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说三皇,道五帝,五帝其实本一系

《史记.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红尘观史记》系列第15篇

大家都知道被鲁迅先生赞为“史家之绝唱”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并不像是以往只是通过时间和国家这两个维度来继续各国的历史,而是别出心裁的以人物为核心,事件为基础来论述,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观念,不得不说太史公司马迁的眼光实在是极为超前。

而在整部《史记》的一百三十章之内——“十二本纪以序帝王,三十世家以记诸侯,七十列传以志人物,十表系时事,八书详制度”,其实是有着极为分明的次第的,而这其中自然又以“本纪”为最重要,世家和列传都是辅助帝王的文武将相,表和书记录的也大多以帝王的活动为主。


说三皇,道五帝,五帝其实本一系

而在十二篇本纪当中,排在首位的就是“五帝本纪”——其实这只是最著名的五位远古传说中的部落首领,但无疑确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开端和源头,其地位之高影响力之大无需多言,至今我们中国人也都以“炎黄子孙”而自称就可见一斑。

不过这五帝的时代确实也距离比较遥远,太史公也更多只是取材于《世本》,《礼记》和《尚书》,再加上自己当年游历时候采集到的民间传说编撰而成,所以说完全真实也是不可能的,而且这“五帝”本身究竟是谁直到现在仍然有所争论,我们就先来看看都有哪些传说,然后再逐一说明,顺便也讨论一下“禅让制”的真实性,最后再来给出结论——为何儒家圣贤仰慕不已的这个制度,后世基本都销声匿迹了呢?

五帝的各种传说

一说到我们中华文明的起始点,大家很容易就联想到“三皇五帝”,而根据最新的考古证明,这个时代是真实存在的,大约在公元前30世纪到公元前21世纪,持续了1000年左右。

而“三皇”和“五帝”其实又可以分为了两个时代,其中三皇又在五帝之前,而且大家要注意一点,并不是真的只有三位皇和五位帝,他们只是两个时代中表现最优秀的佼佼者而已,否则八个人就活了1000年(中间还有重叠

),那就真的成神话了。

说三皇,道五帝,五帝其实本一系

关于三皇到底是哪三位也同样存有争论,不过占主流的还是“燧人氏,伏羲氏和神农氏”三位,而神农氏又被称为炎帝,这个氏族的衰落期正好也是五帝之首的轩辕黄帝的兴盛期,三皇和五帝的时代也就这个时候连接上了。

《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至于五帝更是有多个版本,比如《礼记》之中认为是“少昊、颛顼、帝喾、尧、舜”;《战国策》认为是“庖牺、神农、黄帝、尧、舜”;《吕氏春秋》认为是“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而《史记》则认为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这里面看似差异挺大,其实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并无影响——名字只不过是代号罢了,很可能这里面只是同一个人的不同称呼而已,或者又是几个人的事迹合在了一个人身上,所以我们更应该尊重他们作为远古优秀氏族首领所共同作出的贡献,而并不需要划分的那般清楚。

而且,以现在我们考古所取得的资料来看,也只能大致推断出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个时代而已,而无法辨认的如此清晰,毕竟如今连上古三朝最早的“夏王朝”也等于只有一个模糊的影子,更何况再往前一千多年呢?

黄帝——击败蚩尤,定下制度

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聊聊五帝的主要丰功伟绩,这里面自然以轩辕黄帝为首——而且看到最后大家就会明白,另外的“四帝”,其实都是黄帝的子孙,甚至几乎都没出“五服”,下面的这张图就简单的说明了他们的关系。

说三皇,道五帝,五帝其实本一系

而作为三皇五帝的承上启下者,黄帝的重要性自然无需多言,所以司马公也给出了他几乎神灵一般的评价。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这里面说黄帝乃是“生而知之”的圣者,这种说法其实极为常见,许多古今中外的圣人都会有这样的“包装”,比如佛陀释迦摩尼就是从母亲右肋所生,而且一出生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摆出“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霸气造型,同样也是违反常理的,但我们无须刻意去讨论其真实性,历史在传播中本来就往往伴随着艺术加工。


说三皇,道五帝,五帝其实本一系


黄帝的贡献非常大,这里面又有两个最主要的方面——击败蚩尤,制定制度。

先说蚩尤,其实这是一个极为古老的氏族——九黎部落,他们早在三皇的时代就已经存在了,而且非常英勇善战,并不服从当时以三皇为代表的氏族联盟首领。

尤其是到了蚩尤成为他们的首领之后,九黎部族越发强大起来,甚至击败了已经处于下降势头的神农氏炎帝,想要成为新的联盟首领。

而这时候黄帝所在的“有熊氏”也开始崛起,俗话说“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在古代的霸权争夺之中,往往都伴随着激烈甚至残酷的战争,所以黄帝和蚩尤这两位强势而起的代表新兴势力的首领,自然要有一战!

这一战打的非常惨烈,最终获胜的是黄帝,他擒杀蚩尤,流放九黎部落——至今据说江西的一些少数民族就自称蚩尤的后代,而黄帝则成为了新一代的联盟之主。

《史记.五帝本纪》:“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而黄帝的第二大贡献,则是为这个国家制定了一套可以流传下去的制度,其中包括确定领域,制定历法,选拔官员,发展农业,封禅泰山,建立军队等等,这些看似琐碎,其实极为重要,整个中国历史上并不乏游牧民族依靠武力占据上风甚至占领中原的经历,但绝大部分都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文明制度,很快就又黯然离场。

《史记.五帝本纪》:“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

也正因为此,所以黄帝的后世子孙才能以他定下的制度为依据,代代的发展壮大,生生不息,甚至直到现在我们这些炎黄子孙。

说三皇,道五帝,五帝其实本一系

黄帝后面就是颛顼和帝喾,他们分别是黄帝的第三代(孙子)和第四代传人(玄孙),不过太史公对于他们的记录并不是很多,这倒不是他们不够优秀,只是因为他们更多只是延续着黄帝的制度而已,就有点像西汉初年的“萧规曹随”——曹参的表现不可谓不好,但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和他的前任,汉朝的第一任丞相萧何自然不是一个等级。

尧——善于用人,开启禅让制

然后就到了第四帝尧,他其实和黄帝的关系也不算远,是帝喾之子,也就是黄帝的第四代传人。

从尧开始,后世的传说和记录就越来越多了,这一方面是当时生产力比之前已经大有进步的表现,另一方面在尧和舜的身上,已经有了许多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君臣和睦等后世儒家非常仰慕的政治气氛,所以后世儒家对于封建帝王的最高标准就是“尧舜禹汤”,也难怪《鹿鼎记》里面的康熙只要听到韦爵爷说一句“鸟生鱼汤”就不由得龙颜大悦了。

说三皇,道五帝,五帝其实本一系

尧最突出的贡献也有两个,第一个是善于用人,第二是开启“禅让制”。

其实了解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作为帝王本身的“文治武功”其实并非最重要,而善于用人才是,这一点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汉高祖刘邦,他运筹帷幄不如张良,领兵作战不如韩信,后勤管理不如萧何,冲锋陷阵和出身名望都不如项羽,但笑到最后的却是他。

而尧手下就有了包括四岳放齐在内的诸多贤臣,而且君臣之间也都常常平等交流,对于臣下的意见尧也是虚心听取。

《史记.五帝本纪》:“尧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朕位?”岳应曰:“鄙德忝帝位。”尧曰:“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众皆言于尧曰:“有矜在民间,曰虞舜。”尧曰:“然,朕闻之。其何如?”岳曰:“盲者子。父顽,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尧曰:“吾其试哉。”于是尧妻之二女,观其德于二女。”

而尧的第二大贡献就是开启了后世传颂的“禅让制”

,其实咱们客观的说,被选中的舜也是黄帝之后,并非真的草根平民,但能够不选自己的亲生儿子丹朱,也没有选择关系亲密的群臣而选了一个远在权力圈子以外的舜,尧的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还是非常值得赞许的,后世能做到这一点的也是万中无一。

舜——制作礼仪,赏罚分明,继续禅让

作为五帝之中的最后一位的舜帝,距离后代更为接近,传说和记录自然也就更多,他的主要贡献有三方面——制作礼仪,赏罚分明,继续禅让。

先来说第一点,大家都知道儒教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就是“仁”,但这个仁是一个极高的标准,就和佛家所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无上正知正觉一样,很难“一言以蔽之”,或者用道家老子的话来形容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这太高深莫测了,但凡能用语言形容出来那就已经不是“道”了,儒家佛家的也是如此。

说三皇,道五帝,五帝其实本一系

但是儒家另外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礼”,这在记录了孔子言行举止观念被儒教奉为皋臬的《论语》之中,出现的频率仅次于仁而已,什么是礼呢?简答来说就是“仁”的外在体现。

而从舜这时候开始,就已经开始制定了许多礼仪,包括流传到后世的“韶乐”,这已经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后才有的产物——毕竟温饱这种最基础的生理需要还没解决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礼乐这种精神享受存在的空间。

《史记.五帝本纪》:“舜曰:“嗟!四岳,有能典朕三礼?”皆曰伯夷可。舜曰:“嗟!伯夷,以汝为秩宗,夙夜维敬,直哉维静絜。”伯夷让夔、龙。舜曰:“然。以夔为典乐,教稚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而舜的第二大贡献则在于他在尧善于用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增加了“刑罚”,比如放逐了当时所谓的“四凶”,这已经是法制的雏形——换句话说,如果说尧时代更多是以“德治”为主的话,舜的时代就又增加了法制以作补充

,现在这种“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的制度早已经深入人心,单纯的法律和道德都会有所欠缺。

说三皇,道五帝,五帝其实本一系

《史记.五帝本纪》: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少皞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梼杌。此三族世忧之。至于尧,尧未能去。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天下恶之,比之三凶。舜宾于四门,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螭魅,于是四门辟,言毋凶人也。

而最后舜帝效仿尧帝,临终前同样也没有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商均,而是传给了治理洪水划分九州功劳最大的大禹,不过遗憾的是,这也是最后一次真正的“禅让制”了,后面就是“禹传子家天下”,开启了血亲传承的夏王朝。

红尘说

这就是五帝的简单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单从血缘来说,后面的四位帝王都是轩辕黄帝的子孙,都是一脉相承,只不过是关系远近罢了,并没有真正的所谓平民的存在。

所以这个“禅让制”也是要打个折扣的,并非后世儒家弟子们所赞颂的那般大公无私,几乎都达到了近代的民主自由选举的程度,这显然是和当时的生产力不符的,只不过尧传舜,舜传禹这两代还是非常了不起的,和纯粹的血亲继承有着本质的区别。

说三皇,道五帝,五帝其实本一系

而在后世的近四千年的王朝之中,夏朝商朝更多是以“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这两种并存的血亲继承方式选择继承人,而到了周朝开始“父死子继”这种方式显然比重越来越高,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兄终弟及这一种方式在第三代继承人的选择之中有着极大的隐患,统治者不得不在“自己的弟弟,兄长的儿子,以及自己的儿子。”这三位继承者之中进行深刻的灵魂拷问,而从人性的角度来说,显然更愿意选择自己的儿子,但这无疑就会产生很多矛盾,同室操戈的血案也是时有发生。

所以到了后期基本就以“父死子继”为主了,而且条件也是越来越严格细化——“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或者立贤”,把皇位继承资格尽可能最大限度地限制在一个人身上,以达到“绝庶孽之窥箭,塞祸乱之本源”的目的。

在这种时代之中,禅让制自然只能作为一种传说,和五帝那个上古时代一起被无数后人敬仰和崇拜,但却不会有人真的去实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