生機”,脾胃的盛衰為疾病進退的關鍵,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功能直接影響著疾病的預後好壞。

因此在中醫方案都提及了需要顧護脾胃,尤其是疾病後期,有條件都是推薦米湯送服。

總的來說,本次武漢爆發的肺炎屬於中醫學“疫病”範疇,主要證候要素是溼、毒、瘀及本虛,主要累及的臟腑是肺、脾胃,溼邪致病是其主要特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