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刘备进攻东吴而不打曹魏,有没有欺软怕硬的心思?毕竟东吴比较弱?

子冬


刘备进攻孙权不只是因为刘备“欺软怕硬”,最重要的原因是孙权背信弃义偷袭荆州,杀死了刘备的头号大将关羽,夺走了刘备经营多年的荆州。刘备无论为公为私,都必须要发动一场针对孙权的战争,重新夺回荆州的地盘,以实现隆重战略的部署。

孙权和刘备的恩怨

孙权和刘备之所以能够走到一起,主要是因为孙权和刘备都面对着曹操的威胁,他们需要团结起来共同对付曹操。然而孙刘联盟始终都不是铁板一块,从赤壁之战结束后,孙权和刘备的矛盾就一天比一天加重。曹操退回江北后,孙权和刘备都想要占领荆州,而在占领荆州的博弈中,孙权显然是输给了刘备。

刘备先趁着周瑜打南郡之战,实际占领了荆南四郡,随后又拉出了病入膏肓的刘琦,从孙权手里名正言顺的“借”走了整个荆州地盘。从刘备“借”荆州开始,孙权和刘备就已经貌合心不合。刘备带领大军攻占益州后,孙权向刘备索要荆州,结果刘备推三阻四不肯归还。愤怒的孙权派兵偷袭了荆州,刘备为了避免受到曹操和孙权的夹击,只能割让了两个郡给孙权。

孙权杀死关羽的严重后果

三足鼎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平衡,三国之中的任何两个国家,都不希望另外一个国家拥有一灭二的实力。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之后,刘备集团的声势达到了巅峰期,曹操甚至一度想要迁都放弃许昌。孙权在之前已经背信弃义偷袭过荆州,如果让关羽攻占了中原,那么孙权的处境就会十分的危险。

在这种危急关头,孙权再次选择背信弃义,偷袭荆州并且杀死了关羽。在听到关羽“威震华夏”的消息的时候,刘备的内心肯定无比的激动,毕竟刘备努力了半辈子,就是想要建立自己的基业。而关羽一旦能够攻占中原,刘备的愿望就等于完成了一半。

刘备肯定要为关羽报仇

然而在刘备最得意的时候,孙权从背后给了刘备一刀,让刘备一切的梦想化成泡影。孙权偷袭荆州杀死关羽,导致了刘备失去了三个郡的地盘,丧失了跨有荆益的地理位置优势。同时关羽和刘备的关系非比寻常,从刘备起兵一直到刘备称王,关羽一直是刘备最铁杆的支持者,他们两个人的感情早已经超越了普通的君臣。

在刘备带领大军讨伐孙权之前,曹魏的刘晔就已经预料出刘备肯定要出兵。刘晔认为:“关羽和刘备名为君臣,恩情就像是父子一样,现在关羽战败被杀害,刘备如果不能兴兵报仇,在道理上也是说不通的。”

夺回荆州意义重大

益州是三国时期比较偏僻的一个州,益州被崇山峻岭围绕,曹操和孙权很难能够打进来,但是刘备也很难能够走出去。刘备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他肯定不愿意做一个偏安一隅的小国王,他的梦想是做一个刘邦和刘秀一样的人。

刘备想要走出去,就必须要完成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荆州的地理位置优越,南下能够进攻交州,东进能够夺取江东,北上能够进攻中原。对于胸怀天下的刘备来说,荆州就像是一块跳板,刘备失去了荆州这块跳板,想要夺取天下几乎是难上加难。

进攻孙权更现实

孙权偷袭荆州之后,蜀汉的领土仅限于益州,国民只有不到一百万人。刘备想要依靠着一个益州的实力,去战胜占据天下三分之二州郡的曹魏,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诸葛亮和姜维掌权时期,蜀汉对曹魏发动了不止一次北伐,结果蜀汉军队始终没能攻占凉州,16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诸葛亮5次,姜维11次)

在刘备亲率大军讨伐孙权的时候,孙权刚刚占领荆州一年多,在当地的根基还不稳定。刘备和关羽在荆州经营十多年,蜀汉夺回荆州的机会非常大。而且东吴和蜀汉的国力差距不大,刘备进攻孙权小胜能够占领荆州,大胜能够夺取整个江南地区,即使是全军覆没,刘备也能够凭借着地形优势,守住益州的大本营。


刘备进攻孙权的影响

刘备进攻孙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首先孙权和刘备大规模开战,削弱了吴蜀两国共同的实力,不利于两国共同对抗曹魏。同时刘备进攻孙权失败后,蜀汉损失了数万精锐部队,刘备也在不久后去世,蜀汉的国力从此衰落,再也没有实力一统天下。

当然刘备进攻孙权也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刘备发动对孙权的战争前,孙权和曹丕是同盟者关系,蜀汉不仅是三国中最弱的势力,还是三国中被孤立的势力。而在刘备发动战争后,曹丕和孙权联盟关系破裂,孙刘联盟又再次重归于好。如果刘备不发动对孙权的战争,蜀汉很可能会遭到曹魏和东吴的联合攻击,蜀汉灭亡的时间有可能会提前。

刘备作为一个有雄心壮志的枭雄,他的目光肯定要比一般的武将和谋臣更加的远大。笔者认为刘备进攻东吴,绝对不仅仅是欺软怕硬这么简单。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刘备想要完成自己的雄心壮志,想要夺回能够成就霸业的荆州,为自己的好兄弟关羽报仇。至于东吴的国力比曹魏更弱,仅仅只是刘备伐吴一个客观原因而已。


史海泛舟摆渡人


刘备讨伐东吴是有原因的,并不是欺软怕硬!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关羽镇守荆州的时候,孙权派出使者向关羽提亲。孙权提亲的目的有两个:如果关羽同意把女儿嫁给孙权的儿子,这样孙权就可以把关羽的女儿作为人质,以后讨要荆州就可以多个谈判的筹码;另外一点,想和刘备的结盟的关系再进一步。

孙权派出的求婚使者向关羽说出此行的目的,关羽大声说:*虎女岂能嫁犬子乎*?关羽真的太猖狂了,你关羽在牛叉也是蜀国的一个大将军,而孙权是东吴的国君!你关羽这不是骂人吗?骂孙权的儿子是犬子,那孙权一家都是狗了!东吴的使者回去向孙权一说,孙权觉得自己受到了奇耻大辱,发誓有机会必报此仇。

后来,关羽攻打魏国的大将军曹仁驻守的樊城,曹仁害怕了,派人出城骑快马向曹操求援。曹操派于禁、庞德率领大军前去救援。此时正是八月雨季,是滂沱大雨下个不停,关羽的大军占领高岗处。于禁和庞德只能在樊城北十里谷低处安营扎寨,关羽命令把襄江的大堤坝挖掘开,开了闸的洪水是汹涌澎湃而下,再加上下了十多天的暴雨,马上就把于禁和庞德的大营给淹了。关羽率领大军乘势杀了过来,于禁投降,庞德是誓死不降,被关羽给杀了。曹操的几万多大军是全军覆灭。消息传来,曹操是惊恐对部下说:*关云长现在士气正盛,如果他率十万大军直取许都,如何是好*?司马懿献计说:*主公可派使者去东吴游说,对东吴陈述利害,可联合东吴共同对付关羽,这样许都之危可解*,曹操觉得有理。


孙权接到曹操的书信,看完表示同意。也写了一封回信让使者带回给曹操,然后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张诏说:*关云长,捉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曹操吓得想迁都避开锋芒,现在樊城危亡,才派使者来求,怕事成之后,曹操有反悔*?大都督吕蒙说:*主公,现在正好趁关羽围攻樊城的机会,我们夺回荆州*。孙权说大都督全权去办理吧,吕蒙告别孙权后,来到陆口大营,早先派出的探子报,荆州沿江上下,二十里或三十里左右,都有报警的烽火台,而且荆州城里还有关羽的几万精锐之兵。

吕蒙当时就懵了,刚才在孙权面前说下大话取荆州,现在荆州有准备,是没有机会了,于是就在家装病不见孙权。过了几天,孙权一看吕蒙没有消息,就派陆逊去看望吕蒙。到陆口营寨一看,吕蒙脸色红润,根本不像有病的样子。陆逊说:*我奉主公之命来看望你,你现在不像有病的样子*?吕蒙说:*几天前,我在主公面前说了大话,说我能夺回荆州,可是荆州防守严,我该怎么办*?陆逊说:*关羽自以为是大英雄,性格狂妄自大,大都督你就假装报病,让我代替你。我是个无名之辈,关羽肯定不拿我当回事,就会防备松歇,把荆州的防守大军调走,当那时正是我们取荆州之日*!吕蒙一听大喜,真是良策,我马上就上书主公,我报病不出,让你代替大都督之职,来迷惑关羽。

不久,东吴就传出大都督吕蒙病危的消息,陆逊代替大都督之职。陆逊刚到陆口大营上任,就给关羽写了一封信派使者送去。关羽接到信打开,信上说:*我是刚上任的东吴大都督陆逊,久闻上将军您的大名,上将军您当年斩颜良文丑,温酒斩华雄,独自一人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曹操七军,捉于禁斩庞德,曹操吓得要迁都,将军的大名威震华夏!我出初茅芦,以后望上将军多多照顾*!关羽看完是哈哈大笑,说了一句*此等鼠辈不足为虑*。第二天,就把驻守荆州的三万精锐之兵调走,去攻打樊城去了。

吕蒙和陆逊一看荆州的精锐之军都调走了,于是带领精兵三万,乘快船八十多艘。前锋的快船士兵都扮成商人,都穿白衣在船上摇撸,持武器的精兵都藏在船里。关羽在沿江烽火台的士兵们,都被东吴伪装成商船给迷惑了,都逐一的被缴械了。

后来吕蒙重奖了几十个烽火台的蜀军,让他们带路来到荆州城下。看守荆州城的士兵们一看是自己人,就打开了城门。东吴的军队从后面一齐冲入了荆州城,吕蒙战领荆州城后,传令原先在荆州城的官吏都接着干,严令东吴的军队骚扰荆州城的老百姓。

后来,南郡,公安城的守将傅士仁,糜芳都投降了东吴,因为关羽平时是经常的责辱这两个人。后来关羽被东吴的大军奇袭打败,在麦城被捉。被押送到东吴,孙权和吕蒙是苦苦相劝,关羽是誓死不降,最后被杀。

关羽被东吴孙所杀,荆州也被东吴抢了回去。刘备决定亲自率领大军讨伐东吴,先是赵云苦苦哀求不要伐吴,后是丞相诸葛亮也苦苦劝谏,都没有改变刘备伐吴的决定。不久,张飞由于酒醉鞭打管后勤的军官范疆、张达,被这二人半夜里给刺杀了,然后也投奔东吴了。刘备是把新仇旧仗都算在东吴的身上了。

公元221年,刘备兴举国75万大军讨伐东吴。一开始进行的非常的顺利,攻打下了巫县等东吴的大片领土,直至秭归县。公元222年六月,刘备被东吴的大都督陆逊打败,刘备的几十处大营都是相连的,陆逊趁着大风天,蜀军防备松歇的时候,命令士兵们杀进蜀军的大营放火。

后来,刘备战败逃到西北的马鞍山。陆逊又率大军从四面进攻,这一仗又杀死蜀军一万多人。刘备趁夜色在十多员大将的拼命保护下杀出重围,逃到白帝城(今重庆奉节东)。

刘备打了败仗,是又着急又上火,是毒火攻心,不久就死在了白帝城。夷陵之战是蜀国的元气大伤,刘备刚刚建立起来的精神大军在这次讨伐东吴的战役中几乎全军覆灭。


隐者康司马


这种说法是没有道理的。在曹操生前,刘备尚且敢于叫板,更何况曹操已死呢?况且刘备的志向,是统一天下,志在天下者,又岂会畏惧强手呢?

那么,刘备为什么要攻东吴而非攻曹魏呢?

第一,刘备要夺回荆州之地

刘备以倾国之兵攻打东吴,主要原因是孙权夺了荆州。

当时,刘备有两种选择,一是向东进攻,夺回荆州;二是置荆州于不顾,北上出汉中,进攻关中与陇西。那么他为什么不攻关陇而攻荆州呢?

首先,刘备一直把荆州视为自己的地盘,荆州被孙权抢去,哪里能善罢甘休呢?不要说刘备,换任何一个人,这口恶气都是咽不下去的,何况是皇帝!

其次,刘备在荆州有很好的群众基础。要知道刘备在荆州呆的时间很长,他先是投靠荆州牧刘表,赤壁之战后,又经营荆州数年。当年曹操入荆州时,许多老百姓都愿意跟着刘备逃亡,可见他是很得人心的。反观关中、陇西,刘备毫无根基,怎么可能放弃荆州而攻打关陇呢?

其三,攻荆州易而攻关陇难。从军事角度分析,川蜀与荆州有水路相连,沿着长江顺流而下,无论是运送士兵或粮草都是容易的。倘若是进攻关陇,没有水路,只能走陆路,而其间崇山峻岭,无论是行军或后勤,都是个大难题,这从后来诸葛亮北伐可以看出来。

综合以上三点,刘备肯定要把夺回荆州作为第一选择。

第二,为关羽报仇

刘备以倾国之兵伐吴,除了有军事目的外,还有个人因素,那就是为关羽报仇。

刘备与关羽的关系,名为君臣,实亲过兄弟。在刘备发迹之前,与关羽、张飞就情如兄弟,《三国志》里这么说:“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在刘备崛起过程中,关羽、张飞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史书用“万人敌”来形容这两位旷世猛将。

关羽被后人视为“忠义”的化身,对谁忠义呢?对刘备忠义。关羽曾经被曹操所俘,曹操爱其勇猛,有意招至麾下。当时曹操是帝国宰相,而刘备整天寄人篱下,漂泊不定,只要关羽投靠曹操,前程一片光明。但是关羽不为名利所动,他在杀颜良、破文丑后,算是与曹操扯平了,便不辞而别,又回归刘备阵营。刘备与关羽的情谊之深之厚,是任何人都无法相比的。

但是,孙权偷袭荆州,关羽被擒杀,对刘备来说,兄弟之仇,不可不报。这也是刘备全力攻吴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魏强吴弱只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如题者所言,刘备攻吴而不攻魏,是否因为魏国强而吴国弱,挑个软杮子捏呢?

我认为不存在这个问题。

为什么呢?因为强与弱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从国力上看,魏国肯定是比吴国要强。但是,魏国在关陇一带的军事力量,比起东吴在荆州的军事力量,并不一定更强。

我们从后来诸葛亮北伐的战例中可以看到,魏国实力虽强于蜀国,然而在关中、陇西一线,军事力量反而是不如蜀国的。因为魏国的重心在中原,又要分兵对付南面的吴国,因而在陇西、关中一线能够布署的兵力就有限。在诸葛亮北伐时,蜀军的兵力上经常是占上风的。用毛泽东主席的话说,这叫劣势中的优势。

与魏国相比,吴国看上去比较弱,但同样拥有劣势中的优势。东吴的水军在三国中是最强大的,刘备虽然拥有上游的地利,但是惮于东吴水军,不敢从水、陆两线发动进攻,弃水路而选择陆路,这是他最终输掉夷陵之战的一大原因。因此,从局部战场来看,东吴并没有那么弱,而是有自己的优势。


君山话史


刘备攻打东吴与“欺软怕硬”无关,而是东吴的偷袭让关羽大意失荆州被杀,需要泄“愤”口。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应该都记得,刘备攻打东吴时蜀汉的情况是,(东吴)吕蒙吕子明白衣渡江,导致关羽大意失荆州;急(报)兄仇张飞又遭范疆、张达杀害,并且范疆、张达杀害张飞后投了东吴,这可以说把一向以“义”闻达天下的刘备逼到了人生的“死角”。如果不为关羽、张飞报仇雪恨,刘备就会亲自撕掉自己脸上“重情重义”的面纱,就会在世人面前露出自己假“仁义”的一面,此时的刘备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因此,出了发兵(即使是做个样子)攻打东吴,他没有第二种选择。

但是,由于攻打东吴开始之时过于顺利,乃至东吴“愿送归夫人,缚还降将,交还荆州,永结盟好,共灭曹丕,以正篡逆之罪。”都无法让刘备停止错误的脚步,而是继续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假戏越演越真不能回身,以至于遭到陆逊烧营七百里兵败夹江,病奔白帝城遗招托孤。

那么,问题就出来了!刘备想要攻打东吴之初,难道偌大一个蜀汉就没有人出来劝阻?怎么就任由刘备攻打东吴,将本来就不是很稳固的孙刘联盟弄得支离破碎,自断蜀汉后路呢?

其实,不是没有人劝阻,而是没有人劝阻得下。在关羽父子被害,刘备最初想要攻打东吴的时候,诸葛亮、赵云等一干文武大臣进行过多次劝阻,刘备攻打东吴的念头就要熄灭的当头,张飞接着遇害,而且更让刘备气愤的是杀害张飞的范疆、张达二贼又投靠了东吴,这无异于给刘备愤怒的“火”上浇油,导致刘备心头刚刚要熄灭下去的愤怒之“火”,再猛然地蹿起老高,加上刘备自己心里长久以来比谁都迫切却又耐于一直以来“举义”的面子,不可以示人的皇帝梦作怪。

最终导致刘备不得不举着自己的“义”字大旗为关羽父子及张飞报仇雪恨犯身涉险,举蜀汉全国之力攻打东吴。

因此,刘备攻打东吴不是什么“欺软怕硬”,而是东吴的白衣袭江让关羽大意失荆州父子被杀,紧接着张飞又被杀,且杀害张飞的范疆、张达二贼投靠了东吴,一系列的失弟之恨,使得刘备迫切需要一个泄“愤”口,多种原因汇集使得他需要一次出兵以彰显自己的“义”。


油茶丝语


首先回答:刘备率先伐吴,的确有欺软怕硬的嫌疑。关于这点,笔者非常的明确。

刘备(161年——223年),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人,三国蜀汉政权的开创者,史称“汉昭烈帝”。喜欢三国历史的人,大多认为刘备仁义正统,尤其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简直将他刻画成了十全十美的封建仁君。

但是,笔者却认为,刘备的十全十美完全就是虚伪的做作,是政治斗争的需要而已。鲁迅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这样评价道:

《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近似伪。

了解刘备的为人后,我们继续来回答提问,那就是刘备伐吴,为何会是欺软怕硬?

提起刘备伐吴,必须先提关羽失荆州,因为这是刘备伐吴的借口和直接原因。

219年,刘备率军在西线战场取得重大突破,不仅攻取了汉中,还占据了上庸三郡。在此背景下,东线战场的樊城地位就变得十分孤立,攻取襄阳和樊城的时机已经成熟。

关羽依照刘备的指令而率军北伐,主动发起了“襄樊之战”。战役的前期,关羽势如破竹,不仅围困了樊城,还实现了水淹七军的壮举,招降于禁,斩杀庞德,逼迫曹魏的曹仁和徐晃等名将都不敢应战。

为了扭转战局,曹操暗中联络孙权并许以荆州,孙权派出大将吕蒙白衣攻城,夺取了荆州之地。关羽在腹背受敌之下,只得败退麦城,途中被潘璋部下的马忠所俘虏,更被孙权下令斩首。至此,刘备安排留守荆州的东线军团全军覆没,荆州之地也宣告丢失。

当时的蜀汉政权,正是最强盛的时期,兵多将广,粮草丰富。关羽之死,为刘备向东吴开战寻找最好的借口。

221年,口口声声要消灭曹魏的刘备,却选择先行伐吴,主动挑起了“夷陵之战”

关于夷陵之战的意义,后世没有太多异议,公认其为“三大战”中的最后一场,另外两场分别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史学家皆认为:

曹公不追关羽,陆逊不再攻刘备。以智遇智,三国所以鼎立。

但是,关于夷陵之战的规模,后世却多有争议。有的认为五十万人以上,有的认为十万人以上,有的认为只有五万人左右。

笔者个人翻阅史料,发现五十万以上绝无可能。因为,蜀汉在鼎盛时期的人口也只有二百多万,以二百多万的人口凑集五十万的军队,这是一个笑谈。

事实上,蜀汉在鼎盛时期的兵力也就在十五万人左右,其中包括关羽的东线军团、魏延的西线军团,张飞的后备军团。随着关羽东线军团的全军覆末,刘备剩余的全部兵力大致在十万左右。

而且,刘备在伐吴的同时,还得提防曹操南下。所以,他能率领的军力,至多也就在五万到七万之间。

最终,偷鸡不成蚀把米的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击败,数万人马几乎全军覆没。据《傅子》记载:

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

这个败局,对于蜀汉小国来说,简直是致命的。刘备本人也在气急之下,病逝于白帝城,传位给了刘禅。

之后,迫于魏强而吴蜀弱的实际形势,诸葛亮力主吴、蜀两国重修于好,再没有发生过大战,直到“三家归晋”。


文史不假


第一点,就是关羽全军覆没的原因,刘备的兄弟关羽率领大军去攻打曹操占领的国家襄阳,关羽向襄樊发起了全力的进攻,这一场战争就是关于自己做的觉得,想对自己的大哥以表忠心,他的大哥刚成功占领汉中,但是已经孙兵折了,刚刚占领汉中军队休息,养伤,在这过程中,关羽只能自己擅作主张了。

在刘备占领汉中之后,曹操把所有的主力全部移动到东吴地区,准备与东吴开战,因此关羽进攻襄阳真是救了东吴一命,成功的分散了曹军的很大火力,东吴知道了以后,以为是刘备下的命令,但是关于接下来所做的事情让吴国很生气,关羽在攻打襄樊,因为很难攻打,导致粮草不足。

关羽就让人把吴国的粮仓里面的粮食都偷走了,这也太不把吴国的大将吕蒙放在眼里了吧,这就是上门找茬,吕蒙可不是软柿子,不是谁都能捏的,在加上他是一个实力派,这时候吴国就对他有想法了,国家和国家没有什么利用可说,刘备可以攻打任意一个国家,吴国为了自身的安全,他们必须得把荆州占领。

就在关羽攻打襄樊时,屁股后面遇到了麻烦,这不是前后夹击吗,因为荆州太大了,刘备当时占领荆州并不是完全占有,只是占领一小半,剩下的被个个国家占领,最后还是让吴国给抄了屁股,关羽被抓以后,关羽说孙策说我可以投奔你们,成为你们的一员,但是孙策很清楚的告诉他,我不傻,像你这么重情重义的人怎么可能为我所用,

最后关羽还是没能逃过一劫,吴国不能为日后留隐患直接就把关羽杀了,刘备知道后很伤心,因为他们的兄弟情比亲兄弟还亲,第二点就是因为关羽的死,荆州被吴国占领了,原本和诸葛亮商量怎么把荆州全部攻下,但是关羽的死之前的计划就都泡汤了,之前占领的一小部分荆州都没了,想要统一天下还差得太远了,所以他攻打吴国不是只因为关羽得死更是要统一天下。





野猪头假面


刘备进攻东吴是因为荆州的原因,刘备的志向是统一天下,荆州的丢失让蜀国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契机;并不存在欺软怕硬的意思。

刘备攻打曹操是得不偿失的举动

刘备在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后,和曹魏集团进入了相持的阶段,曹操福对于刘备集团做了重点防御部署。

从诸葛亮数次北伐的情况来看,此时的刘备举全国之力去攻打曹操是讨不到半点便宜的;蜀中道路艰险,部队后勤困难,即使是打下来的城池也很难守住;和曹操汉中之战的失败一样,此时征伐曹操没有太大的意义。

蜀国的实力与曹魏相差极大,益州虽是最大的州,但人口土地有限,再越过险关去攻击曹操,无异于自讨苦吃。说白了此时攻打曹操没有任何胜算,而且也不是合适的时机。

刘备举兵攻打吴国有他自己的理由

01.夺取荆州

在隆中对的时候,诸葛亮三分天下计划和统一中原的计划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荆州;不管诸葛亮给刘备设计的这个计划能不能实现统一天下不好说,但起码实现了三分天下,蜀国是按照这个计划坚决的贯彻下去的。夺取荆州、夺取益州,再待天下变,这个战略计划实现了一半;这个时候东吴武力夺取荆州,不就相当于一下子把刘备接下来的计划全部掐断了。

这样的结果刘备如何能接受,如果没有了荆州,困守益州,蜀国的出路被魏和吴堵的死死的,谈何统一天下。所以刘备必须趁着东吴在荆州立足未稳,发兵夺取荆州。

02.为关羽张飞报仇

关羽直接死于东吴之手,张飞间接死于东吴之手,东吴又接受了蜀国的叛徒,这让刘备难以放下仇恨;刘备的做法却让孙权更加恐惧,他不是以杀戮来解恨,而是对吴国的百姓秋毫无犯,每攻下一个地方都会安抚百姓,统计户籍,让这个地方成为蜀国的领地。

刘备攻打吴国既是为了夺回荆州,又为关羽张飞复仇,并不存在欺软怕硬的意思


小任浅谈史


引言: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刘备举起“给关羽报仇”的旗帜,发动夷陵之战。刘备进攻东吴而不是篡位汉室的曹魏,此举是否有违“匡扶汉室”之嫌?

刘备将战争的矛头指向孙权,而非曹丕,是否有欺软怕硬之嫌呢?

下面笔者从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战略目的为切入点,浅做分析。

刘备需要一场战争

刘备刚刚称帝,需要一场战争对外树立威风,对内转移派系之争。

(一)对外树立威风

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一群孩子中选出来一个孩子王,孩子王就要带着孩子们去占占地盘,向外界宣示一下存在感。刘备也一样,需要一场战争宣示蜀汉政权的存在。遗憾的的是刘备过于着急,四月称帝,七月就出兵东吴,除了树立威风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国内的派系之争。

(二)对内转移派系之争

蜀汉集团内部有北方派系、荆州派系 、东州派系、益州派系等。北方派系是随刘备起义的老部将,关羽、张飞等;荆州派是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人士;东州派系是随刘焉进入益州的人士,法正、吴懿等;益州派系是益州的本土人。

众人拥护刘备称王,无非是为了加官晋爵,加官晋爵就存在此厚彼薄,此厚彼薄就有了矛盾的激化。所以刘备为了转移政治内部的派系矛盾,需要一场战争。

刘备征伐对象为什么不是曹魏,而是东吴?

刘备需要一场战争,那么战争的对象为什么是东吴,而不是曹魏呢?

以刘备蜀中称帝建国的原因来说,征伐的对象应该是曹丕,而不是东吴,因为

刘备称帝的借口是,曹丕篡汉。

刘备征伐东吴的旗帜是“为关羽报仇”。可是即为报仇,为什么不在关羽遇害的时候起兵,而是要等两年以后才兴兵呢?

答案为刘备“给关羽报仇”只是借口,而攻伐对象除了东吴别无选择。这是刘备所处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益州易守难攻。易守难攻的优点是别人打不进来,缺点是自己也很难走出去。刘备要想走出去,必须夺回荆州。

具体分析如下:

(一) 刘备所属的川蜀之地,就像一个袋子,东吴正在这个袋子口所对的方向。所以刘备要出蜀、要征战,就只能对东吴用兵。有人说刘备不是还可以出秦川,走祁山征伐曹魏吗?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诸葛亮、姜维用整个后三国时代证明了此路的艰难!

(二)如果把川蜀比作一条袋子,那么荆州就相当于这条袋子的出口。孙权偷袭荆州,相当于把这个袋子口给系上了。刘备只要控制了荆州,才能北伐曹魏,才谈得上“匡扶汉室”。换句话说,刘备想攻打曹魏也必须先拿下荆州,借道荆州北伐。

(三) 荆州对刘备而言就是命根子。刘备的战略规划书《隆中对》中提到,“跨有荆、益”,等到“天下有变”时,可以命一位上将军率荆州之众出宛洛,刘备率益州之众出秦川。刘备称帝时,首先荆州丢了,再者“天下有变”的条件不存在了。曹丕虽然年少,执政以来魏国政通人和;孙权治江东有方,人才济济。刘备需要打破现有的平衡,寻找蜀国的出路!

刘备在需要一场战争,来安抚刚刚成立的季汉政权,于公于私东吴都是这场战争的对象。公,荆州是刘备不可缺少的战略基地;私,刘备关羽兄弟情深。况且蜀道艰难,刘备也别无选择。

于是刘备倾全国之力征伐东吴,不幸的是势在必胜的刘备碰到了忍辱负重的儒将陆逊。人算不如天算,刘备的政治算盘被陆逊一把火烧了一个精光,感叹一声“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离开了人世。

总结

刘备攻打东吴,发动夷陵之战并不存在欺硬怕软之说,刘备集团内部需要一场战争,攻打曹魏又苦于无路,东吴是唯一选择。“为关羽报仇”只是这场战争的借口而已。“为荆州派系而战”也不过来刘备为了拉拢人心而已!


妙眼看历史


东吴吕蒙白衣渡江,关云长大意失荆州,这是蜀汉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那么在荆州丢失之后,刘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阻,不仅没有北上伐魏反而东向伐吴,最终落得个夷陵惨败的下场,这一做法也为后世所诸多诟病。

后世谴责刘备伐吴战略失误的主要观点都集中在蜀吴互相攻伐彼此消耗,反而让最强大的曹魏坐收渔翁之利这一点上。但是在这里小编要特别说一句,如此简单的道理难道堂堂一代枭雄刘备会不明白吗?更兼诸葛亮等人苦劝之下早已经将厉害关系说得十分清楚,而刘备就真的被怒火冲昏了头脑不管不顾了吗?再加上,关羽死于公元220年,而刘备伐吴在222年,时隔两年他怒发冲冠?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刘备伐吴的深层次原因!

一、伐魏时机并不成熟

从诸葛亮的分析来看,曹魏此时处于一个新老交替阶段,曹操新亡而曹丕篡汉,此时正应当顺应天下的民心北出汉中讨伐曹魏,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接下来小编逐一指出这一论点站不住脚的地方:

一是曹丕敢于篡汉恰恰说明了曹魏内部力量得到了整合。曹操在位之时偏偏不敢篡位,其根本原因在于曹魏集团内部的拥汉派依旧实力强劲,而各大世家门阀对于其“不问德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多有不满。而曹丕则是通过继续沿用“九品中正制”,确保世家门阀在朝廷官职上的垄断优势,才最终放心称帝。此时的曹魏已经渡过了权力重组之后的虚弱期,且连世家门阀也已经集体抛弃汉朝,远非诸葛亮所言的“顺应民心”!

二是此时伐魏才是真正违背了刘备集团的既定战略。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的谋划,蜀汉想要击败曹魏必须荆州与益州同时出兵,东吴遥想呼应,而且还需要曹魏集团内部出现极大变故。而刘备若是此事伐魏,首先结下“血海深仇”的东吴绝不会帮忙,其次攻取宛、洛的跳板荆州已经丢了,前文所述曹魏内部已经完成了整合,也就是说伐魏的所有有利因素几乎都不存在了。

综合上述两点,我们可以首先否定掉伐魏这一战略主张。

二、伐吴的内部因素

这里小编首先要说的是,刘备是个政治人物,政治人物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最首要的便是自身统治基础或者政治地位是否牢固!所以大家注意了,刘备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位置能不能坐稳,而不是能不能兴复汉室,能不能打败东吴,更不是能不能给关羽报仇!所以在伐吴这件事情上,刘备有着对自己内部统治的深刻思考:

一是刘备集团内部存在夺回荆州的诉求。在关羽丢失了荆州之后,原本刘备集团内部的“荆州系”人员顿时成了无根之萍,这些人对于收复荆州具有极强的愿望。这些人包括:马良、马谡、费祎、蒋琬、杨仪等,他们对于刘备集团的内部政策是有极大影响力的。当然诸葛亮也是荆州系,而且是首脑,但是他并不主张立即收复荆州。

二是刘备集团内部有为关羽报仇的诉求。关羽是最早跟随刘备的核心成员之一,他实际上是属于刘备集团内部的“元老系”。“元老系”包括张飞、赵云、糜竺、孙乾、简雍等人,这些人都是刘备最为信任的集团成员。现在关羽身死,以张飞为代表的一部分“元老系”成员对于向孙权复仇有着极强的愿望(赵云除外)。当然,这些人作为刘备集团最核心成员,刘备必须要给他们一个交代。

三是刘备集团有对外战争转移矛盾的需要。荆州丢失之后,刘备集团蓬勃发展之势戛然而止,这个时候其发展势头太快而压制在集团内部便开始逐渐暴露出来。简单的说,“荆州系”、“益州系”、“元老系”在对于是否收复荆州的态度上存在各种不同的意见,这就说明内部“不同的声音”很多。那么面对这样的情况,刘备必须要尽可能的缓解内部的矛盾和分歧,否则蜀汉集团便有崩盘的危险。而最好的方法便是对外战争,一场取得大胜的战争!战争可以转移矛盾的中心,胜利可以压制内部不同的声音,所以蜀汉需要一场战争。而前文所述,伐魏已经不可能了,那么只能伐吴!

三、伐吴的外部原因

实际上讨伐东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简单的讲,就连蜀汉在经历了夷陵之战惨败后,不也没有亡国吗?何况江东已历三世,哪里是一拳头就能揍趴下的?所以刘备伐吴而灭吴,这里面实际上有一个随着伐吴的过程而梯次递进的目标:

一是为关羽报仇师出有名。古代出征讲求一个名正言顺,东吴背信弃义偷袭荆州致使关羽身死,蜀汉首先在道义之上便占据了政治优势。所以,此时出兵讨伐东吴无论怎么说都是合情合理的。那么刘备出兵伐吴便是一种政治上的回应,也就是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目标。

二是趁东吴立足未稳夺回荆州战略要地。东吴占据荆州时间不长,当地门阀世家并未归附,所以此时夺回荆州也是极有希望的。而如前文所述,在当初《隆中对》当中对于蜀汉的战略规划必须要占据荆州才有希望争夺天下,所以刘备伐吴的第二个战略目标便是夺回丢失的荆州,从而重新在战略上找回失去的主动权。

三是以打促和逼迫东吴屈服。如果前一阶段战争进行得非常顺利,那么在夺回荆州之后,下一步蜀汉将进一步向东吴腹地纵深进军。首先是要将此次出兵的利益最大话,而其根本目的却是要通过战争迫使东吴屈服。这样一来,一方面蜀汉可以弥补关羽丢失荆州的损失,另一方面使整个战略格局重新回到孙刘联盟共抗曹魏的局面上来。

四是收取江南半壁。这当然是刘备伐吴的最高目标,而前提必然是各方面战斗进行得异常顺利,而整个东吴一泻千里而直接导致崩盘。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么刘备当然不介意率领蜀军长驱直入,直接把江南半壁全部收入囊中。如此一来,则整个局面形成了南北对峙、划江而治的局面。当然这样的局面出现的概率极小,对于蜀汉来说无异于天上掉馅饼。

好,综上所述,我们首先否定掉了伐魏的可能性,又总体分析了刘备伐吴的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总体来看,刘备不伐魏确实有一部分原因是“欺软怕硬”!而选择伐吴,对内是平息内部派系的政治诉求,从而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对外则是制定了一系列的梯次伐吴计划,通过层层递进力求为蜀汉扳回局面。

所以,总得来说,刘备伐吴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结果,伐吴本身也的确是一项让蜀汉翻盘的可行性方案,只不过在执行的过程当中出现了问题,夷陵一场大火几乎是彻底断送了刘备兴复汉室的可能!

好,今天我们就聊到这里,我是华夏问长安,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喜欢我,就关注我!


华夏问长安


刘备在成都称帝以后,立即集结全部蜀汉的力量,讨伐孙权以图夺回荆州。在演义中,更是将这个问题上升到刘备只为兄弟手足情深的份上,但是东征结果跌破眼镜,损失惨重,大败之下的刘备无颜回成都,最后病死白帝城。

关于刘备伐吴,这个问题歪史分析过,俗话说柿子捡软的捏,软处好取土。刘备并不是为了什么兄弟手足之情,不顾汉室社稷安危而东征。而是在乘曹丕篡位之机想夺回来荆州。刘备一心伐吴是有他自己的盘算的 。

首先,关羽前车之鉴让刘备心有余悸。

在关于出师襄樊、威震华夏的时候,谁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孙权背后捅刀子,来了个釜底抽薪,没费什么功夫就夺取了关羽的后方,导致关羽大军溃散,此次北伐也虎头蛇尾,由大胜到大败转眼之间。

那么,假如刘备真的率军出汉中与曹丕打的热火朝天的时候,孙权有没有可能从荆州偷袭益州?根据后来桓温灭成汉的例子,从荆州出发,不需要多久就能到达成都,而刘备大军正在关中和曹丕打的热火朝天,到时候进退维谷,极有可能变成下一个关羽。

所以在曹丕篡位之后,刘备只能假借给关羽报仇的名义夺回荆州。当时的实力,曹魏最强、东吴弱于曹魏,要想做出表态,刘备只好伐吴,不然以他的多年以来的诉求就有伐魏。

其次,吕蒙之死让刘备心存侥幸

在关羽北伐时候,吕蒙率军偷袭荆州,但是没多久就病死,这一时期东吴大部分名将都已经作古,给刘备一个东吴无人的错觉,于是,忽略了自己军事能力难上台面的前提,倾巢而出,浩浩荡荡的杀向东吴。

结果东吴冒出来个不起眼的陆逊,他是孙策的女婿,刘备是孙策的妹夫,是他老婆的外甥,疏忽大意的刘备在晚辈跟前在了个大跟头,而且遭遇了他创业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挫败。自赤壁之战以后积累的精锐一朝败亡。

到此恢复汉室成了梦想。本人也在白帝城病死。

再次,刘备部下大批的荆州将士需要安抚

荆州派系人员是蜀汉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备自从官渡之战后驻扎荆州开始,吸收了大量的荆州籍人员,文臣武将、士兵等都很多投靠了刘备,后来,刘备借此力量夺取益州、汉中。

但是东吴夺取荆州之后,使得刘备帐下大批的人无法回家,在那个注重乡土的时代,无疑是一个隐忧,关羽就是因为将士无家可归而败亡的,刘备不得不防,于是只好做出权力夺回荆州的准备。

可以给部下一个定心丸,一句打回老家去就可以鼓动起士气,好像说,你们看看:我刘备也是不会放弃荆州的,即使倾家荡产也要夺回来,好让你们有家可回。

与其说伐吴是为了给关羽报仇,还不如说是给自己手下中的荆州将士出气报仇,这样更能站得住脚。

这样既可以安抚部下,避免他们溃逃还可以鼓舞士气夺回荆州,可以说一举两得。即使后面失败。

总结

在当时的情况下,刘备于情于景,都会首选夺回荆州,而不是什么兄弟情深,如果说兄弟情深,他手下的大批荆州将士才是重要的,而当时也不具备北伐的条件。

诸葛亮时期北伐是因为诸葛亮修复了和东吴的关系,他之所以修复也是怕北伐时期东吴故伎重演。

在刘备东征失败之后,大批的荆州人士也明知现在回不去老家,只能死心待在蜀汉,毕竟在蜀汉他们掌握实权,而回去荆州啥都不是,所以故土也就没有那么思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