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最節儉皇帝道光卻花鉅額軍費平新疆叛亂


來源 | 近代中國研究 原題《平定張格爾叛亂》

作者 | 李尚英


最節儉皇帝道光卻花鉅額軍費平新疆叛亂


道光皇帝一直以提倡節儉著稱,但節儉得過分了——該省的一定要省,不該省的也必須省,這就超出了節儉的範疇,顯得吝嗇了。因此被稱為“摳門”。如他一看到官員衣服光鮮,就露不悅之情,甚至規定旗員六品以下,不得衣著綢緞,一律布衣布靴。幾天過後,官員們上朝都穿上打補丁的衣服。


最節儉皇帝道光卻花鉅額軍費平新疆叛亂


  • 一、張格爾叛亂緣起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亂之後,為了緩和民族矛盾,清政府實行輕徭薄賦的政策,使當地“回民”(維吾爾族)得以休養生息。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清政府派駐新疆地區的各級官吏貪婪腐敗的本性惡性發展。嘉慶時,他們與當地維吾爾族官吏(伯克)狼狽為奸,“斂派回戶,日增月甚”,除銅錢外,“又土產、氈裘、金玉、緞布賦外之賦,需索稱是,皆章京、伯克分肥,而以十之二奉辦事大臣”,致使回民和其他少數民族怨聲載道。此後,回民反抗事件不斷髮生。與此同時,早已將勢力伸入西亞地區的英國殖民者,別有用心地在浩罕(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等國培養了一批外逃的和卓後裔,利用他們與清政府相對抗。張格爾即是其中之一。


最節儉皇帝道光卻花鉅額軍費平新疆叛亂


張格爾是乾隆年間維吾爾族統治者大和布拉呢敦之孫。布拉呢敦被誅後,其子薩木克逃至浩罕,生有三子,次子即張格爾。張格爾野心勃勃,時刻夢想在南疆恢復和卓家族的統治,為此“以誦經祈福傳食部落”,籠絡和愚弄維吾爾族人民。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秋,張格爾利用南疆維吾爾族人民對參贊大臣斌靜的荒淫貪暴和殘酷壓迫極為不滿之機,率數百名叛軍潛入南疆,勾結維吾爾族上層人士比蘇蘭奇,向清軍發起進攻,失敗後慌忙逃往浩罕。道光四年(1824年)秋、五年夏,張格爾屢以小股襲擾近邊,而清軍屢捕不獲。五年九月,清領隊大臣色彥圖率兵200人出塞巡邏,未遇張格爾叛兵,回師途中,縱兵濫殺無辜的布魯特部婦孺100餘人,激起義憤。該部頭目率部追殺,將色彥圖等圍殲在一座山谷裡。道光帝得知後,感到邊事日緊。一面迅速調兵遣將,加強清軍的防禦力量,一面告誡伊犁將軍慶祥:“現在張格爾竄逃未獲,難保不乘間窺伺”。他令慶祥加強警惕,密切注視張格爾的行蹤,隨時做好平叛準備。


道光六年六月,張格爾糾集安集延(今烏茲別克斯坦安集延)、布魯特(柯爾克孜)500餘人,由開齊山路闖入新疆,進至距喀什噶爾(今喀什)數十里的阿爾圖什(今阿圖什),以祭祀祖墓為名,煽動當地民眾反清。新任喀什噶爾參贊大臣慶祥聞知消息,立即派兵進討,消滅叛軍400餘人、生擒40餘人。但張格爾突圍逃走,喀什噶爾一帶發生叛亂,以致“道路不通,萬分緊急”。


張格爾感到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同清軍抗衡,便遣使向浩罕求援,以出賣祖國權益為條件,“約破西四城(喀什噶爾、英吉沙爾、葉爾羌、和闐),子女玉帛共之,且割喀什噶爾酬其勞”。浩罕統治者穆罕默德·阿里汗利慾薰心,親率萬人進攻喀什噶爾,遭到清軍的頑強抵抗。後因與張格爾發生矛盾,恐腹背受敵,率軍退走,但有二三幹浩罕兵被張格爾誘留,並被置為親兵。七月底至八月中旬,張格爾叛軍先後攻佔了和闐(今和田)和英吉沙爾(今英吉沙)二城,接著全力進攻喀什噶爾城。守軍在慶祥的指揮下,英勇作戰,頑強抵抗了兩個多月。終因援絕力竭,喀什噶爾於八月二十日被叛軍攻破,慶祥自縊身亡。不久,葉爾羌(今莎車)也落入敵手。張格爾得意忘形,竟在喀什噶爾“自稱賽義德·張格爾·蘇丹,宣佈為當地的統治者”,隨即在南疆實行極其野蠻的統治,其暴虐甚於從前的和卓千百倍。不久,廣大維吾爾族人民認清了張格爾的嘴臉,轉而支持清軍,有的還積極參加了以後的平叛戰爭。


  • 二、清廷的平叛部署與措施


張格爾叛亂的消息傳到北京,道光帝意識到如不迅速平定叛亂,勢必危及清皇朝在新疆的統治,因而立即進行平叛部署,並在隨後開始的平叛戰爭中,採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其中主要有:


第一,在軍事上,迅速調兵遣將,以期厚集兵力,一鼓平定叛亂。道光帝最初任命能征善戰的署陝甘總督楊遇春為欽差大臣,令其統領萬餘大軍,前赴新疆籌辦剿捕事宜。不久,又以伊犁將軍長齡為揚威將軍,楊遇春和山東巡撫武隆阿為參贊大臣,並調派吉林、黑龍江、四川三省清兵,總兵力達3.7萬餘人。道光帝認為,阿克蘇為“回疆適中要路”,再三叮囑長齡、楊遇春等人,清軍先頭部隊在此地暫時屯駐,養精蓄銳,待後續部隊到達,再會合前進,“務期厚集兵力,一鼓掃除,以彰天討”。他還再三告誡將士,“勇往之中,寓慎重之意”,“不可冒昧輕進,致墮賊人奸計”。大軍出發後,道光帝又提醒長齡、楊遇春等人,注意嚴防後路,廓清檯站,以免腹背受敵。為了保證平叛戰爭的順利進行,清廷還制定了獎懲和嚴守軍紀的條例,規定“一切軍情,無論滿漢官兵,總當視為一體,秉公持正,微功不掩,小過亦懲,俾令眾志成城,同心敵愾”,以充分調動清軍將士平叛的積極性。


第二,政治上懲辦貪橫不法官員,並向回城居民宣示恩威,實行嚴格的區別對待政策。道光帝在出兵平叛的同時,尋思回部“久已習為恭順,何致遽思變亂”?最後得出“總由近十餘年來,歷任參贊、辦事大臣等貪淫暴虐”的結論,並令長齡對此“細加察訪”。不久,他根據長齡的奏報,將民憤極大的原喀什噶爾參贊大臣斌靜等人定為斬監候,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民族矛盾。另外,道光帝還多次渝令長齡、楊遇春等人,行軍途中廣張告示,宣示朝廷恩威,並對叛亂者根據不同情況予以區別對待:對“甘心助逆”而又“執迷不悟,抗拒大兵”者決不寬貸,而“被脅附合之眾,果能解甲迎降,投誠乞命,皆可量於寬貸,乃令各復舊業”,以最大限度地孤立張格爾為首的叛亂者。


第三,後勤供應上,竭力保證糧餉和其他軍用物資的源源接濟。道光帝在調兵平叛的同時,命令戶部籌集軍火糧餉及一切經費,使之“源源接濟,兵精糧足”。為了使這一思想落在實處,先後採取瞭如下得力措施:先命陝西巡撫鄂山署理陝甘總督,辦理軍需糧餉馱載等項事宜。接著,又把熟諳陝甘事務的前任陝西巡撫盧坤派駐甘肅肅州(今酒泉),督辦一切軍需糧餉,並命鄂山駐紮蘭州,調度策應,遇事與盧坤“和衷商榷,督飭委員及地方官迅速轉運,源源接濟,毋得短絀遲誤”。隨後,又派辦理糧餉頗有經驗的大臣恆敬駐哈密,以確保關內外糧餉的轉輸順暢。當大軍集結於阿克蘇時,道光帝鑑於烏魯木齊屯糧數額原本不少,將此地之糧運往阿克蘇,較之由內地轉輸,路途幾近過半,毅然決定以烏魯木齊為後路糧臺,令大臣英惠總辦其事。這就更好地解除了參戰部隊的後顧之憂,保證了平叛戰爭的需要。


  • 三、平叛戰爭經過


(一)、柯爾坪之戰


道光六年八月,道光帝得知張格爾叛軍攻佔和闐、英吉沙爾,並圍攻喀什噶爾的消息之後,立即發佈諭令,嚴肅指出:“刻下緊要機宜,總以嚴守東四城(阿克蘇、烏什、庫車、闢展)為要,阿克蘇尤為適中扼要地方,更應加意固守。”實際上,此時張格爾叛軍正向清軍的主要集結地阿克蘇挺進,併到達距阿克蘇僅80裡的渾巴什河,後又進至距阿克蘇僅40裡之地。在這形勢危急之際,清軍在楊遇春等人的直接指揮下,對叛軍兩面夾擊,擊斃和俘虜叛軍1000餘人,“大河以北,已就肅清”。張格爾又在渾巴什河以南裹脅回眾,妄圖再攻阿克蘇。此時,清軍已在阿克蘇境內採取了嚴密的防範措施,並在河南岸搜剿叛軍300餘人。又一次使張格爾奪取阿克蘇的陰謀化為泡影。


正當清軍在阿克蘇一帶接連獲勝的時候,道光帝於十月得知喀什噶爾城失守。他立即頒發諭令,提出“以密速進取喀什噶爾為急”,一面向叛軍“揚言官兵駐守阿克蘇、烏什,且不進剿,以懈賊心”,一面分奇兵斷敵歸路,以主力由英吉沙爾等處前進,“兩路會合夾攻”。當時各路清軍已會師阿克蘇,長齡、楊遇春等人遵照道光帝的旨意,決定立即向戰略要地柯爾坪(今柯坪)進軍。柯爾坪地處阿克蘇西南約300裡,是清軍進剿叛軍、收復喀什噶爾的必經之路。正因為如此,張格爾派3000名叛軍在柯爾坪恃險據守,並準備不惜一切代價阻擋清軍的前進。長齡、楊遇春派陝西提督楊芳率部前去剿滅。楊芳揮軍分兩路突襲該地,叛軍拼死抗拒。副將胡超身先士卒,揮刀接連砍殺數名叛軍,清軍將士一擁而上,剿殺叛軍過半。接著,清軍又兩路追殺,將叛軍全部消滅。


柯爾坪之戰的勝利,使清軍在整個平叛戰爭中邁出了極為重要的一步,具有巨大意義:第一,沉重打擊了叛軍的囂張氣焰,宣佈了張格爾奪取南疆東四城、進而佔領全疆迷夢的破產。第二,有利於促使被張格爾裹脅的回眾反正,從而削弱叛亂勢力。第三,打通了西進的道路,鼓舞了清軍的士氣,增強了平叛的信心。


柯爾坪之戰後新疆已進入冬季,大雪封山,道路難行,清軍暫停進攻,抓緊時機為來年的平叛戰爭積極進行各項準備工作:第一,厚集兵力。在阿克蘇集結清軍5萬餘人,為乾隆年間平定大小和卓叛亂時清軍兵力的2倍多。第二,確定用兵方略。道光帝先是提出三路進兵、一正二奇的方略,長齡則認為應分奇正兩路進發。道光帝表示不為遙制,但應奇正並用,截其歸路,“斷不可令正兵先入而奇兵未到,轉驅該逆使遁也”。第三,從各地迅速調運糧餉和其他軍用物資。在道光帝的多次諭令下,鄂山、盧坤二人同心協力經理糧餉的轉輸工作,使烏魯木齊存糧充足,僅麵粉一項,烏魯木齊和伊犁兩地就採買438萬多斤,僱買2.65萬餘隻膘壯駱駝和900餘輛雙套鐵腳車。第三,進一步分化瓦解張格爾叛亂勢力。道光帝指示,對叛軍要“設法用間”,儘量將與叛軍離心離德的回眾“收為我用”。


  • (二)、喀什噶爾之戰


道光七年二月六日,集結於阿克蘇的清軍主力開始向喀什噶爾大舉進軍。張格爾聞訊,急忙在洋阿爾巴特(今伽師東)糾集叛軍2萬(號稱5萬),臨時築起一道防線。二十二日,清軍進至大河拐。當晚,叛軍乘清軍紮營未穩之機,以3000人偷營劫寨。清軍早已有所戒備,槍炮立時齊發,擊退叛軍。次日晨,長齡親自督率官兵,星馳進發,抵達洋阿爾巴特。叛軍2萬餘人據沙岡防守,陣地長五六里。長齡、楊遇春率主力由正面,楊芳由右翼,武隆阿由左翼,分路撲殺,叛軍雖拼死反擊,終於不支,紛紛潰逃。清軍追擊30裡,大獲全勝;斃敵萬餘人,俘敵3200餘人。二十五日,清軍向張格爾重點設防的沙布都爾莊(今伽師西)發起猛烈攻擊。張格爾利用沙布都爾莊的有利地形,“決水成沮洳,賊數萬臨渠橫列”,妄圖阻擋清軍的前進。戰鬥開始時,清軍步兵冒險從正面越過水障強攻,叛軍恃險施放槍炮,並用馬隊進行反衝擊。清軍人人奮勇,個個爭先,和叛軍短兵相接展開肉搏戰。正當戰鬥激烈進行時,長齡派馬隊從左右兩翼包抄,叛軍陣營頓時大亂,大敗而逃。長齡又親自督軍分路追殺,殲敵萬餘人。二十八日,清軍又在阿瓦巴特大敗叛軍,殲敵二萬餘人。乘勝追至洋達瑪河,距喀什噶爾城80裡。二十九日,清軍進至渾河北岸,距城僅10餘里。張格爾不甘束手待斃,令叛軍傾巢而出,10餘萬人背城阻水而陣,綿亙20餘里,以作最後一搏。清軍選死士乘夜襲擾敵營,使其疲憊。當夜大風,飛沙障目。長齡以敵眾我寡,敵又據有利地形,恐其趁風霾之機反擊,欲退營10餘里,待風停再攻。楊遇春卻勸阻說:“天讚我也,霧晦中賊不辨我多少,又不虞我即渡,時不可失;且客兵利速戰。難持久。”2長齡覺得很有道理,立即以索倫馬隊千餘騎繞趨下游佯渡,牽制叛軍主力,由楊遇春親率主力乘昏暗在上游搶渡。果然叛軍因遭突襲,陣腳頓時大亂,紛紛潰逃。三月初一日拂曉,清軍全部順利渡河,並乘勢進抵喀什噶爾城下,隨即發動猛烈進攻。城內叛軍既缺乏殺傷力大的火炮,又沒有統一指揮,數萬人龜縮一處,亂作一團。清軍迅速攻佔了喀什噶爾城,生俘叛軍4000餘人。狡猾的張格爾在城破之前已先逃遁,欲歸附浩罕。被拒絕入境,只得流竄於柯爾克孜族的遊牧處所,伺機捲土重來。


清軍收復喀什噶爾之後,即一分為三:長齡留駐喀什噶爾,楊遇春率軍向英吉沙爾、葉爾羌進剿,楊芳率兵進攻和闐。楊遇春兵行迅捷,以雷霆萬鈞之勢,於三月初五日攻克英吉沙爾,10天后又兵不血刃地收復了葉爾羌城。不久,楊芳所率清軍於毗拉滿(今和田西)擊敗叛軍5000人,乘勢克和闐。至此,南疆西四城全部收復。


  • (三)、張格爾的最後覆滅


早在張格爾叛亂髮生時,道光帝就屢下諭旨,務必生擒張格爾,治以重罪。清軍收復喀什噶爾城時,張格爾已先期逃逸;清軍收復英吉沙爾後,仍無張格爾的確切行蹤。為此,道光帝下諭嚴厲斥責長齡等人“未能仰體朕宵旰憂勤之意,致有疏縱,辦理不善”。又質問長齡等人:張格爾“如竟不獲,該將軍等自問可稱蕆功否?”


張格爾不甘失敗,自喀什噶爾逃逸之後,時刻夢想捲土重來。道光七年末,他獲悉大部分清兵已在楊遇春的率領下撤回內地,便重新拼湊了一支500人的叛亂隊伍,欲乘清軍除夕不備之際偷襲喀什噶爾。十二月二十七日,當他竄至阿爾圖什時,受到當地維吾爾族民眾的持械攔阻,被迫折回卡倫之外。長齡得知消息,立即令楊芳帶兵連夜前去搜剿。楊芳分兵三路追擊,終於在喀爾鐵蓋山(今喀拉鐵克山)追上叛軍。經激烈戰鬥,叛軍大部被殲,僅剩30餘騎簇擁著張格爾往山上逃跑。這時,副將胡超等人飛騎直前追捕。山高路滑,張格爾等被迫棄馬徒步上山,胡超等亦棄馬窮追不捨,消滅叛軍20餘人。走投無路的張格爾見難逃滅頂之災,即欲自刎。胡超等立即飛身上前,生擒張格爾和其餘8名叛軍。至此,張格爾叛亂被徹底粉碎,清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道光八年五月,張格爾被解送京師,道光帝親臨午門受俘,並頒發諭旨,歷數張格爾煽動、組織武裝叛亂和背叛祖國的種種罪行。不久,道光帝又在圓明園廓然大公殿廷訊張格爾,隨後予以處決。背叛祖國的民族敗類張格爾得到了應有的下場。


  • 四、平叛取得勝利的原因及歷史意義


1.平叛勝利的主要原因


平定張格爾叛亂之所以迅速取得勝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就張格爾來說,他進行叛亂是逆歷史潮流的反動之舉,違背全國人民、尤其是廣大維吾爾人民的意願,因而得不到廣大民眾的支持。張格爾把自己綁在外國殖民者的戰車上,同5名英國特務形影不離,這就更加喪失人心。他對南疆人民進行殘酷剝削和壓榨,“殘害生靈,淫虐婦女,搜索財物,其暴虐甚於從前和卓千倍萬倍”。這就必然激起民憤,使自己迅速成為孤家寡人。因此,當清軍雲集阿克蘇之際,和闐民眾自發將張格爾偽封的4名官吏“縛獻軍營,並將附賊一百餘人全行擊斃”,一度收復和闐。只因大雪封路,清軍無法馳援,和闐才得而復失。


就清廷來說,平定張格爾叛亂是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正義之舉,因而得到了廣大軍民的擁護。除了得道多助之外,道光帝採取的一系列正確的政策和策略,也是這次平叛戰爭得以順利進行和最終取勝的重要保證。僅就軍事方面而言,值得指出的有如下幾點:


第一,堅持“厚集兵力,一鼓掃除”的方針。新疆幅員遼闊,地廣人稀,且距內地道路遙遠,從內地調遣的兵力畢竟十分有限。因此,在張格爾叛亂之始,“各回響應,旬日萬計”的不利形勢下,如果用有限的兵力四處出擊,全面開花,勢必陷入重圍。由於長齡、楊遇春等堅決執行了道光帝的上述方針,將各路大軍雲集阿克蘇,然後一戰一戰地打,使有限的兵力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第二。正確選擇戰略集結地域。張格爾進行叛亂的戰略設想是:首先搶佔南疆西四城,然後兵鋒指向東四城,進而使全疆脫離清朝的統治。道光帝根據新疆輿地情況,對此已有所察覺。因此,當張格爾叛軍進攻西四城之時,道光帝及時下達諭旨,指出阿克蘇為“回疆適中要路”,各路大軍必須雲集並扼守此地,以保衛東四城和進軍西四城。事實的確如此,阿克蘇東連庫車,西鄰烏什,南接葉爾羌,北界伊犁,為南路之要地,北路之屏障,若有閃失,就會影響全疆局勢。正由於道光帝抓住了關鍵之處,在阿克蘇集結重兵,不僅使東四城安然無恙,避免局勢惡化,而且有利於集中優勢兵力,以高屋建瓴之勢,將盤踞於西四城的叛軍各個擊破。


第三,前敵將領指揮得當。前敵將領根據戰場實際情況實施靈活機動的作戰指揮,是確保作戰勝利的前提條件。實踐表明,長齡作為此次征戰的主帥,其應變能力和指揮能力都是比較好的。他在關鍵時刻能夠擇善而從,並當機立斷,更是難能可貴。清軍進攻喀什噶爾時利用惡劣氣候出敵不意地渡河突襲成功,就是他及時採納楊遇春正確意見的結果。楊遇春戎馬一生,具有較豐富的實戰經驗,他和楊芳等人在此次平叛戰爭中都表現出了較好的前敵指揮才能,為平叛勝利作出了貢獻。


2.平叛勝利的歷史意義


張格爾叛亂,同外國侵略勢力密切相關。早在19世紀初葉,英國殖民主義者就不斷派遣特務冒充商人潛入新疆地區,收集政治、經濟、軍事、民族等各種情報,進行罪惡的間諜活動,企圖蠶食新疆,進而向中國內地擴張其侵略勢力。外國殖民者為了在新疆尋找可靠的代理人,自然就把目光瞄準了始終夢想在新疆恢復和卓家族統治的代表人物張格爾。“在這次叛亂中,張格爾軍隊就是在英國援助下組織和裝備的,軍隊的教官是由英國人擔任的,且在張格爾的身邊,經常有五名英國特務和他形影不離,支配著張格爾的一切行動。”張格爾事件“是在外國侵略勢力支持下進行的民族分裂的叛亂”。因此,張格爾叛亂的被平定,對於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對於反對殖民主義的侵略和維護國家獨立,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意義。


滿族文化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