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新中國仿製波波沙衝鋒槍,為何不採用大容量的彈鼓,而是35發彈匣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面對國內軍隊手中五花八門的武器裝備,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建立統一的武器供應,除了進口武器裝備外,還對蘇式武器進行了仿製生產,其中1950年我國開始了對蘇式PPSH-41"波波沙"式7.62MM衝鋒槍的仿製,被稱為50式衝鋒槍,當年就產出3.6萬支,在隨後的抗美援朝戰爭中被大量使用。50式保留了“波波沙”基本的結構,但是卻捨棄了大容量彈鼓,採用35發的彈匣供彈,這是為什麼呢?

新中國仿製波波沙衝鋒槍,為何不採用大容量的彈鼓,而是35發彈匣

50式衝鋒槍

國內工業基礎薄,彈鼓質量不可靠


在當時全國的重工業屈指可數,在金屬生產加工方面同樣落後,最直接的就是當時的生活用品普遍都帶一個“洋”字,洋鏟、洋釘、洋灰、洋火......,儘管得到蘇方的支援,但是整體上依然很弱,許多加工工藝不具備。

彈鼓雖然容量大,但是其結構更復雜,對工藝要求更高,不僅當時我國是這種情況,就算是世界上其他國家,也同樣存在一些彈鼓供彈不暢等問題,究其原因就是彈鼓內的彈簧等部件推動重量太大的子彈力量不足,“波波沙”的彈鼓也並非絕對可靠;同樣得情況也發生在二戰的湯姆遜衝鋒槍身上,二戰中大部分美軍士兵都更喜歡彈匣供彈。

新中國仿製波波沙衝鋒槍,為何不採用大容量的彈鼓,而是35發彈匣

使用波波沙的蘇軍士兵

在這樣的情況下,仿製的50衝鋒槍放棄了71發的彈鼓,只生產性能可靠的35發彈匣,也是一個非常合理的選擇。

實戰證明適當容量的彈匣作戰效率更高

彈鼓最大的優勢就是子彈充足,讓槍支具有更強的火力持續性,但是帶來的問題卻更多。首先就是重量大大增加,士兵在端著更重的槍支作戰時更容易疲憊,設計穩定性要差一點,雖然衝鋒槍是近戰子彈潑灑器,但是打不中敵人的子彈就等於浪費。

新中國仿製波波沙衝鋒槍,為何不採用大容量的彈鼓,而是35發彈匣

衝鋒槍與手槍

其次彈鼓的使用靈活性不如彈匣,彈匣細長的尺寸更利於士兵攜帶,而圓圓的彈鼓因為彈簧等結構變得更厚,士兵就像是揣著一枚圓形地雷一樣並不方便,在更換彈鼓和戰術機動時靈活性都要差一點。

經過二戰的摸索,人們普遍認為裝彈在30發左右的彈匣是最適合的,這一經驗也被突擊步槍繼承,至今世界的主流彈匣都是以30發為標準。

新中國仿製波波沙衝鋒槍,為何不採用大容量的彈鼓,而是35發彈匣

衝鋒槍

彈鼓太過於浪費資源

首先製造彈鼓本身就需要花費更多的原材料,雖然單個彈鼓看似不大,但是一支槍至少預備2個以上的彈鼓,幾十上百萬個彈鼓重量就十分可觀了,加上加工時浪費的邊角料,其鋼材等消耗對於新中國一根鐵釘都要精打細算的窘境,著實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新中國仿製波波沙衝鋒槍,為何不採用大容量的彈鼓,而是35發彈匣

衝鋒槍

另外大容量的彈鼓還容易造成子彈浪費,不如配備彈匣交給有經驗的老兵使用效率高。綜合而言,還是彈匣更適合實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