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何評價廣東人的早茶文化?

strong-lee


廣東飲早茶的經營方式由於知名度高,不少城市也仿照這一方式建立了不少茶樓飯館,專門開放早茶市。但由於沒有早茶的文化土壤,其結果不是走味變調,就是不滿週歲夭折。這說明,早茶這種社會生態,只能根植在廣東特有的生活方式中。

廣東餐飲業長期實行五市(即早茶、午飯、下午茶、晚飯、夜宵),把早茶、下午茶和夜宵各當作“一市”來經營,在全國的酒樓中是絕無僅有的。外邦的早茶市賣早點,而廣東的早茶是一種生活方式。

廣東人向來從容不迫,他們習慣於全民性、平民性的生活方式,所以不追求奢華,喜歡慢生活,重湯、喜粥、好茶。飲早茶是廣東生活方式的代表,一見面,人們的問候語往往是:“飲咗茶未?”道別的客氣話也往往是:“得閒一齊飲茶。”打工一族日常的生活理想也往往表現在“飲翻餐茶先”(喝一次茶再說),放眼廣東,特別是廣府地區,每天清晨,各式茶樓酒家,已是人聲鼎沸。茶樓里人們眾生百態,談生意、會朋友、親戚團聚、老人悠閒。

廣東的早茶,始發於廣州的二釐館,最初為勞苦大眾提供歇腳的地方,一大碗茶,收費二釐,稱為二釐館,後來發展為有一兩樣點心供應的專供人們喝茶、休閒的地方即茶居(茶寮),最後發展成既能提供飲茶又能供吃放的茶樓,傳統茶樓一般為兩層,所以稱樓,在廣東,老字號的茶樓已所剩無幾。

廣東的早茶,是一種鮮活的城市生活,表現在:它是彰顯城市生活方式的地域民俗;是領銜大眾潮流的原生態文化形象;是人際交流和信息溝通的廣闊平臺;是繁衍著現代商業色彩的獨特場所。

有人說,廣東早茶在開放大潮中已演化為談生意的交易所,多少沾了些銅臭味。但我始終覺得,在廣東茶樓特有的溫馨氣氛中,談生意,確實不隆重但又很正式,這是時代色彩,更是廣東人務實心態的生動例證。廣東茶市不是有些人追求品茗所必需的燃香弄琴、竹影攀窗的靜室環境,它的本質就是一個“鬧市”。

但人們對它的鐘情是因為有鬧,才能賺人氣,才能讓人感受到人情味。只有鬧,現代人才能在喧譁中減壓,也只有鬧,才能代表餐飲業欣欣向榮的大好狀態。廣東人外出散心,把鬧作為喜愛、習慣的聲音,這是很奇特的一種心態,也是熱愛生活、積極生活的一種人生哲學。


FoodMan食俠


早茶文化發源於清代,發展到現在,已經成為了廣東人的一種日常生活方式,甚至變成了一種傳統。


“一釐館”和“二釐館”

咸豐、同治年間,有一種館子非常樸實,甚至可以說是簡陋,普通的木桌木凳,館內提供茶點,客人們不光可以在這吃吃飯,喝喝茶,還能坐在一起聊聊天,這種館子被稱作“一釐館”。後來這種管子越來越火,就演變為了茶樓。

二釐館其實和一釐館所提供的服務大同小異,不過當一釐館發展成茶樓之後,價格那可就質的飛躍了。茶樓的座位的級別也逐漸劃分出來,樓上的雅間服務要比樓下要好得多,價錢也高得多。二釐館顧名思義,茶資只需2釐。


解放後的茶樓

解放後,很多人花大價錢投資茶樓,茶樓的環境越來越好,檔次越來越高,單間、雅座,中式,西式,花樣繁多,讓人目不暇接,也讓不同階層的人有了更多的選擇,茶樓的名稱也衍變為“酒家”。從早年單一的早茶,增加了下午茶和夜茶。所供應的食物也是越來越多,從單一的糕點增加了燉品,海鮮等等。


現在的茶樓

傳統的茶樓因為外國的快餐加入受到很大的衝擊。年輕人都喜歡吃快餐,現在的茶樓基本上只有老人才會光顧。老人們保持著這種老習慣,一大早就到茶樓裡,叫上一些茶水點心,閒聊看報,打發時間。彷彿周邊人們的來往匆匆成為了另外一個世界,而這些老人就在茶樓裡享受安靜的時光。


早茶的地位

在旁人的眼裡看廣東的早茶是一件可有可無的東西,而在廣東人眼中,早茶成為了招待外來朋友,親人增進感情的必備選擇。不知道隨著時代的變遷,我們所熟悉的茶樓會變成什麼樣子,但是早茶永遠是廣東人心中抹不去的重要文化。


以一首打油詩來結束該問答吧:

茶水點心樓中藏,人來人往坐中央;

四海之內知我心,早茶文化源遠長。


九叔看


六、七十年代的香港,社會窮困,人民只有辛勤工作,遲睡早起,一個人打幾份工不出奇,吃早餐和消夜的地方特別多。

彌敦道上有好幾家茶樓,開在大廈頂層,沒有冷氣,格子窗花,金黃的太陽隔窗射入,照在滾水和菸捲發出的霧上,成一道道的光,掛在牆角的鳥籠中發出的嗚聲,和點心妹叫賣混雜,成為黎明香江交響樂。

經濟起飛後就沒這隻歌仔唱了,大家多睡一點,很多人連晨曦也沒見過。早起吃早餐的逐漸減少,我們一面惋惜,一面也感到歡慰,大家已不必那麼辛苦。

經濟起飛,大家平時辛苦拼命賺錢,到了休息的時候自然要吃好喝好來安慰自己。因此香港人在吃方面花錢大方得不得了,早茶點心也越來越豐富,各家不惜工本做出精緻點心。

到了週末,一家人去茶樓,已經成為家庭聚會的一種方式。在平時,上了年紀的老人,則是每天總嘆早茶開始,簡單的一盅兩件,帶上一份報紙,偶爾和身邊的老友聊天交談,不知不覺已到中午。

小時候要是被父母帶去茶樓,喝了一餐早茶。那麼蝦餃、燒賣、叉燒包等的就深入腦海,從此,飲茶成為奢侈的早餐,不管你是東西南北人,在香港,飲茶吃點心,變成磨滅不掉的記憶。一到香港,非飲茶不可。

可惜的是,當今因為貴租,舊茶樓一間間關閉,只剩下少數能做得下去,像陸羽和蓮香樓,但是如果你用心去找,還是能在好屋苑的附近尋到一兩家人,頑固地做下去,有水準地做下去。

其它的都是一些不堪入口的點心店,貨在大陸做好,冰凍後運到香港,蒸熱上桌。一看,水汪汪地,軟綿綿地,傷心到極點。

所以當今要找好的茶樓填肚很不容易,不停尋覓之下,總有點心得,當今與同樣早起的朋友分享一下吃早茶的樂趣。

一、「陸羽」

這家已有數十年曆史的茶樓,出品永遠是最穩陣最新鮮的。店內裝修充滿藝術氣氛,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第二家。特色在於水滾茶靚,每星期印製不同的點心單,即叫即蒸,從不苟且,要求這麼高的地方,今天罕見。

當然有些人認為夥計的態度傲慢,但一次生兩次熟,去多了,總會交上一兩位相識的,「陸羽」,就變成了你家裡的早餐食堂。

地址:中環士丹利街24至26號

二、「蓮香樓」

是「陸羽」的平民化版本,裝修和食物都沒它精,但是點心有一定的水準,尤其是它的豬膶燒賣,做得並不比「陸羽」差,燒腩卷也很有特色。

至於懷舊點心金錢雞,早上已不賣了,要到中午夥計才拿出來獻客。

從前沏茶用茶盅,也叫為蓋碗的,名副其實是一個碗那麼大,米通瓷燒,非常精美。當今都已打爛,新用燒的很厚的茶盅代替,還是用普通茶壺沏茶算了。

地址:中環威靈頓街162號

三、「端記」

鄉村式的茶樓,往新界石崗方向走,在大帽山川龍村中可以找到。

除一般點心之外,「端記」最好吃的是當地蔬菜,像西洋菜蒸牛肉,好吃得不得了。在洗淨那些蔬菜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折斷,可見是那麼的新鮮爽脆。

地址:大帽山川龍村58號


蔡瀾的花花世界




廣州人喜歡喝早茶。早上見面打招呼就是問“飲左茶未”,以此作為問候早安的意思,可見對飲茶的喜愛。也體現對茶文化的深度與研究程度,飲茶也是廣州人的一個生活方式,也是“食在廣州”的一大特色。

廣州人所說的喝早茶茶,是上茶樓飲茶,不僅飲茶,還要吃點心,這也被視作為一種交際的方式。廣州的茶樓它既供應茶水又供應點心。




喝早茶是廣州人的一個生活習慣。廣州的早茶歷史悠久,由於它清熱解毒、消炎去暑的藥用功效明顯,歷來為廣州人所推崇。另外,還有如石岐涼茶、健康涼茶、金銀花茶、龜苓膏、生魚葛菜湯等也都是廣州人喜愛的傳統老牌早茶。

喝早茶茶有健身、的療效,又富欣賞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國人高雅的娛樂和社交活動,坐茶館、茶話會則是中國人社會性群體茶藝活動。所以早茶的文化是值得被髮揚的。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有很多文化得值得一直傳承下去,比如早茶文化,它具有時代意義,是早茶文化的一個開始,它又具有象徵意思,代表著一個地區的文化起源之一,一種好的習慣是值得


互聯網經理人


晨起一壺茶,並不是廣東獨有的,但卻以廣東早茶最為知名,而且現已逾越了單純的飲食層面,形成了頗具地方特徵的民俗文明和傳統。人們相親、談生意、各種集會都在茶室舉辦,一壺茶、幾道點心,能夠座談3-4個小時乃至大半天,酸甜鹹香、潤喉果腹,安閒又沉著。

廣州有一句老說法:“三茶兩飯一夜宵”,這兒的“三茶”就是指早茶,下午茶和夜茶,廣東人把喝茶稱作“嘆早茶”,是享用的意思。不過廣東的喝茶文明可不是單喝茶哦,林林總總傳統的粵式點心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千萬別吃飽了才去喝茶“消食”,那可就虧死了!

1、廣東早茶的來歷

說起廣東早茶的來歷,最早要從清朝的乾隆時期說起,其時處於“閉關鎖國”的朝廷命令除廣州外其他區域皆中止對外交易,就是所謂的“一口互易商貨”方針。作為其時與國際僅有的交易接口,廣州的經濟空前昌盛,茶葉、絲綢、各種新鮮物件兒連綿不斷,連底層公民也有了廉價的茶葉喝。

到了清朝的咸豐同治年間,廣州呈現了一種叫做“一釐館”的館子,門口掛著“茶話”的木牌,供給茶水點心和幾把簡易的木桌木凳,供來往的路人歇腳談天,各行各業的人常常會在這兒交流信息,這樣的館子逐漸演化為今日的茶室,併成為一種當地人的休閒日子。

現如今,喝茶現已成為當地的一種交際文明,也表現了共同的嶺南文明面貌,除了早茶,仍是下午茶、夜茶、音樂茶座等等,不過早茶更知名。在許多海外華人集合的大城市,都很簡單找到廣東茶室,喝廣式早茶的習氣經由廣東華人傳到了國際各地。早茶的目標不管身份、階級、年紀,男女雅俗共賞,享用香茗美食的一同,也體會著日子的趣味、人生的趣味。

每天清晨,熟人遇見,打招呼的方法很像北方的“吃了嗎?”,廣東人許多會問一句“飲咗茶未啊?”(喝茶了嗎?), “一同吖”(一同去吧),“行咯。”(好,走著!)

2、喝廣東早茶的正確姿態

早茶一般從早上5、6點就開端了,會一向繼續到中午12點,進了茶室,效勞小妹會遞上一張記錄卡,問清楚有多少人,然後記錄在卡片上,這叫做“開茶位”,每個茶位都要計費。落座後,先上一壺茶,在效勞員倒茶的時分,門客用食指和中指輕叩桌面以示感謝,這叫做“行叩茶禮”。

如果是自己倒茶,就應該從他人開端,最終才輪到給自己倒茶。一壺茶喝完,只需將壺蓋揭開,效勞員就會過來加水,很是默契;而結賬後,效勞員又會將壺蓋反扣,標明這桌現已買單了,能夠拾掇了。不費一言一語,全部盡在不言中。

舊式的早茶時刻,各種點心蒸籠和盤盤碗碗被放在推車上,等推到跟前,門客能夠自己挑選吃什麼,效勞員便會在點餐卡的價位上蓋上章,最終一致結算。不過現在現已越來越多地被提早點菜來替代了。

早茶的點心依據不同的價格區間分為:小點、中點、大點、極點、特徵、超點等,價格也是芝麻開門節節高了。

3、早茶喝什麼?

地道的廣東早茶的內容有“一盅兩件”,“一盅”是指一杯茶,而“兩件”是指兩份點心,不過現在越來越多的本地人和外地移民現已把早茶作為集會了,兩件也演化成了多種點心,不過傳統的蝦餃、燒麥和叉燒總是少不了的。

茶水當然少不了,茶室一般會預備幾種茶葉,供客人們挑選,最常見的莫過於菊花茶、紅茶、烏龍茶、鐵觀音和普洱茶。

這兒要提示一句,茶室裡首壺茶水是用來洗餐具的,對有些人來說略顯費事,不過早茶原本喝得就是一個閒適安閒,無妨入鄉隨俗一把哈。

4、早茶吃什麼?

茶點品種超越100種,既有傳統的特徵大包,也有中西合璧的西點,表現了嶺南文明的包容性和開放性。

廣東的茶點大致能夠分為五類:蒸籠類、葷蒸類、煎炸類、甜點和溼點。

蒸籠類

我們瞭解的蝦餃、燒麥、叉燒包、奶黃包、蘿蔔糕、榴蓮酥等等都歸於這一類。這其間,蝦餃、幹蒸燒麥和叉燒包都是廣東點心的“四大天王”,每桌基本上都少不了。

瀏覽器直接搜“茶幫通”即可,望大家支持。也可關注公眾號:茶幫通(ID:chabangtong)


茶幫通


廣東人的早茶由來已久,也是廣東的一張閃亮名片。讓我們一直在北方的人,每去廣州、香港就一定要去吃一吃地道的早茶。

早茶,點心的特色搭配、精製的特色小吃,再配一壺地道的功夫茶,不但營養美味,同時也是朋友間聊天敘舊的好方式。

廣東早茶的歷史

廣東的早上,天氣很熱,所以人們起的很早,出來帶些點心,到茶館喝喝茶消消暑氣,餓了就吃些點心,逐漸形成了風氣。很早之前的人們對早茶還沒有劃清界限,工人上工前,吃點點心、喝點茶,就去上工了;之後是富家的公子,早起遛鳥後,到茶館喝喝茶,交流下信息。

慢慢的形成了區域的劃分,富人對茶館的檔次要求的越來越高,後變成茶居,再對茶點要求頗多,花樣複雜,茶居也變的高大上,形成了茶樓。明清末期“富春”、“海陵春”、“怡園”、“者者居”、“大東酒樓”等茶館就慢慢的發展起來,形成早茶的高潮時期。

新中國成立後,以富人和公子哥們為主,早起溜溜鳥,慢慢的溜達到茶樓上,泡上一壺茶,要上兩份小點心,談談生意,交流下心的,打探下最新消息。

早“茶”有茶麼?

最早的早“茶”是以茶為主的。廣東人愛茶,每天早起就離不開茶,到茶館叫上一壺茶,約些好朋友,一般“茶”以紅茶為主,紅茶取其暖胃去膩,利於消化。也有常見的有發酵茶(安化黑茶、廣西六堡、普洱茶等)、烏龍茶(鐵觀音、 大紅袍、鳳凰單樅、等)。

所以,去了廣州不吃一餐早茶,就很難理解老廣東人的生活。

——更多茶葉知識請關注《拙閱普洱茶生活館》任何問題@我都會幫您解答!


拙閱普洱茶生活館


廣州作為一直開放的通商口岸,商業氛圍濃厚。有別於農耕文化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習慣,商業文化裡,更多的是需要談判和商談,而這些活動一般都不會到家裡或者什麼地方,於是,就會很多時候都約在某個餐館裡,一邊吃一邊談,有時候,吃完了東西以後,商談卻沒有結束,只能接著沏茶+小點,繼續談……

就這樣,有了專門的提供商談的小點和茶的地方,逐漸形成了專門喝早茶談生意的酒家。

廣州的早茶文化,反映出來的是商業文化中的特定的商務行為養成的生活習慣,並逐步影響到了市民大眾。

而這種早茶文化,卻與西方商業文化下的的下午茶文化又有區別,這直接表現出中華農耕文化的固有的生活習慣。中國的農耕文化中,起早貪黑是農業生產必須的,趕在太陽暴曬之前做完農活,就要求人們必須一大早起來做事,這在廣州成為商業文化盛行地域之後,依然保留著趕早做事的喜歡,這樣,就有了在早上約茶商談的特定的廣州的早茶文化。而比鄰的香港,除了保留著廣州形成的早茶文化外,也盛行著下午茶文化,這與香港受英國人的影響有關。

不過,現在的廣州和香港,都有早、下午茶、夜茶的生活習慣了。

廣州的早茶文化,是廣州作為中國最早又從來沒有關閉過的通商口岸的身份的直接印證,也是東西方文明交匯中形成的一種特殊的文化體現。

什麼時候有空,咱到廣州約茶啊!咱除了可以聊聊生意,還可以品味中華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品嚐到最豐富最美味的各式茶點,到廣州去,早茶約起!


紅茶館跑堂


廣東人飲早茶,歷史悠久,起源於清朝咸豐同治年間,廣州西關是早茶發源地,西關茶點是廣州美食的招牌,有“食在廣州,味在西關”之說。飲早茶這種習慣由廣州逐漸傳播到珠江三角洲其他城市,成為廣東美食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廣東人叫飲早茶為“嘆茶”,“嘆”的意思為享受。廣東人通常所說的“一盅兩件”就很好反映“嘆”這個含義,一杯茶,兩件點心,一張報紙,或三五知己,慢慢享受休閒的時光,飲早茶並不在於吃,而是慢慢享受時光的流淌,感受著一種熱鬧的氣氛。


廣東人的早茶文化是一種傳遞情感、共聚友情的美好傳承。在一杯茶,一件點心中,傳遞著晚輩對長輩的孝敬,傳遞著你我之間的純真友情,這也是廣東早茶文化能如此興盛,廣為流行的核心所在。

廣東早茶,茶點豐富多樣,有幹蒸燒賣,水晶鳳爪,蝦餃,腸粉,豉汁排骨,糯米,牛百葉,黃金糕,生滾粥,艇仔粥等,應有盡有,花款層出不窮,把廣東的飲食文化做到了極致,粵菜的精華盡在早茶之中,豐富的茶點,任君選擇,滿足不同的口味,這是廣東早茶的吸引所在。它融合了不同風格,不同風味,不同烹飪方法於一體,正是因為這,茶市興旺,永遠流傳!



今天,飲早茶是一種時尚,特別是老年人,他們喜歡在茶樓度過每天最美好的時光,牽上老伴,帶上朋友,他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盡享美好時光,他們知道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靜靜的消費他們的餘生。


順德講飲論食


廣東人之於早茶文化和四川的茶館文化有異曲同工之妙,全家老少,早茶店中,點上一壺茶,然後配上幾款點心、小吃,邊吃邊聊,享受天倫之樂,其妙就妙在個人根據自己所需,自取自用,消費不高,但很隨意;約上生意的夥伴,到早茶店,邊聊邊吃,即增進了感情,又談了生意;約上三五好友,從早上到中午,可以天南海北的侃大山,吹牛,從美朝喊話,到中印邊境之爭,再到股票、金融、房地產,小到鄰里市井小事,你會覺得早茶店就是一個社會,一個時代的縮影。

早茶文化之所以流行,並且沒有被快速文化所同化,其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快速的生活中還保留著一點慢生活,保留著一份傳統和溫情。第二,早茶中的產品分量小、價格低、味道好,適應性強。

廣式早茶最喜歡的小吃品種:如燒賣、 蝦蛟、 蒸排骨、春捲、 鳳爪, 牛百葉, 糯米雞、 馬蹄糕 、 蘿蔔糕 、 芋頭糕、 叉燒包、 豆沙包、 奶黃包 、 水晶包 、 小籠包、 腸粉、 及第粥、 魚丸粥、 生滾肉片粥等等。目前在廣東,從 “飲早茶 ” 發展到 “飲下午茶 ” 到晚上的 “飲夜茶 ”, 檔次越來越高 , 服務越來越好, 吆喝叫賣有的改作點心即點即做,有的改為推小車載滿了各式各樣的點心小吃作貼身服務 。

未來早茶餐廳品種及服務的發展趨勢是檔次越來越高 , 服務越來越好, 吆喝叫賣有的改作點心即點即做,有的改為推小車載滿了各式各樣的點心小吃作貼身服務 。點心也越來越精緻, 隨著中外飲食文化的交融 , 目前不少酒店茶樓還提供各種南北風味 、 歐美風味 、 日本、 東南亞風味的點心。


美食理想


老廣喜歡“嘆早茶”,一個“嘆”字道盡了老廣對早茶的熱愛。

其實,“嘆”只能會意,不可言傳,就像“嘆世界”,老廣就會想到香車寶馬、豪宅美女、陽光沙灘一樣。

一定要對“嘆”定義,比較吻合的可能是“妙不可言的享受”。

早茶的妙在於食材的博大精深,隨便一間茶樓,必備百十種茶點。

晶瑩薄皮的蝦餃隱約可見蝦仁的粉紅,如披著婚紗的新娘,滿滿的性感誘惑。

碩大的牛肉丸包裹著馬蹄粒、芫荽,本草與牛肉的最佳搭配,口感和味道更有層次,加上剛出爐的熱氣,令人食慾大開。

炸春捲、炸牛奶、炸冰激凌、炸奶黃包,能炸的食材遠遠超出你的想象,足讓你充滿期待,垂涎欲滴。

煎蘿蔔糕,我的至愛,金黃的糕裡臘味、瑤柱、海米若隱若現,蘿蔔的甜、海味的鮮、臘肉的香,甜香鮮充分融合,相得益彰,又不僭越,能將家常蘿蔔演繹的如此美味,也只有廣東師傅了!

鮮耗粥、帶子餃、豬肉腸、牛肉飯……,從食材到配料再到烹調方式,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

大飽口福之餘,你會由衷地感嘆,早茶一定要“嘆”!

早茶之妙固然在茶在點,但最讓老廣津津樂道的,還是那隨意、自由、悠然自得的形式。

國人最擅長將形式變成形式主義,而形式主義是安逸、自由、悠然自樂的天敵。

廣東早茶的精髓就是隨意:家人團聚、朋友小敘、生意洽談亦或戀人談情說愛,大家共處一室,家事國事天下事,你談你的,我說我的,就像幾十口沸水翻滾著,熱氣騰騰,又相安無事;沒有繁文縟節,在主隨客便、客隨主意間輕鬆地享受著,既飽口福,又不拘束,真真是內容和形式的高度統一。

嘆早茶的最高境界,當屬獨登茶樓,一份報紙(絕不看手機),一壺清茶,一盅兩件,於眾樂中獨樂!

在老廣心中,嘆早茶不單是一種情趣、一種氛圍,更是世代傳承的一種生活!

朋友一家北方來,請他們嘆早茶,金城食街明火檔轉了一圈,腸粉、幹蒸、馬拉糕、蝦餃、魚餅、雲吞麵,當然還有佛山的扎蹄、倫教糕……,蒸煮煎炸樣樣齊全,客人看得是目不暇接、眼花繚亂。

嫂夫人嘆道:真是劉姥姥進大觀園,開了眼界啊!

對著一桌子的茶點,嫂夫人很感嘆:廣東人真會生活,比我們正餐都豐盛。

朋友卻很矜持。

我不解:怎麼,不合胃口?

朋友小聲說:血壓高,你嫂子要我減肥,控制食量。

嫂夫人白了他一眼:好啦,今天不減啦。

大夥兒鬨堂大笑。

笑聲中,朋友放開手腳,大快朵頤 。

外地人為何喜歡廣東早茶,緣於老廣的包容、學習,不斷借鑑各地飲食精華,取長補短,從中點到西點,不斷擴充茶點的內涵,即使遠離故土的遊子,也能找到家鄉的味道。

這樣的早茶,對任何人而言,都是一種誘惑。王爾德說,擺脫誘惑的唯一方法就是向誘惑低頭。

早些年,請一洋妞嘆早茶,這位從小漢堡、熱狗果腹的飲食蠻夷望著一桌子美輪美奐的茶點競淚流滿面。

太超出想象啦!她說。

就像初次垂釣者一出手就釣了一條鯨魚,這驚喜,相信她終身難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