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2 邕宁县百济镇那笪、那敏、派桑等部分村名村史由来


“2013年5月30日,南宁市邕宁区百济乡更名为百济镇。镇政府驻地在百济圩,距城区38千米。总面积310平方千米,人口41307人,辖有1个社区及13个行政村(辖红星、南华、屯宁、新平、华灵、八联、屯王、百济、屯茶、南弼、平派、华达、屯林、桥学),137个自然坡”。

我之所以要照抄、保留以上数据,是因为我们有很多人,甚至包括本地人,是连自己所处的辖区有多少个村,“我们乡(镇)”有多少人也是不清楚的,或者是经常忘记,所以我希望,振兴乡村,先从简单了解这片区域开始。关注自己的乡村历史,在这片共同的地域上,寻找我们远古的脚印,留住我们的乡愁,为民族留根。研究地名也真是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比如“台马圩”,竟然是跟一群强盗洗劫后有关,如果再去追查当年的洗劫事件,会不会挖出更多的线索呢?一定会的,且留给当地人去述说吧。

百济圩【Daejbakcae】在邕宁县驻地东南。系百济乡、百济村公所驻地。约于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建圩。daej为壮语haw(圩)的方言;“百”是壮语bak谐音,意为口;“济”是壮语cae谐音,指犁头。因圩处地形似犁头口,故名。至地名调查时止,有171户,1100人,壮族居多,少数汉族,为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那笪【Nazdan】

在百济乡驻地北。系华达村公所驻地。约于清顺治八年(公元1653年)建村。“那”指田;“笪”是壮语dan谐音,指竹箩。因村旁、田边多竹林,村民又善于编织竹箩,故名。至地名调查时止,有221户,1130人,村人均壮族。

板罗【Mbanjloz】

在桥学村公所驻地西。约于清天聪四年(公元1627年)建村。“板”是壮语mbanj谐音,指村;“罗”指姓。因该村从刘圩分迁定居,村民均姓罗,故名。至地名调查时止,有82户,380人,均壮族。

那朴【Nazbiek】

在百济乡驻地北。系南华村公所驻地。约于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从南宁大王坟村分迁来定居。“那”指田;“朴”是壮语biek近音,指分别,意为分叉处。因村地处山脉延伸的分叉点的田垌旁,故名。至地名调查时止,有140户,810人,村人均壮族。

那敏【Nazmaenj】

在南华村驻地西北。约于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建村。“那”指田;“敏”是壮语maenj谐音,指李果。因村址原田地里多长李果,故名。至地名调查时止,有220户,1220人,村人均壮族。

大拟【Dah’iq】

在大满村公所驻地东南。约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建村。“大”是壮语dah谐音,指河;“拟”是壮语iq的谐音,指小。因村处一小河岸坡上,故名。至地名调查时止,有62户,290人,村人均壮族。

台马圩【Hawdaizmax】

在南晓乡驻地东南。系台马村公所驻地。于1925年建圩。“台”是退,“马”是回,“圩”是指集市。因原岽匡圩被强盗洗劫后搬到此地重建,故名。至地名调查时止,有40户,180人,村人均壮族。南宁至钦州公路穿经圩中。

那坡【Nazbo】

在台马村公所驻地西北。约于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建村。“那”指田;“坡”指山坡;因村址在半山坡旁,故名。至地名调查时止,有51户,190人,村人均壮族。

派桑【Baihsang】

在派桑村公所驻地西南。约于明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建村。“派桑”意为高处。因村址地势高,故名。至地名调查时止,有242户,850人,村人均壮族。

古元【Gorenh】

在晓元村公所驻地东南。约于宋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建村。“古元”指苦楝树。因村址周围多长苦楝树,故名。至地名调查时止,有112户,490人,村人均壮族。

达庄【Datsang】

在晓元村公所驻地西。约于宋绍定四年(公元1231年)建村。“达”是壮语dat谐音,意为悬崖;“庄”是壮语sang谐音,意指高。因村址处地势较高,山坡陡,故名。至地名调查时止,有45户,170人,村人均壮族。

那梨【Nazleiz】

在大塘镇驻地西南。系那梨村公所驻地。约于清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建村。“那”指田;“梨”是壮语leiz的谐音,同汉意。因村处多山梨树的山坡上,村旁为田,故名。至地名调查时止,有216户,990人,村人均壮族。

那榜【Nazbangj】

在大塘镇驻地西。系那农村公所驻地。约于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建村。“那”指田;“榜”是壮语bangj的谐音,同汉意。因村处田边,传说村上曾中(第四声)考上榜的人多,故名。至地名调查时止,有151户,690人,村人均壮族。

选自《广西壮语地名选集》1988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