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蜀汉的国力不如吴国,为何在刘备伐吴初期,蜀军连战连捷?

苏轼吾师


刘备东征之初,气势旺盛。孙权求和不得,“满朝惊骇”。这个情况也曾让小编心存疑虑:东吴搞什么鬼?又不比刘备弱,怎么这么怂?

但仔细回顾当时形势,东吴早期的“节节败退”,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东吴参战兵力确实不占优势,且处下游


对于此战刘备军的兵力情况,《三国志》的作者也有点蒙逼,《文帝纪》记载,引孙权给曹丕的求援信中提到:“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刘晔传》,引《傅子》“权将陆议(陆逊)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余人,备仅以身免”。

刘备战败后,还在永安收拢散兵,会合赵云后有二万人;汉中魏延所部,成都中央部队,加一起也应该有数万兵。


汉中部队是不大可能调动参与东征的,魏延被任命为汉中太守时曾说:如果曹操派大将率十万军来攻,我自己帮您吃掉他们。可见,汉中军队至少有3万。

假如如《傅子》所说,光陆逊就杀蜀兵八万,加上黄权降魏的部队,蜀汉损失近九万。那蜀汉的兵马实在有些过多了。

因此,刘备军参战部队,应该是刘备军4万余,加上前来助战的沙摩柯部1万,合计5万左右,与东吴军基本持平。

但是,无论哪种说法,此战吴军兵力不占优势。同时,蜀军占据上游之势,在战争初期,有一定的优势。

东吴后顾之忧很大,难以集中兵力对蜀作战。


无论国土、人口,东吴均远远强于蜀汉,为何参战兵力不占优势呢?

主要有两点:

1、对魏防御的压力,吴要远远大于蜀。

吴蜀交兵,都不可能不考虑强大魏国的威胁。

尽管吴已经对魏称臣,但孙权不可能对魏不留下相当的防御力量。


在东吴称臣后,魏国朝堂中,以刘晔也代表的一批朝臣,都积极主张趁机对东吴用兵。

而东吴与魏国的接壤部分非常长,而且,接壤部分,都是魏国当时相对较强的区域。曹真、曹休等大军,都在对东吴的方向。因此,濡须、江陵、洞口等地,东吴都必须重兵把守。


相比之下,蜀国的防御正面相对狭窄,以魏延扼守汉中,基本可以抵御魏国进攻。同时,由于关中残破,魏在对蜀前线的力量远远比东线薄弱,伐蜀十分困难。正如刘晔所说“蜀远吴近”,魏要攻蜀的难度大。

2、荆州新定,需要严加防备

荆州地区,从刘表时代开始,就有浓厚的反吴情绪。加之江陵等地原属于刘备地盘,因此,刘备积极策反相关人士,扰乱荆州。

刘备在攻取秭归后,曾积极策反荆州,但响应不多。但东吴不能不防备相关方面的动向。

东吴做了大量的政治工作,基本安抚了荆州地区人心。


但是,在刘备的策反下,五溪蛮依然响应。孙权以交州步鹭率军万人,配合荆州地区的潘浚(所率兵力不详)一起镇压。

地理因素导致秭归等地难以有效防御

尽管参战总体兵力上双方相当,但在战争早期,蜀军的兵力是占有绝对优势的。

开战之初,刘备顺利攻取的区域,正是毗邻的巫、秭归等地。这些区域,处于三峡地区。


三峡地区陆路崎岖、水路惊险,东吴逆流而上进行补给、调动十分困难。

因此,东吴有利的选择,东吴在准备对蜀防御时,把这些区域作为迟滞作战的区域。他们把巫、秭归从宜都划了出来,设为固陵。


战争之初,刘备军进展顺利,在巫击败李异,在秭归击败陆逊,连续进取。随后,陆逊且战且退,七个月的时间,陆逊退却五六百里。

可是,刘备连续取胜的结果,却使他“接手”了三峡地区的不利地形,兵力难以展开。

因此,蜀汉东征初期的优势,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

客观上,吴国对魏防御的压力大于蜀,难以集中兵力对蜀作战,同时,秭归等地不利于东吴进行大兵团防御作战,刘备得以迅速进击;


主观上,东吴以迟滞作战步步后退的战略选择,也造成了“节节败退”的局面。

可惜的是,刘备没有利用好早期的优势,很快陷入僵局。


纵观历史,无论是刘秀灭公孙述、晋灭吴、恒温定蜀,三峡地区都是必须速战速决,尽快通过的。可刘备却在三峡地区耽误时机。

在攻破秭归后,迁延时间达五个月之久,等待荆州响应;在进军后,又被陆逊、孙桓堵塞出口,一筹莫展,兵疲气沮,已失先机。

毛主席在评价夷陵之战时,曾认为刘备应“出湘水以西,因粮于敌,打运动战,使敌分散,应接不暇,可以各个击破”。

无论如何,尽管前期势头好,刘备始终无计走出三峡,兵疲气沮,遭遇绝杀。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我个人认为蜀伐吴前期的胜利只是假象,失败的注定的,当时的情况是无论是兵力还是国力蜀都不如吴,像诸葛亮、法正都不主张攻打吴国,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还是做出攻打吴国的决定那,一方面大家想为关羽张飞报仇,我认为这些都是家仇、个人恩怨,不能够上升到国恨,更不能成为发动全国战争的理由。像张秀杀了曹操的儿子和侄子,张秀投降曹操以后非但没有召开杀身之祸,反而过的最幸福最长久,相反曹操年迈的父亲死在了陶謙的属地,曹操非说是陶謙下令杀的,在陶謙下马求饶,赔礼道歉的情况下还是惨遭屠城,这些都说明个人恩怨在国家利益,政治需求方面都是工具。刘备最终下令攻打东吴,我认为主要是想借此化解蜀汉内部的矛盾,因为随着伐魏的失败,荆州的失手,关张的被杀,蜀汉内部的荆襄武士集团,川蜀本地世族,刘备高层集团三者的矛盾已经非常尖锐,有的对匡扶汉室的信心产生动摇,有的想另立山头自立为王,有的想主动请缨,争取更大的功勋,证明自己比前任更英明,巩固加强自己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只能伐吴。刘备前期的节节胜利我认为是东吴的诱敌深入的策略,以此来拉长刘备的战线,增加补给难度,同时使刘备骄傲自满,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刘备占领的都是地广人稀的山区,位置不重要,而且还要分兵进行把守,在东吴做了充足的准备之后,使得刘备自大而轻敌,分兵导致兵力削弱,战线拉长导致补给困难,战时太长导致兵困马乏。东吴不战则已一战惊人,在刘备最得意的时候,陆逊一把火,刘备一命呜呼。真是能够笑到最后的才是真正的赢家。


宋朝小炮哥


公元221年,在诸葛亮等人的劝说下,老备备终于称帝了,老刘家的祖坟冒了好几丈的青烟。

想当年自己还是个在街头卖鞋织履的个体户,趁着黄巾起义的时机,也跟着别人招兵买马加入了创业大潮。不过没什么赏识自己,大老板死后公司就分裂了,老备备只能先后跟随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孙权这些分公司老总。要说这些老总中,刘表是对自己最好的,就是死得早。

孙权开始对自己也不错,不嫌自己年纪太大,把自己漂亮妹妹嫁了过来,还送了一间分公司——荆州。不过这人不厚道,看着自己公司发展得红火,竟然勾结自己的竞争对手把自己分公司经理关羽给弄死了!

你说弄死就弄死吧,你连招呼都不打一声,还是勾结外人来打自己兄弟,这不能忍。今天老备备公司独立上市了,也不来祝贺一下,虽然孙权你是老备备的二舅哥,但是也太无礼了。

现如今,孙权你家的周瑜鲁肃吕蒙这些猛人都死光了,又和曹操不断的搞摩擦,正是分身乏术的时候。老备备我这边公司占地小,但是员工多,还是和曹操打过架的猛人,而且有长江水道,坐个船就能到荆州。


寻找不答应


刘备伐吴初期,蜀军连战连捷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 蜀军从上到下目标明确。为了给结义兄弟关羽报仇,刘备御驾亲征。从这一点上,蜀军从上到下,目标一致,个个奋勇,士气要远超吴军。


第二点, 吴国备战不足。当吴主孙权把刘备伐吴的事告知给百官时,大部分人都主张和蜀国议和,还有人提出联魏抗刘的主张,吴主孙权听后摇摆不定,以至于贻误战机。


( 大兵压境,谁不害怕?)


第三点, 适逢吴国军事人才出现了断档。周瑜、鲁肃早亡,突袭荆州的吕蒙也是刚刚病故。这也难怪孙权发出无人替他分忧的哀叹。


第四点, 军心不稳。参与迎战的吴军统帅孙桓年少无知,傲慢轻敌,制定的作战计划不周密,以至于吴军损兵折将,士兵士气普遍低落。还有部分吴军将士借机倒戈。


(刘备伐吴战争场面)


第五点, 蜀军水陆并进,声势震天,加上又有蛮王沙摩柯率兵助阵。从人数上远超吴军。


上述几点就是刘备伐吴初期,蜀军连战连捷的原因吧。


小司马讲史


蜀汉伐吴的战争——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发动对孙吴的大规模战役,史称“夷陵之战”。为什么蜀汉前期连战连捷?

1、发生背景,公元219年,孙权袭取荆州,擒杀关羽。刘备不仅丢了荆州,还失去了结义兄弟关羽,正所谓哀兵必胜,士气振宏,孙吴军队势必难以抵挡。

2、蜀汉军队前期主要组成是由荆州兵和入主益州所得的刘璋旧部。当时,荆州已丢,荆州籍的将领和士兵必定会支持刘备夺回荆州,而勇猛直前,悍不畏死。蜀汉军队士气高昂,孙吴军不得不避其锋芒。


3、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如图:

可以看出,巫山至夷陵都是丘陵地带、多山,不利于大兵团作战,而且,蜀汉军队居高之势,难以御敌。吴将陆逊,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多条件的分析,果断实施战略后退,一直到夷陵一线,把高山峻岭、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蜀军,磨其锐气。蜀军便能快速推进到夷陵,连战连捷。


4、由于蜀汉军队是处于吴境数百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故后勤保障多有困难,对士气是很大的打击,在加上陆逊坚守不出,破坏了刘备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蜀汉为保障后勤不得不兵力分散部署。可以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这就是为什么蜀汉前期连战连捷,不是孙吴军队不如蜀汉,而是天时、地利、人和,实施最佳战略,打败蜀汉。


没有跨不过沟


当时情况是这样的,

一,曹丕称帝,建魏,刘备接着称帝,号称汉接替东汉,这时刘备算是御驾亲征,全军上下士气大涨,有一鼓作气之势。

二,蜀汉对此战准备充足,从配置上可以看出,一国最高统治者带领全国大多数军队,倾巢而出,多大的阵势,这时候不比曹操时期,那时候曹操是丞相,领州牧,用的身份不一样。刘备称帝后第一战,势必要胜。

三,个人情感因素,刘关张中的关张都直接间接地因东吴而亡,所以刘备做为仁德代表,必须报仇,所以前期就是拼命打法,这种阵势刚开始可以,如果继续冲昏头脑就会失去判断,这也为后期失败做了铺垫。

四,东吴刚开始准备不足,担心如果全力反击曹魏会趁虚而入,陆逊和孙权找刘备求和又不得,一时东吴手足无措,内部意见不一,后来曹魏封孙权为吴王,陆逊才专一对付刘备。

四,随时间的发展,地理位置变化,刘备军队的顺利攻势变为不利,处于夷陵时刘备战线已经过长,大营都在密林处,陆逊部署已经充分,两军对峙,陆逊火攻凑效,大营被烧,辎重尽毁,所以就大败了。

刘备伐吴是长期的,时间是跨两年,时间产生变化,必须因时因势而动,战争就是这么残酷。一时胜利不能代表时刻胜利。





老张谈天说地


这个主要是两个原因共同引起的。一个是蜀汉当时有一支特别擅长山地作战的特种部队,这支部队的战斗力特别强,尤其是在山区地区,他们就是王。

诸葛亮进川的时候是走水路进去的,当时的三峡地区有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就是活跃在川江周围的纤夫,这批人可以在险峻的山川附近如履平地。诸葛亮看到这些人后大喜,把他们收编入到军中,这就是当时的三栖特战队(能同时在水里,陆地以及山地进行作战),吴国的部队在这里根本打不过蜀汉军。比如甘宁就是在与蜀军的对战中阵亡的。

其次,由于夷陵山地长达700里,吴国的后勤无法保证他们的粮草供应,吴军在当地也就驻防了1.4万人左右,蜀军则刚出川,后勤保养就在家门口,总兵力达到7.2万,蜀军有兵力优势。

不过呢,陆逊上任以后,他立马就发现了这些问题,他立马做出了战略调整。陆逊要求吴军放弃所有前沿阵地,退守宜昌城,宜昌城是个峡谷,谷底是平原,蜀军的山地军在这里占不到便宜;然后宜昌城背靠吴国腹地,吴军的粮仓就在江陵,吴军总兵力也提升到了5万人,这时候兵力上也不是很吃亏了。


优己


刘备进攻东吴的初期的胜利只是小胜,没有伤及东吴l的根本,东吴是以空间换时间,将刘备的战线拉长。军队拖疲,增加补给难度,以达到打败刘备的最终目的,后來果然大败,说明东吴的策略是正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