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皇太極死後,八旗的勢力如何?

男神小嶽嶽


皇太極經過政治權謀與武力奪取,死亡之時八旗勢力是這樣分佈的。

1、皇太極本系的兩黃旗,豪格正藍旗,合計117牛錄,是八旗第一大勢力,平均每旗39牛錄。此三旗為皇太極時期上三旗,裝備好,戰鬥力強 地位高。

2、多爾袞三兄弟擁兩白旗合計98牛錄,平均每旗49牛錄。由於兩白旗是原努爾哈赤兩黃旗改旗色而來,普遍團結,戰鬥力極強。

3、代善兩紅旗,濟爾哈朗鑲藍旗,合計96牛錄,大體中立但普遍偏向皇太極,平均每旗32牛錄。由於三旗屬別支,戰鬥力與裝備訓練都遠不及前兩大勢力,所以只能調和。

此外,代善勢力中也有很多的分歧,兒子碩託與孫子阿達禮就始終支持多爾袞,後面在已經確定福臨為皇帝之後還企圖政變殺福臨,代善發現後親自處決了兒孫,徹底斷絕多爾袞登位的可能。

為何得到較多支持的豪格沒有成功?

一、豪格並未得到全力支持

想必應該清楚支持豪格與支持皇子的區別。

對兩黃旗來說,豪格有自己的正藍旗,當繼承人後必定造成兩黃旗利益損失。所以兩黃旗只是在反對多爾袞的局面下支持豪格。

二、豪格政治能力欠缺

在被推舉大會上,多鐸第一個出面虛假支持豪格,豪格毫無準備,急忙說自己德小福薄。

就這一句脫口而出的謙詞,令多鐸抓住把柄轉移話題,公開推薦代善。

代善哪敢於在兩大勢力之間當傀儡?

三、代善濟爾哈朗反多爾袞的原因

濟爾哈朗非常忠於皇太極,因為鑲藍旗以前是哥哥阿敏的,皇太極處置阿敏後授鑲藍旗給濟爾哈朗。

代善反對多爾袞,原因在於其母阿巴亥。

努爾哈赤當年公開宣佈,將來自己死後,大妃及幼子歸代善撫養。這幾乎可以算是託孤或者默認代善為繼承人。

結果,反代善勢力立即發動努爾哈赤的小妾公開告發阿巴亥,德因澤是努爾哈赤最年輕的小妾,一共告發阿巴亥有三罪:1、私下贈送酒肉給代善(意圖結交今後的男人),代善心安理得地吃了(皇太極卻沒有吃)。2、阿巴亥與代善眉目傳情。3、阿巴亥私藏公共財物在兒子阿濟格家。

就此,代善唯一得到繼承人的機會失去了。而阿巴亥僅被驅逐一年多,就被努爾哈赤招回繼續做大妃,三個兒子依舊得到寵愛。

所以代善非常痛恨阿巴亥。努爾哈赤死後,代善與其他三大貝勒合作逼迫阿巴亥殉葬,推舉皇太極為大汗。

也因此,代善絕不可能支持多爾袞的。殺母之仇,多爾袞會不報嗎?

四、妥協結果

兩黃兩白對峙(已經沒豪格啥事),內訌即將爆發,誰也不讓誰。

濟爾哈朗出面勸和,建議多爾袞與豪格都不能當繼承人,選皇太極幼子。

對此,多爾袞立即表示贊同。並建議選福臨做繼承人,自己與濟爾哈朗輔政。

這個建議,符合滿清大多數人意見,損失的只有豪格與福臨弟弟博穆博果爾。

兩黃旗確保皇帝親兵地位,兩白旗鑲藍旗獲得了攝政王,皇太極正妻哲哲與孝莊布木布泰的利益最大化。代善沒有損失。




四川達州


皇太極在清朝歷史發展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但是這個人卻不怎麼長命,在他最心愛的女人海蘭珠去世之後的一天夜裡突然暴斃而亡。

由於皇太極死的太過於突然,之前也沒有留下任何的遺囑,所以在他去世後有關於是誰人繼承皇位的問題在皇宮爭奪之中曾發生過很大的爭執。

王位之爭的同時也反映出來的一個問題,其實皇位之爭也就是八旗勢力之爭,尤其是兩白旗和兩藍旗爭的最為激烈,甚至一度差一點內戰。

那麼在皇太極死了之後,八旗勢力都發生了哪些的變化呢?

皇太極在生前為了與明朝分庭抗禮,便在盛京稱帝建立了清朝,算是有了一個國家的體制和制度。

皇太極登基稱帝之後,對八旗軍軍進行了重新的劃分,當時為了效仿漢制以黃為尊,皇太極便將自己直接統領了兩白旗,改為了兩黃旗。原本的兩黃旗改成了兩白旗。

由於之前這兩黃旗是努爾哈赤直接統領的,所以更改之後的兩白旗就成了八旗中最強悍的兩旗。

調度後的兩白旗仍然由多爾袞兄弟掌控。

而兩藍旗的掌控者則分別成為了皇太極的長子,以及鄭親王濟爾哈朗,這兩個人都是屬於皇太極的忠誠支持者。

唯獨在編外的,也就有兩紅旗,兩紅旗的統治者為禮親王代善以及其子碩拖。由於兩紅旗一直保持在中立的地位,所以皇太極就沒有調整紅旗的統領人員。

在皇太極去世之後出現了皇位之爭。

兩黃旗支持皇太極的孩子繼承皇位的,兩藍旗是支持豪格的,兩白旗則是支持多爾袞,兩紅旗保持了中立。

因為有兩黃旗在,多爾袞是當不了皇上的,後來多爾袞也就換了一個套路讓順治當了皇帝,兩黃旗對此並沒有表示過多的反對,由於當時與大明戰事比較緊張,所以豪格也沒有作出反對,皇位繼承之事算是搞定了。

雖然說順治當了皇帝,但是真正掌權者卻是攝政王多爾袞。

多爾袞肯定不敢收拾兩黃旗,但是他想削弱反對自己的藍旗勢力。他先將藍旗的統治者豪格給害死,並且將其正藍旗納到自己的麾下。

為了避免兩藍旗的舊部發生反叛,他將正藍旗和自己旗下的正白旗進行混合之後重新組合劃分,並且將其組成新的正白旗和鑲白旗,由多爾袞自己直接統領。

之前多爾袞所統領的鑲白旗則服裝一換變成了正藍旗,鑲藍旗並沒有做出調整,不過對於多少個人來說,根本沒有威脅了。

多爾袞經過這樣一番倒騰之後,消除了自己的反對力量,畢竟當初自己和豪格爭奪皇位的時候,兩藍旗是堅決支持豪格的。

因此對於多爾袞來說,就算豪格去世兩藍旗也是一種威脅的存在。

通過如此分配調試之後,兩藍旗相當於被瓜分改編,原本正藍旗的兵馬現在混合到了屬於自己的白旗陣營之下,之前自己所統治的鑲白旗則直接改成了正藍旗,如此一來多爾袞自然就沒有了什麼後顧之憂。

由於在多爾袞和豪格相爭的時候兩紅旗保持在中立的地位,所以多爾袞掌權之後兩紅旗之前的將領還有統治者並沒有改變過多,仍然是之前的原班人馬。

按照皇太極所立下的規矩,兩黃旗自然名也要歸屬順治名下,但是實際的指控權也是在多爾袞這邊。

雖然多爾袞從名義上不可以直接調動兩黃旗,但是也可以利用順治的名義使用兩黃旗。

等到順治帝掌權之後通過一定的手段奪取了正白旗和正黃旗統治權,掌控了多爾袞生前的兩白旗,由於兩黃旗本來都歸於順治帝所有,所以相當於順治帝掌握了當時絕對的力量,也就是兩黃旗以及兩白旗。


夏目歷史君


努爾哈赤在去世之前,將自己親統的兩黃旗按照女真人的舊俗,分給了自己最鍾愛的三個小兒子: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三個兒子各分十五個佐領。同時,努爾哈赤還明確表示自己去世後,將由阿濟格擔任鑲黃旗旗主,多鐸擔任正黃旗旗主;至於多爾袞,將會另賜一旗給他。由於經過此次分配後,正黃旗被全部分給多鐸和阿濟格了,鑲黃旗成了努爾哈赤唯一親自統領的旗,所以鑲黃旗在這之後也被稱為頭旗,並且在此後一直被稱為八旗之首。

而當時,皇太極和他的長子豪格則分別統率兩白旗。後來皇太極繼位,他提出要兩黃旗和兩白旗進行互換,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沒有提出異議,於是這次換旗順利完成。


皇太極提出兩黃和兩白旗互換如此順利,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是皇太極是君主,而阿濟格、多爾袞、多鐸當時的年紀都不大,再加上他們的母親大妃阿巴亥被逼殉葬,暫時還沒有和皇太極對抗的能力和勇氣;

二是後金已受到漢文化的影響,黃色是君主的御用服色,只有君主或者是君主賞賜後才能使用,阿濟格三兄弟是臣子,並沒有資格使用黃色。在制度上,多爾袞三兄弟沒有反對皇太極的理由;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此次換旗只是交換旗幟和服色,也就是換旗不換人,各旗所屬人眾仍歸各旗主所有。這才是阿濟格三兄弟能夠對換旗沒有太大異議的真正原因。

於是這次換旗之後,皇太極也就變成了兩黃旗的勢旗主。而多爾袞三兄弟,則變成了兩白旗的旗主。雙方都是兩旗人馬,兩撥人的實力勢均力敵,皇太極不佔什麼優勢。這對於皇太極這個君主來說是不能接受的。

於是之後,皇太極便利用自己後金大汗的身份優勢,通過對兩紅和兩藍旗進行排擠打擊,一步步的建立了自己的權威。

首先是永平之戰後,阿敏(努爾哈赤同母弟舒爾哈齊的次子)逃回關外,皇太極藉此機會整肅阿敏。他召集眾大臣及貝勒議其棄守永平和圖謀自立等十六項大罪。最後處理結果是:削去阿敏的旗主之位,並將其圈禁在家。其所屬鑲藍旗則賞給跟皇太極穿一條褲子的堂弟濟爾哈朗。

緊接著,莽古爾泰(努爾哈赤第五子)由於在大淩河戰役犯下御前漏刃的大罪,受到降爵和罰銀的處罰。不久後,莽爾古泰抑鬱成疾,因病去世。三年後,莽古爾泰的旗下奴僕告其發欲圖謀反,皇太極乘機奪去了他的正藍旗旗主之位,他的子孫也跟著一起受牽連,被降為紅帶子。


由於正藍旗此時沒有了旗主,於是皇太極將自己和豪格統轄的兩黃旗和無主的正藍旗的人員全部打散混編,重新劃分為三個旗,分別授予正黃旗、鑲黃旗和正藍旗的旗幟。皇太極親自統轄兩黃旗,將新編的正藍旗授予豪格,這樣後金國大汗一系實際控制了八旗中的三旗,上三旗的雛形由此誕生了。

同時,濟爾哈朗控制的鑲藍旗和兩紅旗也都是皇太極的附庸。因此,皇太極當時的勢力其實是六旗,對多爾袞三兄弟控制的兩白旗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如不出意外,皇太極最終也會吞併兩白旗,完成八旗的整合。

但是在1643年,已經初步完成了絕對權威的皇太極卻突然病死。他這一死,就導致了後來一連串的連鎖事件發生。

由於清皇太極暴斃之前沒有留遺言,沒有指定繼承人。而大清也沒有繼承製度。也就是大清皇帝到底誰來繼位,不看繼承關係,而是完全就是看誰拳頭最硬。

那麼,當時誰的拳頭最硬呢?一個是皇太極的十四弟多爾袞,另一個則是皇太極的大兒子豪格。他們背後都有自己的支持者。但是皇位只有一個,爭皇位的人有兩個,兩人背後都有若干支持者,如果搞不好,兩撥人火併起來,清朝估計就完蛋了。

於是,所有的王公貝勒聚集在一起,大家一起開會,決定用和平的辦法解決這個繼承者的問題。


當時,主要的與會人員有以下幾位:

正藍旗旗主——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皇位爭奪者。

鑲藍旗旗主——鄭親王濟爾哈朗,他是皇太極的堂兄弟,豪格的支持者。

正紅旗旗主——禮親王代善,他是努爾哈赤的二兒子,著名的老好人,誰都不支持,但是也不反對。

鑲紅旗旗主——代善兒子碩拖,他的政治主張與代善一樣。但是後來又反悔,改為明確支持多爾袞。

英郡王阿濟格——老十二,多爾袞親哥。

睿親王多爾袞——老十四,皇位爭奪者。

豫親王多鐸——老十五,多爾袞親弟弟。

這三兄弟掌控兩白旗,且政治傾向一樣,都是堅定的支持多爾袞。

這個時候,豪格有兩藍旗支持,多爾袞有兩白旗的支持,兩紅旗打醬油,保持中立。明面上看,兩邊的勢力是持平的。於是,這個時候兩黃旗的態度就很重要了。


那麼,兩黃旗支持誰呢?支持豪格和多爾袞的人都有。有一些大臣支持多爾袞,但是像索尼和鰲拜這些武將支持豪格。

當時身為鑲黃旗護軍統領的鰲拜和索尼沒有牆頭草兩邊倒,他們堅決站在豪格一邊。因為如果讓多爾袞當了皇帝,兩黃旗和皇太極一脈子孫的利益必然受損。兩黃旗的其他大臣,如索尼、鰲拜、譚泰等八人會集於豪格府邸,兩派人“共立盟誓,願死生一處”,密謀擁立肅親王豪格為帝。誓要與睿親王多爾袞爭個高低。

到了正式議事那天清晨,兩黃旗大臣再次盟誓於大清門,堅決擁立皇太極之子繼位,不讓多爾袞得逞。而且鰲拜和索尼等人還密令兩黃旗精銳護軍全副武裝環衛崇政殿,作好了跟多爾袞火併的準備。

於是,當會議之中爭論不休時,鰲拜和索尼等效忠於皇太極的兩黃旗將領紛紛離座,按劍而前,齊聲說道:“我們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飯,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的兒子,我們寧可從死先帝於地下!”

實際上,兩黃旗是想以武力威脅多爾袞不得覬覦帝位。在這種咄咄逼人的形勢下,多爾袞不得不做出讓步,提出擁立皇太極的第九子,當時只有六歲的福臨繼位,由自己和鄭親王濟爾哈朗一同輔政。這一折中方案最終為雙方所接受。

於是福臨即位,改明年為順治元年。

這裡插一句,豪格當時不同意,但是豪格因為後宮不支持他(皇太極后妃),因此賭氣沒有參加後面的會議。多爾袞抓住豪格不在的大好機會,直接定了福臨為帝。


順治帝繼位之後,由於兩黃旗的態度是支持皇太極的兒子登基即可,豪格和順治都是皇太極的兒子。兩黃旗支持誰都可以,於是索尼和鰲拜等人便不再支持豪格,而是改而支持順治。

但是由於順治只有六歲,大清的一切大事完全由多爾袞做主。多爾袞仗著自己是攝政王的身份大肆打壓兩黃旗的部眾。像索尼和鰲拜這樣曾經對多爾袞動過刀子的人,被多爾袞整得很慘。另外還有鑲紅旗旗主碩拖,他因為支持多爾袞稱帝,密謀推翻順治,被人檢舉揭發,在多爾袞的默準下,被處死。

然後是兩藍旗,豪格和濟爾哈朗也被多爾袞整得死去活來。其中豪格被整死,濟爾哈朗先是被多爾袞以建築府第逾制,擅自使用銅獅、銅龜、銅鶴為由被罰銀二千,罷免輔政職務。接著又因貝子屯齊、尚善、屯齊喀等誣告他,說當初皇太極駕崩時,濟爾哈朗故意不舉發兩黃旗大臣謀立豪格,以及扈從入關,擅自令兩藍旗越序立營前行。被多爾袞議罪當死,遂興大獄,降為多羅郡王。

事後多爾袞雖然沒像弄死豪格一樣弄死濟爾哈朗,但濟爾哈朗也因為勢力大挫,不再對多爾袞構成威脅了。

其後,濟爾哈朗避多爾袞的鋒芒,一直到多爾袞死後,他才再次出山,拉攏其它實力派聯名追論多爾袞的罪狀,最終清算了多爾袞一派。

總的來說,皇太極死後,兩黃旗和兩藍旗是明確支持豪格繼位的。但是,兩藍旗支持豪格是因為豪格是他們的主子,而兩黃旗支持豪格是因為豪格是皇太極的兒子。當多爾袞扶持福臨登基後,由於福臨也是皇太極的兒子,於是兩黃旗便轉而支持順治。兩黃和兩藍旗的聯盟便被多爾袞給拆散。



至於兩白旗,這是多爾袞的勢力。皇太極活著的時候就支持多爾袞。而兩紅旗一直都在打醬油,誰說話聲音響就支持誰。

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爭奪皇位時,豪格得不到後宮對他的支持。因為豪格不是後宮五妃所出,而孝端皇后的意見,兩黃旗的將領也要買帳。於是才在選舉的關鍵時刻,老滑頭代善和小滑頭濟爾哈朗始終不敢投豪格的票。豪格原指望兩人推舉他,可等來等去也等不到,後來負氣離開,被多爾袞抓住了這個大好時機。


Mer86


八旗始於1584年,成於1615年。

八旗最初是來自於1584年努爾哈赤在建州起兵後所創的以黑旗為軍旗的“黑旗軍”,後在他統一建州三衛後,並又在黑旗軍的基礎上建立了另外一支以紅旗為軍旗“紅旗軍”,並有努爾哈赤親自率領,而黑旗軍則交有其弟舒爾哈齊指揮統領。後在1601年,因努爾哈赤的勢力極具擴張,遂又將黑旗軍和紅旗軍改編為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和正藍旗四旗。

1615年努爾哈赤幾乎統一了整個女真部落,而手下的軍隊也達到了四五萬人,同時此時的四旗權利也過於集中,為了防止這些旗主影響到努爾哈赤的統治,隨即他又將這四旗改編成八旗,即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鑲藍旗、正紅旗和鑲紅旗。自此八旗遂稱定製,終清一朝都未有改變。

而此時這八旗除了正黃旗和鑲黃旗是努爾哈赤親自擔任旗主外,剩下的六旗旗主分別是正紅旗主和鑲紅旗主代善、正白旗主皇太極、鑲白旗主杜度、正藍旗主莽古爾泰及鑲藍旗主阿敏。

皇太極時期的八旗。

1626年努爾哈赤因病逝世,由其第八子皇太極繼承其後金汗位。而皇太極繼承汗位後,為了鞏固自身的權利,他並藉口將多鐸的正黃旗改色為正白旗,而將原屬於自己統領的正白旗改為正黃旗。後又將阿濟格統領的鑲黃旗改色為鑲白旗,並藉口又奪走了杜度的鑲白旗旗主一職,改有其子豪格擔任,並改色為鑲黃旗,就在這樣的操作下,皇太極得以順利的掌控了正黃旗和鑲黃旗兩旗,成為名正言順的大金大汗。而後不久因正白旗和鑲白旗實力過大,再加上阿濟格又是一位功勞甚高的大將,隨即皇太極找了一個藉口將阿濟格的鑲白旗給了當時僅有14歲的多爾袞。

1628年,因多爾袞征討蒙古有功,隨即皇太極將他與多鐸的旗主對調,多爾袞成為正白旗旗主,而多鐸則成為鑲白旗主。

1630年,原鑲藍旗主阿敏因在與明朝名將孫承宗的對抗下不戰而逃,被皇太極囚禁。其鑲藍旗也交有皇太極的弟弟濟爾哈朗統帥。

1635年,原正藍旗主莽古爾泰死後被人揭發有謀反之嫌,其子繼承的正藍旗被皇太極藉口收回。后皇太極將正藍旗與自己的正黃旗混編重組,成為全新的正黃旗和鑲黃旗,而豪格統帥的鑲黃旗,被再次改色為正藍旗,並獲得了原正藍旗旗下的5個牛錄,大概1500位滿洲士卒。

1638年,原鑲紅旗旗主嶽託去世,由其長子羅洛渾繼承鑲紅旗旗主。

而之後皇太極時期的滿洲八旗基本已成定製,除了皇太極親自擔任正黃旗和鑲黃旗兩旗旗主,剩下的六旗旗主分別是正白旗旗主多爾袞、鑲白旗旗主多鐸、正藍旗旗主豪格、鑲藍旗旗主濟爾哈朗、正紅旗旗主代善和鑲紅旗旗主羅洛渾。

皇太極死後的八旗。

1643年皇太極突然駕崩後,由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登基為大清皇帝。剛開始登基的順治帝並不實權,大清的朝政大權都掌控在多爾袞的手中。1648年,原正藍旗旗主豪格被多爾袞陷害而死,正藍旗也被多爾袞所得,後他將正藍旗與自己的正白旗混編重組,組建成了全新的正白旗和鑲白旗,並有多爾袞親自掌控這兩旗,而原鑲白旗則改色為正藍旗,原鑲白旗旗主多鐸就變成了正藍旗旗主。

1646年原鑲紅旗旗主羅洛渾去世,由皇太極第五子繼承鑲紅旗旗主。

1648年原正紅旗旗主代善去世,由其第七子滿達海繼承為正紅旗旗主。

1649年原正藍旗旗主多鐸去世,由其第二子多尼繼承為正藍旗旗主。

1650年多爾袞去世後,正白旗和鑲白旗就被其養子多爾博所統領。但是順治帝親政之後,多爾博被勒令認祖歸宗,於是正白旗和鑲白旗就成無主之旗,而順治就趁機掌控了正白旗,另一個鑲白旗則還給了豪格的長子齊正額,自此順治帝成為了正黃旗、鑲黃旗和正白旗三旗的旗主。



1652年原正紅旗旗主滿達海去世,由代善的孫子勒克德渾為正紅旗旗主。

1661年原正藍旗旗主多尼去世,由多鐸第五子多爾博繼承正藍旗旗主。

而自順治帝以後清朝的八旗已基本固定化,八旗中的正黃旗、鑲黃旗和正白旗三旗有皇帝親自掌控,稱“上三旗”,其餘的五旗則有清朝的宗室王公掌控,稱“下五旗”。之後上三旗主要就是負責皇帝的安全是為親兵,擔任皇宮的警衛任務,而下五旗則駐守京師及各地,負責拱衛整個大清江山的安全。


澳古說歷史


當時,皇太極活著的時候,就一直在削弱八旗旗主的權力,加強中央集權,只不過不是很徹底!他的離世也太突然了。當時的勢力是兩黃旗,正藍旗基本都是效忠於他和他的兒子們,兩白旗是在多爾袞,多鐸,阿濟格手裡,兩公旗在代善家族手裡,而鑲藍旗是在舒爾哈齊後人濟爾哈朗手裡掌握著。而八旗中各有高級大臣支持的皇位繼承人不一樣。


花花世界獨樹一幟


滿洲八旗軍是清朝初年的精銳軍事力量,跟隨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南征北戰,奠定了清朝開國的根基。不過,由於滿洲貴族內部的權利鬥爭,八旗的旗主也時常更換。清太宗皇太極(愛新覺羅·黃太極)活著的時候,根據八旗的尊卑地位,八旗排列順序依次為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正藍旗,鑲白旗,正紅旗,鑲紅旗,鑲藍旗。今天,筆者就給大家捋一捋清朝初年的八旗勢力劃分。



皇太極時代的八旗勢力


公元1626年,一代梟雄努爾哈赤攻擊寧遠城失敗,不久後在盛京去世。在諸子爭鬥中,睿智的皇太極最終取得繼承權,成為後金汗國(清朝的前身)的實際領導者。皇太極繼承了努爾哈赤的位置後,掌正黃、鑲黃兩旗騎兵(白旗易黃事件);皇太極的哥哥代善統領正紅、鑲紅兩旗騎兵;多爾袞、多鐸、阿濟格三人(皇太極的三個異母兄弟)掌握正白、鑲白兩旗的騎兵;皇太極的長子豪格掌握正藍旗的騎兵;皇太極的堂弟濟爾哈朗統領鑲藍旗的騎兵。




皇太極去世後的八旗勢力

1643年,也就是清朝入關的前一年,戎馬一生的皇太極病逝,年僅51歲。皇太極死後,滿洲貴族中戰功最顯赫的睿親王多爾袞用政治手段排擠政敵,更換了八旗旗主。清朝統治者順治皇帝掌握正黃、鑲黃兩旗不變;多爾袞自己掌握正白、鑲白兩旗,還奪走了代善的正紅、鑲紅兩旗;肅親王豪格因為和多爾袞是政敵,所以他掌握的正藍旗也被多爾袞剝奪;與多爾袞一派的鄭親王濟爾哈朗也因為和豪格的關係太過於密切,遭到連坐,被剝奪了鑲藍旗的領導權,並降為郡王。



世界人文通史


1601年,努爾哈赤編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正藍旗,開清朝八旗先河。1615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部落,勢力擴張迅速,為了保質保量,努爾哈赤對所屬兵馬重新編排,改四旗為八旗,定製。1643年8月皇太極去世,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因其年幼,實權盡歸多爾袞,八旗實力也得到了重新洗牌。



1648年,多爾袞除去正藍旗豪格,正藍旗收入囊中,而其時正白旗統帥也是多爾袞。多爾袞為了加強自己對兩隻隊伍的控制力,於是將兩旗混合,重新編為正白旗和鑲白旗,同時原來的鑲白旗改為正藍旗。多爾袞死後,順治帝藉機拿下正白旗,於是皇帝得以掌握正黃旗,鑲黃旗和正白旗,也就是傳說中的“上三旗”。鑲白旗重新撥給豪格之子掌握。

鑲紅旗,正紅旗,正藍旗,鑲白旗,鑲藍旗則變為“下五旗”,其實力的傳承和擴張差不多是一脈相承。1654年,皇太極第五子繼承鑲紅旗,1648年,代善第七子繼承正紅旗,1649年,多鐸第二子繼承正藍旗。

此後兩百多年,上三旗因為是皇帝親兵一直負責皇宮的安全任務,成為天子腳下兵。而下五旗則駐守京師並派往各地,拱衛大清江山萬年。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時間的推移,八旗的作戰力量越來越低,最終被淘汰。

我是頭條作者歷史十二郎,每天帶你瞭解不一樣的歷史,希望大家給我點個贊,關注一下,路轉粉,不迷路,謝謝各位啦!


是阿維啊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九月二十一日夜,清太宗皇太極驟然崩逝。

由於在此之前,皇太極並沒有就立儲一事做出任何交代與安排,隨之而來的便是長達十七天的皇位爭奪戰。最終,在各方勢力的相互協商與利益妥協下,年僅五歲的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出人意料”的登上了皇位,這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

在這其中,八旗的勢力分佈格局,成為了影響皇位歸屬的最為關鍵的因素。



努爾哈赤去世後,依照“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制度,皇太極登上汗位。

努爾哈赤時期,八旗的勢力分佈格局如下:

正黃旗(45牛錄)、鑲黃旗(20牛錄),由努爾哈赤親自統領;

正紅旗(25牛錄)、鑲紅旗(26牛錄),由大貝勒代善及其長子嶽託統領;

鑲藍旗(33牛錄),由二貝勒阿敏掌管;

正藍旗(21牛錄),由三貝勒莽古爾泰掌管;

正白旗(25牛錄),由四貝勒皇太極掌管;

鑲白旗(15牛錄),由褚英長子杜度掌管,褚英為努爾哈赤的嫡長子,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為努爾哈赤處死。

而在努爾哈赤晚年的時候,對八旗勢力進行了一次劃分和調整,其主要針對的是他自己所統領的兩黃旗。

努爾哈赤分別授予由大妃阿巴亥所生的三個兒子,即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每人15個牛錄,自己只留20個牛錄作為親兵。同時努爾哈赤明確表示多鐸為正黃旗旗主,阿濟格為鑲黃旗旗主,自己去世後,將剩餘的這20個牛錄的親兵由多鐸繼承。

除此之外,努爾哈赤還將統領鑲白旗的杜度調到了鑲紅旗下,有史料說這是努爾哈赤有意讓多爾袞接管鑲白旗。只不過,事情的發展並非如此,鑲白旗最終是由皇太極所得,並安排給自己的兒子豪格統領。


天命七年(1622年),努爾哈赤正式頒佈“汗諭”,確定了“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制度,這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在其去世後,將由“八和碩貝勒”共同推舉的方式,產生新任的後金大汗。

“繼朕而嗣大位者,毋令強梁有力者為也。以若人為君,懼其尚力自姿,獲罪於天也。且一人縱有知識,終不及眾人之謀。今命爾八子,為八和碩貝勒,同心謀國,庶幾無失。爾八和碩貝勒內擇其能受諫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若不能受諫,所行非善,更擇善者立焉。擇立之時,若不樂從眾議。怫然變色,豈遂使不賢之人,任其所為耶?”

與此同時,努爾哈赤還從議政的角度,對“八和碩貝勒”的舉動進行了全方位的約束,並且還規定將此後所有的戰利品,包括人口、牲畜、財物等,統統平均一分為八,以此保證此項制度施行的經濟基礎。

而由於這八位和碩貝勒都是掌管兵權的領旗或者旗主貝勒,因而“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制度也被稱為“八王議政”或者“八旗議政”。而這便是《雍正王朝》中,“八爺黨逼宮”雍正時,所說的“八王議政”說法的來源。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八和碩貝勒共舉新汗”的規則也隨即開啟。

就在努爾哈赤去世的當天,代善的長子嶽託和三子薩哈廉便找到代善商議,並就擁立皇太極登基後金大汗達成了一致意見。

“四貝勒才德冠世,深契先帝聖心,眾皆悅服,當速繼大位。”
“無人允協,誰不贊同。”

於是,在代善的首倡下,皇太極登基後金大汗,並且就此開啟了“四大貝勒南面共坐,同受朝賀,共理朝政”的階段。

而縱觀皇太極登上後金汗位的過程,並不是完全按照努爾哈赤規定的“能受諫而有德者”為標準選舉新汗,而是通過比照背後支持的八旗以及牛錄數量,這才是皇太極能夠登上汗位的根本。

也正是因為代善家族兩紅旗、共計51個牛錄的支持,才使得僅有25個牛錄正白旗的皇太極,從劣勢位置上,實現了“彎道超車”,登上了後金汗位。

當然,這也就此成為了皇太極去世後,順治皇帝登上皇位全過程的“預演”。


皇太極時期對於八旗勢力的調整,使得八旗的勢力分佈格局較之努爾哈赤時期有著巨大的改變。

皇太極登基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實行“黃白對調”。

滿洲人以黃色為尊,黃色也就成為了當時的汗權以及後來皇權的象徵,因而統領兩白旗的皇太極父子對於自己的旗籍是有所不滿的。況且,按照努爾哈赤時期八旗狩獵和駐防的傳統,兩白旗分屬左右翼之末,實際上就相當於處於八旗的末位,這也必然是不能為皇太極所接受。

於是,皇太極下令,在不改變人員配置和所屬牛錄數量的情況下,將兩黃旗與兩白旗的旗幟與服裝進行對調。

經過“黃白對調”後,皇太極統領正黃旗,其長子豪格統領鑲黃旗,多鐸為正白旗旗主,阿濟格為鑲白旗旗主,多爾袞則將自己的15個牛錄掛在了阿濟格的鑲白旗下。

在這之後,皇太極又對統領兩白旗的多爾袞三兄弟的勢力,進行調整。

皇太極為了拉攏多爾袞,首先借故免除了阿濟格的鑲白旗,改又由多爾袞擔任。

之後由對兩白旗進行了一次整編和調整,讓多爾袞任正白旗旗主,多鐸任鑲白旗旗主,目的就是為了平衡兩白旗的勢力,限制多鐸的勢力。只不過由於多鐸統領的牛錄數量太多,再加上努爾哈赤時期確立的“平均分配”制度,使得多鐸的鑲白旗一直到皇太極去世都是八旗中規模最為龐大的一旗。

而處理完兩白旗的問題後,皇太極將目光盯在了兩藍旗上。

天聰五年(1631年),皇太極藉著阿敏棄守永平四城並下令掠財,以“十六大罪”判處阿敏終身監禁,並安阿敏的弟弟排濟爾哈朗繼承了阿敏的全部財產,特別是還安排其統領阿敏的鑲藍旗部眾。

實際上,皇太極這樣的安排可謂是別有用心。自阿敏與濟爾哈朗的父親舒爾哈齊為努爾哈赤處死後,年幼的濟爾哈朗就被寄養在了努爾哈赤的宮中,就此與皇太極建立了非常密切的關係,甚至遠超他與自己同父異母哥哥阿敏。於是,皇太極安排濟爾哈朗掌管鑲藍旗,實際上就是將鑲藍旗培養成為了自己堅定的支持力量,而後來的事實也證明,濟爾哈朗的確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可見皇太極的“高瞻遠矚”。

至於正藍旗,皇太極可謂是痛下了殺手。兩任旗主莽古爾泰和德格類,先後暴斃身亡,另一位在正藍旗中聲望極高的哈達公主莽古濟被皇太極凌遲處死,皇太極也就此吞併了整個正藍旗。

之後皇太極將自己的勢力進行了一次重大的整編調整,並且由自己親領兩黃旗,豪格統領正藍旗,最初的“上三旗”,即鑲黃、正黃、正藍旗的格局確定。

與此同時,皇太極在位期間還成立了蒙古八旗與漢軍八旗,並將其劃歸為皇帝親自統領,這就使得皇太極父子在統領牛錄數量與掌管人口兵丁數量上,徹底超過了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兄弟統領的兩白旗,進一步穩固了皇權。

至此,皇太極去世前後,八旗的勢力格局分佈情況為:皇太極親領鑲黃旗、正黃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統領正藍旗;禮親王代善家族統領正紅旗、鑲紅旗;鄭親王濟爾哈朗統領鑲藍旗;睿親王多爾袞統領正白旗;豫郡王多鐸統領鑲白旗。

而伴隨著皇太極的去世,一場激烈的皇位爭奪戰也隨之打響。


皇位爭奪的背後是八旗的“各懷鬼胎”,而最終的結果也是各方的“各取所需”。

皇太極去世後,豪格得到了皇太極親領的兩黃旗以及自己統領的正藍旗的支持。

特別是以索尼、鰲拜、圖賴、圖爾格、拜音圖、何洛會、譚泰、冷僧機等人為首的兩黃旗高級將領,在豪格授意下結為“八拜之交”,相約“共立盟誓,願死生一處”,共同扶保豪格。

而在皇位爭奪到了白熱化階段的時候,索尼和鰲拜更是執劍站在堂上,以表示對於豪格的堅決擁護,甚至做好了以死相拼的準備。

“吾輩食於帝,衣於帝,養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則寧死從帝於地下。”

然而,兩黃旗看似是在為豪格吶喊疾呼,實際上卻是為自己的未來做著考量。

前文中也曾說到了,皇太極登上後金大汗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黃白對調”,如果真的是統領正白旗的多爾袞登上了皇位,那麼必然也將再來一次黃白對調。這樣一來,兩黃旗的這些將領不僅要失去“上三旗”的地位,更是在諸多特權、待遇、崗位、職級上蒙受巨大的損失。

因此,維護自身“上三旗”的地位以及實際的利益,才是他們極力扶保豪格的根本原因,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擁護的也就並非是豪格本人,而是豪格“皇太極之子”的身份,或者說只要保住了他們兩黃旗的地位,即便是皇太極的其他皇子登基,他們也會選擇支持。

當然,兩白旗自不用多說,多爾袞三兄弟一直以來都是精誠團結、親密無間,阿濟格、多鐸支持自己的親兄弟多爾袞,無論是從親情角度來說,還是從共同利益的角度來說,都是必然的。

而至於統領兩紅旗的禮親王代善和統領鑲藍旗的鄭親王,則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做著考量。

對於代善來說,維穩是首要的目的。

此時代善已經年過六十,並且在皇太極時期已經退出了權力統治的中心,雖然地位上位列百官之首,但這也僅僅是個名義而已,並無實權。

更重要的是,代善最為欣賞的兩個兒子嶽託和薩哈廉英年早逝,其他子孫要麼年齡尚小、資歷不足,要麼就是諸如碩託、阿達禮這樣的不為他喜歡。

因此代善能做的主要是兩點,其一,保住自己家族的實力和地位;其二,維繫朝局的穩定,避免發生內訌,進而葬送好局。

在這樣的情況下,代善選擇支持豪格,目的就是在於豪格繼位更加的名正言順,並且更有利於維繫局勢的穩定。

而濟爾哈朗,除了要考慮到政權的穩定外,也考慮的是他與皇太極的“私交”。

前文中也說到了,兩人要好的關係是自幼形成的,並且濟爾哈朗能夠有今天的權勢地位,特別是他能夠受封鄭親王,署理刑部事務,在百官中僅次於禮親王代善位居次席的地位,以及他能夠坐擁八旗中勢力排名第二的鑲藍旗,全都是仰仗著皇太極。即便是抱有“感恩”的心態,濟爾哈朗也會擁立皇太極的子嗣,而不是去扶保多爾袞。

於是,濟爾哈朗在豪格與多爾袞僵持不下,兩黃旗與兩白旗即將火併的時候,首先提出由福臨繼承皇位。

實際上濟爾哈朗之所以提出由福臨繼位,也是有著他的“小算盤”。

首先,皇太極先後迎娶了來自蒙古科爾沁部落的皇后哲哲、關雎宮宸妃海蘭珠以及永福宮莊妃布木布泰,目的就是想得到一個具有科爾沁血統的皇子來繼承皇位,這一點在皇太極此前已經表現的非常明顯,因而莊妃,也就是後來的孝莊太后所生的福臨,可以說是具有著先天性的優勢所在。

其次,此時的福臨年僅五歲,尚沒有執政能力,因而朝堂上現有的政治格局將維持暫時性的穩定,這也是各方所能接受的。

再次,濟爾哈朗也有著一定的私心,那就是藉著“擁立之功”來提升自己的地位。

而當濟爾哈朗將這一方案提出來的時候,也得到了包括多爾袞在內的一眾的八旗旗主們的認同,就這樣,順治皇帝福臨登上了皇位。

鄭親王濟爾哈朗,由於其的“擁立之功”,加上其在皇太極時期的朝堂地位,成為了第一輔政王。而多爾袞,也憑藉著其此前的功勞地位以及背後兩白旗的勢力,與濟爾哈朗共同成為了輔政王。

豪格,由於順治皇帝的繼位,兩黃旗改由順治統領,他自己也只能繼續掌握著正藍旗。

之後,隨著多爾袞專政時期的到來,豪格的勢力遭到了多爾袞的打壓和吞併,經過多爾袞重新整合後,他讓自己統領兩白旗,並將正藍旗給到了自己的弟弟多鐸統領,同時將正藍旗移出了“上三旗”,改正白旗位列“上三旗”之中。

而多爾袞去世後,順治皇帝對多爾袞的勢力進行了清算,收回了兩白旗,並且將正白旗改由自己親領,鑲白旗則還給了遭到多爾袞迫害的豪格家族。

至此,八旗的勢力分佈格局最終確定:“上三旗”,即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由皇帝親領;“下五旗”中,正紅旗歸屬禮親王代善世系,鑲紅旗歸屬於克勤郡王嶽託世系,鑲白旗歸屬於肅親王豪格世系,正藍旗歸屬於豫親王多鐸世系,鑲藍旗歸屬於鄭親王濟爾哈朗世系。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藉著為多爾袞平反的機會,制定了“鐵帽子王”制度,最終釐定了爵位名號、家族世襲以及八旗勢力歸屬。


雍親王府



宋安之先來大概說說皇太極去世之前的八旗勢力哈。

正黃旗和鑲黃旗是直屬於皇太極的,皇太極還在兄長莽古爾泰死後,將其所領的正藍旗據為己有,由自己的長子豪格統領,也就是說皇太極當時擁有八旗中的三旗,也就是最早的天子親衛上三旗。

兩白旗則是由武英郡王阿濟格、睿親王多爾襲、豫親王多鐸三個一奶同胞的親兄弟所統領。

兩紅旗則是由禮親王代善統領,代善是當時諸王中最為年長的。

鑲藍旗則是由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的第六子鄭親王濟爾哈朗統領。

在努爾哈赤乃至皇太極時代,八旗擁有很大的權力,當時的軍國大事,都必須以八旗旗主為首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商議,並且做出最終決定。

皇太極時代集權的成果之一就是將三旗置於自己掌控之中,雖然八旗制對於皇權有很大約束,但皇太極擁有了三旗,成果還是很不錯的。

皇太極猝死以後,睿親王多爾袞和肅親王豪格進行了一番政治角鬥,最後雙方各退一步,通過議政王大臣會議,立了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

順治帝登基以後,因為才六歲,所以多爾袞和濟爾哈朗被任命為攝政王,負責處理日常政務。

多爾袞的能力很強,開始了集權之路。先以謀逆的罪名將代善的孫子阿達禮處死。理由是阿達禮參與了擁立多爾袞為帝的陰謀,還藉此機會奪取了代善掌握的兩紅旗。

多爾袞後來又誣陷豪格將其爵位削奪,進而將兩黃旗也置於自己的掌控之下。

順治五年開始,同為攝政王的濟爾哈朗被多爾袞貶為郡王;豪格被多爾袞陷害的下獄身亡,老婆被多爾袞所納;66歲的代善病逝;多爾袞是徹底的大權獨攬,集權於一身。

多爾袞還將自己的正白旗加入上三旗中,將正藍旗下降為下五旗中。

當然最關鍵的是,因為多爾袞對於諸王的打壓,所以議政王大臣會議再也發揮不出之前的作用,反倒是成全了後來親政的順治帝。

等到順治帝親政以後,上三旗確立為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而八旗旗主的權力大為縮水,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軍國大事的時代一去不復返,清朝開始真正的朝著封建集權國家前行。


宋安之


公元1643年9月21日,清朝開國皇帝皇太極沒有留下遺詔就突然病逝,引發了一場激烈的皇位爭奪戰。

皇太極死後兵力分佈如何

皇太極生前掌管的兩黃旗和正藍旗自然支持他的長子肅親王豪格,加起來一共61個牛錄(牛錄是滿族基本的軍事單位,約300人一牛錄)

多爾袞、阿濟格、多鐸三兄弟又以睿親王多爾袞為中心,三人共有兩白旗的支持,加起來達到65個牛錄。

兩紅旗一直由努爾哈赤的二子禮親王代善掌管,皇太極駕崩時他早已是一個年過花甲的老人了,年紀大心也老了,早已經失去了對皇位以及權力的渴望。他在皇位選舉中一直沒有表達出明朗的態度,令人捉摸不透。

睿親王如果應允,當然是國家之福;否則,豪格是皇帝的長子,當承大統。—代善

鑲藍旗處在鄭親王濟爾哈朗的掌控之下,他看似軟弱,實則老謀深算,在多爾袞與豪格二人中態度照樣是模稜兩可。

他宣稱只要是先皇的兒子繼位就支持,而其中就不單單隻包括豪格了。

多爾袞、豪格實力強大,為何最終卻是年僅5歲的福臨奪得了皇位呢?

多爾袞、豪格實力相差無幾,要是真的打起來誰都沒有必勝的把握,同時他們又深深地明白這個時候大西、大順政權已經相繼成立,大明王朝已是窮途末路,這可是大清入主中原的絕佳機會,絕不能在這時候內訌。

正在多爾袞與豪格僵持不下時,濟爾哈朗提出由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繼位,自己和多爾袞輔政的建議。

多爾袞自然欣然接受,因為這樣既可以總攬大權,坐擁皇帝之實又可以避免內戰,實現自己的偉大抱負;而豪格也害怕觸犯眾怒,只得同意。

最後皇位就這樣意外地落到了孝莊母子的頭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