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李鸿章墓被挖,发现两块30斤重的金砖,专家鉴定后为何连连摇头?

MiSS文


在中国古代,人们往往将自己身后事看得十分重要,尤其是王公贵族、高官权贵们,都会将自己的陵寝修建得气势恢宏、富丽堂皇,并且陪葬许多金银财物、稀世珍宝,以期去世以后也能够享受生前的一切。在阴间还可以继续享受着以往的一切。

比如历史上第一位帝王秦始皇,他的陵寝就占地56平方公里,相当于近80个故宫那么大,而且内里就像是一个微型小世界,十分精妙,还有慈禧的东陵不过最后被人给挖掘了。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生于1823年,世人多称其为李中堂,也称李合肥。李鸿章既是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也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同时还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跟统帅,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占有一席重要之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称他为“大清帝国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慈禧赞他为“再造玄黄之人”。说起李鸿章来我们都知道他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后来被老百姓唾骂,但老百姓们看到的只是结果,其实李鸿章也努力过,他在和日本谈判的时候,身上中了一枪。而且这颗子弹直到他死都没有取出来,也正是因为这一颗子弹让清政府少赔了一个亿,其实整体来说,李鸿章也只是一个替罪羊,是晚清时候的最大的一个背黑锅的。

当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当时李鸿章就被慈禧任命为首席谈判大臣,当时他已经70多岁了。日落西山,吐血而亡,在死之前还被俄国大使逼着签合约完全就是被逼死的,可悲可恨!

慈禧专门赐给其家人白银五千两治丧。1903年初春,李鸿章的灵柩被运回合肥,葬于东郊大兴集。李鸿章墓整整修了十六个月,据传,其墓地的墓道用从英国进口的耐火砖砌成。

据说李中堂的葬礼,那是规格非常高的,都是慈禧亲自过问的。首先是赐赠太傅,晋升为一等肃益候,谥号文忠;而后就是朝廷奉太后老佛爷的命令,专门又拨调了治丧费白银八千两,并在他的老家安徽合肥建立祠堂,让后人都能定期祭拜他。

这样一位大人物,其墓中的陪葬一定也非常“奢华”,毕竟李鸿章身前身为北洋大臣,两广总督每年可以贪污很多钱,他还创办了很多的企业,如轮船招商局等,当时的晚清首富盛宣怀就是他扶持起来的,

所以,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是满怀仇恨情绪与发财梦想来挖掘李鸿章墓的。李鸿章的墓室非常坚固,一铁锤砸下去,没有丝毫反应。人们想用炸药将墓室炸开,但是炸药对墓室也不起作用。最后,有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从几十米以外的地方,挖了一条地道,从下面钻进了墓室。


当人们撬开棺材两个后,惊喜的在棺材内发现了两块30斤重的大金砖,当人们高兴的把这宝贝送到市里鉴定后,专家告诉他们,这并不是金砖,而是铜砖。众人听后皆大失所望,后来李鸿章棺材内的随葬品全都被清扫一空,

据说还出土了一把宝剑,当时人们并没什么文物保护意识,竟然把这个宝剑做成道具在剧团里使用。至于李鸿章的尸骨,那就更惨不忍睹了,由于被认为是反动卖国贼,人们把他拴在了拖拉机后面游街,尸骨尽散之后他们还不死心,又问了一遍,得到的还是这个答案,就是一般的铜块。

以李鸿章的身份,为何他的墓穴如此简陋? 的确,他的身份在晚清几乎没人能比得上。他有官位,有爵位,堂堂一品大员,而且他还身兼数职,是当时朝廷实打实的顶梁柱石。

都说李鸿章“宰相合肥天下瘦”,这样一个富家翁,总该不能说是家境贫寒才把身后事安排的这么简陋吧?墓穴之所以没什么东西,主要是因为他和家人早就交代过,在他死后,一切从简,因此还拒绝了朝廷提出的厚葬。


这种做法不难理解。古时很多名臣身后事都安排的十分简单,因为到了他们这个境界,什么样的场面都见过,什么样的富贵都享受过。自然也都看开了,李鸿章也是如此。可能是知道他死后被他人打扰才会如此吧!毕竟他身钱签了不少卖国合约。


独秀文苑


李鸿章墓内有两口棺材,一个是李鸿章,另一个是他的继配夫人赵小莲。

据当时参与挖掘的人员回忆,棺材被打开时,只见李鸿章身穿黄马褂,身旁放着一副眼镜、一个拐杖、一块怀表,还有一把宝剑,身下垫着7枚金币,是按照北斗七星的形状摆放。在赵小莲棺材内,不仅发现了慈禧太后御赐的一些物品,还有两块金砖。

两块黄金被取出来后,有人特地称了一下,竟然足足有30斤,为了研究这两块黄金的纯度,有人将他们送到了银行的专业检测部门,但专家检测后给出的答案,让所有人吃了一惊。

经检测,这两块表面上看起来金灿灿的东西,其实并不是黄金,而是铜质,至于为何要放两块“铜砖”在棺材内,至今没有人能给出合理解释。李鸿章墓被挖开后,他的尸骨也遭到毁灭性破坏,不过他的坟墓后来被修复。




一语安生


李鸿章的墓,在他那个年代一直传言说是“薄葬”,即使慈禧太后特地拨款5000两白银,要风光大葬,但是李鸿章生前要求,一切从简。子孙后代必然不敢违背,至于那两块“30斤重的金砖”,后来也被银行证实,不过是镀金的铜块而已。

为什么不是纯金的?


李鸿章不可能没有钱,李府现在的位置在合肥市中心的步行街中,占地3500平方米,历经百年,独具风貌。李家田产不计其数,他的子孙后代都受到了这份“照顾”。他的曾孙女张爱玲,留美读书,从小文化熏陶,都不是普通家庭可以承受的。

那为什么呢?


从李鸿章墓地的选择就可以分析到一点,他想要留下清廉、忠君爱民的形象。

李鸿章是安徽庐州府人氏,也就是今天的合肥人,临终他选择了落叶归根,魂归故土。但是并没有埋在自己李家的祖坟之中,而是选择了在一个叫大兴集的地方成为了自己埋骨之地。

因为在这里有一个名人长眠,包拯。

李鸿章想成为和包拯一样的人,无奈乱世之中,“同流合污”还是“出淤泥而不染”成为了艰难的选择。

代表清朝签订不平等条约就是一大耻辱。也就是在条约签订完不久,李鸿章便病逝了。

确实生逢乱世很多身不由己。

为了向他的“偶像”包拯看齐,李鸿章的墓穴就是按家乡当地的习俗,和他的妻子合葬,陪葬品有李鸿章用的眼睛、拐杖,还有清朝的金币以及一本自己写的自传,都再平常不过了。唯独摆在脚底的“金砖”不一样。

李鸿章家乡的习俗是脚底摆放垫脚砖,寓意后代可以在祖辈的基础上继续努力,平步青云。李鸿章在家乡名望、官职都很高,所以用铜砖可以和别人有所区别。

至于为什么是镀金的,至今也没有正确的考察到,有的人推测李鸿章是希望后代能够闪闪发光,光耀门楣。还有说法是李鸿章,本名章铜,所以铜砖就是寓意自己,镀层金就表示自己虽然在清朝为官时官至高位,就像是镀金了一样,可内心还是一块“铜”。也或许就是后代觉得太“寒酸”了,又不想违背李鸿章的意愿,所以就把铜砖镀层金,没有铺张浪费,也略表孝心吧。


你觉得为什么要镀金?


悦学越乐


对于李鸿章来说,他的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先是从一个刀笔小吏,慢慢的成为了能够独挡一面的清朝大员,在这段路中他付出了太多太多。他曾经嘲讽过自己是清朝的“糊裱匠”,也曾嘲笑过自己的种种为难,在他为官的这么多年里,他处处都是清廷、是慈禧的替罪羊,也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责任,逐渐压迫的他喘不过气来,而最后的一个《北京条约》,也成了压垮他生命底线的东西,他躲过了太平军的刀枪,也躲过了国内爱国者、政敌的刺杀,同时也躲过了日本浪人的枪杀,但他还是没有躲过最后因为身败名裂所带来的压力,还是没有承受住这天下人的骂声。

李鸿章的一生

他是通过自己哥哥的举荐,进入到了当时儒将曾国藩的幕下,成了曾帅的幕僚,正是在这里使得他在对一些事情的认识上,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升华,曾经性格懒惰的他也因为在这里,得到了改变,得到了历练,很多人都觉得若不是早年曾帅对他的鞭策和教导,他在后来是取得不了这么大的成就。

在后来,因为上海告急,朝廷需要湘军判处一部分的兵力,去确保上海的安全,在这个时候,曾帅想让自己的弟弟回到家乡去募捐士兵,然后再前往上海结为。其实在做这个打算的时候,曾帅的心中有很多的算盘,他之所以会让自己的弟弟去募兵,其实就是为了能够将湘军的势力得到膨胀,毕竟上海是当时清国很是富有的地方,是较为重要的战略要地,如果在这个时候派遣自己的弟弟去占据那里,对自己以后的发展也是极好的,而且这次还是朝廷主动让我们去,是真正的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可是当时曾帅的弟弟一心都想要取得攻破天京的头功,自然便拒绝了哥哥的这个要求。无奈之下, 当时的曾帅便选中了当时自己最信任的学生,他就是李鸿章。正是在这里,使得李中堂在真正的意义上摆脱了曾帅,有了自己发展的机会。回到家乡的李鸿章,在很短的时间内组建了淮军,然后便火速千万到了上海。正是当年曾国荃的昧于历史大事,这才使得李少荃有了独立发展的机会。

等到太平天国的势力被彻底解决掉后,朝廷便开始了卸磨杀驴,曾帅为了自保,主动裁撤了湘军,清廷也为了能够制衡湘军,大大的提升了淮军,以及李少荃的地位。这便是他的发迹,也是他陷于清廷这个腐旧大机器漩涡中的开始。直到1901年的时候,李鸿章因公去世。

表面看是黄金,其实并不是

在李鸿章去世后,他因为帮助清廷“背锅”,遭到了天下人的辱骂,为了使得国人们的情绪能够慢慢降低到最小,他便吩咐众人他的享堂、下葬的规格一定要低调,不要很是华丽。正是因为如此,这才使得人们在打开李鸿章墓区的时候,只是看到了他生前使用的东西,以及一些在其妻子身边排列有序的金币。虽然墓室中没有什么不错的东西,但是两块闪闪发光的东西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这个便是两块金光闪闪的“金砖”。可后来在人们的细细检查下才发现,这块所谓的金砖其实只是一块表层镀着一层金的黄铜。

之所以当时的李鸿章会在自己的墓室中放着两块黄铜,可能是一种对自己一生暗喻,毕竟他在清廷的时候真的是风光,身兼数职不说,还受到了当时清廷最高统治者慈禧的喜爱,这便使得他的地位显赫,就好像这表面金光闪闪的金子一样,而内里的黄铜则是形容他的沉稳,他的不易。


木剑温不胜


李鸿章的墓地里有两口棺材,一个是李鸿章本人的,另一个是他的原配夫人的,按照当时挖掘人员的回忆。棺材被打开的时候,看到李鸿章穿着黄马褂,戴着眼镜,身边还有怀表和宝藏,身上压着7枚金币,按照北斗七星的形状摆放着,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发现是他的墓地里有两块金块,这两块黄金被取出之后稍微称了一下,居然有30斤重。本以为是一大笔财富。经过检测之后,人们却发现,这两块所谓的金砖其实是铜做的,为什么这两块金砖是铜的呢?至今没有人知道其中的玄机,而李鸿章也就比较惨了,他的墓地被挖掘之后,他的尸骨也没有得到安放。

我认为至少有三点原因

第1李鸿章希望像包拯一样清廉的形象。李鸿章在世期间最大的作为就是帮助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他摆上所谓的金砖就是向人们昭示它其实是一个清廉的人。

第2点就是按照当地的习俗,他的脚底下安放的是所谓的垫脚砖,意欲亦是他的子孙,可以在他的基础上平步青云更上一层楼,而因为李鸿章是有名望的人,所以说他可以用铜的砖头。

第3点使用所谓的铜却漆成金色的,是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闪闪发光,光耀祖宗。而这块所谓的金砖是表明自己的内心实际上是一块铜。这李鸿章不忘初心的表现,也表明自己并没有在丧事上大操大办,还是坚持了节俭的原则。


老邱读历史


清末著名官员李鸿章在许多人眼中都是一个复杂的存在,说他是个居功甚伟的好人,可他签过的卖国性质的不平等条约并不少;可若说他是个坏人,那洋务运动、北伐战争中他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在他死后,有人将他的坟墓掘开,在里面发现了两块金砖,但是拿去鉴定之后,鉴定人员却连连摇头,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来仔细了解一下这起掘墓事件的始末。

事件发生在民国时期,当时李鸿章因为签订过几个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遭受了巨大损失和羞辱,所以人们普遍都对此人唾弃不已。于是便有人去把他坟墓挖开,准备用他的尸首泄恨。

结果在挖开他的坟墓之后却发现里面只有两副棺材,里面分别是李鸿章和他的妻子,除此之外竟然只有几枚金币随葬,显得寒酸不已。掘墓者失望之余继续寻找值钱的东西,终于在二人棺内发现了两块金砖,虽说也不是很名贵,但好歹值点钱,结果在拿去贩卖之时却被鉴定人员指出这只是两块镀了金的铜砖。

人们无奈之余却到底也没放过李鸿章的尸首,并将其拉在车后游街,被拖得四分五裂。李鸿章也曾是一国重臣,死后下葬寒酸不说,尸首不仅没有安息还得到如此下场,令人唏嘘。

其次再来说说李鸿章为何墓穴看起来如此“寒酸”。

其实李鸿章自己也知道,那些他签过的不平等条约就是催命符,在百姓眼中,他就是个没有尊严的卖国求荣之人,就算他死了,那些国人对自己的仇视也不会少半分。那么若是他在下葬之时再奢华一些,恐怕自己本来就不好的名声就更差了。

另外,人在死后一切就都是身外之物了,去世后再奢华也没有什么意义,主张洋务运动、思想得到一定开放的李鸿章一定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但或许是作为当朝重臣下葬也要有一定排面,于是他就将两块铜砖镀金作为随葬。据说他墓中的金币摆放也是有讲究的,这可能也是他作为重臣所需要的排面吧。

最后谈谈李鸿章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很多人对他的了解都局限于其签订过多条不平等条约导致国家尊严尽失,但实际上,李鸿章只是奉命签字,真正对此拥有话语权的只有慈禧等人。而且在签字的时候,他也尽了最大的努力去为母国争取利益和尊严。他去签字其实只是为慈禧他们背锅了,条约的签订是必然事件,就算换个人,条约也是一定会签订的,而且条件可能会更苛刻。

李鸿章实际上还是一位非常有才能的大臣,他在洋务运动中主张增强清朝军事力量,更新武器设备;在甲午战争和北伐战争中也都贡献了不小的力量。在军事方面,他的贡献是不容质疑的。所以李鸿章也算是比较冤,生前就因为签订条约遭百姓唾骂,最后更是在签完《辛丑条约》之后身亡,而死后他还不得安息,尸首都被游街并摧毁。

可见在分析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我们要结合他的贡献和缺陷以及时代背景,不能仅凭一方面因素就对他下定论,李鸿章就是如此。


旧时楼台月


【米瑞君】的观点:1958年,逝世57年之久的李鸿章失去了半个多世纪的安宁,由于他在安徽的坟墓被选为建造钢铁厂的地址,李鸿章墓惨遭挖掘。

在他的坟墓里,打开一个小木盒,人们看到了里面两块大大的金砖,称了一下,两块金装竟然有30多斤重,挖坟的人一时兴奋至极,这不意味着发大财了吗?后来,当地人找文物专家鉴定了这两块金砖,却发现了金砖的秘密:金砖的真面目是镀了一层金的铜砖,根本不值钱,所以,专家鉴定后连连摇头。

除了这两块假的金砖,李鸿章保存完好的尸体旁边都是他身前的日常用品:一个他用惯了的拐杖、一副老年花镜,一块怀表,他的身下按照北斗七星的形状摆放了七枚硬币,另外,还有一把剑。总体上来看,李鸿章的坟墓里并没有贵重的物品,这样的陪葬显得简单寒酸。

李鸿章是堂堂清廷重臣,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为何死后他的棺材里不存在真正值钱的东西呢?

李鸿章知道自己已无法洗脱“卖国贼”的骂名,对于身后事看得比较淡,一切从简

我们从历史书上知道,《马关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就是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的,因此,李鸿章的形象渐渐演化为清政府的走狗和卖国贼。

其实,当时中国面临着复杂的局势,清政府内部已经腐化到分崩离析的地步,李鸿章作为当朝的臣子,空有一颗爱国之心,实际上也不可能逆转大势。李鸿章尽力而为,办兵工厂,以其强大中国的军事,创办学堂,以其通过教育振兴中国,但是,所有的努力都是杯水车薪。这些重要事件被人们遗忘,只记住了他签订不平等条约这件事。李鸿章成为众矢之的,他自己心里也非常清楚。

名声已毁,李鸿章对于身后事交代得清清楚楚,不要奢华,简便最好。他想尽办法建造了非常牢固的坟墓,一般的盗墓者绝对打不开,只期望获得死后的宁静。

李鸿章的家庭实际条件不允许铺张浪费,只好以两块假的金砖来充门面

1901年,签完他人生中的最后一个丧权辱国条鱼《辛丑条约》,79岁的李鸿章便阖然离世。清政府下诏追赠他为太傅,谥文忠,晋封为一等侯爵、并赐白银五千两治丧。表面上看起来也是非常荣光,光耀门楣。

但当时,李鸿章的大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好,李鸿章死后,家庭更是陷入一落千丈的地步,五千两白银的治丧费大都被家人挪作生活之用,真正用到李鸿章丧葬上的并不多。

一代名臣,有许多的苦楚和无奈,如果我们更理性地看待李鸿章签订那些条约,就会对李鸿章有更多的同情和更客观的认知。

我是米瑞君,精读华夏史。欢迎关注“米瑞谈历史”!


米瑞悦读


1901年11月7日,大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屈辱与病痛中含泪闭眼辞世,大清国顿失栋梁,大厦将倾,危在旦夕。1903年,距离庚子年已经事过境迁三年,大清国的人终于腾出手来料理李鸿章的后事。初春的一个早晨,遵李鸿章落叶归根的遗嘱,李鸿章的灵柩自北京出发扶到其合肥老家城东十五里的大兴集,那里有大清朝替李鸿章修建了十六个月陵墓让他入土为安。

李鸿章的坟墓遵照其遗嘱一切从简。尽管慈禧一再提议厚葬,但李鸿章家属一再强调李生前遗嘱乃一切从简方才作罢。李鸿章认为,自己生前尽是屈辱,并未对大清朝做过多少利在社稷的事,死后更无颜面厚葬徒增人民负担。

因为此前李鸿章替满清背了不少黑锅,老佛爷担心其死后若干年其陵墓遭人破坏,便花大心思在陵墓的建设上,力求坚固万无一失。建好后,老佛爷令人当面监督让人用铁锹铁锤砸不开,炸药炸不开这才作罢。

时过境迁到1958年,已是李鸿章入土为安的第57年,老佛爷也去了半个世纪,就连大清也亡了的第46年,李鸿章的墓前熙熙攘攘几十个青年躁动不已,正商量着怎么把李鸿章墓给掀了。原来当地正要在大兴集兴建一个钢铁厂,李鸿章墓正是在厂址的风口浪尖上,一接到上级清空地皮的指示,本就视李鸿章为卖国贼的一群热血青年更是蠢蠢欲动,恨不得马上掀了那坟墓。可是,我们知道,老佛爷是在李鸿章坟墓上下了功夫的。这帮热血青年愣是用铁锤砸、铁锹掀、炸药炸那坟墓都纹丝不动,这样几十个人来回折腾了十来天却是白忙活。于是日子久了便有人抖了个激灵,建议在坟墓几十米开外深挖地道直钻坟墓底下再鱼贯而上这才把李鸿章坟墓凿穿。


(李鸿章墓被狂热生产队破坏)

墓内设有两具棺材,一是李鸿章,另一是其妻赵小莲。有人居然将赵小莲所盖老佛爷御赐锦被拿回去洗洗自己盖了。而至于整体陪葬可谓是空空如也,除却李鸿章所枕一老佛爷所特意打造小巧金枕头,便只有怀表、眼镜、拐杖与自传一本。

当然,棺旁却是放着一个精致木箱子,里面搬出两个各30来斤重的金疙瘩,岂料拿去银行却是让人给退了货,人家说那只不过是度了一层金的铜疙瘩而已。为什么以铜充金,至今不得而解。

李鸿章与其夫人的遗骸首先被人顺着地道给拖出来,其后他们用炸药从里面把整个坟墓给掀上了天,夷为平地。李鸿章遗骸就这样被人当做遗臭万年的卖国贼被狂热份子用绳子绑住拖拉机散尽在合肥的大街小巷与乡间脊土间。


(生产队人找来拖拉机破坏李鸿章墓)


不书


李鸿章一生争议无数、政敌无数、财产无数,怕是早就料到自己的棺椁落不得好,所以要求薄葬,至于他资产中的现银部分都存在银行,他也早做了打算,根本没有存单这种东西存在,银行资金只有李经方知道提取方式,想清算李氏集团,证据是没有的,至于半个省的土地和上海等地的房地产、银号、当铺,这些都瞒不住,他也没想瞒。

新中国、新社会,我们这个年代是从古至今,有史以来研究历史最好的年代,历史研究工作的专业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国家在文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无数的珍贵资料被整理出来统计并对学界开放,便于专家学者研究。

经过多年的努力,李鸿章的资产初步被确定,查有实据的资产高达2000万两白银,其他隐瞒不报的,银行托管的资产不得而知,而当时与李氏集团有过业务往来的消息灵通人士称,李鸿章的资产规模保守估计将近4000万两白银。

如上,连财产都安排得如此妥当,李鸿章肯定也想过他自身的争议和政敌,由此看来薄葬确实是比较适合他的身份和状况,这也是他聪明的一面,民族意识觉醒,国难当头之下,多少仁人志士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华之命运而拼搏奋斗,而李鸿章则签订了大大小小无数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令时人忿恨不已,政敌林立。

当时清廷积弱,以至于李鸿章死后,清政权也没有几年可活,所以李鸿章的签约行为被称为“裱糊匠”也不算过分,所以李鸿章背自己的那口黑锅就好,清廷的黑锅不要让他来背,如果俄罗斯当初贿赂李鸿章的证据被官方采信的话,那任谁解释也都没用了,妥妥的卖国贼。

在千人踩万人捶的态势下,自己的墓穴安全是个问题,李鸿章也知道大清没几年活头了,所以对劝诫的梁启超说,一代人干一代人的事,自是知道清廷命不久远。自己棺椁的命运,别说他是个政治家,就是普通小老百姓也能想明白,好不了。

说这么多啥意思呢,不是他想薄葬,而是厚葬也没用,早晚自己这把老骨头得被人挫骨扬灰,更何况陪葬的黄白之物了,基本属于白扔。

李鸿章在死前三十多前就开始给自己找风水宝地了,也曾经和儿子谈及过此事,大概是说大哥李瀚章和王少谷替我勘察过了,至今已近一年,这事你也得知道记牢。王少谷前年就带着工匠勘察地形地貌地质,给我寄来一捧土,土色非常好,此地做墓穴上好,听说还挖出来四个小灵龟,更证此言。你伯父李瀚章想趁着时候吉利,选择确切的地方动土开穴,我恐怕来不及到场,风水这东西,对我来说就这么回事,我只求不会渗水,没有蚂蚁就好。

看来李鸿章对墓穴的要求确实不高,时期风水的问题无论他说与不说,是否在乎,李瀚章都早命人算好了,他根本不用操心,选址合肥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

我不知道什么天道地道,也不怎么信风水,选在这块地方无非就是贴近包公坟(300米),又临近肥水视野开阔。

其实不止包公墓,左近还有大明帝国开国勋臣蔡国公张德胜的坟墓,可说是一里三公。

转眼到了解放后的58年,各地响应国家号召建立钢铁厂,恰恰李鸿章的坟墓就碍事了-其实群众早就看着不顺眼了,满清官员身份不说,还签了乱七八糟那么多不平等条约,留着干啥呢。

李鸿章墓的用料讲究,都是英国进口的耐火砖,别说蚂蚁了,就是进口白蚁也啃不动,墓葬的地上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米,房屋99间,神道碑一座。

没想到李鸿章防范蚂蚁的行为极大的阻碍了挖掘工作的进行,铁锤不好使,炸药炸不开,李鸿章这是有多心虚呀······如果是盗墓贼,可能也就知难而退了。

厂址已经选好,李鸿章墓也无法阻挡群众们的炼钢热情,大家集思广益由侧面挖出几十米的坑道钻进了墓室,李鸿章才得以晒晒太阳,去去湿气。

墓穴中有两副棺椁,一是李鸿章的夫人赵小莲,而另一位竟然就是李鸿章(^_^)。

只有内务府才能定做的陀罗尼经被,放现在大概一亿左右吧,好心的群众帮赵小莲拿了下来,抱回家自己用去了。

李鸿章的身边随葬物很少,眼镜、怀表、拐杖,都是些生前随身使用的东西,此外还有7枚金币,按北斗七星排列,还有一把宝剑被剧团借走充当道具。

墓中最值钱的就是赵夫人赵小莲的那两块金砖,他被置放在一个雕琢华美的木盒中,有人上秤称了一下,足足有15公斤重,总算是给国家做出点贡献,没想到送到当地银行以后,反馈回来的结果让人大跌眼镜,所谓的金块不过是铜块而已,只是上面用特殊工艺镀上一层金粉而已。

旧时代的妇女都喜欢金货,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想那赵夫人或许也是如此,想来,李鸿章的后辈们不会如此敷衍吧,自己长辈死都死了还拿两块破铜蒙骗她?本来就是简葬薄葬,没有必要充面子,也可能是被人掉了包吧,和李鸿章贪污公款的手法一样。

地面记住几乎全部沦为废墟,要不是钢铁厂需要仓库,恐怕一间房子都留不下。

就这样,李鸿章的“财产”被分光,而李鸿章穿着黄马褂的遗体保存得相当完好,人们开来了拖拉机,把他挂在机车上游街示众,直至尸骨半点皆无。

有意思的是,他的邻居包大人可不似他这般凄惨,哪怕只有几百米的距离,群众也没有乱动,直到国家保护性发掘,为包大人搬了新家,而蔡国公张德胜的坟墓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被完全破坏,李鸿章“一里三公”的梦想破灭,估计包大人搬家的意图也是忍耐了很久吧。

这两个邻居,一个是自暴自弃主动搬离,一个是忍辱负重喜迁新居。


古今通史


墓中发现的两块金砖其实根本不是纯金的,只是镀金的铜块而已,所以送去专家鉴定以后,专家才会连连摇头。

至于镀金铜块存在的具体原因,我们往下看:


李鸿章好坏论定


李鸿章是近代名臣之一,关于他的评价,到如今也是众说纷纭,忠奸善恶,还是没有得出一个定论。

说他坏的人,认为他承担着朝廷和国民的信任,却没有把清朝带向好的方向,没有清除掉环绕的外敌,没有改变半殖民地的现实,反而是接二连三的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近半个世纪的不平等条约几乎都和李鸿章有关,从鸦片战争开始,一直到辛丑条约,丧权辱国到达了巅峰,对他的骂声也到了巅峰。

民众自然没有什么深远的眼光,在他们眼中,这条约是谁签订的,罪名就应该怪罪到谁头上。

然而实际上,真的怪得到李鸿章吗?

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弟子,也是他的好友,他从曾国藩那里学到的是儒家做人的道理,是向西方学习的眼光。

只是一个谈判家的背后,是需要至少相对等的筹码来支持他谈判的。

没有筹码的谈判,只能是屈辱。

墓被发掘的背后


李鸿章祖籍安徽合肥,死后落叶归根,按照当地的习俗夫妻合葬。墓里也并没有贵重的陪葬物,只是一些生平用的随身物件,眼睛,拐杖,几枚清朝的硬币,还有一本生前写的自传罢了。

这样的一座墓,想来是没有什么被盗墓贼光顾的理由,它之所以被挖开,还是要归结于民众的愤怒。 有气没地方撒,找外国人吧,他们都拿着枪,又打不过,就只好拿没有还手能力的死人出气了。

李鸿章死后,传出了《辛丑条约》签订的消息,民众的愤怒达到了顶点,出于泄愤的目的,将李鸿章的坟墓挖掘了开来。 一代名臣落得如此下场,不由让人一生长叹。


下面再说他的墓


李鸿章选择葬在了离家乡不愿的大兴集,而没有直接葬在家乡,这其中也有一个原因。 大兴集是史上名臣包拯的墓葬所在地,李鸿章选址选在这里,也带了一层想要和包拯并肩的希冀吧。

他的墓葬很简单,这个当然也不是因为他囊中羞涩,身为清朝名臣,自然会提供资源给他一个光耀的葬礼。 而他选择了一切从简,也有着做圣人,做贤臣的想法。

按照家乡的习俗,墓葬中需要安放两块垫脚砖,寓意作为子孙兄弟的垫脚砖,让整个家族继续光大下去。 一般人的墓里大概就是放两块普通的砖头,李鸿章作为名声和地位在当地都是首屈一指的人物,垫脚砖的规格高一点似乎也合情合理。

而铜块之所以要镀金呢,也不是因为他虚荣。如果真的追求门面,完全可以来一个风光大葬,或者干脆换成纯金的。

镀金的意思,大概就是嫌弃铜块的光泽不那么闪耀,希望垫脚砖是金光闪闪的,帮助后来的家族子弟更好的光宗耀祖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