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潛伏十三年”:秦末項氏叔侄江東起兵成功的必然性解析

導言

在秦朝末年,有三大起兵事件影響了中國的歷史,分別是陳勝大澤鄉起兵、項氏會稽起兵和劉邦沛縣起兵。這三件事決定了秦末歷史的走向。其中項氏的會稽郡起兵是當時的重要大事,因為此後秦朝滅亡的歷史基本上都是項梁,項羽叔侄主導的,他們領導的楚國軍隊抗擊著秦朝的主力軍隊,項羽在鉅鹿之戰中消滅了秦朝的主力,項梁的部下劉邦滅亡了秦朝。

但是項氏叔侄的起兵性質和陳勝、劉邦的起兵性質不一樣。項氏叔侄的起兵屬於舊貴族的復辟,在秦漢之際的歷史上他們的起兵性質很有代表性。在秦朝末年天下民不聊生的背景下,既具有農民起義的性質,又具有貴族復辟的性質,所以項氏叔侄的起兵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下文筆者將從多角度解析這場起兵事件。

“潛伏十三年”:秦末項氏叔侄江東起兵成功的必然性解析


項氏叔侄起兵的背景

在項氏起兵前,有兩個背景條件必須要說明:一個是秦朝統治下六國舊貴族心懷不滿;另一個是深受秦朝壓迫的百姓奮力反抗秦朝的統治。

1.六國舊貴族的不滿

六國舊貴族指代的是被秦朝滅亡的韓、魏、趙、齊、楚、燕六國的貴族後代。在秦朝滅亡六國之後,六國舊貴族在秦朝的統治下的狀況,主要是以下三種情形:

  • 被遷徙到了偏遠地區和在關中咸陽附近的地區,比如趙王遷被遷徙到房陵,齊王建遷往河內;
  • 被殺害,比如魏王假被殺;
  • 成為平民,比如韓信,項氏叔侄,楚懷王熊心,張良。

可以說前面兩種舊貴族都是秦朝需要打壓的對象,因為他們還有一定的號召力,所以在秦朝基本被消滅乾淨。最後一種舊貴族既沒有遷徙也沒有被殺害。他們大多是六國舊貴族的中層和下層貴族,數量龐大,他們留在原來的國土內生活,但是他們喪失了一切特權和封地,成為了秦朝統治下的編戶齊民。其中有些人更是悲慘,比如楚懷王熊心曾經在年輕時為別人放羊。

這些貴族的親屬在和秦朝的戰鬥中喪生,而且本人也失去了經濟利益和政治地位,自然對於秦王朝充滿著仇恨,只是秦王朝在秦始皇時期實力強大,統治穩固,所以很多人都選擇接受命運,成為平民生活。但是內心的不滿也促使一部分貴族進行秘密鬥爭,比如張良本人就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這些不滿和秘密行動成為了毀滅秦朝的力量。

“潛伏十三年”:秦末項氏叔侄江東起兵成功的必然性解析


2.百姓反抗秦朝的統治

秦始皇生前修建了五大交通道路,也就是馳道,馳道作用是把全國主要地區連接起來。同為道路工程的另有北邊道和直道,此外還有作為秦始皇個人享受的阿房宮和驪山陵。其中阿房宮和驪山陵的修建工人達七十萬,馳道、直道、北邊道的工人總數不詳,但是如此龐大的規模所需要的人口勢必也有幾十萬。

除了土木工程,秦始皇還舉行了兩次大規模征戰。在北方,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征匈奴,在取得勝利後駐紮在長城。又有五十萬秦朝士兵南下進攻南越,此後也駐紮南越。這近一百萬士兵的後勤補給,恐怕也需要數百萬計的人口來承擔。

秦朝的總人口不過2000多萬,這樣大規模壓榨民力,造成了大量的民眾逃亡山野成為強盜。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劉邦,劉邦在押送服徭役的人去咸陽時,這些役徒們在路上偷偷逃亡,劉邦無奈只好上山當強盜。另一個是彭越,他本是漁民,也成為“群盜”。

這說明秦朝的底層社會接近崩潰,庶民的大量逃亡成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而秦二世繼位之後,並沒有停止壓榨民力,反而繼續修建阿房宮和驪山陵,最終釀成了兵變。公元前209七月,陳勝和吳廣在大澤鄉舉行起義。一時間烽火四起,《史記》記載

山東郡縣少年秦吏,皆殺其守尉令丞反,以應陳涉,相立為侯王,合從西鄉,名為伐秦,不可勝數也

“苦”字在《史記》中的記載非常多,出現在很多人的口中,這也是百姓想要反抗秦朝的原因。

這兩個因素正是秦王朝滅亡的原因,過度的壓榨民力使得百姓不滿,最後發動了大規模的起義,在起義之後大量的六國舊貴族加入起義軍,最終造成秦朝的土崩瓦解。

“潛伏十三年”:秦末項氏叔侄江東起兵成功的必然性解析


項氏叔侄的起兵過程

公元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起兵,關東大亂,秦朝治下的會稽郡西面正是陳勝吳廣軍隊最為活躍的地帶,所以會稽郡不免人心浮動。當時任會稽郡守的秦人殷通預感到形勢不妙,他召見在會稽郡有聲望的項梁前去商議大事。

在項梁到達殷通的府上後,殷通說:

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也。吾聞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吾欲發兵,使公及桓楚將。

但是項梁沒有立刻答應,反而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思考出一個計策,他說:

桓楚亡,人莫知其處,獨籍知之耳。

於是項梁稱可以召見項羽進來,讓項羽奉殷通的命令前去尋找桓楚。

殷通不知是計,於是就讓項梁帶著項羽前來見自己,項梁趁機出去見到項羽,讓他拿著劍在門外等待,自己進去見殷通,稱項羽已經到了。殷通聽完就讓項羽進來,項羽帶著劍進入房間,過了一會兒,項梁瞥了一下項羽,說“可行矣!”。於是項羽拔劍斬殺殷通,項梁拿著殷通的頭,佩戴了殷通的印綬。此時一些忠於殷通的府中士兵和吏員前去砍殺項氏叔侄,結果項羽手持一劍把一百多人斬殺乾淨。

門下大驚,擾亂,籍所擊殺數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


就這樣項梁掌握了郡守府的局勢,於是他馬上召見會稽郡與吳縣的官吏和地方豪傑,曉以之所以殺郡守、起兵反秦復楚的大義。同時派人帶消息給會稽郡的下屬縣。會稽郡人紛紛表示支持項梁。項梁在得到他們的支持後,精心挑選了會稽郡人,最後成立一支八千人的軍隊,這也是項羽手下江東子弟兵的來歷。隨後項梁被推為會稽郡太守,全面負責郡政,項羽出任郡都尉,協助項梁統領軍隊。

就這樣項氏叔侄起兵成功,佔據了會稽郡,擁有八千人的軍隊和後方基地,開始了爭霸天下的路程。

“潛伏十三年”:秦末項氏叔侄江東起兵成功的必然性解析


項氏叔侄成功起兵必然性解析

1.項氏家族暗中潛伏,秘密策劃十幾年。

項氏家族在楚國曆史悠久,他們本是楚國的王族,世代擔任楚國將領,因為有功後來被封到了項地,故以地名項為氏。項羽的祖父,項梁的父親項燕在公元前223年被秦軍打敗,項燕自殺,楚國滅亡,項氏一族成為平民,當時的項羽九歲,由叔父項梁養大。

正如上文所言,項氏一族和秦朝有著深仇大恨。秦人既殺死了項氏叔侄的至親,又剝奪了他們作為貴族的封地和特權。這使得項氏一族痛恨秦朝,他們秘密組織了一張關係網用於反秦。這從兩點可以看出:

  • 項梁在關中犯法,他居然可以請託千里之外蘄縣(今安徽宿州市)的獄掾曹咎修書一封,送與櫟陽(今西安市閻良區東北)獄掾司馬欣,放自己出來。曹咎後來跟隨項梁、項羽起兵作戰,爵封海春侯,官至大司馬。司馬欣此後是章邯的心腹,後來被項羽封為塞王,定都櫟陽。
  • 項氏一族的項伯和張良關係密切。《史記》記載“項伯常殺人,從良匿。”,當時的張良在博浪沙謀殺秦始皇未遂,逃入下邳。筆者推測應該是這個時候項氏一族和張良有了接觸,因為張良此人被全國通緝,項氏一族一定認識張良。所以才有了項氏一族和張良的秘密結交。

從這張關係網可以看到項氏一族對於秦王朝的已經有了暗中反抗,而且已經秘密籌劃十幾年。項梁本人在流亡會稽郡,就暗中秘密練兵,《史記》記載:“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從這裡也知道項氏一族早就為反抗秦朝做好了準備。

所以會稽郡的項氏叔侄的起兵並不是偶然 ,即使沒有會稽郡暗殺郡守、起兵反抗秦朝的事件,也會有其他形式反抗秦朝的起兵。

“潛伏十三年”:秦末項氏叔侄江東起兵成功的必然性解析


2.項梁本人有任俠風氣,在流亡會稽郡時結交了諸多豪傑,使得起兵順利進行。

項梁是因為殺人犯罪逃到了會稽郡。但是他本人帶有戰國時期貴族的典型風氣,那就是不問門第出身,俯身低首,結交新興的平民下士。這種行為在戰國時期的孟嘗君和信陵君身上體現的比較明顯,而項梁正是帶有這樣為人處事的貴族,《史記》記載:

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項梁常為主辦

從這裡也可以看到項梁在會稽郡人心中的威望之高,他隱然成了會稽郡民間社會的領袖,地方上的頭面人物。連郡守殷通也經常接見項梁,這也是為什麼殷通選擇反秦時找項梁商量的原因。

項梁利用他的影響力,在暗中做了很多準備,比如挑選合適的領兵人才,為起兵進行準備。這在《史記》記載項梁起兵後選擇將領時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梁部署吳中豪傑為校尉、候、司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於梁。梁曰:“前時某喪使公主某事,不能辦,以此不任用公。”眾乃皆伏。

另外還有吳縣縣令鄭昌,此人在暗中被項梁收買,在項梁起兵時給予項梁極大的幫助,最後被項羽封為韓王。

項梁沒有像出生楚國王族的熊心一樣選擇為人放羊,心甘情願在秦朝的統治下過一輩子。他暗中積蓄力量,結交豪傑,等待機會。最後陳勝起兵,這使得項氏一族一舉成功起兵。

“潛伏十三年”:秦末項氏叔侄江東起兵成功的必然性解析


3.會稽郡的民眾支持項氏叔侄的起兵行動

會稽郡在戰國時期屬於楚國的領土,會稽郡郡治在吳縣,本屬於吳越之地,此後被楚國吞併,尤其是會稽郡的吳縣屬於人口眾多,經濟發達的地區。《史記》記載:

夫吳自闔廬、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遊子弟,東有海鹽之饒,章山之銅,三江、五湖之利,亦江東一都會也。

而經濟發達,人口眾多必然會引起文化昌盛。此外戰國末年楚國的著名政治家春申君黃歇,他的封地也在這裡。

這塊土地既是楚國名臣的領土,又受到春申君任俠風氣的薰染,加之經濟,文化發達,自然對於楚國的滅亡有著懷念之情,正如秦朝末年的讖言所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所以說會稽郡的人民自然會對於楚國名將之後的項梁如此尊崇,這也是為什麼《史記》所說“

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的原因。正是這樣,項梁才可以在殷通被殺後派人到達會稽郡下屬縣僅僅是“曉以大義”,大批會稽郡人就投靠項梁,快速組建了八千人的軍隊。

另一點不可以忽視的是秦朝對於民力的過分壓榨,也使得會稽郡苦不堪言,這也是會稽郡站在秦朝對立面的原因之一。

“潛伏十三年”:秦末項氏叔侄江東起兵成功的必然性解析


結語:潛伏十三年

從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9年,項氏叔侄一直在暗中秘密組建關係網,一直訓練自己的子弟和賓客,一直在進行著反秦的籌劃。最後在陳勝起兵後得到機會,一舉成功起兵,佔領會稽郡,組建軍隊。這是項梁一族努力的結果。其中最為關鍵的因素是秦朝的過度壓榨民力,從而使得項氏叔侄的起兵得到了人民支持,可以說他們的起兵成功是必然的,而這剛好是十三年,可以說是項氏一族成功“潛伏十三年”。

項氏叔侄的起兵只是當時六國舊貴族復辟潮流的一員,當時的田儋,魏咎,趙王歇紛紛起兵,可以是項氏叔侄的起兵也是歷史潮流的必然。

參考:《三家注版史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