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風趣灑脫,才華橫溢——明代著名書法家祝枝山

祝允明,字希哲,因長像奇特且右手有六指而自嘲醜陋,故自號枝山,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世人稱為“祝京兆”。祝枝山所書寫的 “草書杜甫詩卷”、“草書唐人詩卷”及“草書詩翰卷”等都是傳世墨跡的精品。祝枝山是明代書法家,與文徽明和王寵同為“明中期三大家“,他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

祝枝山出生在文化氣氛很濃的蘇州,自幼天資聰穎,勤奮學習,被人稱為神童。對他書學生涯影響最大的是外祖父徐有貞和岳父李應禎兩人。祝枝山的科舉仕途頗為坎坷,他19歲中秀才,32歲中舉人,直到54歲才謀得一官半職,授廣東興寧縣知縣,62歲任京兆應天府通判,不久稱病還鄉。享年67歲。祝枝山主要成就在於狂草和楷書。

祝枝山為人豪爽,性格開朗,風趣灑脫,才華橫溢,他非常喜歡遊山玩水,而且無拘無束、不拘小節。在《三笑》、《王老虎搶親》等眾多現代戲曲藝術作品中,祝枝山都以足智多謀、能言善辯、樂於助人的形象出現,而他的趣事軼聞也很多。

唐寅與祝枝山是莫逆之交,二人經常往來。有一次,他和好友唐寅到杭州遊玩,那裡的州官收藏了一幅名畫,想請祝枝山題跋。州官因不認識祝枝山,請唐寅從中牽線搭橋。對於題跋這種小事,對於祝枝山這樣的大家就是小菜一碟,當唐寅說明情況後,他馬上就應承了下來,並索價三百兩銀子,但州官嫌貴,只給一百兩。

祝枝山拿到名畫《柳堤送別》的古畫及銀子,看著畫上曲折的河堤,依依的翠柳,河邊解纜待發的小舟,以及堤上舉手惜別的少婦,祝枝山馬上提筆,在畫的空白處寫了四句話:“東邊一棵大柳樹,西邊一棵大柳樹,南邊一棵大柳樹,北邊一棵大柳樹。”寫完就把畫還給了州官。

州官一看傻眼了,如此珍貴的古畫配上這個俗不可耐的題跋,把畫糟踐得一文不值,於是他氣急敗壞地找唐寅來理論,唐寅一看也覺不妥,於是找祝枝山想個補救之法。

祝枝山笑著對唐寅說:“我要三百兩銀子,他只給一百兩,正所謂一分價錢一分貨。那個題跋就是一百兩的題跋,如果他出三百兩,自然會有價值三百兩的題跋。”

唐寅把祝枝山的原話予以轉告,吝嗇的州官舍不得毀掉自己的古畫,無奈只好忍痛補了二百兩銀子。

祝枝山再次拿到畫後,胸有成竹地題筆,在後面補了幾句,連起來一看:“東邊一棵大柳樹,西邊一棵大柳樹,南邊一棵大柳樹,北邊一棵大柳樹。任憑你南北東西,千絲萬縷,總系不得郎舟住。這邊啼鷓鴣,那邊喚杜宇,一聲聲行不得也,哥哥!一聲聲不如歸去!”這一段跋文,在大俗之中蘊含大雅,將依依惜別之情描述得入木三分,畫、跋互補,簡直是珠聯璧合。

古往今來,有多少書畫大師不避清貧,勤學苦練,鐵硯磨穿,最終成為藝術大家。但在州官看來,這只是寫寫畫畫,不過是舉手之勞分分鐘的事,哪值得這麼多錢?祝枝山對付州官之流,看人下菜,看人下筆,這與他那足智多謀、能言善辯的才華和風趣灑脫的為人實相匹配。

祝枝山還戲弄過鹽運御史敲此公竹槓。相傳祝枝山和唐寅遊玩杭州,盤纏用光了。兩人就扮作蘇州玄妙觀募緣道人,上門拜見御史,詐稱同唐、祝為知友,請御史捐俸助修道觀,以名傳不朽。御史當即傳檄長州、吳門兩縣,令出資五百金。唐、祝飛舟回蘇,謁見縣令,裝作道人領取了銀子,邀好友喝酒遊樂去了。事後御史到蘇州,方知上當,因愛惜兩人才名不予追究。

祝枝山擅詩文,尤工書法,特別是其狂草頗受世人讚譽,流傳有“唐伯虎的畫,祝枝山的字”之說。祝枝山的書法吸收了唐虞世南書法之神,唐懷素草書之勢,集各家之才,以狂草著稱於世,領一代風騷,被譽為“明朝第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