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4 在开封为大明建一座新都城

前言

朱标,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嫡长子,一代贤后马皇后长子,出生在元末,并与大明开国的洪武元年受封为太子,亡与洪武二十五年,享年三十八岁。

朱标的早亡对很多喜欢明史的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很多人也因此畅想着如果历史上的朱标没死大明会发生什么。我也是其中一员,可历史已经无从更改,便只能通过一篇虚无缥缈的文章来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遗憾了。

因此,本文的内容是基于假设历史上的朱标没有在洪武二十五年早亡,而是在重病一场后幸运的存活了下来,历史将从洪武二十六年开始,走向另一个方向。

朱标不死,大明北迁都城

朱元璋建都北京后,发现都城在南方并不利于大明对全国的统辖,另一方面朝廷中越来越多的南方官员也让他日益忧虑,因此在执政后期便琢磨着要迁都北上,其中的候选都城有洛阳、长安、北平等,而前往实地考察的便是太子朱标。

第一个选择——长安


在开封为大明建一座新都城

长安古称一角

洪武二十五年,朱标便是奉朱元璋的命令前往陕西考察长安的实况,并作出决断长安是否还能够作为都城。

个人认为,长安在明朝时已经没条件成为都城了。先不说西北荒漠化在明朝时已经很严重了,长安早就不复汉唐时期适宜居住的条件了,另一个不争的事实便是长安处于关中平原,从全国的角度来看其处境过于封闭,而关中平原的农作物产出早已不复古时,根本无法支撑其首都的庞大需求。这个问题在唐朝在安史之乱后期便已经很严峻了,中后期的唐朝皇帝甚至还要为粮食是否能顺利运抵京城而日夜担心,所以朱标考察长安回来后定然不会选中长安作为首都的。

第二个选择——洛阳


在开封为大明建一座新都城

恢弘霸气的洛阳古城门

另一个选择便是洛阳了。洛阳相对于长安来说,其位置更靠东方,虽然也被群山环绕但不至于封闭,从安全方位的角度来看,洛阳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则是洛阳即便作为十三朝古都,成为大明首都绝对也有驾轻就熟的经验,但它自五代十国以后频遭战乱破坏,甚至在宋代也不曾被作为首都,其地位在大明时期已经大不如前了,充其量也跟现在一样只拥有一个古都的名头罢了。而大明统御全国其新都的选择除了要考虑安全问题外,还要考虑经济和生活条件的问题,洛阳也不适合作为新都城。

第三个选择——北平(现北京)


在开封为大明建一座新都城

赫赫有名的午门

最后一个高人气的选择便是北平了,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很多人都会潜意识的认为大明若是要迁都北上的话北京就是最好的选择,其中一个理由便是历史中北京作为大明的首都表现的很好,保佑了明朝近三百年的国运。可这样的想法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现如今北京作为首都这一事实的影响,熟读明史的人都知道北京作为首都对大明来说并不是那么的完美。

在明朝初年北平作为燕王朱棣的封地,是大明抵抗草原政权的前线堡垒,作为首都可以说是非常的危险。朱标不是武将出身更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北平对他来说做一个边疆屏障远远适合作为一个首都,自然不会闲着没事找麻烦将都城选择在北平。

相比于其他朝代,现在中国人高看明朝皇帝一眼的便是明朝皇帝的硬骨气,终明一代,所有皇帝都遵循着一条祖训: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所以就会认为朱标也会坚守这句话而选择北京作为都城,可不要忘记了这句话并不是朱元璋说的,而是朱棣夺位称帝并迁都北京后留下的规矩,对朱标来说完全没有意义。

因此北京也不是作为首都的最好选择。

那作为新首都的选择最好的是哪里呢?

我个人认为最好的选择还是:依托开封,在其原址或附近营建规模更大,防御能力更强的新都城。


在开封为大明建一座新都城

开封府

相比于洛阳,更东边的开封具备更好的经济条件。开封自北宋以来便成为中原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城,其地处广袤平原,陆路水路交通都极为发达;同时东临京杭大运河,南方的赋税和粮食完全可以通过京杭大运河支援首都地区。并且开封地处中原,从统御全国的角度来看也是个非常好的选择。

可能也是因此,朱元璋在建国后便考虑过将开封作为都城候选,甚至一度升格其为陪都,改名北京。

可天下的选择总不是完美的,开封作为都城有一个先天的缺陷,那便是开封地处平原周围是无险可守,一旦有战乱开封能够依靠的屏障的只有自己的城墙,在和平时期还好一旦发生战乱,大军兵临城下,再高的城墙也挡不住敌军的进攻,北宋的灭亡便是摆在大明面前鲜活的例子。除此之外,开封还有一个非常不利的条件影响他成为都城,那便是开封靠近黄河,极易受到黄河泛滥的威胁,这一点恰恰是作为都城最为不利的因素。

在开封为大明建一座新都城

世界独一份的开封城摞城了解一下

要想在此地建都,首先就要在提高自我防御力上下功夫,不只是要防范军队的进攻,更要防范北方黄河洪水的冲击。因此在新都建造之始就要加高整座城市的地基,依照朱元璋气吞天下的超强魄力和大明的强大国力来看,营造出一座前无古人的高耸在平原之上的“天空之城”绝不是难事。

至于有多高呢?现在北京遗留下来的清代北京城城墙遗址其高度在8米左右,新都城便建起5米高的地基,其上再建造高约8米的城墙,总高约13米!


在开封为大明建一座新都城

悬在开封头上的天河—黄河

新都城的地基远高于周围平原,从任何方向进入新都城都要爬坡,而全城除了城门外设有缓坡供人与车马进出外,其余地方均为近乎垂直的砖砌绝壁,这样便可以在极大程度上保证新都城的安全。

作为都城,将安全完全寄托与自身的城墙是极为不妥的,很容易走北宋的后路。因此,大明还将采取一项重要的都城防卫措施:在黄河以北修建一条东起渤海,西抵太行山的新长城。这一条长城横跨现如今的东营、淄博、济南、聊城、邯郸,最终向西接入太行山。

明代新长城就此横亘在中原大地,将华北平原与中原隔离开来,守护新都。


在开封为大明建一座新都城

内长城示意图

明朝修建长城是有先例的,历史上的明朝为了抵御近在咫尺的北方草原民族,建造了赫赫有名的万里长城。所以不用怀疑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魄力,他一旦选定开封附近作为新都地址后,这一条国内长城绝对会高标准完成。

这一条国内长城我们就称之为内长城吧。内长城相比于建在北方边境地区的长城最大的好处便是身处内陆,环境优越适宜驻扎大军。驻扎在内长城的大军再也不是边军,其生活条件要好很多。内长城几乎都是建立在平原之上的,建造难度大大降低,同时其横贯多座城池,可以利用他们本就存在的城墙,降低工程量。

内长城中可选数座大城作为出入南北的关口,以济南为例,济南在明朝便是镇守山东的一座大城,有了内长城济南就可以背靠整座泰山轻松挡住经河北南下的来犯之敌,彻底将山东与河北隔离开来,使得山东成为新都城的东方屏障。除此之外,聊城也将成为一座重要的关口,负责堵住整条内长城上唯一的一个缺口——京杭大运河!

明朝时期根本没能力建造一条跨过京杭大运河的城墙,只能在此处留下一个缺口,也将是整条内长城唯一的一个缺口。

读到这里可能就有人要问了:按照这个建造路线,内长城也将横跨黄河,不应该也留下缺口吗?在这就为大家科普一个小知识点:明代时期黄河河道并不是如今的黄河河道,而是在开封以东的兰考县附近转向东南,最终夺淮入海(如上图)。因此修建内长城是不会遇到黄河的,自然不用留下缺口了。

有了几个大城作为依托,内长城不但不会成为人迹罕至的边塞苦寒之地,而是会形成一条新的人群居住带。无论南北,只要是依靠内长城建立的村落将会受到内长城守军的保护,根本不用担心匪患问题。人有了,经济发展自然会腾飞,依托内长城的存在作为关口的几座大城将会兴起倒卖南北货物的生意,而沟通南北的商户在通过关口时交上的税银也将成为内长城维修的最稳定的财源保障。

有了内长城屹立在北面,新都城的安全性将大大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都城必将重现北宋汴京的辉煌——成为一座屹立在中原大地上,人口超百万的世界大都市!


在开封为大明建一座新都城

与本文无关,纯粹就想放个美女图镇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