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4 留意脊髓型頸椎病的早期表現,做到早診斷早治療

前天我們討論了脊髓型頸椎病的嚴重後果,由於可造成肢體癱瘓,因而致殘率高,通常起病比較緩慢,所以隱蔽性比較強,以40~60歲的中年人為多。如果合併發育性頸椎管狹窄,患者的平均發病年齡比無椎管狹窄者更小,多數患者可無外傷史。大家瞭解以後,可能會感到比較緊張,或許認為:我自己也長期從事低頭伏案的工作,既往有頸部疼痛不適的症狀已經好幾年了,會不會真的也是脊髓型頸椎病?

留意脊髓型頸椎病的早期表現,做到早診斷早治療

其實,大家不必擔心,因為從發生概率上來講,脊髓型頸椎病還是比較低的,佔頸椎病的12~20%,為了早期發現脊髓型頸椎病,接下來,我們就仔細梳理一下脊髓型頸椎病的一些表現。

留意脊髓型頸椎病的早期表現,做到早診斷早治療

1.多數患者首先出現一側或雙側下肢麻木、沉重感,隨後逐漸出現行走困難,下肢各組肌肉發緊、抬步慢,不能快走。繼而出現上下樓梯時需要藉助上肢扶著拉手才能登上臺階。嚴重者,步態不穩、行走困難,患者雙腳有踩棉花感。有些患者起病隱匿,往往是想追趕即將駛離的公共汽車,卻突然發現雙腿不能快走。

留意脊髓型頸椎病的早期表現,做到早診斷早治療

2.出現一側或雙側上肢麻木、疼痛,雙手無力、不靈活,寫字、係扣、持筷等精細動作難以完成,持物易落,嚴重者甚至不能自已進食。

3.軀幹部出現感覺異常,患者常感覺在胸部、腹部和雙下肢有如皮帶樣的捆綁感,稱為“束帶感”。同時下肢可有燒灼感、冰涼感。

留意脊髓型頸椎病的早期表現,做到早診斷早治療

4.部分患者出現膀胱或直腸功能障礙,如排尿無力、尿頻、尿急、尿不盡、尿失禁或尿瀦留等排尿障礙,大便秘結,性功能減退。病情進一步發展,患者須拄拐或者藉助他人攙扶才能行走,甚至出現雙下肢呈痙攣性癱瘓,臥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

5.臨床檢查:頸部多無體徵。上肢或軀幹部出現階段性分佈的淺感覺障礙區,深感覺多正常,肌力下降,雙手握力下降。四肢肌張力增高,可有折刀感;鍵反射活躍或者亢進:包括肱二頭肌、肱三頭肌、橈骨膜、膝腱、跟腱反射;髕陣攣和踝陣攣陽性。病理反射陽性:如上肢Homffmann徵、Rossolimo徵、下肢Barbinski徵、Chacdack徵。淺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睪反射減弱或消失。如果上肢腱反射減弱或消失,提示病損在該神經階段水平。

留意脊髓型頸椎病的早期表現,做到早診斷早治療

上面這些看起來比較專業的術語,一般人看後或許還是一頭霧水,但有一點需要特別注射,當遇到胸部的束帶緊張感,下肢行走不穩或者有踩棉花感,就需要儘快到醫院就診檢查,如果出現了其它一些零散的表現,在自己拿不準方向時,也可以交給骨科的專業醫生來幫您檢查分析,以期儘早診斷、儘早治療,儘量避免嚴重併發症的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