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嘉慶死後,太后立非親生的道光為帝,為何不讓親兒子繼位

清朝從雍正開始,為了避免殘酷的奪嫡之爭,採用秘密立儲的辦法,即皇帝在世時親筆書寫傳位遺詔,然後藏於匣內,放“正大光明”匾後。同時,還再寫一個副本,隨身攜帶,防止遺詔內容被篡改,也可以隨時公佈新君繼位。

嘉慶生前也是採用秘密建儲制,按理說,他在外地,會隨身攜帶“遺詔副本”,但隨行的王公大臣在嘉慶的寢宮翻箱倒櫃,也未曾找到遺詔。國不可一日無君,大臣趕緊派人回京,一來是告知皇后,嘉慶去世的消息,二來是尋找遺詔,但還是沒有找到。

嘉慶死後,太后立非親生的道光為帝,為何不讓親兒子繼位

避暑山莊這邊,就在大家焦急萬分的時刻,嘉慶的近侍從貼身處找到藏有遺詔的密匣。王公大臣取出遺詔,所立的繼位人正式皇二子綿寧。於是,大臣們擁戴綿寧克承大統,是為道光帝。

避暑山莊的情況,孝和皇后是無法得知的,當她聽聞嘉慶去世的消息後,便馬上以皇太后的名義發佈懿旨:

“泣思大行皇帝御極以來,兢兢業業,無日不以天下國家為念。今哀遘升遐,嗣位尤為重大。皇次子智親王仁孝聰睿,英武端醇,現隨行在,自當上膺託付……為此特降懿旨,傳諭留京王大臣馳寄皇次子,即正尊位,以慰大行皇帝在天之靈,以順天下臣民之望。”

太后的親生子並不是道光,而是皇三子綿愷和皇四子綿忻,為何她會立非親生的道光呢?難道不想自己的兒子繼位嗎?

嘉慶死後,太后立非親生的道光為帝,為何不讓親兒子繼位

道光是嘉慶的原配皇后所生的嫡子,而且曾在天理教之亂中立下大功,早已名聲大噪,眾望所歸。由他繼位,幾乎已經成了公開秘密。太后的兩個兒子,無論資歷、威望都不及道光。懿旨一旦與傳位遺詔發生衝突,就會造成大的動盪,到時別說自己兒子繼位,只怕母子三人都會成為大清的罪人。

因此,太后還不如順水推舟,立毫無懸念的繼承人道光,將來還能得到新皇禮遇。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太后這次“下注道光”的投資相當正確,道光對她無比孝順,太后自然能夠安享晚年。

剛繼位時,道光便晉升皇三子綿愷為和碩惇親王。一個月後,又封綿愷之子奕纘為未入八分公。宗室慣例是,和碩親王嫡子,16歲時才可封未入八分公,而奕纘此時年僅3歲。並命奕纘釋服後,賞頭品頂戴、雙眼花翎。

道光三年初,兄弟兩因為一件小事發生不愉快。綿愷的家屬犯錯,道光對綿愷略施懲戒,但綿愷不斷地在幕後活動。道光下令,革去一切差事,並罰俸五年,每年可以領半俸,分十年扣。後來,太后從中調和,道光復召綿愷為內廷行走,並免罰俸三年。

後來,綿愷雖多從被罰,但還是對他不錯的,多次手下留情,並未按律議處。後來,綿愷的兒子去世,道光甚至將自己的親生子過繼給他。

道光繼位後,依舊比較善待皇四子瑞親王綿忻,並讓他管理武英殿御書處事務,賞戴紅絨結頂,不過道光八年,綿忻因病去世,年僅24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