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夷陵之战刘备最多只损失了5万人,蜀汉为什么却因此一蹶不振呢?

高雅婷s


首先,讨论下夷陵之战的规模。

《三国志》之《陆逊传》、《步骘传 》中明确记载东吴参战兵力为5万,牵制兵力有一万,而对蜀汉参战人数却没有明确的记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围绕夷陵之战“以少胜多”的问题,就一直争议不断。主要是,大家都搞不清楚到底蜀汉的兵力是多少。

有的说刘备投入夷陵的兵力为十万左右,有的认为跟孙吴出兵相差不大,有的还认为兵力达到20几万,双方比例为5:1,还有的认为实际上刘备投入的兵力只有4万,比孙吴略有不如。

根据《三国志》多方面的记载,我们大致上可以得出一个比较清晰的数字,蜀汉此次发兵的规模,应该在10万以上。《三国志•先主传》中记载,刘备亲率大军南渡长江,孙权给曹丕写信求援,所言“刘备支党四万人”。这里“支党”的意思是刘备的前锋部队。如果孙权没有夸大其词,那么刘备主力至少4万以上,加上前锋超过10万是妥妥的。毕竟没道理主力兵力还不如前锋的吧。

同时,《三国志•先主传》之裴注引《诸葛亮集》中载蜀汉建兴五年,刘禅发布北伐诏令,由诸葛亮统领步骑二十万众,建兴五年是夷陵之战后的第五年,经过夷陵惨败,又经过诸葛亮平定南中的损耗,军力应该弱于夷陵之战前。

当然不排除这个“二十万众”的数字存在水分,但不至于把十万吹成二十万,大致上蜀汉军队维持在15万还是可能的。毕竟刘禅投降时,根据《三国志》中的记载,投降的军队总规模在十万众,但是并不包括姜维的汉中北伐的部分。

而史书上称夷陵之战为蜀汉惨败,那么题主所言之损失5万人马,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数字,如果是全军覆没的话,刘备大概是回不来了。

而夷陵之战后,导致蜀汉一蹶不振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兵力的损失,而是整个战略规划的破产。

夷陵之战以后,刘备由夷陵退回永安,与东吴言和,此后,蜀汉与东吴以巫县尉界,刘备收复荆州失地的尝试至此失败。

说到荆州,我们就不得不不提诸葛亮《隆中对》于蜀汉势力的战略规划。而诸葛亮的战略规划,大致上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占据荆州;第二步是在占据荆州的基础上连跨荆、益二州,并特别强调“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第三步是等待时机两路出击,明确提出从荆州出宛、洛,从益州出秦川的两路出击战略。

而自古以来荆襄之地,确实是南北对抗的战略要地,控荆襄,即扼住了长江上游,往北可出中原,往东可以沿江而下,直抵建康。这对于蜀汉想要一统天下,是极其关键的战略要地。而在诸葛亮的主要规划中,西路,也就是从汉中出秦川是主线,依托荆州是以攻为守,使得曹魏必须派重兵扼守南阳、汝南等郡,如此,秦川一线可以沿渭水而下,易攻难守,灭魏之后,就只剩下孙刘两家,大业可期也。

然而问题是,赤壁之战后,刘备并没有获得荆州全境,但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南郡、以及零陵、武陵等地。这几个郡控制着汉水、沔水的绝大部分,对于刘备的战略规划并没有造成很大影响。

可问题是,孙吴集团是不会容忍南郡这等要地掌握在刘备手中,双方虽然为联盟,但荆州的位置太过关键,时刻威胁着东吴大本营,说不定哪天刘备壮大了,沿江而下,直击建康,这完全挡不住啊。

于是在关羽攻襄樊时,孙吴白衣渡江,直取其后,破坏了蜀汉两路出兵的战略规划,由此刘备大怒,才试图伐吴,其根本目的也不是《三国演义》上所言的为二弟关羽报仇,而是恢复对荆州的控制,重新把两路出兵的战略规划给捡起来。

失去荆州,虽然严重,但刘备在长江的规划还没有彻底失败,真正导致其恼羞成怒非要伐吴的原因是,在这个时候,魏兴、上庸、房陵三郡因申仪、申耽、孟达的叛变而归魏所有,魏将原来的三郡合为新城一郡,在伐吴时,黄权降魏,使曹魏巩固了对新城郡的控制。

夷陵之战,最大的输家是刘备,完全失去了荆襄的控制权,再无两路出击的战略优势,事实上,刘备真正应该做的并不是着急伐吴,而是收荆州西北方位降魏的三郡,及时止损,继续保持跟孙吴的联盟。

而胜了夷陵之战的孙吴,实际上也算是个输家,三郡降魏,使得魏国在荆州这个三国战略核心要地站稳跟脚,孙吴“竟长江所极”,横贯长江的战略规划至此破灭,所以,最后统一全国的,从军事战略上考量,只可能是魏国了。


江畔初见月


蜀汉在夷陵之战后的一蹶不振,不单单是夷陵之战中损失的那五万兵马造成的。


汉中之战后,刘备的势力达到了顶峰,根据估算,刘备当时的兵力在17万左右,虽然这与曹操仍然还有很大差距,但比起后来诸葛亮北伐时来说,家底还是很厚的。

并且当时刘备账下人才济济。大将之才,治国贤相,顶级谋士,一样都不缺。刘备具备了复制老祖宗刘邦,兵出关中,成就帝王霸业的基础。

然而,正是从汉中大胜曹操之后,刘备集团就开始连续走霉运了。

首先是公元219年10月,孙权背盟,命吕蒙、陆逊偷袭荆州。这一战下来,刘备保守估计损失了四万荆州精兵。并且,比损失精兵更严重的是,关羽这位“三国第一大将”也被擒杀了。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兵没了可以再招,兵不精可以训练,但好的将才百年难遇,关羽这种大将之才的死,对于刘备集团来说,损失是致命性的。这就相当于刘邦死了韩信一样的惨。

这里我们不妨可以YY一下,假如关羽在丢了荆州之后,逃回益州,后来的夷陵之战,乃至后来的诸葛亮五次北伐,还会打的那么艰难吗?

或许,不会吧。

荆州丢了之后,公元220年初,刘封因为不救关羽,以及他和孟达的矛盾,由他镇守的上庸三城被魏国夺了去。丢上庸一损失对刘备来说,与丢荆州一样,也是双重打击。

一方面,按最保守估算,刘备损失了几千精兵和几千土著兵;

另一方面,上庸三城的丢失,使刘备少了一条兵出中原的出口。自此之后,刘备就只能出汉中,才能北伐中原。缺少了对曹魏出其不意打击的可能性。(出兵的口子少,就意味着曹魏可以集中兵力只防一个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死后,蒋琬曾经策划从汉中沿汉水东下,先攻取上庸,再攻取襄阳,继而北伐中原的策略。如果上庸当年没丢,蒋琬的这个计划,也不可能因为碍于难度太大而不了了之。



你以为到这里,刘备的霉运就结束了吗?

对不起,还早着呢。

公元220年夏,刘备帐下第一谋士法正突然去世,终年四十五岁。法正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一连哭泣数日。

法正的重要性,不用多了说吧?诸葛亮在夷陵之战后就感叹道:若法孝直还在,一定能制止主上的东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随行东征,也一定不致大败而归。

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三国志·法正传》

所以法正之死,就相当于刘邦继没了韩信之后,又没了张良。之前是胳膊没了,现在连脑子也没了。



公元221年,由于曹丕篡汉,汉朝灭亡,刘备决定称帝。一来,他早想称帝,二来可以靠称帝这件事鼓舞士气。一扫这一年以来的霉运。

然而,称帝这件事并没有起到清扫霉运的作用,之后的事,让刘备更糟心。

公元221年夏,刘备决定东征荆州,为关羽报仇。但大军还未出征,张飞就死了。之后没多久,黄忠也在成都病故,两人都死在了夷陵之战前。

到了公元222年,即夷陵之战期间,蜀汉的骠骑将军马超也在成都病死了。

马超的死,宣告了刘备自立汉中王时期的前后左右四大将军,全部都不在了。

马超死后没多久,刘备即遭遇夷陵之败。而这一败,刘备所有的精锐,全部断送。

首先是兵员上的损失,保守估计是两万,最多是四万。(《傅子》记载的数据,“吴军总共消灭了八万蜀汉军,刘备仅以身免”,这是扯淡数据,不可信)

其次是人才方面的损失。此战失利导致蜀汉战死人才不计其数,其中较为出名的且有记载的包括:张南、冯习、土著部落首领沙摩柯、傅彤;镇北将军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所截断,不得率众向曹魏投降;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时被东吴将领步骘截击而死。

前面说了,刘备称帝前死了关羽、法正,这相当于刘邦没了韩信、张良。而刘备在夷陵之战前后又陆续没了张飞、黄忠、马超、张南、冯习、傅彤、黄权、马良。

这就相当于,刘邦在没了韩信、张良后,又没了曹参、周勃、樊哙、陈平、彭越。

蜀汉政权最缺的就是人才,而刘备在夷陵之战的人才损失,几乎是雪崩式的。这妥妥就是要散摊子的节奏!

纵观三国时期,没有一个军阀在损失如此多人才后还能继续坚持的,一个都没有!当年袁绍在官渡惨败,元气大伤,瞬间就把袁强曹弱的局面葬送了;曹操在赤壁大败,元气大伤,虽然后来曹操还能屡次南征,但他也丧失了一鼓作气平江东的锐气。

另外,除了精兵、人才的损失,蜀汉内部的动荡也是致命性的。

公元223年初,汉嘉太守黄元听说刘备大败的消息,立即起兵造反。紧接着,南中的牂牁太守朱褒、益州郡雍闿,越隽夷王高定全部宣布造反。截止到刘备病死时,蜀汉接近一半的国土都反叛了。


蜀汉地盘本来就不大,一下四个郡造反,哪里经得住这种连环打击的折腾?这妥妥是要亡国的节奏。

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还没呢。

公元223年4月,对于蜀汉最大的打击终于还是来了——精神支柱刘备去世。

刘备之死就相当于——刘邦死了。

大将死了,谋士死了,群臣死了一大半,精兵也死了一大半,现在连主公也死了。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刘邦团队几乎全死了,就剩下一个萧何还在扶持刘盈苦苦支撑。

所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此乃危急存亡之秋也”,并非是他胡说八道,他只是在陈述客观事实而已。

刘备临死前,蜀汉的情况说句不好听的,离亡国也就只差半步路了。

不过好在当时魏吴交战,无暇顾及蜀汉,而诸葛亮等人也是殚精竭虑,力保刘禅。蜀汉也就在这种极危险的情况下才熬了过来,又延续了四十年的国运。



总的来说,公元219年—223年,刘备集团在这四年期间的兵力损失起码在十万左右。刘备的家底本来就不厚,一下子损失这么多精兵,元气必然会大伤。

而且比损兵更可怕的是,蜀汉大量人才在战争前后的去世。尤其是刘备的去世,他因为夷陵大败而一蹶不振,继而病死。刘备是蜀汉的精神领袖,连他都不在了,蜀汉难道不应该一蹶不振吗?

如果刘备集团的遭遇放到刘邦团队上:刘邦死了,韩信死了,张良死了,陈平、周勃等等全死了,就剩下萧何和不堪大任的汉惠帝刘盈还在苦撑。我估计,中国历史上应该就没有汉朝了吧。


Mer86


因为蜀国在三国里面一直是最弱的,蜀国的兵力也仅有十万人左右!

那么有人就会问了,如果蜀国是最弱的,为什么诸葛亮还一直主动进攻魏国,六出祁山呢?不是只有实力强大的才会主动发动战争吗?


(夷陵之战后的三国)

其实不然,这也正是诸葛亮的智慧之处,因为他知道凭借蜀汉的国力是耗不过强大的魏国的,如果任魏国平稳发展,蜀国将灭亡的更快!只有主动出击,对魏国进行不断的骚扰才有可能有更久远的将来!

对于魏蜀吴三国的实力,很多人其实一直有一个误区,认为到了刘备占领益州以后,占有荆、益两州的刘备,在实力上已经超过了吴国,甚至是北方的魏国。因为大家都知道荆州的重要性,不仅战略位置重要,而且土地肥沃,人口众多!

(刘备剧照)

但是实际上,刘备从来没有独占过荆州! 事实上一直所说的“荆襄九郡”也是严重的误区!汉末荆州从来没有下辖过九郡,史籍上记载的是荆襄八郡,但通常认为是七郡,即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长沙郡、武陵郡。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占据了荆州北部的南郡,孙权则只占据了南郡,刘备占据了江夏、零陵、桂阳、长沙、武陵总共五个郡。虽然看似刘备占地最多,但是人口最多,位置最重要的南郡却是在曹操手上!



(赤壁之战后荆州划分图)

刘备借荆州。 后来东吴基于战略考虑,将部分荆州“借”给了刘备,让刘备跟他们一起抵御曹操!因此所传的刘备借荆州借的只是荆州的南郡!刘备得了益州以后,孙权就派诸葛瑾去索要,双方关系一度紧张。结果这时候曹操又夺取了汉中,刘备害怕曹操继续进攻益州,就跟孙权讲和,于是两家重新划分荆州,以湘水为界:长沙、江夏、桂阳三郡以东属于孙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归刘备。但是刘备借的南郡其实还是没有还给孙权的!

但是孙权认为刘备占据长江上游,对他威胁很大,于是就发动战争夺取了荆州。就这样,刘备失去了荆州这个战略要地!

(孙权剧照)

都说刘备据有荆州便可顺江而下取孙吴,北上可取中原。其实相对于战略要地来说,荆州所能提供的物质和兵员才是对刘备最为重要的!但是其实相对于魏和吴,刘备能从荆州获得的是低于魏国和吴国的,因为人口最多的郡在他们手中!而据隆中对所描述的进取魏和吴,也只是一种理论可能!而在失去荆州以后,刘备就连理论上的可能都没有了!

而按照正史所记载,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总共只带了5万人,其中还包括了1万蛮夷,因此说蜀汉的兵力是捉襟见肘的。当然这时北方还有魏国需要防守,因此不可能举全国之兵,大概估计蜀国总兵力也就10万左右!

在失去荆州后,重要的地域损失及直接造成的物资损失、人口损失、加之随后的夷陵之战的兵力损失都使得蜀汉处于极为困难的境地。此消彼长,占据了荆州的孙吴更加强大,由此蜀汉也就一蹶不振了!


小祁说历史


严重不尊重史实!

当年关羽北伐,荆州军都有八万多,尚且被魏吴联手剿灭!刘备又不是猪,只带五万多兵东征吗?

刘备争夺汉中时,有精兵十五万左右,为了拿下汉中,动员蜀中男子参战,做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动员兵力不少于三十万。汉中惨胜,损失精兵五万以上,动员兵损失也近十万,战后拥兵共达二十五万以上(不包括关羽荆州军八万)。二十五万军队中分驻汉中巴西永安等地最多五万,还有二十多万返回成都。

刘备称王后并没有遣散动员兵,而是称王,利亚动员兵免费修建宫殿。紧急着称帝东征。

刘备东征时,自认为荆州是自己的旧地,东征有衣锦还乡之意,因此旌甲仪仗鲜明,又准备大批文武官员,准备安排接收防地。又曹丕斩杀刘备联络官员,双方交恶,在曹孙联盟条件下,只有大规模出兵才有可能震住曹丕使曹魏不出兵而专心攻打孙权。因此刘备尽起五万精锐加上十多万动员兵,再借蛮兵,共十七万兵马,号称七十万浩浩荡荡东征。

十七万多是有依据的。北路黄权主要是防止曹魏岀兵,关羽北伐出兵五万,曹仁一万多兵都敢岀兵交战,黄权北路,虽然是防曹魏,兵力不会少于三万。冯习张南围夷陵孙桓兵力约二万,左右御营各有一万精兵。蛮兵二万,其它文武官员共统领八万左右。

刘备夷陵之战损:黄权北路军降魏三万,冯习张南二万,刘宁杜路降吴一万多,蛮兵二万,御营精锐二万仅剩数百人,马良等文武官员非死即降,损失七万多,共损失精兵五万加近十多万文武和普通兵力!从此蜀汉文无栋梁之材,武无可战之将,战缺可用之兵,一厥不振!


逍遥1906


“只损失了五万多人”?题主这个“只”字用的好啊!

对于刘备来说,知道损失五万人是什么概念吗?

蜀汉的衰退是由一系列的打击造成的,夷陵之战只是打击的最狠的一次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在汉中打赢了曹操,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独自战胜曹操。这场战争后,两位一生的宿敌都即将迎来各自生命的终点。

汉中之战以后,刘备集团达到了势力的巅峰,刘备在众臣的劝说下晋位汉中王,有效法刘邦的意思。当时的刘备集团(当时还没有蜀汉)占据了益州的全部,以及荆州的西部(关羽驻守),拥有一票名臣猛将,携战胜曹操之大势,国势极盛。也就是在汉中之战后的两个月,关羽就开始了荆襄之战,开始北伐。

不过,当时刘备集团的兵力,大概也就是在十三万到十七万之间,掌控在关羽手里的部队,大概有三五万人。

这就是关羽始终不能攻破襄阳樊城的原因——他对曹魏并没有优势兵力,以关羽的才能,也只不过可以压制敌人,无法消灭敌人,因为攻城是需要优势兵力的。

而东吴对关羽的偷袭,给刘备集团的命运带来了转折点。

吕蒙偷袭荆州,造成了整个战场形势的逆转。首先,本来已经占据优势,差点打到曹操迁都的关羽北伐就此终结。其次,关羽手下统率的三五万荆州兵团全军覆没,这是刘备集团中最为精锐的一部分兵力。最重要的是,关羽这位独当一面的大将,他被东吴所斩杀,这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毕竟兵力损失可以继续招募,但大将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一场荆州之战,让刘备集团失去了最重要的一位将领,损失了1/3左右的兵力,而且损失了1/3以上的疆土,失去了直接威胁曹魏首都的主动权,这个打击还不大吗?

所以刘备在荆州之战之后,举国东征是正常的,如果刘备不出兵,那反倒是不正常的。曹魏的谋士刘晔认为,刘备是绝对不可能吃这个哑巴亏的。


而事实证明,刘烨的这个判断是基本正确的,经历了两年的休整与政治斗争之后,已经称帝的刘备发起了对吴国的讨伐战争。

由于汉中之战给刘备集团带来的消耗过于巨大,加上汉中之战之后,刘备集团紧接着又遭遇了荆州的一场大败,刘备手下的军队在这两年之内不会有什么太大的补充。所以一般认为,在发动夷陵之战时,刘备手下的兵力满打满算也就是十一二万左右。

这是十一万人除了在益州留守的必要部队以外,其他大概五六万人全部被刘备带去了东面,这里面包括刘备绝大部分的精锐部队。

结果,全军覆没了。

对于刘备的这次大败,所有人都没有什么心理准备的。诸葛亮虽然觉得刘备打不赢,可是刘备打了一辈子仗,久经战阵,谁也没想到他会输的连底裤都丢光了。

夷陵之战的结果是灾难性的,本来已经损失了五万荆州兵团的刘备集团,又损失了五万精锐部队,等于在汉中之战之后,刘备集团的15万兵力只剩下1/3,损失了2/3了。

在三国的三个政权里,蜀汉的地盘最小,人口最少,在短短两年之内损失了10万的精锐兵力,这对于蜀汉来说是一个根本无法弥补的损失。

兵力损失以后的最直接效果,就是刘备连益州本土都镇不住了。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后,他还没死,汉嘉太守黄元就造反了,以一个小小的郡太守居然敢跟刘备叫板,这在夷陵之战以前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而偏偏就是这么一个郡太守,蜀汉朝廷还真就拿他没办法,要到刘备死后,诸葛亮休养了好几年,才收拾了这个局面。

除了兵力上的损失以外,人才上的损失更是比关羽之死严重百倍。

刘备这次东征,带的都是蜀汉新一代的骨干力量,在夷陵之战发动以前,武汉的老一辈力量已经凋零殆尽了,关羽,黄忠,张飞,马超,法正都已经先后死去。刘备东征所带的都是一些蜀汉新成长起来的骨干力量,包括冯习、傅彤、黄权、马良等。



除了这些著名的叫得上名字的高官。还有一大堆没有记载的,但同样重要的中层干部。黄权投降魏国以后,魏国封赏这些蜀汉降臣,光侯爵就封了四十多个,可见其中有多少有地位、有能力的人。刘备本打算带着他们去接受荆州的地方政权的。

结果,以上这些人才,几乎被一锅端,全部丧失。

所以我们在后来看到,蜀汉出现了巨大的人才空隙。在蜀汉政权中整整缺失了一带以上的人才,诸葛亮以后蜀汉主导大局的只有蒋琬费祎这种在刘备时代默默无闻的人,这就像周瑜死后让陆逊接替他一样奇怪。姜维作为一个魏国降将,最后居然做到蜀汉的最高军事实权派,可见蜀汉没人到了什么程度。

而夷陵之战带来的最最恶劣的后果是,蜀汉彻底失去了地理上的主动权。从此以后,蜀汉从荆州北伐的路子彻底没有了,甚至从上庸出发直接进入中原北伐的路子也没有了。隆中对的战略无法继续执行,从秦岭北伐路远坑深几乎不可能成功。可以说,夷陵之战的确灭亡了蜀汉,只不过是诸葛亮把它继续硬撑了四十年而已。


小约翰


夷陵之战,蜀汉受了多处重伤。

有些伤,诸葛亮可以慢慢缝合上。

有的伤,却是不可逆的!

精锐尽失

夷陵之战蜀军的兵力损失,目前尚有争议(有4万说、5万说、8万说)。但毫无疑问的是: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把自己的骨干基本上败光了!


刘备东征时,除了在汉中、成都留足最低程度的兵力外,几乎是倾国而出!

战役中,具体被杀、投降多少人,我们不得而知。因为,史书中也没写清楚,只有“杀兵数万”、“尸体塞江”等不详描写。

但我们可以知道:刘备的兵被杀得不剩多少!


在刘备败退到白帝时,蜀军为了稳住战线,只得调赵云和马忠前来。

其中,马忠所率的5000兵,是巴西太守阎芝紧急从巴西郡各县紧急征发来的!

白帝险阻,易守难攻。但刘备要紧急征发的兵相助,才敢站住脚!看来,真没带回来多少人!

同时,需要注意的一个细节是:刘备在逃跑时,把船都烧掉,全军改走步道。随后,逃到秭归时,吴军追得急,石门滩得驿人自担大军丢弃得铠甲在隘道焚烧,迟滞吴军的追击!


这个细节说明:刘备的蜀军,基本没多少人能逃回来了!

因为:水路,刘备自己已经烧了船,陆路,驿人烧铠甲阻路!

也就是说,刘备倾国之兵而出,基本没带什么人回白帝!

而这些人,几乎是当时蜀汉全部的机动兵团!

精锐尽失的影响

我们大家还记得,在汉中之战时,刘备军在山地与曹操军作战时,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


可是,在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叹息:我军在箕谷、祁山兵力都多于魏军,却都惨遭失败!看来兵不在多!

在诸葛亮的精心练兵下,第三次北伐以后,蜀军在山地作战的军力终于超过了魏军!

只是,到那时,蜀汉已经失去了早期北伐时的突然性,魏军也已找到了应战之法!

人才断档

夷陵之战的第二个不可逆的影响,是人才断档!

夷陵之战中,刘备集团损失的高级人才有:黄权、程畿、马良、冯习、张南、傅彤等。

可以说,除了刘备自己,随征的将领也就吴班、陈式等人全身而退了!


夷陵之战蜀军高级将领的损失率,远远高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败者的损失率!

黄权就不必说了。他与法正是少有的奇谋之人。汉中之战败曹操,皆出黄权本谋!

马良也不必说了。马氏五常,白眉最良。他是马家兄弟中最厉害的。而不如他的马谡,后来还能被诸葛亮当成一块宝!

同时,冯习、张南等人则似乎是当时正准备接班的新一代将领集体。

说起夷陵之战,人们总在说:为什么刘备带的都是冯习、张南这种人物,怎么不带那些出名的将领呢?


马超生病,当年去世了;黄忠在两年前就去世了;魏延要镇守汉中;赵云反对东征(而且赵云的后军督也很重要)。

可以说,当时刘备集团正是新老交替的时候!

也就是说,如果此时刘备不带冯习、张南,带上王平、廖化什么的,你一样会问:怎么刘备带的人都不认识?

冯习、张南等这一波人,正是“五虎上将”(不好意思,先用这个词表达)们的最佳接班人!


马良、冯习、张南、傅彤,都是刘备讨伐刘璋时,从荆州带到益州去的一批将领!

而诸葛亮北伐时所依赖的骨干将领,除了魏延,就是姜维、王平这种降将或张翼、张嶷这种益州时加入刘备集团的将领!

另外一点,也能看出夷陵之战所带的这波人的重要性。

蜀汉中期,蜀汉武将军职排名是:魏延、吴班、高翔、陈式。

其中,吴班、陈式都是夷陵之战的幸存者!

人才断档的影响


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这反应了蜀汉后期将才匮乏的困窘。

事实上,其根源,正在夷陵之战。

一个将领的培养,是需要经验积累的。

当冯习等一众从荆州时期跟随刘备的中生代将领陨落后,蜀汉被迫启用了一些尚未成熟的新生代将领顶上。

人才是选出来的,蜀中选材面少,但如果有刘备这种眼光毒辣的人,未必选拔不出人才来。

刘备临死前,还选拔出了马忠,否决了马谡!


遗憾的是,学富五车的诸葛亮在各方面都很强,但在看人眼光上不如久历四方的刘备。

因此,在人才梯队组建上,诸葛亮无法直接继承刘备的遗产,硬着头皮上!

结果,错用马谡,抱憾终身!此外,除了招降的姜维,再没有培养出优秀的新生代将领!

其他损失,虽可弥补,但必然巨大

此外,夷陵之战还有许多被低估的巨大损失!

1、物资损失殆尽。

夷陵之战第二阶段,蜀军的基地是秭归。可是,秭归却迅速被击破,刘备紧急逃走!

同时,由于三峡水急,刘备东征易进难退。


因此,刘备带去的物资,基本也没什么能带回来的。

当然,后来诸葛亮治蜀时励精图治,多种方式开发经济,很长时间内,蜀汉还算物资充盈。

2、负担加重;

刘备所率的东征部队,不少是从荆州一路带进益州的。他们是一支机动部队,许多人是职业军人!

此后,诸葛亮为了补充军力,被迫部分实施征兵制来征兵。

尽管诸葛亮政治清明,但仍无法避免“西土苦其役调”。



如果说诸葛亮尚能抚疲敝人心的话,他死后,这种沉重负担最终使蜀国失去人心!

总的来说,表面上,诸葛亮的一系列举措,在表面上给蜀汉包扎好了伤口。可是,夷陵之战造成的内伤,却是不可逆的!

蜀汉骨干损失殆尽,此后,蜀军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重建军队战斗力;

蜀汉中生代将领损失殆尽,此后,蜀军或拔苗助长,或重用老人,正常的新老交替被打乱!

兵力、物资的损失,虽然表面上可以弥补,但却要加重民间负担。由于蜀汉要北伐,是一个高负荷运转的组织,因此,这个负担持续加剧,使士族、百姓不乐蜀汉!

夷陵之战后,诸葛亮奋力能延续、支撑蜀汉政权就已非常了不起了。

但是,凡事都有代价,蜀汉想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的原地满血复活,那是不可能的!

不是所有的错误,都可以轻易弥补!重大的决策,请三思而后行!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夷陵之战,刘备吃了一个大败仗,可以说,这里损失的元气整个诸葛亮时代都没有完全恢复过来,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人马损失过多

在中国历史上,五万人马的损失,似乎并不起眼,历史书中的比这更严重的损失比比皆是。然而,对于蜀汉帝国来说,五万人马,真的不少了。要知道,蜀汉帝国最后投降的时候,他们总人口只有90万,这一场败仗等于消耗了他们总人口的十八分之一,你说惨不惨?

要注意,这些人都是精锐之士,是身经百战的老兵,他们的损失,使得蜀汉军队出现了断层。诸葛亮为了弥补此战的损失而新招的新兵蛋子没有老兵的传帮带,很难快速形成战斗力。所以,这些军队战斗力的损失并不是字面上面五万人那么简单。

而且不仅如此,别忘了夷陵之战的导火索,关羽大意失荆州,整个蜀汉帝国的荆州军团全军覆没。这可是一支人数相当不少的强军,这两下的损失,对于原本就在人口上并不富裕的蜀汉帝国而言,可谓是伤筋动骨。

夷陵之战的失败,标志着蜀汉帝国隆中对战略彻底流产

你以为刘备攻打孙权只是因为他和关羽的兄弟情深吗?当然不是,刘备只是借着为关羽报仇的幌子,图谋孙权控制下的荆州。刘备不是一个乐于偏安一隅的君主,他的梦想是有朝一日登上泰山进行封禅,这从刘备两个儿子名字中就能够得到完美的体现。

要图谋中原,必须南北对进,一路出祁山,威胁雍州,一路出荆州,直捣许昌,这是诸葛亮隆中对的精髓,刘备深以为然。只是大意失荆州后,整个蜀汉帝国等于被曹操孙权封锁在了四川,无法向东进取中原,所以刘备必须夺回荆州这个跳板。

正因为如此,刘备就发动了夷陵之战,他的主要目的就是荆州,这一场战役可以说是蜀汉赌上国运之战。打赢了,夺取荆州,将来可以徐图中原,打败了就被封锁在蜀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积贫积弱,最终被灭亡。

只是这一战刘备低估了陆逊的能力,导致全军覆没,损兵折将不说,刘备自己那条老命也搭上了。夷陵之战的失败,彻底断送了刘备集团逐鹿中原的希望。后来诸葛亮再怎么活跃,也只是为这个帝国续命而已。

蜀汉内部势力平衡被打破

最后,由于刘备的死亡,刘备阵营中荆州派和西川派之间的平衡被打破。诸葛亮主政期间,荆州派获得重用,西川派靠边站。这使得整个西川集团对于刘备,刘阿斗两父子所建立的蜀汉集团这个外来政权的归属感不强。

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当邓艾出现在成都之时,蜀汉尚有一战之力,为何群臣却怂恿后主投降。因为这时的朝堂上都是那些西对于蜀汉帝国对于刘家没有什么认同感西川派人士,对于这些职业官僚来说,为谁家不是打工?到哪里不是做官?

总结

所以刘备贸然发动夷陵之战,这个蝴蝶效应,一直延续到了最后,蜀汉帝国的灭亡。


历史评说


夷陵之战是刘备犯下的最大错误,这是历史学界公认了的。他不仅在战略上犯下错误,“怒而兴师”讨伐东吴,将本就破坏的“联吴抗曹”战略一再破坏,而且还在战术上犯下“分兵冒进”的错误,七百里连营,被陆逊一把火烧得哭天抢地。

这次战役的兵力比较为:出征前,刘备统帅兵力大约10万人,东吴孙权用陆逊为大都督,统帅兵力约5万人,一把火下来之后,刘备死伤1万多人,数万人投降东吴,刘备最终是不是还剩下5万人,不可考证。总之是一败涂地。

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损失最大的不仅仅是数量庞大的兵马。据史载,刘备夺下西川之时,蜀汉的人口总数不过80万人左右,常年征战的军队数量维持在18万人左右,也就是说,夷陵一战,刘备的军队损失5万左右,相当于整个蜀汉兵力的三分之一,这大大打击了刘备的有生力量。蜀汉每几个人中就需出一人当兵,负担可见一斑。经过夷陵一战,蜀汉的压力更大。

说夷陵之战是蜀汉有强变弱的转折点,说是一蹶不振也其实不为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战略破坏,政治和军事愈加被动。

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战略基础是“联吴抗曹”。刘备攻取西川后,形势一片大好。然而关羽却北上抗曹,导致战略据点荆州被东吴吕蒙夺走,这使得蜀汉丢失了抗拒东吴与曹魏的据点。东吴杀害关羽,向曹操示好,使得“联吴抗曹”的战略局面顿时破坏。这个战略破坏之后,加上刘备夷陵一战以失败告终,蜀汉再政治上和军事上由主动转为被动,荆州一失,东吴和曹魏时刻威胁蜀汉。直到公元223年,诸葛亮重新派使者到东吴,重修旧好,建立起新的战略联盟,局势才稍有改观。但是荆州的丧失,使得这种联盟缺乏“硬度”。

2.荆州派式微,政治斗争加剧,内耗严重。

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的逝世使得蜀汉政权内的荆州派日渐式微。在这种情况下,蜀汉内部的派系之争加剧。曹魏日渐强大,派系存在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皆为保存实力投靠新主。派系斗争难以形成合力,内耗严重也是导致蜀汉难以振起的一个重要因素。

3.战将谋臣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刘备取西川的时候,诸葛亮、庞统、法正等谋士如云,猛将如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有勇有谋,皆可独当一面。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时候,法正庞统早死,关羽死后,张飞又死,夷陵之战后,刘备死,蜀汉的战将谋臣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总共只有几十万人口的蜀汉相比较十倍于己的曹魏,就算诸葛亮再天才,也难以撑起一个强大的蜀汉。

综上所述,夷陵之战后,蜀汉战略被动,内耗严重,后继乏人,是导致蜀汉一蹶不振的重要因素。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比如经济基础薄弱,“匡扶汉室”的政治口号原动力不足等等。


青灯问史


夷陵之战虽然是三国三大战役之一,但是此战是蜀汉和东吴恩怨激化的结果。因此,在这结果之前,蜀汉已经有有一个损失的过程了。所以,夷陵之战无论损失的是五万还是《三国志.刘晔传》中记载的八万,对一损再损的蜀汉军队来说,绝对是重大打击。军队数量的损失,只是造成蜀汉一蹶不振的一个因素而已,蜀汉的隐形损失,远远不止这些。



蜀汉荆州集团的覆灭,损失了关羽,关平,赵累,周仓,王甫等等,还有糜芳,士仁,潘浚郝普等人投降东吴。这还不止,陆逊本传还记载了,吕蒙负责偷袭江陵,陆逊负责清扫外围。陆逊先是攻破詹晏,陈凤三千军队,又大破房陵太守邓辅,南乡太守郭睦,还有大破秭归当地大族文布,邓凯的几千夷兵,前后消灭了数万人。所以,丢失荆州一战,损失的不仅仅是关羽直属的部队,还要加上陆逊的消灭外围部队,地方部队。本来在宜阳还有一支孟达率领的四千蜀中的“东州兵”,汉中之战后,孟达就率部离开荆州,攻打房陵。



孟达攻下房陵后,刘备就让刘封去统领孟达部,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要支援孟达。所以,刘封绝对是带着部队来的,数量应该要大于孟达的四千人。否则,军队不多,刘封,孟达联军如何在接下来围困上庸?又如何让上庸的申耽兄弟不战而降呢?而且,正是因为刘封所带的部队比孟达多,才能欺负孟达。而孟达反叛,甚至都没有打跑刘封,拿东三郡作为资本投魏。其实不是孟达不想,实力不足也。刘封最后是被申耽的弟弟,“亲魏派”的申仪给打跑了,才丢失东三郡。但是,刘封逃入成都时,带回多少部曲,没有记载,可以肯定刘封不是全身而退的。因此,夷陵之战前,蜀汉在东三郡又损失申耽兄弟和刘封,孟达,以及他们的部曲。



夷陵之战,刘备以冯习为大督,张南,吴班为前部,辅匡,赵融,廖淳,傅彤为别督。这些将领,虽然事迹不详,但是肯定都是蜀汉中坚力量。结果除了吴班,向宠幸免外,其余皆没,连黄权都被断了后路,马良,沙摩柯也等死于乱军之中。这还不是最要命的,刘备在逃命时,不得不把盔甲烧毁断后,而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这就不难理解蜀汉日后的窘迫了。蜀汉损失的不止是人才,还有大量的军资,如此大败,别说一州,就连一国要恢复都需要很长的时间。而长时间的恢复,又让蜀汉不少有经验的将领年老去世,具体可参考诸葛亮的《后出师表》。

所以,从丢失荆州到夷陵之战,才是导致蜀汉一蹶不振的全过程。荆州就不用说了,东三郡的丢失,让《隆中对》的修正版都不得施行。而夷陵之战后,东吴在荆州取得绝对优势的地理条件,兵峰直抵三峡,就算蜀汉日后想报复,也是很难了。


大飞熊骑士


夷陵之战,刘备出兵五万多,在秭归征服夷人首领后,又得二万多强娨夷兵,号称七十万大军灭吴。最后刘备兵败,只身逃回白帝城,蜀汉全军几乎覆没。

赵云迎接刘备兵力和和残兵败将,在不断逃回后,军队又收集到二万多,除黄权整体,投降曹丕外,二万人在白帝城李严已经部置到防线上,但是国内叛乱非常严重

这时蜀军镇北将军黄权所部,正在江北防御魏军。刘备兵败退后,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所截断,不己于八月份率众向曹魏投降。同月马良也由深入到东吴南方,往西北撤走时,步骘截击归路血战后,也全军覆伏,自已战死。此战刘备军几乎全军覆没,阵亡数万人。晋人付玄的《付子》说是吴军消灭蜀汉军八万余,刘备仅以身免。

刘备逃到白帝城。潘璋,徐盛人等先锋将领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刘备也收聚散兵以及赵云的后军来援永安,有两万人马准备抗击。陆逊却下令仃止追击,他在等待雍闿的消息,却已经失去攻克永安机会。

他等雍闿,朱褒,高定及其孟获叛乱。能和东吴连成一块。

雍闿投降吴国,吴国遥授雍闿为永昌太守,只是道路阻塞,又在益州西部。有东部隔绝,而且又有王伉和吕凯一起防御,坚守城池直至到来诸葛亮大军到来。

王伉和吕凯一起率领军民战斗,鼓励官民关闭四境,抵御雍闿。雍闿多次发布榭文,劝诱吕凯王伉的人。吕凯面对雍闿的檄文回答为,

上天降下丧乱,奸雄乘势四起,天下没齿痛恨,万邦为之悲悼,臣民无老少,莫不恩竭筋力,肝脑涂地,解除国难。想到将军您家世代受到汉朝恩惠,我以为您应当亲自把汇集人马率先行动,向上报答国恩,在下不负先人,以兆功劳著于竹帛,干载史册留名,哪想到您反倒向吴国俯首称臣,背本就未。一一。先帝龙兴立汉,海内望风归附,朝臣聪敏,上天降下安康。一一可是将军您却看不到盛衰的记载,成败的征兆。比如野火燎原,人行冰河,一旦火灭冰消,您还有什么能依靠呢?一一再次收到您檄文发愤忘食地,表述一下自己心中所想,请将军您仔细地省思明察。

益州的雍闿,朱褒和高定的叛乱一下使益州大乱。只有吕凯王伉坚守正义,没有反叛。至到坚持建兴三年,雍闿朱褒高定三人的人马被诸葛亮设得反间计所中自相残杀失败,高定部将鄂焕一戟刺雍闿于马下,就枭其首级。其余军土皆降。

陆逊在等待雍闿的叛乱中胜利,已经永远失去攻克永安的机会。

由于孙权打刘备大胜,再不想质自已儿子到洛阳,又不听曹丕让他继续追击刘备的命令形成抗命。再加上孙权更顾忌曹魏方面乘机浑水摸鱼,在吴军进蜀后,袭击后方,陆逊停止追击,主动撤兵。

九月曹丕下令攻击东吴,因陆逊早有准备,曹丕军队无功而返。

夷陵之败,让刘备元气大伤,蜀汉政权受到内外沉重打击,丞相诸葛亮花了的5年的时间,先合好东吴,后才重建新的国家政权,平定内部叛乱,有了一支自已军队能够进行北伐。如果陆逊继续打击刘备,国家就统一了,可惜没有。三分天下当时错踪复杂的历史结果。非孙权能够主导,更不是曹丕刘备所愿。曹丕更是等待统一的消息,陆逊却仃止追击刘备,把统一希望留给司马炎,曹丕不去攻打刘备,却打东吴,天下三分局面彻底造就,本来没有成帝孙权也成了皇帝。诸葛亮在内外之乱中,废尽心力没有军队,二万军队还在李严手里,去抵抗东吴深入。诸葛亮无军无人,只有依靠成都县令越寯太守马谡之兵,南征跟随雍闿叛乱的孟获。就用了三年,后两年才平定雍闿高定叛乱。是非常艰难五年多岁月。

刘备在夷陵之战军队惨败,各营都损失惨重唯独刘备主帅帐下的牙门将向宠,所领军队完好无损,成为诸葛亮的王牌军,向宠成为都亭候,负责管理宫廷宿卫军,是诸葛亮“愚以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为诸葛亮最先依靠将军,是他的”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於昔,先帝称之日能,是以众论举宠为督“。诸葛亮当时只有可用的向宠,似主将帐下卫侍的偏将的小队军队罢了。蜀国没有强大军队支持国家政权危机四伏混乱不堪非常软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