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风趣洒脱,才华横溢——明代著名书法家祝枝山

祝允明,字希哲,因长像奇特且右手有六指而自嘲丑陋,故自号枝山,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世人称为“祝京兆”。祝枝山所书写的 “草书杜甫诗卷”、“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祝枝山是明代书法家,与文徽明和王宠同为“明中期三大家“,他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祝枝山出生在文化气氛很浓的苏州,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学习,被人称为神童。对他书学生涯影响最大的是外祖父徐有贞和岳父李应祯两人。祝枝山的科举仕途颇为坎坷,他19岁中秀才,32岁中举人,直到54岁才谋得一官半职,授广东兴宁县知县,62岁任京兆应天府通判,不久称病还乡。享年67岁。祝枝山主要成就在于狂草和楷书。

祝枝山为人豪爽,性格开朗,风趣洒脱,才华横溢,他非常喜欢游山玩水,而且无拘无束、不拘小节。在《三笑》、《王老虎抢亲》等众多现代戏曲艺术作品中,祝枝山都以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乐于助人的形象出现,而他的趣事轶闻也很多。

唐寅与祝枝山是莫逆之交,二人经常往来。有一次,他和好友唐寅到杭州游玩,那里的州官收藏了一幅名画,想请祝枝山题跋。州官因不认识祝枝山,请唐寅从中牵线搭桥。对于题跋这种小事,对于祝枝山这样的大家就是小菜一碟,当唐寅说明情况后,他马上就应承了下来,并索价三百两银子,但州官嫌贵,只给一百两。

祝枝山拿到名画《柳堤送别》的古画及银子,看着画上曲折的河堤,依依的翠柳,河边解缆待发的小舟,以及堤上举手惜别的少妇,祝枝山马上提笔,在画的空白处写了四句话:“东边一棵大柳树,西边一棵大柳树,南边一棵大柳树,北边一棵大柳树。”写完就把画还给了州官。

州官一看傻眼了,如此珍贵的古画配上这个俗不可耐的题跋,把画糟践得一文不值,于是他气急败坏地找唐寅来理论,唐寅一看也觉不妥,于是找祝枝山想个补救之法。

祝枝山笑着对唐寅说:“我要三百两银子,他只给一百两,正所谓一分价钱一分货。那个题跋就是一百两的题跋,如果他出三百两,自然会有价值三百两的题跋。”

唐寅把祝枝山的原话予以转告,吝啬的州官舍不得毁掉自己的古画,无奈只好忍痛补了二百两银子。

祝枝山再次拿到画后,胸有成竹地题笔,在后面补了几句,连起来一看:“东边一棵大柳树,西边一棵大柳树,南边一棵大柳树,北边一棵大柳树。任凭你南北东西,千丝万缕,总系不得郎舟住。这边啼鹧鸪,那边唤杜宇,一声声行不得也,哥哥!一声声不如归去!”这一段跋文,在大俗之中蕴含大雅,将依依惜别之情描述得入木三分,画、跋互补,简直是珠联璧合。

古往今来,有多少书画大师不避清贫,勤学苦练,铁砚磨穿,最终成为艺术大家。但在州官看来,这只是写写画画,不过是举手之劳分分钟的事,哪值得这么多钱?祝枝山对付州官之流,看人下菜,看人下笔,这与他那足智多谋、能言善辩的才华和风趣洒脱的为人实相匹配。

祝枝山还戏弄过盐运御史敲此公竹杠。相传祝枝山和唐寅游玩杭州,盘缠用光了。两人就扮作苏州玄妙观募缘道人,上门拜见御史,诈称同唐、祝为知友,请御史捐俸助修道观,以名传不朽。御史当即传檄长州、吴门两县,令出资五百金。唐、祝飞舟回苏,谒见县令,装作道人领取了银子,邀好友喝酒游乐去了。事后御史到苏州,方知上当,因爱惜两人才名不予追究。

祝枝山擅诗文,尤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的书法吸收了唐虞世南书法之神,唐怀素草书之势,集各家之才,以狂草著称于世,领一代风骚,被誉为“明朝第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