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末代君王漢獻帝,為何袁紹視如燙手山芋,曹操珍之若寶?

東漢大亂從漢靈帝開始,他縱容了宦官干政,以至於讓東漢的統治岌岌可危,好不容易等到漢靈帝駕崩後,朝臣以為能夠恭迎一位撥亂反正的明主,卻沒有料到登基的確是什麼都不懂的漢少帝。

漢少帝的舅舅何進作為大將軍,再少帝年少不能親政時,他掌握了朝中大權,然而,他在發跡前只不過是一個豬肉佬,根本就不懂如何治國理政,因此他只順從自己的心來。朝臣大為不滿,因此選擇與虎謀皮,引入董卓。

但是董卓一進京城,就肆意妄為地禍亂朝綱,殺宦官本是一件大好事,但他還隨意找一個名目廢了少帝,這下好了,東漢正統被中斷,十八路諸侯清君側,董卓身首異處,留下了漢獻帝劉協在風中凌亂。

而當時,各路諸侯中,袁紹的實力最強,而且他作為四世三公袁氏之後代,在江湖或是在朝堂上都能一呼百應,然而他卻看不上漢獻帝,認為他只不過是一個喪家之犬,用不著重視,但是他的不重視卻喪失了一個利好的機會——“挾天子以令諸侯”。

末代君王漢獻帝,為何袁紹視如燙手山芋,曹操珍之若寶?

01:袁紹為什麼看不上漢獻帝?

袁紹其實心裡肯定知道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好處,但是他為什麼不去實踐呢?其實箇中原因也是可以被揣測出來的。

第一,怕自己被分權及受約束

袁紹心裡想,自己畢竟還是個漢臣,如果要把漢獻帝恭迎到自己的地盤,勢必會受到君臣道義的約束,他就不能自由地使用自己的權力了,儘管當時的東漢已經名存實亡,但是隻要漢獻帝沒有死,天下的主人還是他,選擇了他就是選擇了一個沉重的包袱,包括朝廷行政都會成為一個巨大的負擔。

東漢的大亂並非是皇帝過於殘暴所導致的,而是內部的官員勢力太大壓制不住野心而導致的,因此,在沒有明確誰是能夠真正涿鹿中原之前,軍閥們都想要猥瑣發育,不敢先冒頭造反。

因此,就奉天下還是漢家天下,畢竟東漢的群眾基礎相當好,大家還是收著,此時漢獻帝就是一個燙手的山芋,誰都不想碰他。

對於袁紹來說,儘管他勢力非常強大,但也只是相對性的,他尚沒有可以匹敵群雄的能力,中原地帶群雄割據,兵強馬壯,但是仍在相對僵持的狀態中,誰都不敢先動手。因此,儘管大家已經對天下大勢瞭如指掌,卻依舊遵守漢家規矩。

誰要是恭迎了漢獻帝,就意味著接受了爛攤子一般的朝政大事,先不說各路諸侯是否會給面子響應新朝庭的詔令,而供養皇家以及後宮嬪妃本身就是一個沉重的經濟負擔,況且宮殿還得建設,官府辦公機構又是更沉重的經費負擔。

末代君王漢獻帝,為何袁紹視如燙手山芋,曹操珍之若寶?

第二,避免自己陷入兩難境地。

東漢自董卓死後已經名存實亡,各地刺史已經成為事實上的諸侯王,因此,誰也不聽誰的前提下,朝廷是唯一需要被尊重的機構,袁紹心想,萬一迎來了朝廷,也迎來了對自己發號施令的皇帝,這時候他不願意聽從,但是也得看著正統的想法而服從,所以,為此不要讓自己陷入兩難境地,袁紹選擇不給自己主動找麻煩,因此他就放棄了恭迎聖駕的舉動,而便宜了曹操。

第三, 四世三公,不想揹負罵名。

袁家家世根正苗紅,四世三公,由於袁家祖祖輩輩都是大忠臣,因此袁紹的名聲也因此得益,也正是群雄投靠袁紹的根本原因,但是萬一,袁紹不再是忠臣,恭迎了聖駕卻又不聽從皇帝的指令,那麼這將會動搖他的政治威望。

畢竟我們知道,根基動搖了,他原本的勢力就會因為他的名聲而減損,袁家也會因為這樣而受到他人的唾罵,恭迎漢獻帝對袁紹來說其實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行為。

但是也曾有謀士勸告過袁紹在華北地區設立一個小朝廷,但他卻沒有聽從。一方面是因為袁紹自己悠遊寡斷,做事情婆婆媽媽,另一方面則是袁紹其人愛慕虛名,不願意被道德捆綁住自己,也不願意承擔漢家江山掘墓人的汙名。袁紹一方面受惠於自己的家族聲望,另一方面也是受累於過於鼎盛的家族聲望導致自己不能夠為所欲為而錯失良機。

袁紹過度重視名聲而不務實,他既想要得到令人交口稱讚的名聲,另一方面又想背叛漢家江山自立為王,這也是曹操看不上袁紹的原因之一,他認為袁紹其人只能看到眼前的小利益而看不到背後長遠的好處。

袁紹表面是一副謙謙君子的模樣,實際上他小肚雞腸,心胸狹窄,而且看不得有比他更才華出眾的能臣,因此他的謀士由原來的人才濟濟到後來只剩下平庸之輩,這也是和他的性格弱點無不道理的。

由此得出,袁紹不願意恭迎漢獻帝,不是因為他看不懂正統朝廷對他的好處,而只是他受限於自己愛慕名聲的虛榮心以及看不到背後長遠的利益而選擇失敗,歸根到底還是因為袁紹本人的戰略眼光一點都不行。

對於一個想要奪得天下的軍閥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有謀劃天下的眼光,但是袁紹並沒有,因此,他只能是失敗的。

袁紹一沒有領導風範,二沒有領袖才能,他不但不能夠尊重人才,還會趕走人才,他也不能處理和分析複雜的政治事件,他註定是不能成為開拓天下的雄主。

末代君王漢獻帝,為何袁紹視如燙手山芋,曹操珍之若寶?

02:為什麼曹操就恭迎了漢獻帝?

曹操有著長遠的目光,這一點和袁紹相反。儘管在《三國演義》中,曹操被抹黑地描寫成功一個無情冷漠且自私的梟雄,但是我們從正史出發,我們就會知道,曹操僅僅是一個成功的政治家,他還是一個風流才子,他的軍事能力也非常出眾,也因為有了它,才能奠定了中國北方一統的局面由晉朝繼承。

那麼曹操為什麼願意接納漢獻帝呢?還在名義上尊重了漢獻帝那麼多年,這是為什麼呢?其實曹操深謀遠慮,儘管他已經看清楚了這樣做的種種弊端,但是隻要有好處,而且好處比弊端大,他就可以實踐。

其實這一點還和曹操本人的家庭環境有關,曹操的出身很尷尬,他是宦官的養子之後,從根源上他就是被人人喊打的閹黨,因此他的名聲本來就不好,他迎接了皇帝也不擔心皇帝會對他指手畫腳,畢竟他聽與不聽,名聲對曹操來說都無所謂。

曹操從來不在乎這些名聲的東西,因此他可以不在乎,而袁紹是大家公子,他看重自己的面子以及家族的臉面,因此這就是兩人在對待這件事情的分歧所在。

曹操將漢獻帝恭迎到許昌之後,自封為丞相,且對天下諸侯下各種各樣的詔令,而願意聽從的,曹操就將他們緩慢地分化,那些不願意聽從的,證明他們就是意圖謀反,曹操就能夠馬上出兵平叛,在捧著大旗的作用下,曹操的勢力與日俱增,終於取代了袁紹成為北方第一大勢力。

末代君王漢獻帝,為何袁紹視如燙手山芋,曹操珍之若寶?

結語:

袁紹因為小算盤而喪失了一個號令天下諸侯的正經理由,這是他錯失的機遇,很多事情冥冥中早已註定,或許從此時起,就已經為曹操與袁紹日後的官渡之戰埋下了深深地伏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