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本文又名:

連CAD都不會的領導,

憑什麼對你指手畫腳?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這大概是廣大建築屍們對建築設計最大的誤會了——

以為掌握了最新的軟件,

就掌握了最新的設計方法。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扎哈火了,你就跑去學rhino+GH建模;

BIG火了,你又學會了rhino+ai畫分析圖;

妹島火了,你發現這模型su就能建,於是趕緊學會了妹島小人來壓壓驚;

最近又說BIM才是行業未來,麻利兒的裝上revit就不怕被淘汰了。


然後呢?

就沒有然後了。


你的課程設計依然在及格線邊緣徘徊;

你依然四處碰壁,拿不到心儀公司的offer;

你依然每月吃土,拿著幾千的工資熬夜畫圖;

你依然心中mmp,臉上笑嘻嘻的面對著領導或老師的絮絮叨叨;依然在改了n輪的方案被甲方斃了的時候大氣都不敢喘一下……


歲月依然,你依然。


醒醒吧,孩子!

你會的只是軟件操作,不是建築設計!

再NB的軟件也只是個工具,否則效果圖公司裡豈不全是建築大師?

當然,我沒有任何否認軟件技術的發展為設計工作所帶來的方便快捷的意思,我只是想讓你明白,問題不是出在了軟件,更不是建築本身的鍋,

問題的關鍵是——

你!

你要時刻牢記:

無論你使用什麼軟件,你要解決的都是

建築問題!

建築問題!

建築問題!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而不是那些磨死你的軟件問題或是操作問題。

如果你還不覺醒,那我就要請出建築界最著名的電腦白痴——

弗蘭克·蓋裡先生


蓋裡先生不會電腦這事兒也不是什麼秘密,但是很少有人追問不會電腦的蓋裡是怎麼做方案的。你想當然的就認為,大師隨手畫畫草圖,自然有技術團隊給他兜底。

就像這樣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而草圖誰都會畫,所以你成為不了蓋裡的原因只是因為你沒有這麼NB的技術團隊。

對此,只想給你一個大寫加粗的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人家蓋裡只是不會電腦,可是人家還有一千種方法把草圖變成方案;

而你,是隻會電腦。

好了,不說你了。

我們還是來看看不會電腦的蓋裡怎麼做方案吧。

就以上面那個草圖——

巴黎路易威登基金會藝術中心來說明吧。

這個建築長這樣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模型長這樣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是的,

不會電腦的蓋裡先生就是通過最原始的手工模型來做方案的。


第一階段

解讀任務書——方盒子模型


最初的模型是一個規規矩矩的方盒子,蓋里根據甲方需求把垂直交通和一些重要的功能塊擺進去,探究場地裡的建築到底有多少種可能性,如要建幾層、做多大的公共空、安插多少個交通核等等。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解讀任務書階段,方案中有些剛性的東西會被大體敲定,如垂直交通的分佈,大空間的位置關係等。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但是公平的說,由於這個階段不確定性非常大,有大量的重複性工作,顯然電腦建模會更快、更精確些。BIG就很擅長把需要的功能量化成體量,碼在場地中看到底會佔據多少空間以此來確定方案的走向。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第二階段體塊推敲——空間模型


規規矩矩的方盒子當然不能滿足蓋裡大爺放飛自我的心理需求,這個模型用實心木頭充當體塊,通過對之前的方盒子進行拓撲變形,在滿足功能的基礎上探究更多空間上的可能性。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接下蓋裡來改用pvc發泡板搭建模型。這樣做的好處是引入牆和樓板的概念,每個體塊都是圍合而成的,便於深入推敲空間。

現在終於有點蓋裡的味道了。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我們繼續把蓋裡和BIG進行對比,體塊階段設計師會用su對建築的空間效果進行深入推敲。這裡推一推,那裡扭一扭,一個簡單的模型瞬間就變得豐富了。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然而用電腦推敲體塊的優點是精確,但缺點就是過於精確了,方案很容易變得呆板、缺少樂趣。

我們在以前的文章裡也講過,big通過電腦反覆推敲產生的那個"完美"形體會不斷重複使用也是這個原因。相比之下,手工模型雖然容易出現誤差,但是感覺更直觀,更容易從微小的誤差中尋找設計靈感。

這時,用手工模型推敲方案的優勢就漸漸顯現出來了。


第三階段立面設計——表皮模型


在功能和空間設計的同時,蓋裡幾乎為每個體塊模型都設計了外殼,說明他排功能時對建築的立面是有思考的。這幾個模型以透明塑料片作為表皮,直接用熱熔膠粘接起來。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對於電腦模型來說,立面越複雜,建模時間越長。

相信每個用過SU或Rhino的設計師都明白,其實你凹一個複雜的造型時,90%的時間都花在了封面上,根本沒心情考慮造型有木有!

也就是我說的,你費盡心思解決的其實都是軟件問題,而根本不是建築問題!

所以,在你的方案裡,建模能力成為了用不用曲面的決定性因素,而不是對於建築本身的思考。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然而模型達人蓋裡早已看穿了一切,只要用對了工具,各種奇奇怪怪的造型隨便凹。根本不需要跪求軟件大神要插件,一把美工刀,一支熱熔槍分分鐘搞定。

(PS:某寶蓋裡大爺專用工具包已上線。)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在經歷了無數個辣眼的方案後,這個斜插方塊+曲面外殼的模型脫穎而出。

(注意到了嗎?玻璃龍骨的出現說明蓋裡對其連接方式已有初步設想)。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這個詭異的造型是如何確定的我暫且按下不表,先來看看蓋裡接下來又做了什麼模型。


第四階段平面階段——功能模型


想清楚空間結構和外形後,蓋裡開始落實功能。

功能模型1.0

平面直接粘在模型上,說明此階段建築功能已經填了進去,並且對相關規範有所思考。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功能模型2.0

推拉平面,使牆體圍合成空間,驗證空間效果是否符合預期。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功能模型3.0

繼續放大模型,真實比例的人物、植物、裝置藝術等都被置入其中,以推敲空間細節,同時一些經典的使用場景得以構建。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功能模型4.0

巨大的1/20模型。每個房間的開洞、展品佈置、音樂廳座位、鋼琴擺放甚至室內海報都有詳細表達。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用大比例模型思考最重要的入口和下沉音樂廳空間,並建出了部分幕牆。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雖然建築平面非常奔放,但是如果甲方見到如此有誠意的模型,一定會被說服的。哪個空間不好用,哪面牆有碰撞都看得一清二楚,隨時可以修改。

那麼,問題來了。

為啥排平面也要實體建模呢?

因為蓋裡大爺實在啊。

有件事每個建築師大概都幹過,比如方案做大了scale一下,外殼做矮了scale一下。縮放至95%甲方爸爸應該看不出來吧,反正是初步方案,哈哈哈哈!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然而,

前期方案縮放爽,施工圖時火葬場。


特別是對於蓋裡的這種極其複雜的方案,如果前期一些問題不用實體模型的方式集中體現出來,後期問題就會不斷積累迭代最終導致方案失敗,無法實現。

這也就是為什麼蓋裡瞎畫個草圖就能成為名建築,而你瞎畫的草圖就只能——瞎!


第五階段

方案優化——優化模型

造型優化:

在做這個模型時,外殼的造型基本已經確定了。蓋裡用木頭做框架,鋼架做龍骨把曲線玻璃覆包裹在建築外部,對建築進行了重塑。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不過這仍不是最終的造型,據說由於擔心甲方不能接受高昂的預算,將巨大的玻璃風帆的數量從14個減少到了12個。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獨立於建築本體之外的半透明玻璃表皮。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力學優化:

3d打印的模型裡面殘留了好多小黑點和金屬線,據說是做風阻試驗時留下的感應點。可見蓋裡在幾何優化表皮時也是打通了多專業的配合,而不是主觀隨意創造。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流體力學是門非常複雜的學科,即使的先進的戰鬥機也必須經過風洞實驗來測試性能,軟件模擬總是不準的。蓋裡使用的玻璃幕牆非常巨大,又沒有封口,為了確保其有足夠的強度抵抗大風,實物模型測試是必須的。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第六階段

施工圖階段——節點模型

蓋裡用大比例模型對玻璃表皮的固定方式進行了推敲。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花瓣狀的玻璃殼,由一片片的弧形玻璃幕牆組成,每一片幕牆又都被網格細分成便於工廠加工的矩形玻璃。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玻璃與龍骨的具體交接方式,也用實物模型表達出來。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建築本體異形外牆的內部,其實是由龍骨結構支撐的,方便施工定位。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前期建模時往往會忽視一些構件交接的問題,反正電子模型也不受力。但是手工建模就不一樣了,受力不合理的節點會瞬間原形畢露。在施工圖階段,對一些不常見的、特殊的節點用實物模型進行推敲,是非常非常有必要的。

第七階段

效果圖階段——效果模型

以上設計全部完成後,轉化為模型成果,這樣的方案還需要效果圖來說服甲方麼?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設計最初的構思和經典場景都在最終模型中得到了很好的還原。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用效果圖騙甲方的套路相信每個建築師都會。

把玻璃P亮、把水P大、把視點放低,任何方案瞬間都能變得高大上。

某方案效果圖與實際照片對比: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說好的風吹麥浪呢?怎麼就變成涼蓆了呢?

蓋裡的效果模型實際照片對比: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最後這個造型是怎麼來的?

解之前留下的扣。

其實,大師做模型前是有手稿的: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這種潦草程度,大概只有設計師本人能看懂吧。

不過我們仍然可以從中找到些蛛絲馬跡。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可見蓋裡在設計之初就對方案有整體構想,從一團亂麻中尋找合適的秩序,最終通過實物模型來落實。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另外,蓋裡提到過19世紀巴黎的玻璃花房是這個建築的靈感來源之一,他希望對這一經典空間進行重現。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並且,獨立的玻璃罩子意外帶來了兩個好處:

①玻璃風帆包裹住建築,形成難以界定為室內還是室外的曖昧空間。

②在複雜建築(鋼木結構對視線的限制+玻璃反射加載的虛像+陽光留下的影子和光斑)中看自然風景的獨特感受。

最後的最後為啥非要做模型?

既然蓋裡背後那個傳說的NB技術團隊為這個方案建造了全套BIM模型,那為啥還要執著於手工模型呢?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這裡只講一點:

通常來說,手工模型能做出來的曲面,實際加工時往往難度不會太大。

當表皮材料為金屬或玻璃這種可以彎曲但是不能拉伸的材料時,如果電腦建模的曲面比較怪異,超出了材料的特性,就會給施工帶來麻煩。雖然這種問題可以通過曲面優化進行解決,但還是會讓設計師躡手躡腳,始終沒有用手捏來得直觀。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如果手工模型裡出現的曲面,都是能用板材直接彎曲而成的,說明其沒有發生拉伸或壓縮,加工難度不大。這樣不但降低了施工難度,還保證了曲面的完整性。因此,蓋裡模型中光滑的亞克力板與建成建築的玻璃板,相似度才那麼高。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有的建築表皮曲面過於複雜,只能被優化成小三角形或四邊形進行施工,效果自然沒有蓋裡的作品完整光滑。這樣的施工質量怎麼彰顯甲方爸爸路易斯威登奢華典雅的逼格呢?

醒醒吧,你會的只是軟件根本不是設計

所有軟件的工作大概都是隱藏背後繁複的計算而呈現出最直觀的結果。

而建築師的工作卻是協調解決背後繁複的矛盾而呈現出最適合的結果。

人工智能簡化的只是人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而不是問題本身。

作為建築師,我們應該通過軟件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因為軟件掩飾了問題。


記住

你是建築師

你要解決的永遠只有建築問題。




非標準建築工作室

id:non-standardstudi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