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透过多版本文本赏析,了解《红楼梦》几个版本的修辞艺术差异

​导言:熟悉《红楼梦》的读者一定会知道《红楼梦》其实有很多版本,比如甲戌本、庚辰本、程乙本等等,但如果有人问你这些版本你最喜欢那一个?可能有很多读者并没有一定的自我区分能力,有的甚至也并没在意自己买的是什么版本,大多数读者是买到什么版本就读什么版本。

而这篇文章我就带大家通过几个版本内容,对比喻的运用差异这一角度,来对其不同版本做一个文学修辞艺术的赏析,从而找出自己喜欢的一个版本来阅读这本名著。


关于我阅读的《红楼梦》版本。

我在这里就不卖关子了,我喜欢读的版本其实是周汇本,再就是拿庚辰本和带脂批的甲戌本对比的阅读,刚才没有提这个周汇本,是因为这个版本并不是从曹雪芹时代存留下来的手抄本,而是由周汝昌通过各个版本进行对比校对,从而把他认为最接近曹雪芹原笔的内容进行了保留,对一些明显的手抄笔误做了重新的取舍,最终就成了今天我读的这个周汇本。

透过多版本文本赏析,了解《红楼梦》几个版本的修辞艺术差异

周汝昌对《红楼梦》版本研究还是比较精深的,之前通过读过张爱玲那本《红楼梦魇》,看到她对版本的一些分析,感觉还是太过简单不成体系,最终还是对周汝昌做的版本分析比较认可,配合的甲戌本和人民文学的庚辰本一起对比阅读,基本上就能满足我读《红楼梦》的要求。

介绍完我的阅读版本,接下来我们进入今天的主题,就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来对其版本撕开一角,探寻其差异,因为《红楼梦》是一本百科书式的巨著,我们不能用简短的内容进行一个概括性分析,那样即不客观也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只能是获得一个笼统的印象,最终也达不到一个具象化的阅读效果。

因此我们只能一个角一个角的撕开来,一点点的进行细读,一点点的进行分析,在文学方面有很多读者也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曾经李欧梵说过的,懂了一大堆东西方的文学理论,最终连文本都阅读不好,这是对于只有那些空洞理论的学者一种现实的质疑,我们就扎扎实实从语言入手,语言是文学的根本,不懂语言根本就不能谈文学,更谈不上对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做有效的提升。

不同版本的比喻修辞艺术赏析。

比喻作为文学概念里的一个修辞艺术范畴,它对于文学作品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文字通过比喻能帮助读者更好的进入情节和内容,对于写诗的诗人来说,如果没有比喻那就根本无从动笔,诗人艾青曾经说:为事物寻找比喻,是诗人的几乎成为本能的要求

比喻用的好、用的巧,那内容一定很生动,生动可感的形象,从精神上和感情上都会给予读者非常深切的情操陶冶和艺术感染力,用不用比喻,通过对比一眼就能看出其差别和效果。

透过多版本文本赏析,了解《红楼梦》几个版本的修辞艺术差异

关于《红楼梦》那么多的版本,我经常读的有庚辰本、甲戌本和周汇本,我们可以先从原著里找出这样一句对比看效果,那就是第九回原文:

贾政也撑不住笑了。因说道:哪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是掩耳透铃,哄人而已

周汇本、庚辰本、已卯本都是这句,但在戚本里却是这样的,大家看原文:

贾政也撑不住笑了。因说道:哪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是虚应故事而已。

大家可以看看有比喻与没有比喻的差距,这句比喻表面是贾政鄙夷宝玉不念《诗经》,但同时也是作者对贾政的一种迂腐气的讽刺,而戚本简单的一句“虚应故事而已”就显得如同嚼蜡。

当然这样的差别是明显的,有总比没有要好很多,但除了有比喻与无比喻的差别之外,最难区分的是彼此都有比喻,但两个比喻之间却是有差距的,文学创作不仅仅是要用比喻,会比喻,还要善于比喻。

我们来看看五十一回晴雯生病事有这样一段内容(庚辰本、周汇本、甲戌本):

我和你们比,我就如那野坟圈子里长的几十年的一颗老杨树,你们就如秋天芸儿进我那才开的白海棠。连我禁不起的药,你们如何禁得起。

在这段比喻里,宝玉是把自己比喻成老杨树,把晴雯及其她女孩子们比喻白海棠,这里白海棠与杨树的对立比喻,一方面是说女孩子们身体更嫩更弱,而另一层的意思就是对其一种高洁性格的赞美和尊重,这与他曾经把男人说成是泥做的、把女孩子们说成是水做的与之遥相呼应。

比喻用好了可以成就一本书,大家如果读过钱钟书的《围城》就能感受到比喻的作用,而张爱玲更是把比喻用的出神入化,经常把多个比喻组成为一种抽象的意境,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些作家如果没有比喻,那文字基本就失去了灵魂。

透过多版本文本赏析,了解《红楼梦》几个版本的修辞艺术差异

我们对比程乙本的五十一回晴雯生病的这段内容,就会发现虽然它也用了比喻,但效果却大相径庭:

我和你们就如秋天芸儿进我的那才开的白海棠;我禁不起的药,你们那里禁得起?我禁不起的药,你们哪能经得起?比如人家坟里的大杨树,看着枝叶茂盛,都是空心子的。

程乙本完全把杨树与海棠混为一谈,贾宝玉对自己与女儿们的区分给抹掉了,在这里却没了宝玉的性格,文字就显得无力,没有灵性。

前者对于用药方面用杨树与白海棠之间形成一种说理与推理的逻辑,从而在生动的比喻中完成一种说服力的深入表达,而程乙本却将两者混在一起,有点语无伦次的莫名其妙感,我们通过这段内容相比,虽然两者都用了比喻,但比喻的差异就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修辞艺术有着天壤之别。

除了这些常规的比喻,曹雪芹还在主要的人物身上烙上了一个个标签,而这些标签就是一个个精彩的比喻,这是曹雪芹在人物性格塑造上的神来之笔,一个恰到好处的比喻立刻就让人物角色更加的显豁、生动、丰满和形象,我们看看这几个角色的比喻:

晴雯:是一块爆碳(第五十二回);袭人:是没嘴的葫芦(第七十八回);李纨:竟如槁木死灰(第四回);探春:玫瑰花,无人不爱,只是有刺戳手(第六十五回兴儿与尤二姐的对话);迎春:诨名二木头,戳一针也不知嗳哟一声(第六十五回兴儿与尤二姐的对话)

每一个比喻都是与其性格对应,而不仅仅是外貌的相似。这样就使人物的刻画随趣生动,晴雯的性情就是如一个火星子就能点着的一种人,耿直、刚烈、嫉恶如仇,只要读过《红楼梦》的读者都会对晴雯的性格记忆犹新,这爆碳般的个性也是最终让他被逐的主要根源,与下人之间矛盾大多源自这种性格,得罪了下人,下人就在王夫人那咬舌根子,最终被王夫人驱逐出贾府。

透过多版本文本赏析,了解《红楼梦》几个版本的修辞艺术差异

《红楼梦》带给我们的阅读体验,与其他名著之间(四大名著)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物的形象刻画,前者更加深入,而这些刻画离不开这些巧妙的比喻,带给我们的形象化、清晰化的人物印象,记得以前看过一些学者这样比喻,说读《红楼梦》就像看电影,而读水浒和三国就像看大戏,这也许就是曹雪芹比他们多了在这些人物塑造上的一些文学艺术方式的运用而形成的效果吧。

但不同的是在程乙本,把其他版本迎春:诨名二木头,戳一针也不知嗳哟一声这样的比喻改成了“迎春诨名叫二木头”少了后一句,似乎就没有完整的保留后面的那一句要鲜明一些。(第六十五回兴儿与尤二姐的对话)

通过这些比喻,我们看到版本之家的这些差异,在阅读的时候体验却是完全不同,有的几乎是一落千丈,对于曹雪芹在比喻的修辞方面运用,他是把比喻渗透到人物性格当中去,不同于我们只对外貌相似这样单一维度的特征对比,他不是孤立的使用比喻。

透过多版本文本赏析,了解《红楼梦》几个版本的修辞艺术差异

这让我记起在阅读鲁迅《故乡》的时候,里面用圆规比喻杨二嫂,把杨二嫂掐腰的样子比喻成圆规,但妙处却另有一重,那就是尖尖的圆规脚,却与杨二嫂的女人的小脚形成第双重的比喻。


结束语:曹雪芹的这种比喻同样具有这样的双重特征,给人一种前后贯通,勾连环套,前推后涌般的勾起读者浮想联翩的巨大艺术效果。

程乙本除了这些修辞的不同应用之外,对于贾宝玉与玉石的关系也做了合二为一的处理,从而与其他版本差异较大,而近些年带脂批的甲戌本、人民文学的庚辰本和译林的周汇本是流通比较广泛的版本,这些版本差异不大,基本不会影响到我们的阅读体验。但对于喜欢曹雪芹文字艺术的读者来说,多版本对比阅读还是有必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