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燕王靖难时,为何蒙古没有进攻燕地?

火柴没头473


建文元年(133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这场战争持续四年之久,明朝的军队分为南军和北军投入战争。但奇怪的是,明朝的死敌蒙元帝国在此期间却并无动静,难道他们不想恢复在中原的统治?明朝内斗之时,岂不是他们的大好机会可以趁虚而入。

内忧外患之下,明朝刚建立的基业堪忧,蒙古当然知道这个道理,中原腹地发生如此重大之事,蒙元岂会不知,他们没有趁火打劫,实在是自己也是有苦说不出,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被打惨了,实在没有实力再打。

先看看大明和朱棣在靖难之前,都对蒙古人做了什么,洪武年间,一共进行过八次北伐,前六次都是由开国将帅徐达、蓝玉等担任统帅,特别是洪武二十年的蓝玉北伐,在捕鱼儿海奇袭得手,北元丧师十万,宗室被俘一百多人,连玉玺都被明军所得,北元末代皇帝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和太子仅以身免,北元已经完全赤膊了,想逆袭也是有心无力。

可能有人会问,蒙古帝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元朝皇帝名义上可是四大汗国的皇帝,怎么说没兵就没兵了呢?蒙古还有很多人口部落不假,但当时黄金家族威信早已大不如前,连逃脱的北元大汗脱古思帖木儿兵败之后被宗室也速迭儿杀死,手下仅剩的三千余人为了活命,随后投降明朝,北元从此陷入分裂,哪里还有实力再举兵南下。脱古思帖木儿一死,不仅仅是宣告忽必烈一系子孙对于蒙元帝国统治的结束,同时也宣告了蒙元帝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完全解体。

但是这还不算,明朝紧接着又进行了第七次和第八次北伐,由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统帅,进一步打击蒙古。为何是燕王挂帅?因为他在洪武十三年就就藩北平,也就是元朝的大都,将他封到燕京,本就是要依靠他来戍边。晋王同样也是如此,他的封地在山西太原,也处于抵御蒙古入寇的第一线。

持续不断的打击,加上战场的一再失利,蒙军对明军早就产生了心理阴影,有生力量的严重损耗,更使得他们无力再组织起攻势。

二、自己也在内斗,而且比大明还严重

可以说,捕鱼儿海一战,打散了黄金家族仅存的凝聚力,在追随强者的草原法则之下,原先臣服于北元的蒙古各部落再也不愿被弱者统治,他们要把握自己的命运。黄金家族想东山再起,而瓦剌的绰罗斯家族不愿再臣服于弱者,瓦剌和鞑靼打得这一个热闹,比靖难之役精彩得多。

非忽必烈系的也速迭儿杀死忽必烈家族的后裔,意味着原来大家默认的汗位继承的基本规则被打破,等于又回到了一切凭实力说话,通过武力决定汗位归属的混乱状态。洪武二十一年(1388)到建文四年(1402),这十五年中,蒙古汗位六次易手,而且汗位传承非常不稳定,谁拳头硬,谁就能当老大。从时间线上看,早在靖难开始前十多年,蒙古各部族就一直陷入了内战之中,比明朝的内斗要严重得多,内部问题没解决,蒙古如何南下寇边?那和把自己后背交给敌人来捅有什么区别?

三、朱棣的分化与拉拢

洪武二十年(1387)九月朱元璋平定辽东,收降纳哈出之后,为了巩固对这一地区的军事管理而扩建成为大宁都指挥使司,统辖附近诸卫。在这一地区的卫所中,有不少士兵是蒙古降人,个体战斗力较一般汉地士兵为强。

最为重要的是,这些蒙古降人对于自己作为被征服者的生活并不满意,他们不能够继续原来的牧民生活,却只能从事屯田等半强制的劳动。现在有机会跟随燕王一起给明朝政府捣捣乱,一旦能够成功,不仅能摆脱现在的身份,荣华富贵更是少不了的,而草原民族天生崇拜强者,对朱棣的崇拜也使得他们义无反顾加入北军,故此这些蒙古降人以较汉人更大的热情投入了朱棣的靖难部队。当然,他们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在有明一朝的军队和政府中,从始至终活跃着蒙古裔将士和官员的身影。

即便如此,朱棣起兵后,兵力还是严重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拉拢宁王朱权,招诱大宁、朵颜、福余,也就是后来有名的兀良哈三卫的蒙古人,朱棣得到了宁王数万兵马和骁勇善战的蒙古骑兵,解决了自己兵员不足的问题,同时又解决了起兵的后顾之忧,还拉拢了宁王一起下水,一石三鸟,这种妙计确实是雄主级别的。

这样,蒙古不但没有乘虚而入攻打明朝,而且在靖难中成了朱棣一方的助力。不过,灭国的仇恨不会这么轻易被忘却,等草原民族重新选出了老大,自然会卷土重来,发动更猛烈的进攻。靖难结束,朱棣即位短短四十七年之后的正统十四年(1449年),他的子孙就在长城外遭遇了蒙古瓦剌部落的一次毁灭性进攻,连皇帝本人都被生擒,这就是举世震惊的土木堡之变。


小院之观


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蒙古内斗不止,四分五裂,内顾尚且不瑕,还哪里有能力南下呢。

靖难之役始于1399年,止于1342年。在这期间,蒙古内部从1388年到1402年14年间走马灯似地换了5个可汗。1388年也速迭尔杀死脱古斯帖木尔篡位。而后恩克,额勒伯克,坤帖木儿,思力赤相继当上大汗,又相继死去,都死于非命。内部的争权夺利的互相厮杀的浓重的血腥笼罩了蒙古草原。另外日益崛起的西边的瓦刺部也时刻虎视眈眈,令东面蒙古部感受到巨大的威胁,不敢他顾。

另外,朱元璋和朱棣多年来对残元势力的多次的犁庭扫穴般的清剿,使蒙古部元气大伤,已无再图中原的实力。这也是原因之一。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是,蒙古之所以没有趁机进攻燕地,是有着对蒙古自己和朱明王朝两方面的原因的考虑的——

于对敌:大明王朝立国之际,定国公徐达等人曾通过数次北伐分别不同程度地重创了蒙古的军事力量。此时的蒙古,苟延残喘尚且勉为其难,遑论出兵袭燕?!

尤其是燕王朱棣的燕地靖边时所向披靡的疆场叱咤,更是打得蒙古人满地找牙。谈“明”色变,蒙人惊胆。朱明帝国早给蒙古政权留下了恐惧的阴影。这让服强凌弱的蒙古人如何南下兴兵?

于自己:经过与大明开国期间的无数次征战,蒙古内部也早已是分崩离析。

这世间,对权利的趋同、角逐,从来不分地域、种族。

本就近乎乌合之众的蒙古各联盟,较之中原王朝内部的勾心斗角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样的内忧外患的朝不保夕的环境下,你让蒙古如何有能力、有胆气、有时机袭击燕地……



史水老鼎


公元1368年,名将徐达、常遇春率军北伐元室,元顺帝仓惶出逃,统治中国近百年的黄金家族退居草原。不过,退守草原的元室政权并未因此衰亡。

事实上,黄金家族只是退出了中原,在草原甚至是中亚、东欧仍有很强的影响力。明朝建立后,残元仍想恢复对中原的统治,并为此发动过多次战争,但由于明朝的有效打击,元室始终未能恢复它对中原的统治。



(明朝与北元形势图)

元朝灭亡仅仅三十年,公元1399年,明朝内部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内部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朱棣从燕地起兵,一路南下,与南京的中央政权进行了长达四年的军事斗争。这一时期的明朝出现严重内耗,北方防守空虚,一直虎视中原的蒙古人为何没有抓住机会攻取燕地,谋图夺回江山呢?

事实上,残元欲夺回江山的念头一直存在,只是此时的残元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坐失良机了。

其一,经明朝三十多年打击,残元实力大不如前。

1368年,元顺帝逃往上都,元朝的统治瞬间土崩瓦解,但元朝仍有相当实力的残余势力,并且听命于元顺帝的指挥。这一时期的残元势力被称之为“北元”。



(徐达、常遇春北伐)

北元之初,在辽东、陕西、云南封地仍拥有数量庞大的军队,元顺帝曾想借助这些军队进行反扑,不过事与愿违,随着明朝大军的出动,北元在地方的残余迅速覆灭。1370年,元顺帝在北逃途中去世,传位给儿子猷识理答腊,后在明军的打击下,北元退居漠北。



(元顺帝剧照)

朱元璋为了守卫北部边疆,将自己的九位儿子分封在北方,抵御蒙古。这九位藩王中,实力最弱的有甲士三千,实力强者拥有兵士一万九千人,形成了明朝抵御蒙古的一道坚固战线。其中,尤以燕王朱棣、宁王朱权的力量最为强盛。朱棣守卫燕地,数次出征蒙古,曾降伏北元将领乃儿不花,生擒大将索林帖木儿,在北方草原威名赫赫。

1399年,当朱棣发起靖难之役时,北元已经名存实亡,皇帝被杀。蒙古战斗力锐减,早已不复当年之勇了。

其二,残元同样陷入内耗,有过之而无不及。

公元1399年靖难之役开始,公元1402年靖难之役结束,这场战争整整持续了四年,也是明帝国防御最为薄弱的四年。北元势力本可以借此机会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可是,事与愿违,在明帝国最为艰难的四年中,北元却陷入了更加混乱的内耗之中,自顾不暇,更无心恢复元室江山了。



(朱棣形象)

1399年,布里牙特·乌格齐杀死了北元大汗额勒伯克。此时的北元早已名存实亡,权臣当道,黄金家族的后裔成了傀儡。1402年,布里牙特·乌格齐又将大汗孛儿只斤·坤帖木儿杀害。明朝斗争最激烈的四年,恰恰是元室内耗最厉害的四年,根本无力也无心攻取燕地。

其三,明朝北疆实力仍不容小觑。

靖难之时,虽然明朝陷入内斗,但并不意味着明朝失去了边防。无论是南京的朱允炆,还是北方的朱棣都关注着蒙古人的一举一动,蒙古即便不内耗,想要插足明朝北疆也绝非易事。



(朱元璋画像)

综上所言,即便靖难之役时机会绝佳,但出于种种原因,蒙古大军已不可能进攻燕地,更没有收复失地的能力。


野史著作郎


靖难之役(1399~1402年),朱元璋去世后,孙子建文帝刚登位,他的叔叔燕王朱棣就发起了抢班夺权的战争。

导火索是建文帝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开始“削藩”。朱棣不甘心坐以待毙,就打出“清君侧”的旗号,把亲侄儿的位子给掀翻了。



那么此时的明朝内部打的如火如荼,北边的蒙古势力为何不趁机南下?



蒙元已是昨日黄花,被朱元璋连征了八次

1368年明朝建立,1370年起,朱元璋就持续以北元残余为目标,进行了八次北伐。一直到1396年止。朱元璋也是够狠,斩草除根,不给北元一点死灰复燃的机会。除了第二次,勉强算明朝吃了败仗,其余皆胜。

结果就是从中原逃到蒙古的北元政权,被彻底打趴下了。不仅武装力量被摧毁了,连人口、牲畜也被明朝掳掠无数,在力量占优时,中原政权也会抢。

经过这种噩梦般的连续打击,胆气已寒,能够保命已是万幸,哪还有劲南下进攻。



蒙古的另一部瓦剌崛起,中原乱时,蒙古也乱着

蒙古部落分两大部分,一部就是北元中央政权,也就是成吉思汗嫡系那支,称作“漠东蒙古”,也被称作鞑靼部。

还有一部是“漠西蒙古”,也称“卫特拉”蒙古、“瓦剌”。后来非常厉害的准噶尔部,就是瓦剌的一支。瓦剌并不是一个部落,而是除了中央蒙古外,几个部落的联盟。

蒙古的中央本部和瓦剌之间,也是互相不服,都想取得领导权,于是蒙古内部也始终处于混乱,哪还有南下侵明的闲心了。


史海寻踪


明朝建国其实就是对蒙元政权的最大打击,朱元璋时期的几次北伐,已经把蒙古帝国最后的精锐消耗殆尽,剩下的部族一部分内附明朝(精壮被编为朵颜骑兵),另一部分远遁漠北已经对明朝形不成威胁。到了燕王朱棣起兵时,蒙古的实力并没有恢复,蒙古各部互相争权,大汗屡屡被换,加上那时明朝对蒙古的威慑力还在,也没有实力南下,所以并没有借机进攻燕地。


70后大叔讲历史


靖难之役起自1399年,终于1402年。而退居草原的蒙古内部从1388年到1402年短短的14年之间走马灯似地换了5个可汗。1388年也速迭尔杀死脱古思帖木儿篡位,而后恩克、额勒伯克、坤帖木儿、鬼力赤相继当上“大汗”,却又为时不久便死去,且多死于非命。内讧中的蒙古汗廷还时时受到西边日益强大的瓦剌部的威胁,因而无法南下趁火打劫。


江左V九


本末倒置啦,是蒙元本来就是燕王,还有他老丈人徐达打跑的。不但没有出兵帮助朱允文反倒是朱棣手下有朵颜三卫,就是蒙古人组建的团队。随同燕王一起靖难起兵讨伐南京那个小朝廷来着,大明王朝王朝能够立国二百七十吨年?多亏了成祖皇帝力主迁都北京,要不然南京?金陵王气黯然收,还不知道能够延续下去几年呢?总之南京城风水不好出的都是短命王朝,或者是割据性质政权。作为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的收复?南京城真的不合适!


爱看爱思考


那时候蒙古快瓦解了,


剑神诛剑仙


元顺帝在从大都,上都撤回蒙古旧都和林时已经快死了。元昭宗在位只有十年,昭宗爱猷识理答腊死的时候,朱元璋正让傅友德、沐英和蓝玉攻取云南。之后又十年到洪武二十年,北方捕鱼儿海战役,蓝玉领军遭遇北元军队获得胜利。

这是北元基本就土崩瓦解,元朝子孙已经挂的差不多,这时元朝称呼没有了,恢复为蒙古,而且基本为瓦剌和鞑靼两大部落争夺蒙古主事大权的阶段,所以没有时间去考虑同明朝争锋。本身属于比较衰弱的阶段,朱棣后来也多次亲征,正认为趁着蒙古衰弱,永乐十年1412年,瓦剌首领绰罗斯·马哈木杀完者图汗,向明朝称臣。然后东部鞑靼太师阿鲁台接受册封为和宁王,攻打西部瓦剌。

总之,永乐前后时期蒙古方面正处于元朝宗室瓦解,鞑靼和瓦剌争夺蒙古正统的混乱阶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