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 宋朝的決策效率有多低?金人都兵臨城下了,朝廷還沒做好準備

“靖康之恥”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大事件,金國的軍隊第一次越過宋朝的邊境,就能夠一直深入,打到開封城下為止,獲取宋朝割讓河北三鎮的承諾。同年第二次南下時,甚至直接俘虜了北宋帝國的兩個皇帝,令人覺得不可思議。從起兵阿骨打起兵到滅亡遼國,金人前後共花了十三年;就在俘虜遼國天祚帝的第二年,金兵再次抓獲了北宋的徽宗與欽宗。相比於滅遼來說,滅宋簡直是輕而易舉。

然而,如果我們對比紙面數據的話,會發現宋國要比遼國強大得多了。宋遼在滅亡前夕,人口都達到了峰值,宋朝最多有2088萬戶(《宋史》數據),遼國最多則有140萬戶。金國在一百二十年中,人口最多時也僅達到300餘萬戶而已。因此,宋朝對比遼朝和金朝來說,簡直是一個龐然大物。然而它為什麼這麼不堪一擊呢?

原因就在於宋朝行政效率低下、軍事調動緩慢,就好像一頭笨拙的野牛一樣,只要遇到靈活的鬣狗,它便死無葬身之地。

宋朝的決策效率有多低?金人都兵臨城下了,朝廷還沒做好準備

官僚機構龐大的宋朝

宋朝從真宗以後,“三冗”問題變得非常突出,其中冗官問題最為尖銳。北宋的官萌制度與科舉選官共存,王公子孫的官爵得以世襲,讀書人也可中舉得官。但是官位畢竟有限,既然官員眾多,就難免養了不少閒人。宋太祖時開國初立,恩萌不多,財用常足,故而南征北戰,國家財政不吃緊。等到真宗時,與遼國議和,每年贈送歲幣,又相繼東封西祀,修築道觀,耗費了不少財政;仁宗時人浮於事,冗官過多,所以一打起仗財政就吃不消,不能不選擇苟和。

慶曆新政時,范仲淹上《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明黜陟、抑僥倖,打擊官僚寄生蟲的主張。但改革的阻力太大,沒有成功。後來,王安石變法改革科舉,卻不敢向恩萌制開炮,所以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冗官問題。元祐黨爭後,國事日非,章惇、曾布等新黨打擊舊黨,之後蔡京四賊把持朝政,官僚機構逐漸從固化變為腐化。

單是兵權而言,宋朝的軍隊歸好幾個結構分管:樞密院負責任免將官,三衙統率禁軍,兵部保障後勤,吏部選拔武官。自從王安石變法之後,免役法與差役法之間來回切換,無法統一。當金兵南下時,朝中大臣意見不一,互相扯皮,而宋欽宗優柔寡斷,忽戰忽和,導致外省的勤王兵馬進退維谷,最終還沒來得及馳援,都城就被攻破了。

與之相反,金國的軍隊靈活驚人!

金兵在與遼國交戰時就已經呈現出靈活高效的優勢了,史書說女真人沒有徭役,不設常備軍,國中的壯年平常漁牧射獵,一有詔令便立即充兵入伍,既是寓兵於農,又是全民皆兵。所以女真人一般都是召之即來,來則能戰,非常靈活,兵器也都是百姓自備的,不用資取於武庫。他們的部長名叫勃董,打仗時稱為猛安,類似於千夫長,實行官員與將領合二為一。無論是作戰還是決策,都佔據優勢。

北宋就像那隻龐大的黔之驢,在金國的使者往返數次之後,金人終於摸清了宋朝的實力,決定在靖康元年發動進攻了。

宋朝的決策效率有多低?金人都兵臨城下了,朝廷還沒做好準備

北宋朝廷未戰先懼,未敗先割地

北宋宣和七年,金兵分兩路南下,童貫居然棄守太原,直接跑回開封,還謊報軍情,致使河北不設防。等金兵深入後,宋朝卻依然拿不定是戰還是守。宋徽宗立太子趙桓為開封牧,流露出要出逃的跡象。李綱知道徽宗去意已決,於是乾脆勸他先禪位給太子,讓太子留守都城。徽宗答應了,便傳位給欽宗,主戰派開始在朝中出現。就在徽宗匆忙禪讓的同時,金兵未經抵抗,就越過了黃河,逼近京城,而宋朝居然還沒下迎戰的命令。

宋欽宗登基後,政令也是反覆無常,當時就有人調侃說:

“城門閉,言路開,城門開,言路閉。”

當敵軍深入的時候,朝廷居然還沒有決定是戰是和,其效率之低,令人咋舌。金兵渡過黃河後,宋欽宗正式下令親征,想出城迎敵。令人莫名其妙的是,第二天在大臣的勸告下,他又產生了要出逃到襄陽去避敵的念頭。李綱急忙勸阻說都城是天下最安全的地方,還能忘哪逃呢?欽宗想戰又不敢戰,既任命李綱為東京留守,又猶豫說:

“朕不能留!卿等無執,朕將往陝西起兵,以復都城。”

李綱極力勸阻,說陛下一離開京城,必然會被金兵的遊騎追捕,還不如留下來堅守城池。為了安撫這個膽小如鼠的皇帝,李綱可謂是心力交瘁了。最後,欽宗才勉強決定守城而不是外逃。沒想到,那些膽小怕事的官僚依然不敢與金人決戰,紛紛勸皇帝割地求和。在金使到來了,求和派的呼聲愈發高漲。北宋朝廷最令人可笑的地方在於他們還未與敵人交戰,就已經打算割地賠款了。由此可見腐敗官僚的懦弱與無能。

當宋朝部隊劫掠金營失敗後,朝廷更加聞風喪膽,最終答應了割讓河北三鎮給金國。金朝將領完顏宗望也考慮到另一支金兵尚在太原,兵力沒有集中,所以才接受了割地的條件,暫時撤軍,結束了第一次開封圍城。這次圍城已經暴露出了朝廷決策能力的低下,敵人都打到家門口了,依然無法決定是迎戰還是求和。幸虧援軍及時到,而且金朝尚未集中兵力,北宋才躲過了一劫。

宋朝的決策效率有多低?金人都兵臨城下了,朝廷還沒做好準備

北宋的滅亡太突然、太迅速

戰又不戰,和又不和,靖康之難向世人宣告,宋朝的官僚制度已經病入膏肓、不可救藥。金兵退去後,欽宗便罷免了李綱,以此來取悅金人,同時正式下詔割讓三鎮給金國,以求達成和議。金兵退去後,朝廷害怕种師道兵權太重,便罷免了他。更為不可思議的是,幾天後又下詔書,居然推翻了和議,決定不割讓太原、中山與河間三鎮,致使金人無功而返。

八月份,金兵再次南下,因為這次有備而來,所以能夠加大兵力迅速攻克了太原。金人派使者來責讓,為什麼不割讓三鎮。宋欽宗唯唯諾諾地說:

“此乃奸人所為也。”

彼時金人攻掠自如,而宋朝的將領卻因朝廷是戰是和拿不定主意,所以都閉壁不出。呂好問為此十分憤怒,上疏指責官僚們空談誤國,結果反而被貶職袁州。當金人發起對開封的攻城後,欽宗才決定與之決戰,但為時已晚了。宋朝的使者最後一次進入金營請求議和,完顏宗望都不予搭理。最後城池被攻陷,欽宗大哭說:

“不用种師道言,以至此!”

戰又不戰,和又不和,忽戰忽和,真是自取滅亡。

宋朝的決策效率有多低?金人都兵臨城下了,朝廷還沒做好準備

宋朝的決策效率究竟有多低

從靖康之難發生的前後可以看出,北宋朝廷決議的效率非常低下,就像那頭愚蠢又笨拙的驢一樣。金兵第一次南下時,宋朝尚不知道是堅決守城還是割地求和,導致河北地區不設防,讓金人能夠兵臨都城之下;當金兵退去後,朝野都彈冠相慶,以為以後可以平安無事了。接著又來討論是否履約將三鎮割讓出去,一直爭論不出結果,導致三鎮始終無法交割給金人,兵端又起。因此,金人曾對宋朝的使者說:

“待汝家議論定時,我已渡河矣!”

足見宋朝官僚機構間互相扯皮,導致決策不下或反覆無常的惡果。

自從金兵南下起,朝廷最開始想要放棄都城、往南避敵,後因李綱之勸而決定留守;既以堅守,本想深溝高壘打持久戰,結果又聽姚平仲的建議貿然出擊,結果敗北;因為這次出擊失敗,主戰派便被視為誤國,議和之聲突起,朝廷許諾割讓三鎮。金兵退去後,朝廷又以割地為恥辱,猶豫三鎮是否真要交割,於是金兵再次南下;聽聞金兵南下,朝廷急令勤王清野,但又擔憂京城的糧草無法供應,又要求勤王的軍隊停駐不前。最終開封城被攻陷,而勤王軍尚未到達。戰又不戰,和又不和,人心不一,朝令夕改。

這都是臃腫而腐敗的官僚制度所產生的弊端,此病不除,宋朝終於還是滅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