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满足者和最优者:为什么有人早早结婚,有人却穷其一生都单身?

满足者和最优者:为什么有人早早结婚,有人却穷其一生都单身?

宣讲开始前,先说一个故事吧。有两个人,我们姑且叫他们A和B。

A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容易满足,哪怕每顿给他吃面包都乐意。

而B就比较麻烦了,他的终极梦想是顿顿吃牛排——而且牛肉必须得是美国牧场运来的极品牛肉。还得浇上牡蛎汁,并且配上一杯拉菲享用。

很快,A就过上顿顿吃面包的生活,虽然谈不上多奢华,但他也心满意足了。

而B呢,想想也知道,他渴望的膳食条件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就算偶尔遇到了极品的餐厅,他也无法享用——原因也很简单,这样顶级的牛排,一般人根本负担不起。更别提顿顿都吃了。

好了,故事说完了,有没有觉得A和B都挺“奇葩”的。

B就不用说了,眼高手低,饿肚子也怪不了别人。而A看似很幸福,其实不过是一种低阶的自我满足罢了。

看到这里,你会问,这跟标题有半毛钱关系呢?

大有关系。

在行为学里,A这样的人叫做“满足者”。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会全力以赴地去追求。目标达成后立刻收手,绝不哀叹有什么遗憾。

满足者和最优者:为什么有人早早结婚,有人却穷其一生都单身?

而B则被称作“最优者”,他们的目标就是追求极致。这就意味着他们为了获得最顶级的配置,不得不需要尝试无穷无尽的可能性。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早早就结婚了,有人却穷其一生都单身。

就感情方面而言,乍一看,满足者比最优者要幸福,是这样吗?

是,但也不是。

至少在经济学家看来,最优者是很痛苦的。因为有得必有失,你做出了一个选项,就得放弃另一股选项,这就是“机会成本”。换言之,选择越多,机会成本就越高。

因此,对于那些最优者来说,生活是充满焦虑的——因为他们总是不满足于当下,这山望着那山高,怎么可能开心的了呢。

相比之下,满足者的幸福阙值就低很多了。

“老婆孩子热炕头,人生至此,已然圆满矣!”

你可能也听过“苏格拉底教柏拉图找伴侣”的故事。

柏拉图有一天问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里摘一棵最饱满的麦穗回来,但只可以摘一次。

柏拉图觉得这很容易,胸有成竹地去了。结果左看看右看看,直到走出了麦田,他仍两手空空。

满足者和最优者:为什么有人早早结婚,有人却穷其一生都单身?

苏格拉底问柏拉图原因,后者叹气说,偶尔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却不知道是不是最好的,只好放弃再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就这样,走到尽头时,才发觉手上竟连一棵麦穗也没有......

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爱情。”然后又给他了一次机会。

这次柏拉图学聪明了,他挑了一株不算太饱满但还过得去的麦穗交差。

他自嘲道:“也许它不是最完美的,但总好过没有吧!”

这时,苏格拉底笑笑说:“这就是婚姻。”

听完这个故事,大多数人的反应,可能是觉得“知足常乐”很重要。我当年也是这么想的,但我最近突然发现这个故事有一个bug——为什么苏格拉底不安排别的学生一起摘麦穗呢?

是的,柏拉图第二次摘的麦穗并不差,但理论上,总会有摘的比他更饱满的麦穗的人。

等到那个时候,柏拉图还会开心吗?我觉得不会。

虽然你会质疑说,满足者之所以为满足者,就是因为不会去攀比。但对这个观点,我持保留态度。

罗素说过一句名言:“人之所以还有道德,是因为受到的诱惑还不够大。”

你去问那些早早成家的人,真的从没动过后悔的念头吗?说实话,我不信。当然,也不排除真的有这样的人,觉得自己的另一半已经足够好了,没必要再奢求什么。

然而,恕我直言,很多时候他可能只是“没得选”而已。

还记得一开始的A和B吗?假如日子久了,其实两个人都是会反思自己的人生的。A会因为经常饿肚子,而考虑吃差一点的牛排。而B终究有一天,是会吃腻面包的......

满足者和最优者:为什么有人早早结婚,有人却穷其一生都单身?

老布什的妻子芭芭拉,初恋即为终身伴侣,两个人恩爱了几十年。

王思聪,万达的贵公子,阅尽年轻美女无数,甚是潇洒风流。

你更喜欢哪种人生?

也许,最终还是逃不开萧伯纳的预言:“无论你单身终老还是结婚,你都会后悔的。”

作者简介:西门君,前《跑男》一二季现场导演,目前就读浙大传播学在职研究生。关注我,毒鸡汤管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