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隋唐五代、宋——中國金器發展的繁盛時期


隋唐五代、宋——中國金器發展的繁盛時期

隋唐是中國金器發展十分重要的時期,開放的社會環境,相對平穩的政治格侷促使著多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初唐和盛唐時期受到較多域外金銀器風格的影響,在中唐減弱,並形成了雍容華貴、富麗多彩的金銀器藝術風格,中唐時期,中國的金器擺脫了外來文化的影響,完成了金器的中國化進程,,中國古代金器的統一風格最終形成。與此同時,中央集權的衰落、兩稅法的施行,使得市場迅速發展,之前皇室壟斷的金器製造業被打破,地方官府以及民間私營作坊紛紛出現,形成了金器製作的南北系統,其中南方迅速發展,金器製作迎來了嶄新的時代,為宋代金器的發展做了很好的鋪墊。

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南方商業經濟繁榮,出現了金器製作的繁盛局面。宋代金器發展呈現出民眾化與商品化的特點,使用的階層已經不僅僅侷限於統治階級或者貴族豪門,更多的民間富戶日常也使用金器。裝飾與陳設的金器種類增多,隨葬金器也很豐富。作為宋代金銀器生產的主流,民間作坊的製作技藝高超,商品市場競爭下,往往在金器上刻銘。這一時期用於宗教供奉的金器也增多。

安徽博物院藏隋唐時期金器數量雖然不多,但製作精美。主要來自1984年合肥隋開皇三年墓,1956年合肥西郊南唐墓,該墓出土的金鑲玉步搖,代表了這時期金銀器製作的精湛技藝,並且由於墓誌和買地券的出土,確定了墓葬的年代,為金器的研究提供了準確的定年。

隋唐五代、宋——中國金器發展的繁盛時期

圖1 隋 金指環

隋金指環(圖1),1984年出土於合肥隋開皇三年墓,直徑2釐米。圓環狀,邊緣微內卷,剖面成弧狀,表面光素無紋。根據出土墓誌可以知道,墓主人是張靜,原為清河郡(今河北省清河縣附近)人氏,開皇三年(583)遷葬於此,出土的這兩件金指環,均為薄金片打製,外表質樸,帶有北方金器製作的厚重與簡單。

隋唐五代、宋——中國金器發展的繁盛時期

圖2 南唐 金鑲玉步搖

南唐金鑲玉步搖(圖2),1956年出土於合肥西郊南唐墓,長20.8釐米。步搖整體呈釵狀,上端飾花卉紋,由銀絲纏繞作枝梗狀至頂端,分飾花卉紋兩枝,兩側連接兩翅形鏤空花片,花片中間鑲嵌兩片月牙形玉片,花片下墜以細絲纏繞而成的金花及金葉數個。步搖最初是懸系搖葉的花枝或者簪釵,《釋名·釋首飾》載“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步搖是女子的重要髮飾之一,南北朝後形制逐漸發生變化,至唐代已發展成花葉狀的裝飾。該南唐墓共出土金銀鑲玉步搖三件、銀釵三件、銀耳扒一件、銀鐲一對,這件步搖延續了唐代的工藝技術,步搖頂端的裝飾演變為飛舞的蝶,細緻的工藝,加上鑲嵌與鎏金的裝飾,使得“翠釵金作股,釵上雙蝶舞”、“蜂須蟬翅薄鬆鬆,浮動搔頭似有風”之感躍然而出,生動靈秀。

宋代金器是館藏金器的代表之一,1958年宣城城關鎮、1967年青陽城關鎮寶塔地宮、1970年霍邱馮井公社、1972年來安相官公社、蕪湖小桃園等多處都發現了宋代金器,尤其是1952年休寧朱晞顏夫婦墓出土的眾多精美物件,無疑是館藏金器的重要補充。這一時期館藏的金器數量眾多,種類非常齊全,既包括簪、釵、鐲、耳環、步搖、冠、霞帔墜、梳背、銙帶、花飾等裝飾物件;也包括碗、盤、盞、勺等日常生活器皿;還包括宗教供養所用的金牌等等。宋代的商品經濟非常發達,金器的製作也存在著商品競爭、品牌效應,館藏金條上“界內週二郎”“十分金”“李業六”等的戳印,正是當時商品發展的直觀體現。

隋唐五代、宋——中國金器發展的繁盛時期

圖3 宋 鏤空雙龍紋霞帔墜

宋鏤空雙龍紋霞帔墜(圖3),1958年出土於宣城西郊窯廠,長7.7、寬6.5釐米。這件霞帔墜整體呈雞心形,由兩枚金片打製出紋樣後扣合在一起,中心微鼓,邊緣較薄,兩面的紋飾相同,主體紋飾均為鏤空雙龍,龍首相對,做吐舌瞪眼狀,龍尾上卷相合似卷草紋,龍麟及龍角等紋樣細緻入微,邊緣鐫刻一週連珠紋與草葉紋。墜頂端有一穿孔,用以穿系佩掛。霞帔作為古代禮服的配飾,成制於宋代,最初只為后妃常服之用,也做婚嫁禮服之用,發展到明代,所用等級逐漸提高。霞帔墜則是霞帔上的重要裝飾,為了使霞帔平展的下垂,在其底部系以帔墜。這件霞帔墜是目前已知較早的帔墜,採用了錘揲、透雕、焊接、線刻、壓模等多種金銀器加工技法。造型玲瓏剔透,做工精美別緻,將實用與裝飾的功能完美結合。

隋唐五代、宋——中國金器發展的繁盛時期

圖4 宋 章華施建寶塔金牌

宋章華施建寶塔金牌(圖4),1967年出土於青陽縣城關鎮寶塔地宮,長3.1、寬13.4釐米,重僅7克。金牌為長條片狀,正面用細線淺刻成四條長形框,框內有楷書體銘文4列共94字“青陽縣延和鄉十五都保義郎章華同妻王氏六八娘女弟子仇氏四娘男珣男綬新婦何氏念三娘新婦寧氏七一娘孫新婦何氏百二孃孫釜孫綱孫潛孫淳孫荃孫四嵓閤家眷屬同發心自造寶塔一所皇宋紹興二十五年九月二十日記”,(核對照片)從銘文可知,南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保義郎章華帶全家捐建了這座寶塔。金牌出土時置於銀盒內,同出的還有“釋宗景施建銀牌”一件,宋代塔基內出土的金器主要包括棺、塔、瓶、像、牌等,其中金牌為宋代獨有,用以記述建塔的經過,目前金牌發現極少,對於研究當時的歷史、地理及佛教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隋唐五代、宋——中國金器發展的繁盛時期

圖5 南宋 御仙花金帶飾

南宋御仙花金帶飾(圖5),1952年出土於休寧朱晞顏墓出土,這套金帶飾共11塊組成,每塊帶板上均飾有高浮雕的纏枝花紋。朱晞顏(1135~1200)字子淵,安徽休寧人,隆興元年(1163)進士,為官40餘年,官至工部侍郎兼實錄院同修撰,兼知臨安府,從三品,歷經宋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朱晞顏墓中出土金器30餘件,其中六角形金盞、六稜形金盃,六角形金盤等是較為熟悉金器精品。帶銙,是古代附於腰上的裝飾品,北宋太宗創立金銙,是官員身份、地位的重要象徵,宋代纏枝花卉金帶存世非常少,目前發現的還有兩套,一套是1972年江西遂川北宋郭知章墓出土,共13塊,另一套是1959年江蘇蘇州元代呂師孟墓出土,共9塊。這套御仙花帶飾每塊紋飾均為錘揲工藝製成的高浮雕花卉紋,代表了宋代高超的金器製造水平,也反映了宋代成熟的服飾制度,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意義與藝術價值。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909期《熠熠生輝 璀璨千年——安徽博物院藏金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