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讓清明節更加清新文明起來

清明節臨近。清明祭掃先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通過祭掃活動,寄託今人對已逝先輩故人的哀思。清明祭掃已經成為傳承中華文明的一個載體。

然而,集中於清明時節的祭掃活動,也可能帶來一些令人擔憂的社會問題。據中消協統計,我國每年在清明節期間用於祭祀焚燒的紙張就達千噸以上。清明節當天,全國“白色浪費”便達100多億元。除了“白色浪費”環境汙染外,祭掃燒紙還會帶來防火安全隱患;大批人流集中出行,也造成交通擁堵等問題。

倡導低碳環保的文明祭掃方式,確實到了呼之欲出的時候。時下,各種裝飾奢華的祭祀用品大行其道,有人認為燒紙越多,越能體現對先人的尊敬,甚至出現互相攀比的現象;還有很多人出於被迫接受的從眾心理,也增加很多不必要的祭掃開支。

其實,祭掃講的是心意,而不是排場。例如,鮮花祭祀的方式雖然還不太普及,但其散發出雅俗時尚、環境低碳的社會價值,應該給予大力推崇。推廣這樣的新祭掃方式,不僅無損於表達哀思、紀念先人的心意,更能讓“清明”走向清新文明起來,對豐富祭掃的時代內涵也大有裨益。

另外,人們表達對已逝故人的哀思可以有多種方式,不必躬行到墓前。一些地方推出的“代客掃墓”“網上掃墓”也不失為一種祭掃的好形式。對於那些遠在海外的遊子,或體弱多病、或年老身邊無子女的人們來說,無法在清明時節祭掃先人,內心難免傷感不安。“代客掃墓”“網上掃墓”則可以幫助他們履行形式上的祭掃儀式,也體現親情的表達和對傳統的尊重。

清明來臨之時,政府部門為應對人們的集中出行,動員了大量社會資源。我們不妨也選擇錯峰拜祭或其他祭掃方式,節省了出行成本,減少了社會壓力,也提高清明拜祭的質量,於己於社會,豈不是一舉多得呢?

只要祭掃形式不與紀念先人的祭掃意義產生錯位和背離,祭掃迴歸一種清新文明的表達,便是可取的,更是值得大力推廣的新風俗。讓清明祭掃方式更加多樣、清新,讓傳統文化找到符合時代精神的綠色表達方式,也足以見證社會的文明進步。為此,我們每個人都應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