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三國解析:不談裴松之,聊一聊關羽真的絕後了嗎?



本文約3700字,預計閱讀時長7分鐘


導讀

《三國演義》作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國可謂婦孺皆知,裡面刻畫的無數英雄人物更是讓許多人曾為之神往。

在羅貫中筆下整個三國眾多人物中,重點突出刻畫的卻只有三個人,大奸的曹操、大智的諸葛亮以及大義的關羽。

作為三國演義中忠義勇武化身的關羽生時便受到世人敬仰,在其死後更是在民間逐漸被神話,那麼已然“成神”的關羽有沒有後人呢?是不是真的如同史料記載真的絕了後呢?


一:文學作品中的關羽後人


現今關於關羽的後人之爭,可謂熱鬧非凡,全國各地湧現了許多所謂的《關氏家譜》和地方縣誌,個個都自詡關羽後人,然而由於斷代隔層的問題始終不能自圓其說。

關羽的後人雖然現實中尚不見蹤影,但在文學作品中卻經常能看到,當然皆為杜撰。

《水滸傳》誕生於元末明初,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裡面的一百零八將中的中天勇星關勝就被描寫成關羽的後人。

在明朝成化年間,戲曲唱本《花關索傳》中將關索描寫成了關羽的第三子。不同於關勝,關索為關羽之子的說法在民間傳說有很多,當然並無史料記載。

到了清朝乾隆年間的《說岳全傳》中關羽又多了一位後人關鈴,被撰成了關勝之子。

雖然現實中有無關羽後人因為年代久遠的原因暫不能確定,但這並不能證明關羽就真的絕後了。

要想弄清這個問題必須從根源上找原因,即——關羽絕後之說到底是哪裡來的?依據是什麼?是否可靠?解決了這三個問題,關羽是否絕後便自見分曉。

三國解析:不談裴松之,聊一聊關羽真的絕後了嗎?

關羽



二:起源之說

關羽絕後之說最早見於裴松之注三國志記載:


“蜀記曰:龐德子會,隨鍾、鄧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

蜀國國破,龐會趁機將關氏一族盡數誅殺,以報其父龐德被關羽斬殺之仇。

這是關羽絕戶之說的根源,而陳壽的《三國志》中卻並無此記載。

《三國志》蜀書.卷三十六.蜀書六·關羽傳:“追諡羽曰壯繆侯。子興嗣。興字安國,少有令問,丞相諸葛亮深器異之。弱冠為侍中、中監軍,數歲卒。子統嗣,尚公主,官至虎賁中郎將。卒,無子,以興庶子彝續封。”

關羽死後關興擔任過侍中、中監軍等職,關興死後其子關統官至虎賁中郎將,關統死時沒有後代,由其弟關彝接任其職。

陳壽在《三國志》中關於關羽後事的記載僅此而已,並沒有說到蜀破關羽被龐會滅門之說。那麼陳壽《三國志》中的記載和裴松之三國志注中的記載到底哪種更可信呢?

筆者偶然間在網絡上看到關於關羽絕後的解說文章,文章以陳壽和裴松之的生存年代做對比,結論是陳壽生活在晉朝親歷蜀漢的滅亡,比一百多年後南朝宋的裴松之言論更加可信。

筆者初讀時頓覺有理,特意去看了一下裴松之注三國志,然而裴注三國志明確記載龐會滅關之說明確的出自《蜀記》,而《蜀記》的作者是晉朝史學家王隱,裴松之只是將其引用而已。所以拿陳裴二人生存年代做對比完全是驢頭不對馬嘴,這也是筆者決定創作這篇文章的初衷。

關羽是否絕後,請別拿裴松之說事。


在將裴松之排除之後,我們要做的就是要拿陳壽的《三國志》和王隱的《蜀記》進行直接對比,從人到書看一看到底誰更靠譜。

三國解析:不談裴松之,聊一聊關羽真的絕後了嗎?

關羽


三:生存年代


王隱出生於西晉太康五年(公元284年),卒於東晉永和十年(公元354年)。


蜀漢亡國於公元263年,也就是說蜀國滅亡二十一年後王隱才出生。


根據史料記載,等他真正開始編撰《蜀記》的時候已經到了公元318年,此時距蜀亡國已經過去了五十五年。


陳壽生於蜀漢建興十一年(公元233年),卒於西晉元康七年(公元297年)。


也就是說陳壽出生之時蜀漢剛剛成立十二年,在蜀漢滅亡他又活了34年。


可以說他是蜀漢從興盛到滅亡的見證者,從時間上來看曾作為蜀漢人的陳壽的確更佔優勢。


四:時代背景


陳壽生於蜀漢巴西郡安漢縣,是個土生土長的蜀漢人,不但如此,他還曾在蜀漢長期為官,甚至做過衛將軍諸葛瞻的主簿。


《華陽國志·卷十一》

初應州命,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散騎黃門侍郎。


《晉書》陳壽傳:“少好學,師事同郡譙周,仕蜀為觀閣令史。宦人黃皓專弄威權,大臣皆曲意附之,壽獨不為之屈,由是屢被譴黜。”


陳壽曾在蜀漢做過觀閣令史,因為不願屈從於黃皓而被罷官。


不但陳壽曾在蜀漢為官,陳壽的父親也曾如此。


《晉書》陳壽傳:“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諸葛瞻又輕壽。”

可以說陳壽和蜀漢“上層”是有著一定的關聯性 ,在這方面王隱顯然沒有話語權。


由此可以看出,相比於王隱,蜀作為漢滅亡的親歷者,混跡於蜀漢官場,能及時掌握蜀漢第一手資訊的陳壽所言可信度更高。

三國解析:不談裴松之,聊一聊關羽真的絕後了嗎?

龐德


五:成書面世


如果蜀漢滅亡之時真的發生龐會滅門之事,以關羽的影響力這事勢必會鬧的天下皆知,而陳壽不可能不知道,即使陳壽沒有記載那麼在三國志成書面世之後肯定會有他人指出,而不會在成書流傳之後發生:“時人稱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的評論了。


況且當時編撰三國史的不止陳壽一個人,本著同行相見分外眼紅的原則,肯定會雞蛋裡挑骨頭,自然更不會發生:“夏侯湛時著魏書,見壽所作,便壞己書而罷。”這種對《三國志》十分認同的事情了。


而王隱的《蜀記》明顯和正史《三國志》不在一個等級,屬於雜記野史類,裴松之雖然大量引用其記載但隨之被推翻的也不在少數。比之裴松之對《三國志》的評價:“壽書銓敘可觀,事多審正。誠遊覽之苑囿,近世之嘉史。”對王隱的《蜀記》更多的是類似於:“此王隱之虛說也”之類的話。


所以綜上分析來看陳壽所著《三國志》的確比王隱所著《蜀記》更加可信。


另外王隱《蜀記》所載關羽絕後之說僅存在於《蜀記》,並無其他任何史料為佐,可以說是孤證。而在《新唐書》中卻有關羽後人在唐當上宰相的記載:


“蜀前將軍漢壽亭侯羽,生侍中興,其後世居信都。裔孫播,相德宗。”


六:龐會滅關氏的合理性


龐會屠盡關羽一族,不符合當時鄧艾破蜀之後的安撫政策,鄧艾當時入兵成都之後的舉措是很讓人贊同的,並沒有發生什麼打壓流血事件。據《三國志》鄧艾傳記載:


“艾至成都,禪率太子諸王及群臣六十餘人面縛輿櫬詣軍門,艾執節解縛焚櫬,受而宥之。檢御將士,無所虜略,綏納降附,使復舊業,蜀人稱焉。輒依鄧禹故事,承製拜禪行驃騎將軍,太子奉車、諸王駙馬都尉。蜀群司各隨高下拜為王官,或領艾官屬。”


可以看出鄧艾不僅沒有為難以劉禪為首的蜀漢群臣,反而把大小官員包括劉禪、太子以及諸王安置妥當,或繼續為官,或重新任命,或者乾脆就跟了鄧艾。


最重要的一點是鄧艾巡檢將士,不允許發生燒殺搶掠的惡事,能做到這些的鄧艾為當時的蜀人所稱讚。由此我們可以推斷破蜀之後鄧艾軍紀嚴明,根本不會也不允許發生龐會屠盡關羽後代的惡性事件!


龐德死於公元219念,蜀漢破國於263年,中間相隔四十四年,保守估計龐會入蜀時年紀已經在五十歲左右。一個久經沙場的老將不說氣吞山河,武人起碼的度量和心胸應該是有的,很難想象會幹出這樣手段狠辣的事情。

三國解析:不談裴松之,聊一聊關羽真的絕後了嗎?

龐德


龐德之死純屬正常的軍事交鋒,更何況這事已經過去將近五十年。


即便龐會有這想法,鄧艾能讓他這麼幹嗎?


七:正史的嚴肅性與野史的娛樂性


《三國志》作為二十四正史之一,貴在不偏不倚精簡幹練,與《蜀記》相反沒有收錄許多野史雜談民間傳說。當然這種精簡有人並不喜歡,所以裴松之才會受命補註。


裴松之《上三國志注表》:“然失在於略,時有所脫漏。臣奉旨尋詳,務在周悉。”

裴注《三國志》某種意義上是拉低陳壽《三國志》正史性,雖然多了一定的參考,但更大的副作用是產生大量的矛盾和疑問,弊大於利。


王隱的《蜀記》完本現已無存,只在一些史料中被提及或被引用註釋,從裴松之大量推翻其所引用的《蜀記》記載來看,我們可以明確的將《蜀記》劃歸於野史類。其書充斥著大量的虛構杜撰和臆測,各種不實的民間傳說等等,但在一定程度上能滿足人們的八卦娛樂性。


例如《蜀記》所記載的《條亮五事》,這其中就有被《三國演義》借鑑而婦孺皆知的橋段“空城計”,說的是西晉有個叫郭衝的是諸葛亮的鐵桿粉絲,當著扶風王司馬駿的面說了五件突顯諸葛亮的奇聞異事,這其中就有諸葛亮率領幾千老弱病殘嚇退司馬懿二十萬大軍的事,比較搞笑的是看到有人當面損自己老爹無能,司馬駿竟然還誇讚了他。


最後裴松之從現實到軍事再到郭衝的說話場合有理有據的推翻這一謬論,不僅如此其餘四條也全部推翻。

三國解析:不談裴松之,聊一聊關羽真的絕後了嗎?

陳壽


又比如在關羽傳所注《蜀記》記載:


“曹公與劉備圍呂布於下邳,關羽啟公,布使秦宜祿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許之。臨破,又屢啟於公。公疑其有異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此與魏氏春秋所說無異也。”

關羽向曹操請求打敗呂布後將秦宜祿的妻子許配給自己,曹操答應了。後來關羽不停的請求,曹操開始好奇這個女人到底長什麼樣,於是在曹操見到其貌美如花之後便自己納了。


這裡的關羽顯然已經超不是大家所熟知的《三國演義》裡的那個關羽了,無論真假《三國志》並沒有記載。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個故事確實很有意思,很符合人們八卦的心裡,因此《蜀記》會有大量類似的記載,包括龐會屠盡關氏這種多年之後為父報仇的戲劇性情節,大有博人眼球之嫌,這也符合其野史雜記的獵奇娛樂定位。



結語

時光不能倒流,我們也不能穿越到三國時代看看龐會進蜀時到底幹了什麼。


雖如此,我們可以依據現有的史料進行分析、研究、設想、推翻,找出最合理最可靠的那一條。


綜上所述,無論以作者的生存年代和成書背景,還是事情的合理性,龐會屠關氏於情於理都說不通。


所以,我們可以有理有據的相信,裴松之注《三國志》所載關羽被龐會絕後之說當為虛言,不足為信!


—全文結束—



裴松之注《三國志》


陳壽《三國志》


房玄齡《晉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