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我的扶貧故事”優勝獎——大山深處的堅守:一路相隨

“我的扶貧故事” 優勝獎

大山深處的堅守:一路相隨

作者:吳楚芳 (桃江縣武潭鎮人民政府 )

我叫郭強,45歲,中共黨員,現桃江縣駐安化滔溪鎮文溪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在此之前我是一名普通的公職人員,桃江縣經濟開發區安監局局長。那時我的工作談不上輕鬆,但好在自己有信心能勝任。當然在很多人的眼裡這是“舒服”的工作。但是,2018年3月12日的清晨,我“舒服”的生活終於結束了。我被任命為桃江縣駐安化縣滔溪鎮文溪村幫扶工作隊隊長,並要求即刻前往。在聚社會各界之力,全力脫貧攻堅的大背景下,對於扶貧,我並不陌生。但接到通知的時候,我腦海裡還是出現了短暫的空白,緊接著的是多種情緒的亂入。有不捨、期待,有茫然、責任……來不及在原地百感交集,我簡單的收拾了下行李,發動了車,迎著朝陽朝著目的地前進。由此,我踏上了扶貧之路,開始了我的扶貧故事。

從一個熟悉的環境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人會出現忐忑和不安。初來文溪村的我,更是如此。工作隊員和村幹部向我詳細的介紹了村上的情況。我有認真的在聽,有認真的在記。可是我認為聽到的還是不如看到的。所以,我做了我來村的第一個決定:取消本週的雙休。我花15天時間走訪了全村在家的所有農戶,認真的做一個“傾聽者”和“記錄人”:“郭隊長,我老婆一直癱瘓在床需要照顧……”“郭隊長,我家房子漏雨嚴重……” “郭隊長,我們這沒手機信號……”。一天天、一戶戶的走訪,我隨身攜帶的筆記本填寫的越來越滿;同時,我腦海裡的文溪越來越真實。我知道我來的文溪是怎樣的文溪了。這裡地廣人稀,山清水秀。可是山清山也高,很多高山上的村民飲水、網絡、出行都存在問題;這裡民風淳樸,可是缺乏致富的思路及途徑;這裡還有很多因病因殘存在很多困難的村民需要更多的關愛與幫扶。

這段時間是難熬的。如何讓村上的貧困戶如期脫貧,如何讓村出列,如何儘可能的達成廣大群眾的心願始終困擾著我。3月28日晚,我組織工作隊與村支兩委開了個會,共同商議並初步制定《2018年幫扶工作計劃》,那晚我們的會開的很晚。我心裡明白,我和工作隊是帶著任務來的,同時也肩負著文溪村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會上村支書說了句話:我恨不得把這些錢1塊掰成幾塊錢用。聽到後我既感到欣慰也感到無奈。工作隊帶來的幫扶資金有限,我們只能擇重避輕,先急後緩。“一口氣吃不下一個胖子,我們只能慢慢來”我這樣安慰著村幹部。計劃是以“人脫貧,村出列”為目標,以村實際情況為依據,以村民願望為基礎制定,是我們當年的扶貧行動指南。18戶62人的貧困人口脫貧、“三保障”政策的落實、竹筍產業的發展、1.1公里組級公路的“窄路加寬”、4.07公里的組級公路硬化、安全飲水工程、網絡通信的完善、村衛生室的修建、村民服務中心廣場的建設……看著這一長篇幅的清單,我鬆了口氣,可是心頭的壓力絲毫沒有減少。

“郭隊長,搞產業才有出路啊……”很多年輕的村民和我這樣說。發展產業是脫貧攻堅的關鍵之一。一個地方沒有產業,不可能致富。產業發展一直是我心頭的難題。古人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做過很多的嘗試。有想過讓村民養野雞,但經過仔細市場調研,因銷路問題而沒有開展。有引進過電子加工廠,以解決在家婦女就業的問題。曾多次組織村民前去工廠學習,但由於手工加工的困難以及工價過低,試運營一段時間後以失敗告終。內心雖有受到打擊,但我也沒有想過放棄。最終,經過多方的反覆研究,我們發展的產業是竹筍產業和竹木加工廠。竹筍產業是根據本村的地理位置、自然資源、村民意願等實際情況制定的特色產業。通過鼓勵指導貧困戶及村民進行竹林墾複改造,採取以獎代補的形式,對達標林地獎補200元/畝。由以前收入低的賣竹子變成現在收益高的賣竹筍。2018年8月,89戶貧困戶與滔溪農業簽訂竹筍幫扶協議,政府委託該公司幫扶貧困戶發展竹筍產業。現村裡的竹筍基地一片片出現,竹筍產業未來可期。文溪竹木加工廠是為了幫助村民解決在墾覆竹林砍伐的楠竹的銷路問題,並且充分利用本村的竹林資源,經過招商引資,引進客商並創辦了文溪竹木加工有限公司。並與村集體產生利益聯結機制。本村提供其所建廠房的用地、用電、民風等問題,該竹木加工有限公司每年支付租金3000元。解決本村集體經濟收入3000元。功夫不負有心人,漫漫長夜終現天明。

“我的扶貧故事”優勝獎——大山深處的堅守:一路相隨

文溪竹筍基地

“我的扶貧故事”優勝獎——大山深處的堅守:一路相隨

文溪竹木加工廠

身為工作隊隊長,我也有結對幫扶對象。李愛香就是我的幫扶對象之一,每次見到她,她說的最多的就是“感謝黨和政府,感謝你們的關心”。李愛香家在山頂上,房子是100平方米的木房,一個人待在家。70歲的高齡,患有腎積水、心臟病。兒子失蹤十幾年,靠一個已經離婚的女兒贍養。記得我第一次去她家的時候,給我的感覺是家裡傢俱略顯陳舊,雖然不是一塵不染,但是勝在整齊舒適。老太太穿著褐色的衣服,一邊叫我們坐一邊急忙去給我們倒芝麻茶,喝著老人泡的茶水,拉著家常。後來,老人說到自身疾病纏身、兒子的失蹤、女兒的境遇等等,潸然淚下。我急忙出聲安慰:“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我內心也在感嘆老人的一生何其悲苦,同時,又在問自己,如何才能“一切都好起來”。2018年,根據低保評議程序,李愛香被評為低保戶,170元/月。享受健康扶貧政策。2018年底,因大雪對房屋頂有壓壞,漏雨嚴重,我多次上門察看,按照程序,為其進行了危房改造申報,並與其商議委託其侄兒進行維修。2019年上半年已經完成了維修工作。

貧困戶李愛香

“我的扶貧故事”優勝獎——大山深處的堅守:一路相隨

“我的扶貧故事”優勝獎——大山深處的堅守:一路相隨

時間總是那麼任性,每每從我身邊劃過卻總是不願打聲招呼。根據當地政府的統一安排部署,每週我們都有工作清單,每天都有工作任務。我不記得熬過多少次夜,開過多少次會;不記得去過多少次貧困戶家裡,喝過多少杯茶;不記得和多少個村民解釋過多少次扶貧政策;只知道還有很多事需要我去做。所幸的是,在規定的時間裡我們完成了既定的任務,達到了“人脫貧,村出列”的目標。這是一件多麼值得我們歡呼的事情。熊家山,扁擔坳不再是逢雨便是泥濘不堪的泥土路,取而代之的是嶄新的水泥路,山頂上的村民已經連接了寬帶,喝上了自來水;村裡的危房也消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嶄新的小平房;還有村衛生室、竹筍基地、主公路瀝青路面的鋪設、文化廣場的建設等等。當然最不能不提的還有村民的精神面貌。村民閒暇時間不再是聚在一起玩棋牌,而是會聚在文化廣場跳廣場舞、唱花鼓戲;不再亂丟垃圾,反而打掃好房前屋後,甚至已經組織了1000餘人次的義工打掃衛生。她們變得更加自信、更加陽光、更加積極向上。文溪也變得更加秀美,更加富有生機。

“我的扶貧故事”優勝獎——大山深處的堅守:一路相隨

這就是我的故事,一個普普通通通的扶貧人的故事。我相信每個扶貧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屬於自己的精彩。困難與挑戰總是存在,而我將砥礪前行,繼續屬於我的扶貧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