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絕句十九講之第11講

絕句第十一講:

學習詩人的語言和漁洋第十法。

這一節課我們來學習詩人的語言和漁洋第十法。

一、詩人的語言對詩人來說,語言是詩人塑造藝術形象的手段,也是溝通詩人與讀者思想感情的媒介。

詩人的語言被稱為“詩家語” 。和其他文學品種相比,詩的語言最具特點。

宋代王安石把詩歌語言稱為“詩家語”是有其道理的。因為詩詞有韻律的限制,用語有時在句式的銜接上有跳躍,有省略,不嚴格遵守語法和表述上的連貫性。

所以是詩人“借用”一般語言組成的詩的言說方式。

一般語言一經進入這個方式就發生質變,意義後退,意味走出;交際功能下降,抒情功能上升;成了具有音樂性、彈性、隨意性的靈感語言,內視語言。

詩家語 是詩的特別語言。

詩,立象以盡意,大有言猶不盡,欲說還休的那種只可意會的神秘感。所謂寄託,所謂蘊藉,說的就是詩所表達的近乎“道可道,非道也。”和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道理一樣。所以,詩貴委婉,排斥直說。

忘記是誰說的“小說的語言如把米做成飯,散文的語言如把米做成粥,詩的語言如把米釀成酒。如果不能讓人如醉如痴,雖然不能說不是詩,至少不是好詩。

詩家語在生成過程裡,詩人主要有兩個基本選擇:

第一,是詞的選擇。詩表現的不是觀,而是觀感;不是情,而是情感。詩的旨趣不是敘述生活,而在歌唱生活。所以詩傾吐的是心靈的波濤,而落墨點卻往往是引起這一波濤的具體事象。杜甫不講天下太不公道,卻說“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詞選得多好啊!

第二,是組合的選擇。在詩裡,詞的搭配取得很大自由。這種組合根本不依靠推理邏輯,而是依靠抒情邏輯,尤其是動詞與名詞的組合常常產生異常的詩的美學效應。

虛實的組合讓詩有了很大的情感容量。詩家語正是依據詩人的情感邏輯,創造出一套獨特的語法邏輯,

例如,超人的想象、極度的誇張、神秘的象徵、拗仄的句式、怪謬的詞語等,它們往往超出了常規修辭的限度。正如魯迅所說:“詩歌不能憑仗了哲學和智力來認識,所以感情已經冰結的思想家,即對於詩人往往有謬誤的判斷和隔膜的揶揄。

從詩的藝術性看,詩家語是以趣味性為主要追求目標的語言。詩求唯美,尤其是“趣味美”。趣,雖然有多方面,但我以為情趣是第一要旨,所以詩家語更注重詩人情感的韻律,即詩人生命律動的質量。

絕句的語言要求:

1、語言要求,絕句是一種高雅的藝術,要有詩的意境、詩的韻味及其感人的魅力。詩的語言要“意新語工”,要“語意兩工”。絕句少則20字,最多28字,必須精煉、含蓄,形象生動,音韻和諧。

第一 它不等於生活語言。詩的語言不同於一般生活語言,而是經過加工改造的更優美的語言。袁枚說:“詩如言也,口齒不清,拉雜萬語,愈多愈厭。口齒清矣,又須言之有味,聽之可愛,方妙”。當然,也有不經加工的語言在詩中的。

如: 戚繼光《七絕馬上作》:

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橫戈馬上行。

“一年三百六十日”是口語,但在此詩中,與前句後句都非常和諧地融合在一起,很自然,恰到好處。也只有這樣才可以的。(注意哈:一般來說,都是要加工的,否則沒有了詩味,也很難說是好詩。)

第二 語意兩工。就是說寫詩“意”要好,“語”也要好。

二者必須統一起來,王安石提出要用“詩家語”,就是這個意思。

如: 王之渙的《五絕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前兩句只10個字,寫得氣勢磅礴,景象壯闊,讀後使人胸襟開闊。

詩人至此,還要翻出新意,把讀者引入更高的境界,更廣泛地擴大讀者的視野,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10個字,既反映了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和高瞻遠矚的博磊胸襟,更透出一種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人生哲理。

短短四句話20個字,就把詩的“意”充分表達出來了,令人讀來,意味無窮,這樣的語言,就是好的詩家語。

第三 詞句要活。

吳喬在《圍爐詩話》中說:“詩貴活句,賤死句”,就是說詩的語言要活,死板的語言的詩是上不得檯面的。

盧照鄰說過:“下筆則煙雲飛動,落紙則鸞回鳳驚”。

如李白的: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寫金陵西南江邊的三山相當遼遠,一眼望去,它好象半落在青天之外,看不清楚;秦淮河的流水,被河中的白鷺洲分為兩半,流入長江。“落”與“分”用得都非常活,生動。

還如“紅杏枝頭春意鬧”、“雲破月來花弄影”,都是非常好的活用。

這 一 鬧、一 破、一 弄,很形象,這也是平時說的練字。

第四 要含蓄。

詩的語言要具有含蓄的特點,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審美的特點。要富有象徵與暗示,使詩意更加豐富和難以確指,即所謂“詩無達詁”,就是說詩給人的是一種感覺,而不是直接指定某事某物,往往是意在言外,意在詩外。

如:李白的《五絕勞勞亭》: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別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詩的本意是要抒發離別時的痛苦感情,但卻不直接抒發,而是把春風擬人化,說春風是通曉人意的,不願意見到折柳送別的場面,所以故意不讓柳條發青。

可是現實情況是,儘管柳條尚未發青,但離別還是在發生,這種痛苦痛之痛也。這樣曲折、含蓄地表達離情,在感情上更深了一層。

2、語言的錘鍊。

第一,煉意

清趙翼在《甌北詩話》中說:“所謂煉者,不在乎奇險詰曲、驚人耳目,而在乎言簡意深、一語勝人千百”,也就是詩的語言要個個精當,字字恰到好。

唐李頻說:“只將五字句,用破一生心”。

杜甫說:“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誓不休”。

如 杜甫:“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原句是“桃花欲共楊花語”,雖改了三字,其詩意就顯得更加細緻、更為形象,也與下句更加和諧。

第二 煉字。詩的語言要清新自然,真切有趣,做到點石成金。

一首絕句少則20字,多也不過就28字,故下字之穩當與否?

關係作品好壞至鉅。

劉勰之【文心雕龍】煉字篇雲:“善為文者,富於萬篇,貧於一字”。

蘇東坡亦嘗雲:“詩賦以一字見工拙”。

皇甫汸亦云:“語欲妥貼,故字必推敲。

蓋一字之瑕,足以為玷;片語之累,並棄其餘。此劉勰所謂‘改章難於造篇,易字艱於代句’也”。

在闡言煉字之重要。大抵詩文於草創之後,仍須不斷之修飾潤色,反覆求工,方能成為佳作。

清 袁子才之【遣興詩】雲:

愛好由來下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

阿婆猶是初笄女,頭未梳成不許看。

於此可證明縱是文壇老手,亦不能廢棄練字之過程。

務待精心改定,方肯公開發表。

元 劉秉忠作【讀遺山詩】雲:

青雲高興入冥搜,一字非工未肯休;

直待雪銷冰泮後,百川春水自東流。

即是描述元遺山吟詩煉字之情景,道出其鍥而不捨之精神,及有所得後之會心況味。

其中甘苦,乃一切創作者必經之歷程。

吟詩作文,於此一關,殊無捷徑可尋,必須勤加修習,方克竟其功。

古人云:“詩有極平板,而煉一字頓殊金鐵者,

如‘柳色黃金,梨花白雪”原皆為死句,而著一“嫩”字、“香”字遂有生氣。

唐 劉餗之【隋唐嘉話】曾雲:“賈島初赴京師,一日於馬上得‘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之句,初欲作‘推’字,復欲作‘敲’字,吟之未定,不覺衝尹。時韓吏部權京尹,左右擁至前,島具告所以。韓立馬良久曰:‘作敲字佳矣’,遂定交”。後之謂斟酌字句曰推敲,蓋衍於此。

第三 煉句。

就是錘鍊句子,使句子達到詩境的理想要求,能充分地滿足讀者的藝術渴望。

傳說中,蘇東坡有個聰明的妹妹蘇小妹,其詩才在東坡之上。

一次妹妹出題考哥哥,要大哥在“輕風細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說出詩眼。

蘇東坡不假思索,張口就來:前句加“搖”,後句加“映”,即成為“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蘇小妹不屑,譏之曰“下品”。蘇東坡認真地思索後,再來兩句:“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

小妹微笑道:“雖好,但仍不屬上品。”東坡啞然。蘇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東坡吟誦玩味之後,不禁叫絕。 “輕風”徐徐,若有若無,“細柳”動態不顯,唯有“扶”字才恰到好處地形象地描繪出輕風徐來,柳枝拂然的柔態,與“輕”、“細”相宜,和諧自然。“扶”字又把風人格化了,給人以一種柔美之感。東坡的“搖”、“舞”當與“狂風”相配才妥帖。

下句中添“映”全無朦朧之美,“隱”也欠貼切。既然恬靜的月亮已經輝滿大地,梅花自然就沒有白天那麼顯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這樣,一個“失”字,就勾畫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

一著此字,滿句生輝。

可見,煉句煉字的重要性。 (雖然是則故事,蘇小妹也查無此人,但是足以說明,煉字的重要性)

3、詞的活用一般來說,漢字的詞性是比較固定的,但在詩中,詞性是可以改變的,這叫活用,而且活用的詞往往能夠收到非常良好的效果。

1)名詞作動詞用如:

劉禹錫的《七絕竹 枝 詞》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岸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雨”字就是作動詞用了。

2)名詞作形容詞用

如劉禹錫的: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春”字,是形容“茂盛”的意思;

如李嘉祐的“孤雲獨鶴千山暮,萬井千山海色秋”,這裡的“暮”字形容“暗淡”,“秋”則形容“蕭肅”。這都是名詞被活用成形容詞。

3)形容詞作名詞用

如白居易的“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這個“紅”字指的是“紅花”,“素”字是指素絲;

如“萬紫千紅春滿園”,“紫”與“紅”都是指花,作名詞用了。

4)形容詞作動詞用這是詩中經常出現的活用。

如王維“客舍青青柳色新”,這裡的“新”是作“變新”用;

如陸游“兩鬢向人無再青”的“青”字是“變青”的意思;

如蘇軾“曉雨暗人日”的“暗”字是“使其暗”;

如祖詠“林表明霽色”的“明”字是“變得明亮”的意思。

4、語言應注意時代特徵。

詩也罷,文也罷,都應有時代特徵,反映當下,才會有生命力。古往今來,不同時代都有不同時代的特點,唐詩與宋詩不同,明清詩又與唐宋詩不同。它們都有自身的時代特徵。現在很多人學習古詩,只喜歡用古人的語言,彷彿活在古人的世界裡,這不足取。像燭影呀、西窗呀、青燈呀等之類的語言,貌似我們都穿越到唐宋時代去了。以後大家都要注意了,除非有特別含義,一般來說,這類語言已經不能被我們所用了。因為我們現在的生活,已經沒有這些東西了。

建議還是要用貼近現實的有時代感的語言,當然需要錘鍊,毛澤東主席是這方面的高手,他的詩詞基本都是其生活及所思所想的寫照,具有現實感、時代感,他的用詞中有很多新的詞彙,如“汽笛一聲腸已斷”、“喇叭聲咽”、“彈洞村前壁”、“曙光初照演兵場”等等。

二、學習漁洋絕句第十法

1、【要點】此法前三句皆寫今事,而第四句則歸結到詩人身上,追憶往昔,但不具體說出,自有無限風流蘊藉。這與法五第三句點明今事固不相同

2、【要點解讀】一、二、三句點明時間地點場景,寫今事,第四句寫自己往事,但不具體說出啥往事,點到即可。具體是什麼事讓別人去猜測吧。注意:時空中時間變,空間並沒變,前三句所描寫的今天空間和後一句所寫的往昔空間是統一空間。

3、【創作】一是一、二、三句寫今事,注意第三句的接轉,要若即若離,因為前三句如寫今事,第三句 往往容易平順無跌宕。因此我們在第三句一定要讓詩的內容提升,不能和一、二句抱的太緊

二是第四句,必須有標註往昔時間的詞,往昔的事萬不可說破,點到就行。也就是留下那七分讓讀者去猜哈。

例詩:

絕句

日暮東塘正落潮,孤篷泊處雨瀟瀟。

疏鍾夜火寒山寺,記過吳楓第幾橋。

——夜雨題寒山寺寄西樵禮吉二首之一

風定南溪映碧虛,扁舟選勝百蟠紆。

荇花荷葉明人眼,猶記當年入鏡湖。

——又三

新月高高夜漏分,棗花簾子水沉薰。

石橋巷口諸年少,解唱當年白練裙。

——秦淮雜詩十四首之十一

新釣槎頭縮項鯿,楚姬玉手鱠紅鮮。

萬山潭水清如昨,只憶襄陽孟浩然。

——萬山

第十一講作業:

採用漁洋絕句十二法之第十法以“荷花”為題意寫一首七絕,題目自擬。

要求:

1、前三句說今事,後一句說自己往事。

2、掌握用意十分,下語三分。留七分詩味於句號外。

3,用詩家語,注意練字。

絕句十九講之第11講
絕句十九講之第11講
絕句十九講之第11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