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新冠病毒或已突變!中國學者研究稱,已演化出傳染力不同的兩亞型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信息中心陸劍、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崔傑等研究發現,新冠病毒近期突變,並演化出L和S兩個亞型,其中L亞型侵略性傳染力更強。

研究者通過對目前為止最大規模的103個新冠病毒全基因組分子進化分析,發現病毒株近期已發生了149個突變點,其中101個屬於L和S兩個亞型。

從佔比上看,L亞型更為普遍達到70%,S亞型佔30%。

研究者認為,根據新型冠狀病毒的演變方式推測,L亞型和S亞型的傳播能力、致病嚴重程度或許存在較大區別。

兩個亞型的區別在於病毒RNA基因組的第28144位點,L亞型是T鹼基(對應亮氨酸,Leu),S亞型是C鹼基(對應絲氨酸,Ser)。其中S型新冠病毒與蝙蝠來源的冠狀病毒在進化樹上更接近,即相對更古老。

L亞型在武漢爆發的早期階段更為普遍,而L亞型的發生頻率在2020年1月初後有所下降。

研究者認為,人為干預可能對L亞型施加了更大的選擇性壓力,如果無干預,L亞型可能更具侵略性和擴散得更快速。

由於選擇壓力相對較弱,在進化上較老且攻擊性較小的S型可能在相對頻率上有所增加。

這些發現意味著,目前迫切需要結合基因組數據、流行病學數據和2019年冠狀病毒病患者臨床症狀圖表記錄,進行進一步的全面研究。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這103個樣本顯示,大部分患者只感染了L亞型或S亞型中的一個。但其中一位近期有過武漢旅行史的美國患者分離出的病毒株,顯示其可能同時感染了L型和S型新冠病毒。

不過,研究者表示目前還無法排除新突變型的可能性。

這篇題目為“關於SARS-CoV-2的起源和持續進化(On the origin and continuing evolution of SARS-CoV-2)”研究發表於3月3日發表於中國科學院主辦的《國家科學評論》。

歡迎購買《中國循環雜誌》指南增刊和《GAP-CCBC精彩病例薈萃2019》!

《中國循環雜誌》指南專刊,邀請來自國內各相關領域的資深專家,對過去一年近 30 個重要指南進行了詳盡解讀,願能為廣大心血管醫生帶來新知識、新理念、新思維。點擊查看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