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你真的“理解”什麼是“家境貧寒”嗎?“理解”,就夠了嗎?

​編者按 | 文中提到的所有“他們”都可以替換成

“我們”

我真的很不想繼續這個問題。但是看到很多人出於愛好偏好興趣利益獲取流量和稱讚的時候,我真的很難受。

你真的“理解”什麼是“家境貧寒”嗎?“理解”,就夠了嗎?

前天,我們學校的“喵星考拉”在“來自喵星的考拉”公眾號上面發表了一篇文章《人均兩個屏幕一個平板?對不起,我真的有點難過》。我知道這位同學非常非常優秀,上公開課,賺錢買電腦鍵盤,自己做櫃員機,小學就會ppt,每門課績點都4.5……她講了很多,她如何幫助家境貧寒的學生建立自信,她如何理解家中沒有書桌的孩子,我以為她真的可以理解。直到我看到她說:

我也忘記了自己答疑幾道題,我覺得記這種東西沒什麼意義,能幫到大家就是好事,我現在也沒有必要去搶什麼功勞。最後團總支統計下來,我才知道,原來答疑是有錢拿的。我忘記是什麼標準了,也忘記給我記了多少個小時。他們怕統計出錯,來問,“學姐我們統計的對不對?” 我說,沒關係。錢我就不要了,答疑的同學裡有沒有經濟困難生?有的話把我的部分分給他們,他們更需要錢。

你真的“理解”什麼是“家境貧寒”嗎?“理解”,就夠了嗎?

最後一句話,讓我知道,她並不理解。或者說,不像她以為的那麼地“理解”


我隨機問了十一位通訊錄的朋友三個問題:

(我對他/她們各自的家庭狀況一無所知)


1. 你覺得家境貧寒的學生真正缺什麼?不缺什麼?

2. 你知道身邊的同學要獲得學校提供的補助需要做什麼?

3. 一個家境優渥的同學在談論一個家境貧寒的學生說”我理解他”的時候,你覺得他真的理解嗎?


先說第一個小問題:

他們缺什麼?


來自浙江大學的某同學說

家境貧寒的話什麼都缺?但我覺得最缺的應該是對自己到底能發展到什麼程度的認知和憧憬吧。


來自南京財經大學的某同學說

以我自身來講,缺錢肯定是最直接的。然後,缺指導,家境貧寒,很多時候是因為父輩沒有文化只能靠苦力來謀生,在重要的選擇中,沒有人給他們指導。 不缺的,我想不到,有些人貧窮卻有志向,有些人貧窮卻受環境影響只想做一夜暴富的夢


來自浙江師範大學的某同學說

家境既然貧寒,我覺得最應該缺錢吧

,然後缺各種教育資源、競爭的有利條件等等。不缺的是痛苦和磨難吧,但如果適應了,也沒看到別人擁有很多,估計他們也不會感覺自己缺什麼。


來自中國人民大學的某同學說

缺乏足夠的經濟支持、社會資源、他人(包括家人)理解;不缺乏所謂的“社會關心”


來自北京大學的某同學說

信息、錢、自信心,按順序排列,不缺的不一定,要看具體情況;


來自安徽大學的某同學說

既然是家境貧寒,那在社會規定的正常的消費水平情況下首先一定是缺錢

的,但是或許在他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中又是不缺錢的……流行的評論是家境貧寒的孩子一定是比較自立的,但是我見過因為爸爸媽媽的過度保護而導致的無法自立自強的情況,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或許缺少的是一種自立能力;對於那些比較自立的孩子,當他們邁出貧寒的家門後,往往是可以較好地生存,但他們還是缺錢,往往會選擇兼職,自己花銷的同時或許還會補貼家用,這時他們所缺的絕不再是自立能力和錢,缺的反而是時間和更多的選擇


來自福建師範的同學說

但我覺得窮可能是吧……


第二個小問題:他們不缺什麼?


無論大家來自哪個學校或行業,答案竟出奇的一致


不需要氾濫的同情

給他尊重

不缺的是愛

不缺乏所謂的“社會關心”

不缺乏廉價的愛

不缺磨難

……

我為何對“喵星考拉”的那句話表示出那麼大的反感,就在於她明明說她理解那些家境貧寒的孩子是有多麼不容易,轉手就問在座有沒有家境貧寒的學生我該賺的錢我不要,給你們吧


他們缺錢,但他們不缺這種給錢的方式,這種方式他們可能從小到大已經見過太多次了。既然他們選擇來答疑,就做好了付費的準備,他們並不會拒絕支付自己應當支付的部分。舉個例子,如果你宿舍有一位家境貧寒的學生,而你喜歡出去聚餐,如果你們選擇去聚餐,你應該說“我們去吃海底撈吧,如果你沒錢,我們其他人AA就好了”,還是應該“我們找一家平價的飯店吃就好了”?我不奢求每個人都可以這樣做,但至少,請尊重他們不要另眼相待不要同情不要心疼,不要覺得他們不容易,不要處處讓著他們,不要贈送給他們他們很難還禮的禮物……

你真的“理解”什麼是“家境貧寒”嗎?“理解”,就夠了嗎?

第二個問題:如何才能獲得補助?


需要準備家庭收入證明

不需要刻意做什麼

需要一個老家的文件

需要填寫申報表

需要貧困證明

填寫申請就好了

需要家庭所在地印章

……

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大家不知道的事情是什麼?


我在高中和本科一直是班長。先說高中的情況,我們是貧困縣,每年班裡有十幾個補助金的名額,每人每年1000元。當時的班主任比較懶,所以事情都是我來做。學生需要寫一份陳述表,寫清楚自己家裡幾口人,分別什麼工作,收入如何,越詳細越好,越能證明家庭條件不好越好。有的同學,家裡三個姐姐,一個弟弟,父親早逝,母親重病;有的同學,家裡一個姐姐,父親早逝;有的同學,父親是副鄉長,母親是教師,覺得自己父母壓力大;有的同學,父母早逝,由奶奶撫養長大;有的同學,父親早逝,母親改嫁,繼父很有錢,但是不給這個孩子一分錢……後來,我確定了貧困學生的名單,交給班主任。然後班主任把其中幾個同學劃掉,說“這幾個錢給了也沒用,成績一團糟”,然後班主任把自己親戚的孩子寫了進去,說“這幾個孩子最近很努力,值得表揚

”。看我很不開心,她問我“也給你一份吧,你為班裡辛苦這麼多”。


這是我最恨這位班主任的時候。

就像我人大的同學說“我們學校非貧困生報假材料,但貧困生不肯申請補助”,然後“假貧困生嘲笑真貧困生該窮

你真的“理解”什麼是“家境貧寒”嗎?“理解”,就夠了嗎?

說說本科時候的情況。貧困生需要生源地所在派出所提供家庭貧困證明,然後需要填寫申請表,然後交給班長,班長給輔導員和團委老師。然後,輔導員說,你們班有五個名額,有十幾位申請,你們班裡公開答辯一下。然後匿名投票。把結果告訴我。也有朋友告訴我,他們學校不用公開答辯,但是需要每個宿舍出來一個人,大家共同評閱申請人的申請材料,然後確定誰應該獲得資助。


對於一個家境貧寒的學生來說,這些東西他想藏起來。

但是,不申請,他就沒錢;申請,就需要接受眾人的品鑑。


有人說,怎麼會啊,大家怎麼會用異樣的目光看他?


如果他拿了補助金,買了一雙夢寐以求的價值500塊的球鞋,你會怎麼想?如果他買球鞋的錢是他沒日沒夜地打工賺到的呢?

如果他拿了補助金,買了一份15元的食堂套餐,你會怎麼想?

如果她拿了補助金,去周圍的城市旅遊兩天,你會怎麼想?

我們該保護的不是他們的尊嚴,而是隱私。


我們知道他們只要申請就可以拿到錢,但不知道他們為此丟掉了些什麼

以及

那些假貧困生用貧困生的尊嚴搶走了本該屬於他們的救急的補助金。


第三個問題:你真的理解什麼是“家境貧寒”嗎?


我的同學說


我覺得不可能真正理解,所謂的“共情”和“理解”依然是一種對他者的“觀望”和“打量”


“我自己其實也不太瞭解貧困生的生活,我覺得很多東西是我無法想象和理解的


肯定不能理解啊,處境都不同,說這種話,家境貧寒的也會不理解,並表示想揍說這種話的人吧


這種表達方式我覺得應該是不能被後者接受

你真的“理解”什麼是“家境貧寒”嗎?“理解”,就夠了嗎?

或者說,你說的這種理解真的有意義嗎?


在羅姆巴赫看來,

眾多世界或文化傳統間有一種根本上的隔絕性,這是無法通過外部觀察去跨越的,這種隔絕是各個不同且獨立的,這種意義界限之間的不可超越性我們無法通過解釋、理解、寬容去克服,而是隻有尊重(Achtung,關注)。

當我們刻意去強調“他們和我們沒有區別”的時候

何嘗不是一種自我欺騙和二次傷害?

他們不需要你做任何額外的事情,尊重就好了。


不同文化所依附的不同語境和境遇是不可通約的,因此這種方式追求概念形式上的整齊劃一,卻必會導致戕害文化多樣性和豐富性的後果

文化間的差異,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身體與身體之間的差異,家庭與家庭之間的差異,每個人所生活的世界之間的差異,並不會因為我們刻意的忽略就蕩然無存,這

種差異時而隱匿時而凸顯,但它永遠會帶來不安、衝突和動盪。就像在貝拉塔爾的電影中,永遠不止存在一種時間,每個人的生活有快有慢,有的人生活在神的時間線上,向著一個幸福的目標前進;有的人在逼仄的角落,被生活逼迫而退無可退。


我們能做的,就是,永遠,直到死


都要


尊重差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