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姜维屯田沓中是为了躲黄皓?不然,其实是对魏国的冒险绝地大反击

少时读三国,正值伤春悲秋的年龄,常为一些英雄人物的不幸而遗憾,如关羽之麦城,诸葛亮之五丈原,还有姜维屯田沓中以至塌天大祸。关公因其虎落平阳之凄怆,武侯则因壮志难酬之悲凉,姜伯约又因为什么呢?

姜维屯田沓中是为了躲黄皓?不然,其实是对魏国的冒险绝地大反击

姜维造像

说起姜维屯田沓中的缘故,避祸之说仿佛不是很能站得住脚。姜维屯田沓中是在第十一次北伐之后,此次北伐姜维率军出远征陇西郡,试图从上游威胁关中——外围作战也是蜀魏对抗发展到后期的显著特点,但在侯和(今甘肃临潭县东南)被邓艾击败。此次北伐也是姜维最后一次北伐,北伐败战后,姜维未回成都而是率大军到沓中屯田。虽然有担心被宦官黄皓构陷的缘故,但更大的原因可能是姜维要下一盘大棋。

这就要从汉中说起。在以前的文章中,我们不止一次提到汉中在南北对峙时期的重要地位,而对在先天处于地缘劣势的南方割据政权而言,尤其如此。蜀汉在夺取汉中后一直将其作为重要的屏障与前进基地,不仅派名将魏延坐镇,而且以大量兵力充实防御,其原则便是

“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人”。公元258年,姜维趁魏将诸葛诞起兵反叛之机拣漏未成,回军成都。随后便提出了新的汉中战略,那便是敞开门户,放魏兵进入汉中,随后坚守以乐城(今陕西成固县),汉城(今陕西勉县东)和阳安关(即旧阳平关)为支点的各处城围,把魏军吸引在各军事支点附近,同时坚壁清野让敌军无处就食,只能依靠关中补给,加大其后勤压力。最后,由主力进入汉中配合守军对魏军进行围剿与追击。即所谓:“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臣重关镇守以扞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三国志》。

姜维屯田沓中是为了躲黄皓?不然,其实是对魏国的冒险绝地大反击

汉中在南北对峙中的重要地缘位置

至少看起来,这个战略是有一定可操作性的。蜀国此时已经无法主动进攻魏国,随着国势的此消彼涨,将来必然要面对魏国的进攻,而严守汉中固然可以守住川蜀大门,但也无法对魏国造成实际损失。既然如此,那么便不如将敌人放进汉中,然后予以歼灭来得更有价值。既然要示弱诱敌,姜维以屯田为由头将主力带至远离汉中又有孔道相通的沓中也算是应有之意。当然,此举也有保卫西线的意思在,毕竟两国对抗到后期围绕着汉中的争夺已经扩展到外围至陇右陇西一线了。

但是姜维算对了开头,却没算准结尾。

蜀国国力的衰颓,魏国自然是洞若观火。此时魏国权臣大将军司马昭也大体完成了对国内政局的控制,渐有取曹氏而代之的势头。在其统治之下,魏国国势蒸蒸日上,统一全国的时机逐渐成熟。公元262年,司马昭确定了先蜀后吴的统一大计,并积极整军备战。姜维侦知了魏国的军事动向,并向朝廷提出了应对之策,即一方面向汉中增兵以加强防御,同时令大将廖化率军前出阴平以接应姜维主力随时准备东援汉中,但蜀国中枢对此置若妄闻,并未作行动。直至公元263年8月,魏国大军出动时,蜀国的两支援军才出去。

魏国的灭吴战略也很简捷,两路大军,钟会一路直扑汉中夺地,邓艾一路直趋沓中捉姜维。这种规模的战争中,其实很少有什么兵法计谋发挥的空间了,基本都是直来直去的阳谋之战,比的便是谁先露出破绽。

姜维屯田沓中是为了躲黄皓?不然,其实是对魏国的冒险绝地大反击

钟会画像

魏军在汉中的军事行动是由钟会主导的。公元263年8月,钟会10余万大军分别从褒斜道、㑽骆道和子午道进逼汉中,同时,为牵制汉中军的防守,司马昭又命魏兴(即今安康市)太守刘钦率军10000由魏兴西进以控制子午道和㑽骆道南端出口。为诱敌深入,守汉中的蜀军按照之前的战略,放弃了外围据点的防守,大军集中向乐城,汉城和阳安关。由于蜀军的收缩,至9月间,魏军得以安全通过各处谷道顺利进入汉中平原,随后便对三座城池展开了围攻。姜维既然敢于亮出胸膛接拳头,那自然也是做了万全的安排的,三座城池不仅城坚池深,而且粮草军械充足,按预计,蜀军是完全可以支撑一段时间的。而钟会对汉、乐两城的围攻并未得手也证实了这一点。但城池毕竟是人来守的,而人心则是最难预料的,汉中之祸的根源便出在人心上。

姜维屯田沓中是为了躲黄皓?不然,其实是对魏国的冒险绝地大反击

钟会军进攻汉中

阳安关,前称阳平关,位于汉中平原西端出口,今天勉县以西,扼守金牛道东口,是沟通巴蜀与汉中的咽喉之地,有“益州祸福之门”的称谓。驻守阳安关的蜀军大约20000余,由将军傅佥与蒋舒主持防务,而二人宿有旧怨,这便是汉中之祸的直接原因。钟会在留下部分军队围攻汉乐二城同时,亲率主力西进到阳安关展开攻击。阳安关在三城中最为险要难攻,傅佥是主张坚守待援的,蒋舒则坚持出关迎战,二将一番争执后,傅佥不得已让步,蒋舒在出城时便将阳安关献给了魏军。城门一失便是激烈巷战,傅佥战死,阳安关瞬间失守。阳安关的易手使魏军在汉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钟会军不仅得到了关城内储藏大量粮草物资的补充,还控制了汉中与蜀国大后方的交通要道,汉乐二城也陷入了绝地,同时也意味着姜维防守反击的策略已经彻底失败。

姜维屯田沓中是为了躲黄皓?不然,其实是对魏国的冒险绝地大反击

邓艾画像

公元263年9月,在汉中开打的同时,魏国征西大将军邓艾也对姜维发起攻势。姜维本身是不世名将,又是蜀国柱石之材,作为其老对手邓艾在西线与姜维纠缠多年,对其能力当然也是心知肚明。为将姜维困在西线,邓艾也是机关算尽。对姜维的围剿邓艾出动了四路军,分别以天水太守王颀、陇西太守牵弘和金城太守杨欣从沓中的东、北、西三个方向夹攻姜维,邓艾亲自督率主力从北方直逼沓中,这四路军总共30000余人。姜统所率的蜀军主力大约有50000余人,都是百战精锐,按说在兵力上是不怵的,与邓艾打一场甚至将之重创也并非不可能。

但姜维预设的决战战场在汉中,因此,姜维并没恋战,且战且走向汉中方向机动。

姜维屯田沓中是为了躲黄皓?不然,其实是对魏国的冒险绝地大反击

邓艾军进剿姜维及姜维军撤退路线

然而,邓艾是比姜维并不逊色的名将,怎么会容许姜维如此轻易便脱身呢?在东北西三个方向进行威逼的同时,南方也已经布下了重兵。雍州刺史诸葛绪率30000大军由祁山南下至阴平桥头(今甘肃文县东南),此处是姜维回援汉中的必经之地,诸葛绪军不仅阻断了姜维南下之路,同时也隔绝了姜维军与前来接应的廖化军的联络。姜维在撤退途中便得知桥头有魏军重兵把守,在后有追兵的情况下,强攻显然不智,姜维不愧为不世名将,率军悍然北上,摆出假北道以趋汉中的架势。诸葛绪中计,率军尾随追击,就在诸葛绪刚一离开桥头时,姜维迅速回军抢占桥头,退向白水,途中会合了前来接应的廖化军。至此,姜维凭借自己的超高军事才能摆脱了邓艾的牵制,随后便可进入金牛道,入援汉中,配合阳安关、汉城及乐城三城的守军会歼魏军。然而,从邓艾出兵,到姜维脱身已经过去了一个月,汉中之战已经底定,阳安关失守的噩耗也传到姜维军中。姜维痛心疾首之余也只能徒唤奈何,这种局势之下,只能退守以保全巴蜀基业。

对蜀国来说,汉中之后,最有保障的天险屏障便是剑阁。

剑阁位于今天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东西有大小剑山遮护,山岭险绝,谷道难行,为川北重要门户,有诗曰“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万般无奈之下,姜维会同廖化与张翼三军合一,大约7万人退守剑阁,展开防御。而在钟会攻占了阳安关之后,也摆出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姿态,出汉中,入金牛道,直奔巴蜀腹心而来。姜维已经等候多时。

姜维屯田沓中是为了躲黄皓?不然,其实是对魏国的冒险绝地大反击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此时的钟会可谓春风得意,不仅占领了汉中,夺占了大量粮草辎重,曾经在阴平与姜维缠斗的诸葛绪也率军来协助钟会攻打四川,而钟会趋势夺了其兵权,两军合一共15万之众。拥有兵力上的巨大优势,领军的又是有“魏之子房”美称的钟会大将军,看起来灭国大功似乎是唾手可得。不过对面的却是姜维却也不是易与之辈,虽然兵力处于劣势,但剑阁及两侧的大小剑山实在过于险峻,而且姜维先期进驻剑阁有充足的时间布置战守,剑阁防线真正如铁桶一般,任钟会百般算计智计百出也无可奈何。两军便在剑阁关前对峙相持下来。此时已是公元263年10月。

在两军的对峙中,形势其实正在悄悄发生变化。表面上来看,虽然钟会攻,姜维守,但钟会已经渐渐陷入危机之中,原因还是补给。在关中缴获的存粮短时间内是够用的,但要长期支撑孤军深入的15万大军却是不可能的了,偏偏此时的战线已经由汉中延伸到了川北,从关中调运粮草更加艰难。而背靠川蜀大后方的姜维则完全没有这种担忧。在补给难以支撑的情况下,钟会唯一的选择只有撤军,那姜维会不会允许他从容撤退呢?恐怕不会,屯田沓中本来就有诱敌深入关门打狗的意图在,现在还没来得及关门,“狗”却把门给夺了,姜维自己也险些被留在沓中,想来姜伯约心里是憋着一口闷气的,更不要说汉中失守,中枢一定会追究责任,再有黄皓在其中搅风搅雨,虽说未必会被问罪,但一顿尴尬窘迫总是少不了的。无论出于哪种考虑,姜维也一定不会放过钟会。钟会要撤退,基本上只能走金牛道先趋汉中,会合那里的魏军,然后或守或走,再做打算,而金牛道本身并不是一条孤单单的道路,在其两侧还有许多旁支侧路,蜀军完全有可能在尾随追击的同时,从这些支路对魏军进行包抄堵截,甚至有可能绕道金牛道南支,取道定军山或者直接走米仓道绕开阳安关的封堵直接进入汉中腹地,那样的话,撤退中的魏军恐怕很难撤回关中了,姜维重新夺回汉中也并非不可能。

姜维屯田沓中是为了躲黄皓?不然,其实是对魏国的冒险绝地大反击

姜维回防及钟会进击至剑阁对峙

所以说,虽说眼下姜维失了先手,但局势并非没有挽救的机会,关键就在于钟会何时撤军。而事实上,钟会也确实曾经向司马昭上书请求撤兵,事情似乎要转折了。但司马昭拒绝了钟会的要求,严令其继续与姜维对峙,因为契机已经来了,很不幸,不是姜维的契机。

我们再回到西线,9月,邓艾竭尽全力试图将姜维留在沓中,姜维以一系列精彩的战术机动成功脱身,邓艾只能留在背后吃土。姜维脱身后已是263年10月,随后便在剑阁与钟会展开对峙。然而邓艾却并没想放过姜维。

邓艾在军中历任过安西将军、镇西将军和征西将军,长期在西线与蜀军对抗,对此地的兵要地志可谓了然于胸,虽然牵制姜维的行动最终失败,但邓艾却从当前的局势中敏锐的发觉了致胜的契机。蜀国此时可用的兵力大约为9万之众,在汉中已经被歼灭或围困大约30000人,姜维亲率屯田沓中的主力约50000人,以及廖化前来增援1-2万人又被钟会牵制在剑阁一线,那么也就意味着在剑阁之后蜀国已经没有很大的军事力量存在了。这也就意味着,只要有一支军队能够绕道到剑阁背后向蜀汉腹地猛插,那就是一马平川,再无抗手,向南可直捣成都,向北可夹击姜维,攻灭蜀国便是轻而易举了。而在邓艾的心中,恰恰有这样一条路,即阴平古道。

姜维屯田沓中是为了躲黄皓?不然,其实是对魏国的冒险绝地大反击

姜维与钟会在剑阁对峙及邓艾过阴平古道奇袭川北

公元263年10月,邓艾向司马昭建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三国志》。在得到大将军司马昭的首肯后,亲率10000精锐前头开道,20000主力督粮于后,先沿白河河谷东行,随后翻越摩天岭,进入阴平古道,“行军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运粮将匮,频于危殆”——《三国志》。邓艾此时已是67岁高龄了,也同普通士卒一般披荆斩棘,攀山越崖。经过一个多月的艰难行军,在付出了巨大代价之后,邓艾军终于走出阴道古道,11月邓艾抵达蜀国的江由关,也正是钟会即将坚持不住的时候。

邓艾军的奇袭对蜀国上下产生了巨大震动,后面的事情便很简单了,江由关守将马邈献关投降,经过简单补给,邓艾率军南下,途中击败诸葛瞻父子,刘后主献书投降,姜维走投无路无奈奉旨投降,蜀国灭亡。

就姜维屯田沓中来说,虽然有忌惮政争的因素在,但更多的却是一种战略,而且是一种行险的战略。之所以行险,实在是因为国力不济,魏国逐渐走上了相对和平稳定的轨道,蜀国却国势衰颓难振,时间不在蜀国这一边。而蜀国已经没有能力对魏国造成有效的直接威胁,唯一可以打击对方的手段也只能是在对方进攻进行的反击。而虚汉中以诱敌深入,随后大军进场关门决战则是最大限度实施这一战略的手段,代价便是承担巨大的风险。纵使姜伯约机关算尽,奈何人算不如天算,先是料不到蒋舒献关投降先失汉中,后是漏算了阴平古道,使邓艾得以直插腹心,终于功败垂成。

说起来,即使姜维这一行险侥幸成功,最大的战果也不过是歼灭一支军,擒杀几员将,而魏国完全可以承受这样的损失,魏强蜀弱的历史趋势更不可能改变。从这个角度而言,姜维的行险实是一种尽人事听天命的无奈选择。

借一首古诗,以悼英雄姜维,悲情的。

沓中岂是为身谋, 保障成都第一筹。 不是襄毡来邓艾, 最嗔衔壁出谯周。军皆砍地完齐烬, 敌竟呼天执楚囚。 大胆何尝无远略, 阴平曾表护桥头。

——《剑阁姜平襄候祠》庄学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