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奴隶制度下的女真部落,经济可不是全靠打劫明朝

马克思指出“因为奴隶制是一个经济范畴,所以它总是列入各民族的社会制度中。”满族社会也不例外,满族的直系祖先、原居黑龙江流域的女真人早就进入了奴隶制。

农耕经济萌芽及发展

明代中叶,女真部落南迁到开原以北、浑河上游一带居住,此时他们处在家内奴隶制阶段,把掳掠来的汉人“为奴使唤”,除了充当家内“奴婢”,有的被“驱使耕作”,而且还“互相买卖使唤”,从中“辄得厚利”。

努尔哈赤时期,女真的奴隶制前迈进一大步,以他为首的奴隶主阶级,创建“八旗制度”,“以旗统人”,把后金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从而八旗旗主控制了全部社会劳动力,由家内奴隶制过渡到庄园奴隶制。

这个时期,女真的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1616 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他统治的地区已扩展到四千余里,人口增加到四五十万。

奴隶制度下的女真部落,经济可不是全靠打劫明朝

自开原以东,经挥河、苏于佟家江,直到鸭绿江边,有许多河谷平原,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很适于农业生产。辽东有些汉民不堪明朝的剥削和压迫,逃往建州地区谋生。还有大批被虏的汉民,包括被俘和投降的明军,也在后金定居下来,进行耕作。特别是同后金接壤地区的汉民,他们和女真人来往密切,有的结拜兄弟,乃至通婚。

这些汉民流入后金,带来了先进、熟练的农业生产技术,努尔哈赤又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积极推广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严禁屠宰耕牛。因此,建州的耕地迅速扩大,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1619年,即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朝鲜人李民寏目睹这里繁荣的农业,说:土地肥饶,禾谷甚茂,旱田诸种,无不有之”,而且“收货颇丰,仓库充盈”。这时农业已成为后金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

手工业分工明确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也迅速发达起来。后金的手工业已经有了专业分工,所谓“银、铁、革、木,皆有其工”。在后金都城赫图阿拉,“北门外则铁匠居之,专治铠甲,南门外则弓人、箭人居之,专造弧矢,”各种工匠中“惟铁匠极巧”。

治铁业是手工业的最主要部门,在努尔哈赤兴起以前,建州虽然已能还原的旧铁,加工制造一些兵器和农具,但是还不能自行采矿治炼。

努尔哈赤很重视治铁业,他对铁匠很优待,“厚给杂物,牛马亦给”。到了1599年(明万历二十七年),建州能够采矿冶铁了,从此“铁物兴产”,基本上改变了以前铁器仰给于明朝和朝鲜输人入的状况。又如纺织业也有了进步。1616年,努尔哈赤“布告国中,开始养蚕以织绸缎,种棉以织布帛”。除了冶铁、纺织以外,陶瓷业、造船业、建筑业、银器制造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农业和手工业推动商业

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扩大了社会分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努尔哈赤时,商品生产和交换取得显著发展,他通过马市和朝贡来扩大与明朝的商品交换。以建州的人参、貂皮等土特产品,易取大批生产资料及生活用品。

奴隶制度下的女真部落,经济可不是全靠打劫明朝

为了确保人参输出,防止人参霉烂,采用“煮熟晒干”的制作方法,“徐徐发卖”,取得厚利。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交换的扩大,在女真人内部有了以经商为业的商人,他们来往于建州、明与朝鲜之间。特别是后金政权的建立,使得参加交换的商品不断增多,突破了原来马市和女真各部间的狭窄市场。为了适应新的商品交换需要,1616年,后金开始铸币,称为“天命通宝”,又叫“天命汗钱”,在全境通行,这对商业的发展是很有利的。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促进了奴隶制的发展。努尔哈赤时期,正值由家内奴隶制向庄园奴隶制过渡。奴隶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奴隶主要来源于战争中的俘虏。努尔哈赤兴起时,建州大小奴隶主在每次战争中“各抢各得”,结果造成“攘夺货财(包括奴隶),兄弟交嫉”,相互火并。努尔哈赤为了协调内部矛盾,加强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废除以往在战争中“各抢各得”的旧习,改为“尽行人官平分”的制度,对于藏匿不缴者严加治罪。

这样,随着统一女真各部战争的胜利发展和后金政权的建立,努尔哈赤成为女真的最高统治者,在他统治的区域里,全部土地和人民在名义上均属其所有,他把土地和人民分配、赏赐给八旗旗主与官兵享用。

奴隶制度下的女真部落,经济可不是全靠打劫明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