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三國時期的龐會對關羽後代滅門一案,大家對龐會作何評價?

天佑我中華龍河鄉韻


龐德和關羽的恩怨

龐德是出身涼州的猛將,早年跟隨馬騰、馬超父子征戰,他最出名的戰績是在河東之戰時,對抗郭援及其盟軍,龐德在戰場上親自砍下郭援的首級。

這在當時,也只有“關羽在萬軍之中砍顏良的首級”相提並論了。

後來,龐德追隨馬超反曹失敗,落難漢中,本來也可以跟馬超一同去蜀地投奔劉備,卻被馬超留在漢中(演義上說是因為龐德生病,無法動身),等到張魯投降曹操時,龐德權衡再三,也選擇了投降曹操,併發誓效忠曹操,與故主馬超勢不兩立。

等到曹操西征漢中時,路過長安,這時候關羽在荊州策劃本地人侯音發動叛亂,太守東里袞死裡逃生,曹操派曹仁協助平叛,誰知關羽也親自率軍北伐,與曹仁在襄樊一帶會戰。

曹操面臨兩面作戰,為了保險起見,又繼續派出于禁,率七軍增援荊州。——這七軍中,就有立義將軍龐德。

據說龐德是主動請纓,大家都不信任他,認為龐德的從兄龐柔和故主馬超都在蜀地,龐德在兩邊都有利益,很可能不會效忠曹操,但是龐德在曹操面前發誓和關羽一決高低,曹操為了不折了龐德的面子,就同意了。

後面的事,大家也知道了:曹仁困守樊城不能出來,于禁等七軍在城外被漢水淹沒,關羽生擒于禁、龐德等人。

于禁等人見到關羽,為了求生,甘願投降,而龐德盛氣凌人,面對關羽的勸降不為所動,反而痛斥關羽,氣得關羽下令將龐德斬首。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龐德不肯投降】

戰敗的消息傳到曹操處,曹操都不由得感慨:我與于禁相識二十多年,想不到他的氣節反不如龐德啊!


龐會故事

曹操為了褒獎忠臣,於是讓人給龐德的子嗣封賞,以示感激。按照史書記載,龐德有六個兒子,兩個兒子因為父親的功勞而獲封侯爵,看看,一次性給兩個侯爵的賞賜,曹操真是非常大方了!

龐會只是後面四個沒有封侯的兒子之一,等到第二年曹丕稱帝,又一次性給龐會等未封侯的四兄弟全部封了爵位,可以說:曹操、曹丕父子對龐德的功勞特別重視,所以給他六個兒子全部封侯,這一點是其他魏國異姓將軍都沒有享受到的殊榮!

龐德的六個兒子中,唯獨龐會非常出名。

首先,龐會身上的勇烈之風很像父親龐德,他也一直在曹魏軍中效力,憑著戰功做到了將軍,例如在淮南三叛時,他參與平定諸葛誕的叛亂的戰役。

公元263年,曹魏帝國大舉進攻蜀漢,龐會也參與其中。

蜀漢皇帝劉禪獻城投降後,鄧艾、鍾會等魏軍也進入成都城,在一開始,因為是和平納降,所以雙方相處得非常和平,可誰也不知道魏軍高層中已經是怒濤洶湧。

先是因為鄧艾是滅蜀首功,這一點讓鍾會非常不滿,雙方都寫信給司馬炎互相指責對方;再是蜀漢大將軍姜維為了復國,又暗中去慫恿鍾會擁兵自立,成就大業。鍾會居然給姜維說動了。併成功地將鄧艾定罪,關押起來,送往長安。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司馬炎讀到鍾會的信】

鍾會按照姜維的計劃,把魏軍高級將領都集中在一起,試圖要挾他們同意參與叛亂,不同意的就殺掉。但是事情百密一疏,其中看押將軍胡烈的士兵與胡烈有舊,幫他傳送了消息給他兒子。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胡烈與士兵交待】

胡烈的兒子胡淵聽聞父親有難,不能坐以待斃,所以聯絡其他下層軍官一同發動兵變,攻向鍾會和姜維所在的軍營,以救出各自軍營的將軍。

鍾會反應措手不及,姜維率軍也打不過來勢洶洶的魏軍,最終雙人都在宮殿中被殺。

剩下的魏軍擁護監軍衛瓘為主將,等待賈充入蜀。

在這段時間裡,魏軍士兵也殺紅了眼,開始對成都城展開報復性屠殺,在王隱的《蜀記》中,就提到,龐會率軍趁亂把關羽的子嗣屠殺殆盡。

《蜀記》:龐德子會,隨鍾、鄧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

滅門事件辨析

後人讀書每每到此,無不掩卷長嘆,感慨關羽滅門之痛,並責備龐會復仇過甚。

在龐德被殺後不久,關羽也被徐晃擊敗,隨後在逃亡過程中被吳將潘璋攔截擒殺,可以說,龐會的殺父仇人關羽已經死了,血仇已經了結。而龐會在幾十年後,把早已湮滅的舊仇施加在關羽子嗣身上,這根本不是復仇,而是添加新仇。

裴松之在給《三國志》做注時,也引了幾條王隱的《蜀記》的內容,其中也提到龐會另外一件事,說鍾會入蜀後,還派人把龐德的屍體送回鄴城安葬。

王隱《蜀記》:鍾會平蜀,前後鼓吹,迎德屍喪還葬鄴,冢中身首如生。

但這條記載,被裴松之否定了,他寫道:(龐)德死於樊城,文帝即位,又遣使至德墓所,則其屍喪不應在蜀。此王隱之虛說也。

因為,後世史家沈家本也對這本書的來源產生很多疑問,甚至評價《蜀記》這本書,“殆是非參半矣”。

不論怎麼說,陳壽沒有寫關羽後人遭到滅門之禍,所以很多人都出於同情的心理,認為龐會屠殺關羽後人的故事是假的。

可是,關羽後人在晉代確實沒有了記載。在那一場成都大亂中,劉禪的太子劉璿都被亂兵殺害,殉難的蜀漢臣子也有很多,所以我看,關羽子嗣被報復殺害的可能性其實還是很高的。並非是《蜀記》空穴來風。

至於這場所謂的“復仇行動”,只能說:關羽家慘劇也是蜀漢滅亡所帶來的時代悲劇。畢竟失敗者是沒有選擇的權力。


潯陽鹹魚


裴松之的《三國志》注,在最後寫到“龐德子會,隨鍾、鄧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

裴松之是晉朝人,三國之後一百多年的,所以他的註釋應該是可信的。

三國時期是個混亂的江湖,廝殺不斷,你殺我我殺你,人命如草芥。

江湖上有句話:“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關羽殺了龐德,這是關公最牛的時候,水淹七軍,擒于禁殺龐德,空前輝煌。

龐德是原馬超部下,在漢中投靠了曹操。為了表示忠心,在樊城之戰時候,抬著棺材出征。表示不打敗關羽,以死效忠。

龐德武功高強,打得關羽都只能招架,還射傷了關羽。這讓關羽非常惱火。關羽是個相當驕傲的人,打敗他,並射傷他,埋下了禍根。

關羽自己說:“吾不殺此人,何以雪恨。”

隨後關羽利用暴雨,放水淹了樊城,龐德中箭落入水中,被周倉活捉。于禁也被活捉。

于禁,那是曹操的五虎大將,都跪地求饒了。龐德卻怒目圓睜,立而不跪。

關羽就殺了龐德。

44年後,蜀國滅亡。龐德的兒子龐會,隨著鍾會、鄧艾的大軍到了成都。

殺父之仇,父債子還。龐會趁機殺了關羽的一族人。

龐會的做法無可厚非,替父報仇,在那個混亂的年代裡也是很常見的事情。

就像孫策殺了吳郡太守許貢,許貢的家丁都要為主人報仇,何況是殺父之仇呢。

關羽殺掉龐德確實有些過了,一個忠義仁勇的大將,就輕易被殺,也是很可惜的。


阿呆夢話


關羽一生可謂殺敵無數,名震天下,但人終究會老,大意失荊州後敗走麥城,被孫權伏擊身亡。關羽後代慘遭不測要從劉備拜關羽為前將軍攻打曹仁駐地樊城說起,曹仁幾個回合都敗陣下來,於是向曹操搬救兵,曹操派于禁統領七路大軍火速增援襄樊,曹操的先鋒隊龐德將軍與關羽大戰上百回合後,用箭偷襲射中關羽,於是關羽退軍養傷,等待戰機。 很快,就在同年八月,天降暴雨十多天,關羽覺得時機成熟,剛好於禁大軍駐地較為低窪,關羽果斷命令士兵開挖河堤,大水像猛獸般衝向于禁的營地,死傷過半,這也是歷史上著名著名的“水淹七軍”。關羽乘勝追擊,擒于禁殺龐德,最後以曹軍大敗告終,震驚魏國。 曹操為了安撫國內將領士兵,特封龐德之子龐會為侯,算是對龐家的英勇付出給予嘉獎,龐會也暗自下決心要讓關羽不得好死,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可惜後來關於被孫權斬殺,未能親手報仇,後來蜀國投降,龐會就第一時間帶兵闖入關羽家,見人就殺,滿門就此慘遭不幸。 龐會也是報殺父之仇,這點可以理解,古代復仇的案例太多,在當時社會也被認同,這種通常可以法外開恩的,當時曹操也下令民不得復私仇,可是龐會還是做了,滿門滅口有點不人道,畢竟無辜的人很多,將士都是受命辦事,不敢抗命。



穿吊帶的大王


個人感覺龐會有點過分。

自古說殺父之仇,不共戴天,這個我們能理解。關羽斬殺了龐德,作為兒子,要為父親報仇天經地義。但是也要看是什麼樣的情況,什麼樣的一種背景下。

關羽是名正言順的在戰場上擊敗了龐德,並不是什麼齷齪的陰謀詭計

首先這一點很重要,古人講究名正言順,你得看你自己的出發點到底有沒有正義性。關羽是在戰場上名正言順的打敗了龐德,這個無可爭議,人家厲害,打敗了你,你技不如人,當然無話可說。龐德還用箭射傷過關羽,關羽也沒有多大的憤怒,而是勸降,也是給足你面子了。你自己沒有投降,好,人家滿足了你,保存了你的忠義之名,而且還給了厚葬。所以這個已經是仁至義盡了,不管從什麼方面來看,關羽做的沒有任何問題。反之,我們來看龐會的所作所為,說實話確實為人不恥。

龐會是入城之後,肆意殺害平民,性質相當惡劣

後來劉禪投降之後,龐會找到了關羽的後人,並將他們斬盡殺絕,這個已經是相當惡劣了。

關羽殺了你父親,你把關羽掘墳鞭屍洩恨不就好了嗎?為什麼要殘害人家的後人呢?你這是讓人家斷後啊,這個就很無恥了。況且關家的一些後人在當時幾乎已經是平民了,跟你又沒有什麼仇恨,又不是他們殺的龐德,你真的憤恨的話,殺一兩個我也能接受。但是將人家趕盡殺絕,確實是無恥小人。


三國天子


襄樊之戰中,龐德遭關羽擒殺。其子龐會,在蜀國投降之後,趁機滅了關羽滿門。雖名曰為父報仇,可在我看來,龐會的作為是為人不恥的。

對錯關係

1 關羽殺龐德沒有錯

兩軍交戰,各為其主,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關羽勸降不成,將龐德斬殺無可厚非。

怪只怪龐德技不如人,才會被敵人擒獲,以致喪命。



2 龐會想報仇也沒有錯

父親被敵人斬殺,作為兒子,想為父報仇這也是天經地義。殺父之仇若不報,豈不是枉為人子,毫無孝道。

可以說龐會報仇的初衷也沒有錯。他錯就錯在弄錯了報仇的方式,跟對象。

錯的方式殺了錯的人

在三國志中記載:會勇烈有父風。可見他也是一個勇猛的武將。

他的仇人是誰?關羽。

他父親是怎麼死的?在戰場上敗於關羽之手,被殺。



因而,作為一個武將,他想報仇,應該選擇在戰場上對戰關羽。而他並沒有這樣做?

也許是因為這兩個原因:

1 自知非關羽之敵,不敢出戰 2 關羽不久之後也死在戰場上,沒有機會。

如果是出於第一點,那麼龐會只能算個懦夫,不配提報仇之事。

如果是第二點,可以說他父仇已報,仇人已死,只是不是死在自己手裡。

可他卻偏偏在關羽死後多年,蜀國滅亡之時,趁亂屠殺了關羽滿門。

自古都是禍不及妻兒,何況還是一群手無縛雞之力的老幼婦孺。可龐會卻對他們殘忍的揮起了屠刀,自以為是為父報仇。其實是可悲,可憐。



可悲龐會不敢直面關羽,只能殘殺無辜。可憐關羽一門後代,慘死於鼠輩手中。

Ad說

龐德重節盡忠,雖然戰敗受戮,卻雖死猶榮。哀哉龐會,不敢正面對陣關羽。卻在關羽死後,屠殺無力之人。

上辱先父之名,下損軍人血性。如此報仇,有失男兒本色。

談三國故事,看三國英雄。我是Ad哥哥,期待你的關注。

Ad哥哥


關羽一生榮耀的巔峰,便是在樊城下,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可惜,這巔峰就如流星一般,輝煌卻短暫。在威震華夏不到一個月之後,關雲長便從雲端跌到了地獄——先是被徐晃擊敗,不得不退兵;他的南郡大後方,也被東吳突襲,全部失守,關羽一瞬間成為了無家可歸之人。最終,一代名將,在小小的麥城,結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

關公故去後,他的子孫在蜀漢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三國演義》中說,關公的二兒子關興曾經跟隨諸葛亮北伐,屢立奇功,這是不符合史實的。根據《三國志》的記載,關興雖然身懷奇才,受到諸葛亮的器重,但可惜天妒英才,還未來得及為蜀漢政權效力,便英年早逝:

興字安國,少有令問,丞相諸葛亮深器異之。弱冠為侍中、中監軍,數歲卒。

關興去世後,他的大兒子關統繼承了壯繆侯的爵位(關羽死後追封,由關興繼承),關統去世後,由關興的二兒子關彝繼承了爵位。自此之後,《三國志》正文中,便再也沒有關於關二爺後嗣的記載。

但根據裴松之的註記載,龐德之子龐會跟隨鄧艾鍾會一同討伐蜀漢。蜀漢投降之後,龐會為報父仇,將關彝等關氏一族盡數斬盡殺絕:

【蜀記曰:龐德子會,隨鍾、鄧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

這個記載究竟是否可靠呢?實際上是不太可靠的。裴松之出生之時,西晉當時已經滅亡許久,而東晉也已到了晚期,彼時距離三國時期,已經過了一百餘年。裴松之對於百年前的事情,必然是沒有陳壽清楚的,陳壽在三國志中,無論是蜀書,還是魏書中,都沒有記載關氏一族被龐會滅門之事,可見,裴松之的說法,是孤證。

除此之外,民間一直有自稱關羽後代者,且有族譜為證。雖然有些所謂的後代有附會之嫌,但畢竟無法證偽。

所以,關氏一族被龐會滅門一事,應當是不實的。關於龐會,《三國志》也僅僅是寥寥幾筆帶過,並沒有特別的描寫:

又賜子會等四人爵關內侯,邑各百戶。會勇烈有父風,官至中衛將軍,封列侯。

僅僅說明了龐會被封為列侯,除此之外,再無記載。


庭州行者


戰場上各為其主破陣殺敵本是常事,當初關羽水淹七軍生擒于禁龐德時原本是不想殺龐德的,只是龐德誓死不降破口大罵關羽才不得不將龐德斬首並下令厚葬,說明關羽是很敬重龐德的。多年之後龐德之子龐會跟隨鍾會攻破了成都找到關羽後代不管老幼婦孺皆盡殺光。個人感覺龐會這種復仇方式是不夠光彩的,如果是在戰場上將關羽的後代打敗這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英雄,而屠殺一群毫無反抗能力的人也說明龐會只是一個復仇心裡極強的嗜殺莽漢而已。




牛城小五


當年劉備在奪得荊州之後,因為對該地是劉備日後統一中原必備的城鎮之一,所以讓關羽鎮守去荊州;最後卻是因為關羽在劉備稱帝之後,率兵去攻打襄樊,一路上披荊斬棘,圍困曹仁、又大敗於禁龐德,最後被呂布和徐晃夾擊最後丟失荊州,敗走麥城。

而在關羽大敗於禁和龐德之後讓其投降,可龐德誓死不降,最後被關羽所殺。龐德是誰呢?龎會的父親。龎會當時得知自己的父親被關羽所殺之後,雖然孤苦伶仃但是龎會非常刻苦學習兵法、苦練武藝,為的就是有朝一日收人仇敵關羽。可誰曾想。關羽已死,龎會心中充滿了失望。



龎會憑藉著自己的本領進入到了魏國的軍隊,而且立下了很多功勞,所以職位不斷提高。當蜀國軍師姜維率室外大軍還在劍閣阻擋魏軍大將鍾會軍隊的時候,鄧艾奇襲了成都,一路上竟是非常順利。劉禪這位蜀國的昏君,手握室外大軍卻不敢開戰,在鄧艾的威脅之下開城投降了。姜維後來得知這個訊息的時候,心中充滿了無奈,嘆息。

魏國大軍進入了蜀國,龎會在看到關羽的後人之後,當年父親被關羽斬殺的情形浮現了出來,心中的仇恨被激起了,於是對關羽的後人趕盡殺絕。


蘇墨子柒


龐會真坑爹。此人一莽夫爾已。夫仇子報這話不假。關鍵是你爹咋死的。你沒弄明白。你爹之死一是因為他是個重情重義的人。當年曹操破馬超時。龐德得了一場大病。是曹操派人給治好的。俗話說。點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所以龐德降了曹操。二士為知己者死。龐德請戰關羽。別人不放心。必竟他大哥在蜀漢營中。他的故主馬超也降了劉備。這樣的人誰放心。只有曹操敢放手一博。讓他去戰關羽龐德抬棺去前線。那意思再明顯不過。不是關羽死。就是我龐德亡。三。龐德之死一為名節。忠陳不事二主。二人為報護家人。倘若龐德若降了劉備。家人必遭曹魏毒手。那時焉有年龐會的小命在。這點關羽和龐德都明白。關羽忠義千秋。他為了保護龐德的家人。只好殺掉龐德。既成全了龐德之名。也報護了龐德家人。可惜龐會一個粗魯人。他那兒知道這裡面的彎萬道。他之知殺父之仇不共戴天。那也不改殺關羽滿門。改去殺關羽才對。喪會只圖一時痛快。濫殺無辜。他真不能算英雄。


約定9521


破了蜀國後,關羽家人或其他戰將家人慘遭魏國人屠戮並不意外。當初曹操要為父報仇,也曾喊出要屠盡徐州生靈。誰也難說劉備伐吳獲勝會把多少人家斬盡殺絕,多少精裝勇士善良婦孺要慘遭他的毒手。我國三國時期就是一個殺戮的年代,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在那連年的征伐戰亂中,人口死亡絕對不會是個小數字。據統計漢朝鼎盛時,人口達到六千萬。可經歷了三國後,到晉初時統計,人口不足一千萬,還有說只剩六百萬的。三國時,發生大的戰亂,軍士和平民要死亡幾十萬乃至上百萬。死亡幾百幾千的小規模的戰陣幾乎每天每月都有啦。所以征服和殺戮如兄弟般左右手一樣相隨就毫不奇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