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士为知己者死!

姜维,字伯约,甘肃天水人,江湖人送外号“天水的麒麟儿”,我也不知道这外号是啥意思,反正他的爸爸叫姜冏,你没有看错,他爸爸就叫姜冏。

在姜维小的时候,他的爸爸就去世了,严格来讲是战死,当时少数民族叛乱,姜冏作为地方上的将领,挺身护卫郡守,结果就战死了。因此姜维是由他母亲带大的,而且小时候很喜欢经学家郑玄的著作。姜维长大后因为是烈士子女,所以在魏国当官。

姜维——士为知己者死!

228年,诸葛亮一出岐山,姜维和另几个魏将在天水这边,姜维因为跟其上司关系处的不是很好,因此上司怀疑他有异心,然后就把他给扔下跑了。姜维等人追赶不及,回城时城门已经关闭,去往隔壁的城镇也不让他进,万般无奈之下,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投降了诸葛亮。

在《三国演义》里面,关于这点是大书特书,诸葛亮看姜维骨骼清奇,就想收了他,于是用计,得知姜维非常孝顺母亲,就把他母亲接了过来,后来大致内容跟上面讲的一样。姜维同事怀疑姜维叛变,就不让他进城,还放箭射他,姜维后来就跑到了诸葛亮这边,母亲还训斥儿子不懂事,巴拉巴拉一顿类似爱国主义教育,姜维才恍然大悟,一种重生的感觉,从此一心一意为蜀汉服务。

我少年时期特别喜欢姜维,因为他文武双全,虽说智力不如诸葛亮,但是武力值比诸葛匹夫高啊。不论是演义还是正史,姜维都能算是诸葛亮的徒弟吧,诸葛亮坚持北伐,姜维也是如此,看上去就像是徒儿继承了师傅的遗志,然而诸葛亮死的时候,却没有把位置留给姜维,这是为什么呢?

姜维——士为知己者死!

首先第一个,就是姜维是新人,属于投降过来的降将,228年投降,234年诸葛亮病逝,才六年时间,根基不稳,如果一下子就把姜维推到那么高的位置,不是帮他,反而是害他,这点我相信以诸葛亮的脑子,肯定能想到。

其次,姜维是坚定的主战派,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多次北伐,实质上是没有得到多大的进展,反而劳民伤财,三国之中,益州疲弊,是最弱小的,小国求发展,只能以攻为守,虽说可以延长寿命,但终究还是难逃一死,除非奇迹出现。要是魏国大乱,说不定还有蜀国进展的机会,但是这种可能性,只能上帝保佑,阿弥陀佛了。诸葛亮考虑到了这点,因此把位置传给了主和派的蒋琬,诸葛亮并不是不想打了,而是想歇一下再打,而且诸葛亮给蒋琬的信中,多次提到姜维这小伙子能干。这似乎也可以说明,诸葛亮把姜维留到了后面,等蜀国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之后,姜维再接手。诸葛亮本就是谨慎之人,能这么想,也不足为奇。

历经蒋琬,费祎两任丞相去世后,姜维才接过了大棒。之前在费祎任上,姜维多次提出拉拢少数民族,每次想兴兵前往,都被费祎制约,给姜维的兵就一点点。看上去好像费祎故意为难姜维一样,这点我了解不多,不好多说,以后了解多了,我会在写费祎的时候讲。

其实费祎也不是正常死亡,他是被刺杀的,魏国投降过来一个人,本来想刺杀刘禅,无奈没有下手机会,想着刺杀蜀国重臣也可以,就把费祎刺杀了。有人怀疑是受姜维指使,我认为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姜维没有那么复杂,就包括他的一生也是这样,只是单纯地想打仗,想北伐,想报答诸葛亮的知遇之恩,而已。

姜维接过大棒之后,每天主要干的事就是制定北伐的战略,以及走在北伐的路上,有人数过,在《三国志》当中,姜维从238年到261年,总共十一次北伐,除了前两次是和蒋琬和费祎,各分别一次合作的北伐外,其余的九次都是姜维独自作为统帅行动的。

姜维——士为知己者死!

北伐的效果不好说,有人说劳而无功,有人说至少有那么一点点的作用。另外,还有一些人把蜀国的灭亡归罪于诸葛亮和姜维,我认为这是站不住脚的。首先,蜀国是怎么灭亡的,263年,魏军三路南下,全面战争开始,姜维在剑阁拖住了钟会,钟会因为断粮本来都有撤军的心思了,是由于邓艾偷渡阴平,犹如天兵下凡一样来到了绵竹,绵竹守将诸葛瞻,也就是诸葛亮的儿子,仓促应战,阵亡,邓艾破了绵竹,直接到了成都门前,刘禅在谯周等主降派的怂恿下,开城投降,自此蜀汉灭亡。

这里说一下,诸葛亮本人虽然很有能力,但是他的一个失败就是没有好好教育好自己的子嗣。诸葛亮是属于那种任劳任怨,什么事都我来,交给你们我不放心,就好像一个大管家一样,就连对于皇帝刘禅,诸葛亮也是“一切交给老臣,陛下您别多操心,这也是为了您好”的心思,所以最后不但把自己给累死了,反而让其他人失去了成长的机会。诸葛瞻就是这样,没有城府,因为历练不够,那时候的诸葛瞻也不是小毛孩子,最正确,最理智的做法就是在绵竹坚守不出,让邓艾等人在城门外等着,饿死他们,别看他们是从天而降,但是时间久了肯定自行溃散,别像个年轻小伙子一样,被别人骂几句缩头乌龟就忍不住了。事实上正是如此,诸葛瞻出战了,这正是邓艾所期待的,我就怕您不出来,您不出来我们也没有飞机,我们这点人硬攻肯定攻不下绵竹。

这就是缺乏锻炼的机会,不是没有,而是诸葛亮在生前都一切包揽了,反观司马懿,每次出兵打仗都把自己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带上,现教现学现用,所以司马懿的俩儿子,一个比一个有城府,一个比一个毒辣。

蜀国是亡在蜀中无大将,还有就是皇帝一枪一炮都没放就投降了,并不是因为打不下去了。这点还是不能让诸葛亮和姜维背锅的。

刘禅开城投降,立马发短信给前线的姜维,哥们别打了,我投降了,你也投降吧。于是姜维向钟会投降,钟会本想撤军,一看哟呵,投降了,捡便宜了。

姜维来到钟会营中,钟会对姜维十分喜爱。姜维一心想光复蜀汉,便整天向钟会吹风,怂恿他造反。在之前钟会那我已经说了,我不认为钟会会那么傻,仅凭姜维几句话就反,我认为钟会是被逼反的,理由在之前已经说了,钟会造反,在我看来,太急了,之前魏将文钦,诸葛诞造反,都联络了吴国,为何钟会会那么自信?另外,立下大功之后立马就造反,虽说野心会膨胀,这条逻辑能说得通,但却也缺乏常识。

我到现在还记得《三国演义》里面的桥段,钟会阴谋败露被手下人杀死,姜维眼看没希望了,也拔剑自杀,司马昭看到姜维两眼怒瞪,似乎死不瞑目,便向挂在柱子上的姜维鞠了一躬,说:蜀汉之亡,非将军之过。然后姜维两眼一闭,头垂下了。以往看到这的时候我才仿佛真正看懂了姜维。按理说,皇帝都说不打了,投降了,你作为蜀中旧将跟着皇帝可以吃香的喝辣的去,姜维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于是乎我才明白,可能就是那么一个简简单单的原因,士为知己者死!或者说,报恩!

姜维——士为知己者死!

诸葛亮于他有栽培之恩,姜维在魏国的时候,跟上司有矛盾,肯定没有得到重用,仅凭着烈士子女的身份谋个一官半职,而自从遇上了诸葛亮,姜维仿佛才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与发展,所以我不认为费祎被刺杀是姜维指使的,就算姜维很想要那个权力,就算那个权力可以实现他至高的理想,但是他绝不会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因为诸葛亮是一个正派的人!

然而历史上的姜维,据说死得很惨,兵变被杀后,暴尸原野,魏军派专人监视,不得掩葬。大家对姜维也历来是贬多褒少,就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最后留下了“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的评语,实际上姜维算是陈寿的上司,陈寿以前是在蜀国当官的,陈寿不可能对姜维是不了解的,而且说姜维粗有文武,这就有点太不可思议了。

陈寿可能是明讽暗赞,毕竟陈寿写的《三国志》,是在司马统治的晋,这个能理解吧,至于这句评论,只要有点疑心的人好像都能看出是陈寿的无奈之笔,粗有文武?姜维不会是只懂一点皮毛的人吧,不然九次北伐,虽说没有举得重大成果,但是也打得魏国心有忌惮,对于一个如此弱小的蜀国来讲,已经是不错的战绩了。那么就会产生疑惑,陈寿的这句话,究竟是真是假呢?呵呵,只不过是我的推论罢了。

不能说姜维,以及诸葛亮当年的坚持北伐是错的,因为站在历史背景来看,这也许是他们那时候,能想到的最好办法了。休养生息?坐以待毙?横竖都是死,为什么不拼一拼呢?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最后还是亡了,就否定他们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如果他们当年选择了休养生息,自给自足的选择,我们是不是还要说他们不懂进取,目光短浅,都是孬种,为何不去拼一下呢?

关于姜维还有一个重大事件,就是避祸沓中这阵子,因为篇幅有限,没法讲了,以后或许会单独讲一下蜀国的政治关系与矛盾,具体就放在那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