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燕王靖難時,為何蒙古沒有進攻燕地?

火柴沒頭473


建文元年(1339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這場戰爭持續四年之久,明朝的軍隊分為南軍和北軍投入戰爭。但奇怪的是,明朝的死敵蒙元帝國在此期間卻並無動靜,難道他們不想恢復在中原的統治?明朝內鬥之時,豈不是他們的大好機會可以趁虛而入。

內憂外患之下,明朝剛建立的基業堪憂,蒙古當然知道這個道理,中原腹地發生如此重大之事,蒙元豈會不知,他們沒有趁火打劫,實在是自己也是有苦說不出,主要原因有三點。

一、被打慘了,實在沒有實力再打。

先看看大明和朱棣在靖難之前,都對蒙古人做了什麼,洪武年間,一共進行過八次北伐,前六次都是由開國將帥徐達、藍玉等擔任統帥,特別是洪武二十年的藍玉北伐,在捕魚兒海奇襲得手,北元喪師十萬,宗室被俘一百多人,連玉璽都被明軍所得,北元末代皇帝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和太子僅以身免,北元已經完全赤膊了,想逆襲也是有心無力。

可能有人會問,蒙古帝國幅員廣大,人口眾多,元朝皇帝名義上可是四大汗國的皇帝,怎麼說沒兵就沒兵了呢?蒙古還有很多人口部落不假,但當時黃金家族威信早已大不如前,連逃脫的北元大汗脫古思帖木兒兵敗之後被宗室也速迭兒殺死,手下僅剩的三千餘人為了活命,隨後投降明朝,北元從此陷入分裂,哪裡還有實力再舉兵南下。脫古思帖木兒一死,不僅僅是宣告忽必烈一系子孫對於蒙元帝國統治的結束,同時也宣告了蒙元帝國作為一個政治實體的完全解體。

但是這還不算,明朝緊接著又進行了第七次和第八次北伐,由晉王朱棡和燕王朱棣統帥,進一步打擊蒙古。為何是燕王掛帥?因為他在洪武十三年就就藩北平,也就是元朝的大都,將他封到燕京,本就是要依靠他來戍邊。晉王同樣也是如此,他的封地在山西太原,也處於抵禦蒙古入寇的第一線。

持續不斷的打擊,加上戰場的一再失利,蒙軍對明軍早就產生了心理陰影,有生力量的嚴重損耗,更使得他們無力再組織起攻勢。

二、自己也在內鬥,而且比大明還嚴重

可以說,捕魚兒海一戰,打散了黃金家族僅存的凝聚力,在追隨強者的草原法則之下,原先臣服於北元的蒙古各部落再也不願被弱者統治,他們要把握自己的命運。黃金家族想東山再起,而瓦剌的綽羅斯家族不願再臣服於弱者,瓦剌和韃靼打得這一個熱鬧,比靖難之役精彩得多。

非忽必烈系的也速迭兒殺死忽必烈家族的後裔,意味著原來大家默認的汗位繼承的基本規則被打破,等於又回到了一切憑實力說話,通過武力決定汗位歸屬的混亂狀態。洪武二十一年(1388)到建文四年(1402),這十五年中,蒙古汗位六次易手,而且汗位傳承非常不穩定,誰拳頭硬,誰就能當老大。從時間線上看,早在靖難開始前十多年,蒙古各部族就一直陷入了內戰之中,比明朝的內鬥要嚴重得多,內部問題沒解決,蒙古如何南下寇邊?那和把自己後背交給敵人來捅有什麼區別?

三、朱棣的分化與拉攏

洪武二十年(1387)九月朱元璋平定遼東,收降納哈出之後,為了鞏固對這一地區的軍事管理而擴建成為大寧都指揮使司,統轄附近諸衛。在這一地區的衛所中,有不少士兵是蒙古降人,個體戰鬥力較一般漢地士兵為強。

最為重要的是,這些蒙古降人對於自己作為被征服者的生活並不滿意,他們不能夠繼續原來的牧民生活,卻只能從事屯田等半強制的勞動。現在有機會跟隨燕王一起給明朝政府搗搗亂,一旦能夠成功,不僅能擺脫現在的身份,榮華富貴更是少不了的,而草原民族天生崇拜強者,對朱棣的崇拜也使得他們義無反顧加入北軍,故此這些蒙古降人以較漢人更大的熱情投入了朱棣的靖難部隊。當然,他們也得到了豐厚的回報,在有明一朝的軍隊和政府中,從始至終活躍著蒙古裔將士和官員的身影。

即便如此,朱棣起兵後,兵力還是嚴重不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通過拉攏寧王朱權,招誘大寧、朵顏、福餘,也就是後來有名的兀良哈三衛的蒙古人,朱棣得到了寧王數萬兵馬和驍勇善戰的蒙古騎兵,解決了自己兵員不足的問題,同時又解決了起兵的後顧之憂,還拉攏了寧王一起下水,一石三鳥,這種妙計確實是雄主級別的。

這樣,蒙古不但沒有乘虛而入攻打明朝,而且在靖難中成了朱棣一方的助力。不過,滅國的仇恨不會這麼輕易被忘卻,等草原民族重新選出了老大,自然會捲土重來,發動更猛烈的進攻。靖難結束,朱棣即位短短四十七年之後的正統十四年(1449年),他的子孫就在長城外遭遇了蒙古瓦剌部落的一次毀滅性進攻,連皇帝本人都被生擒,這就是舉世震驚的土木堡之變。


小院之觀


最主要的原因,是當時蒙古內鬥不止,四分五裂,內顧尚且不瑕,還哪裡有能力南下呢。

靖難之役始於1399年,止於1342年。在這期間,蒙古內部從1388年到1402年14年間走馬燈似地換了5個可汗。1388年也速迭爾殺死脫古斯帖木爾篡位。而後恩克,額勒伯克,坤帖木兒,思力赤相繼當上大汗,又相繼死去,都死於非命。內部的爭權奪利的互相廝殺的濃重的血腥籠罩了蒙古草原。另外日益崛起的西邊的瓦刺部也時刻虎視眈眈,令東面蒙古部感受到巨大的威脅,不敢他顧。

另外,朱元璋和朱棣多年來對殘元勢力的多次的犁庭掃穴般的清剿,使蒙古部元氣大傷,已無再圖中原的實力。這也是原因之一。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燕王朱棣起兵靖難是,蒙古之所以沒有趁機進攻燕地,是有著對蒙古自己和朱明王朝兩方面的原因的考慮的——

於對敵:大明王朝立國之際,定國公徐達等人曾通過數次北伐分別不同程度地重創了蒙古的軍事力量。此時的蒙古,苟延殘喘尚且勉為其難,遑論出兵襲燕?!

尤其是燕王朱棣的燕地靖邊時所向披靡的疆場叱吒,更是打得蒙古人滿地找牙。談“明”色變,蒙人驚膽。朱明帝國早給蒙古政權留下了恐懼的陰影。這讓服強凌弱的蒙古人如何南下興兵?

於自己:經過與大明開國期間的無數次征戰,蒙古內部也早已是分崩離析。

這世間,對權利的趨同、角逐,從來不分地域、種族。

本就近乎烏合之眾的蒙古各聯盟,較之中原王朝內部的勾心鬥角更有過之而無不及。在這樣的內憂外患的朝不保夕的環境下,你讓蒙古如何有能力、有膽氣、有時機襲擊燕地……



史水老鼎


公元1368年,名將徐達、常遇春率軍北伐元室,元順帝倉惶出逃,統治中國近百年的黃金家族退居草原。不過,退守草原的元室政權並未因此衰亡。

事實上,黃金家族只是退出了中原,在草原甚至是中亞、東歐仍有很強的影響力。明朝建立後,殘元仍想恢復對中原的統治,併為此發動過多次戰爭,但由於明朝的有效打擊,元室始終未能恢復它對中原的統治。



(明朝與北元形勢圖)

元朝滅亡僅僅三十年,公元1399年,明朝內部爆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內部戰爭,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朱棣從燕地起兵,一路南下,與南京的中央政權進行了長達四年的軍事鬥爭。這一時期的明朝出現嚴重內耗,北方防守空虛,一直虎視中原的蒙古人為何沒有抓住機會攻取燕地,謀圖奪回江山呢?

事實上,殘元欲奪回江山的念頭一直存在,只是此時的殘元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只能坐失良機了。

其一,經明朝三十多年打擊,殘元實力大不如前。

1368年,元順帝逃往上都,元朝的統治瞬間土崩瓦解,但元朝仍有相當實力的殘餘勢力,並且聽命於元順帝的指揮。這一時期的殘元勢力被稱之為“北元”。



(徐達、常遇春北伐)

北元之初,在遼東、陝西、雲南封地仍擁有數量龐大的軍隊,元順帝曾想借助這些軍隊進行反撲,不過事與願違,隨著明朝大軍的出動,北元在地方的殘餘迅速覆滅。1370年,元順帝在北逃途中去世,傳位給兒子猷識理答臘,後在明軍的打擊下,北元退居漠北。



(元順帝劇照)

朱元璋為了守衛北部邊疆,將自己的九位兒子分封在北方,抵禦蒙古。這九位藩王中,實力最弱的有甲士三千,實力強者擁有兵士一萬九千人,形成了明朝抵禦蒙古的一道堅固戰線。其中,尤以燕王朱棣、寧王朱權的力量最為強盛。朱棣守衛燕地,數次出征蒙古,曾降伏北元將領乃兒不花,生擒大將索林帖木兒,在北方草原威名赫赫。

1399年,當朱棣發起靖難之役時,北元已經名存實亡,皇帝被殺。蒙古戰鬥力銳減,早已不復當年之勇了。

其二,殘元同樣陷入內耗,有過之而無不及。

公元1399年靖難之役開始,公元1402年靖難之役結束,這場戰爭整整持續了四年,也是明帝國防禦最為薄弱的四年。北元勢力本可以藉此機會打一場漂亮的翻身仗,可是,事與願違,在明帝國最為艱難的四年中,北元卻陷入了更加混亂的內耗之中,自顧不暇,更無心恢復元室江山了。



(朱棣形象)

1399年,布里牙特·烏格齊殺死了北元大汗額勒伯克。此時的北元早已名存實亡,權臣當道,黃金家族的後裔成了傀儡。1402年,布里牙特·烏格齊又將大汗孛兒只斤·坤帖木兒殺害。明朝鬥爭最激烈的四年,恰恰是元室內耗最厲害的四年,根本無力也無心攻取燕地。

其三,明朝北疆實力仍不容小覷。

靖難之時,雖然明朝陷入內鬥,但並不意味著明朝失去了邊防。無論是南京的朱允炆,還是北方的朱棣都關注著蒙古人的一舉一動,蒙古即便不內耗,想要插足明朝北疆也絕非易事。



(朱元璋畫像)

綜上所言,即便靖難之役時機會絕佳,但出於種種原因,蒙古大軍已不可能進攻燕地,更沒有收復失地的能力。


野史著作郎


靖難之役(1399~1402年),朱元璋去世後,孫子建文帝剛登位,他的叔叔燕王朱棣就發起了搶班奪權的戰爭。

導火索是建文帝為了強化中央集權,開始“削藩”。朱棣不甘心坐以待斃,就打出“清君側”的旗號,把親侄兒的位子給掀翻了。



那麼此時的明朝內部打的如火如荼,北邊的蒙古勢力為何不趁機南下?



蒙元已是昨日黃花,被朱元璋連徵了八次

1368年明朝建立,1370年起,朱元璋就持續以北元殘餘為目標,進行了八次北伐。一直到1396年止。朱元璋也是夠狠,斬草除根,不給北元一點死灰復燃的機會。除了第二次,勉強算明朝吃了敗仗,其餘皆勝。

結果就是從中原逃到蒙古的北元政權,被徹底打趴下了。不僅武裝力量被摧毀了,連人口、牲畜也被明朝擄掠無數,在力量佔優時,中原政權也會搶。

經過這種噩夢般的連續打擊,膽氣已寒,能夠保命已是萬幸,哪還有勁南下進攻。



蒙古的另一部瓦剌崛起,中原亂時,蒙古也亂著

蒙古部落分兩大部分,一部就是北元中央政權,也就是成吉思汗嫡系那支,稱作“漠東蒙古”,也被稱作韃靼部。

還有一部是“漠西蒙古”,也稱“衛特拉”蒙古、“瓦剌”。後來非常厲害的準噶爾部,就是瓦剌的一支。瓦剌並不是一個部落,而是除了中央蒙古外,幾個部落的聯盟。

蒙古的中央本部和瓦剌之間,也是互相不服,都想取得領導權,於是蒙古內部也始終處於混亂,哪還有南下侵明的閒心了。


史海尋蹤


明朝建國其實就是對蒙元政權的最大打擊,朱元璋時期的幾次北伐,已經把蒙古帝國最後的精銳消耗殆盡,剩下的部族一部分內附明朝(精壯被編為朵顏騎兵),另一部分遠遁漠北已經對明朝形不成威脅。到了燕王朱棣起兵時,蒙古的實力並沒有恢復,蒙古各部互相爭權,大汗屢屢被換,加上那時明朝對蒙古的威懾力還在,也沒有實力南下,所以並沒有藉機進攻燕地。


70後大叔講歷史


靖難之役起自1399年,終於1402年。而退居草原的蒙古內部從1388年到1402年短短的14年之間走馬燈似地換了5個可汗。1388年也速迭爾殺死脫古思帖木兒篡位,而後恩克、額勒伯克、坤帖木兒、鬼力赤相繼當上“大汗”,卻又為時不久便死去,且多死於非命。內訌中的蒙古汗廷還時時受到西邊日益強大的瓦剌部的威脅,因而無法南下趁火打劫。


江左V九


本末倒置啦,是蒙元本來就是燕王,還有他老丈人徐達打跑的。不但沒有出兵幫助朱允文反倒是朱棣手下有朵顏三衛,就是蒙古人組建的團隊。隨同燕王一起靖難起兵討伐南京那個小朝廷來著,大明王朝王朝能夠立國二百七十噸年?多虧了成祖皇帝力主遷都北京,要不然南京?金陵王氣黯然收,還不知道能夠延續下去幾年呢?總之南京城風水不好出的都是短命王朝,或者是割據性質政權。作為一個大一統的國家的收復?南京城真的不合適!


愛看愛思考


那時候蒙古快瓦解了,


劍神誅劍仙


元順帝在從大都,上都撤回蒙古舊都和林時已經快死了。元昭宗在位只有十年,昭宗愛猷識理答臘死的時候,朱元璋正讓傅友德、沐英和藍玉攻取雲南。之後又十年到洪武二十年,北方捕魚兒海戰役,藍玉領軍遭遇北元軍隊獲得勝利。

這是北元基本就土崩瓦解,元朝子孫已經掛的差不多,這時元朝稱呼沒有了,恢復為蒙古,而且基本為瓦剌和韃靼兩大部落爭奪蒙古主事大權的階段,所以沒有時間去考慮同明朝爭鋒。本身屬於比較衰弱的階段,朱棣後來也多次親征,正認為趁著蒙古衰弱,永樂十年1412年,瓦剌首領綽羅斯·馬哈木殺完者圖汗,嚮明朝稱臣。然後東部韃靼太師阿魯臺接受冊封為和寧王,攻打西部瓦剌。

總之,永樂前後時期蒙古方面正處於元朝宗室瓦解,韃靼和瓦剌爭奪蒙古正統的混亂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