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讲故事(4): “五帝”和禅让制

我们对中国先民时代的了解,不是神话就是传说。神话完全是虚构,而传说还含有一定事实成份,可通过考古来证明。“三皇”故事都是神话,而“五帝”则更多是传说。中国的传说开始于黄帝王朝时代。它出现了五位有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史家称为“五帝”。司马迁的《史记》让我们看到了一段非常完整的“五帝”传说和一种让后世称赞、效仿的禅让制度。

读《史记》,讲故事(4): “五帝”和禅让制

五帝时代地图


一、“五帝”及其他们之间的关系

五帝时代距今有四、五千年了。有文字记载的传说,最早出现在《尚书·尧典》。《荀子》始有“五帝”一词出现。自西周至春秋战国,先后出现了很多古帝或宗神名号。在众多古帝王中,我们今天看到了下列几种“五帝说”: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②宓戏(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③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④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伪《尚书序》),史籍多承此说;⑤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资治通鉴外纪》);⑥黄帝(轩辕)、青帝(伏羲)、赤帝又叫炎帝(神农)、白帝(少昊)、黑帝(颛顼)(此五者以颜色称为“五方上帝”)。

《史记·五帝本纪》结尾说: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这段话告诉我们,司马迁赞同把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人视作“五帝”。司马迁写作《五帝本纪》主要取材于《世本》《大戴礼记·五帝德》和《尚书》,详细记录了五帝传说及其血脉关系。

读《史记》,讲故事(4): “五帝”和禅让制

五帝关系表


读《史记》,讲故事(4): “五帝”和禅让制

五帝谱系图


“五帝”第一帝:有熊氏黄帝(姬轩辕)

黄帝王朝,据古史学家说是公元前2698年建立的。黄帝居五帝之首,是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大约在公元前2598年,黄帝巡游到桥山升天而去。他不但是中国第一位君主,道家和道教创立后,更把他推崇为领袖人物之一。关于他的传说,请看我的《伟大的黄帝》一文,这里就不再赘言。

读《史记》,讲故事(4): “五帝”和禅让制

黄帝像


“五帝”第二帝:高阳氏颛顼(姬乾荒),黄帝孙子

黄帝升天后,他儿子金天部落(今山东曲阜)首领己挚(是否是少昊?)继位。己挚在位84年,史家没有把他列入五帝。己挚去世后,他的侄子高阳部落(今河南杞县)首领姬乾荒有圣德,立为帝,是为颛顼。他是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中华民族人文共祖之一。他是黄帝孙子,其父是黄帝次子、封于若水的昌意,其母是蜀山氏之女昌仆。他15岁时开始辅佐少昊治理九黎地区,封于高阳(今河南杞县东),故又称高阳氏。颛顼20岁继位,定都穷桑(今山东曲阜),后迁都商丘,打败共工氏后定都帝丘(今濮阳)。在位时他创制九州;建立统治机构;定婚姻,制嫁娶,序长幼;改革甲历,定四季和节气。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赞他“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

据说他在位78年,98岁去世,葬于河南安阳内黄县梁庄镇(一说濮阳)。颛顼生子穷蝉,是舜的高祖。周朝时的楚王是其后裔,屈原在《离骚》中也说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

读《史记》,讲故事(4): “五帝”和禅让制

颛顼像


“五帝”第三帝:高辛氏帝喾(姬俊),黄帝曾孙

颛顼去世后,其侄子高辛部落首领姬俊继位。姬俊是“五帝”第三帝,号高辛氏,史称帝喾,是黄帝曾孙。他奠定了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人文共祖之一。《山海经》等古籍中天帝帝俊原型就是帝喾。他祖父是玄嚣,黄帝和嫘祖的大儿子,父亲名蟜极。他15岁即被颛顼选为助手,有功,被封于辛(今河南商丘高辛镇)。30岁继帝位,以亳(今河南商丘)为都城,神色庄重静穆,品德崇高如山,生活俭朴,仁爱治国,社会富足,人民安居,深受爱戴。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赞道他“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他知人善任。他选拔射箭技术天下无双的羿担任射官,赐给彤弓和蒿矢。羿不负重望,一举平定白难的反叛。他命咸黑、柞卜为乐官,制作了鼙鼓、笭、管、埙、帘等新乐器。

帝喾有四妃。正妃有邰氏名姜嫄,生子弃(即后稷),弃是周朝始祖;次妃有娀氏名简狄,生子契,契是商朝始祖;次妃陈锋氏名庆都,生子放勋(即帝尧);次妃娵訾氏名常仪,生挚。帝喾在位71年,公元前2367年崩。长子姬摰继位,其荒淫昏虐,不在五帝之列。相传帝喾活了105岁(一说92岁),死后安葬在河南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中(一说在商丘睢阳区高辛镇)。

读《史记》,讲故事(4): “五帝”和禅让制

帝喾像


“五帝”第四帝:陶唐氏帝尧(即伊祁放勋),黄帝玄孙

姬挚死后,其弟弟唐部落首领伊祁放勋继位,号帝尧。尧是“五帝”的第四帝,史称唐尧。公元前2377年农历二月初二,他在唐地伊祁山诞生,13岁辅佐帝挚,始封陶地,15岁改封唐地(今山西临汾尧都区),故号陶唐氏;20岁继帝位后,先定都北唐(今山西太原),后因水患迁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司马迁在《史记ˑ五帝本纪》中称赞他“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他曾派羲和测定日月位置,制定了太阴历,计算出一年有366天,并创立闰月制。他在位期间,中国发生了空前大灾难,出现了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传说。那时,天不停下雨,山洪暴发,河流泛滥,房屋家畜田土都被冲没,大地成了一片汪洋,人们溺饿而死,残存百姓只好逃到高山上求生,这是中国大悲剧时代。尧听从大臣们举荐,命令夏部落(河南禹州)首领姒鲧治水。鲧采取修筑堤防阻挡洪水的方法治理河流,并“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九年后洪水依然如故。鲧就被尧以治水不力的罪名派人处死在羽山(今山东临沐南)。

尧90岁时让姚重华(即舜)主持政务,110岁时正式禅让给舜“摄政”。尧在位约70年。舜摄政8年后,尧去世(一说被囚禁而死),寿年118岁。其陵墓位于今山东菏泽鄄城县富春乡谷林。尧帝死后,舜谦让帝位给丹朱。给尧服丧三年后舜正式“践天子位”。

读《史记》,讲故事(4): “五帝”和禅让制

帝尧像


“五帝”第五帝:有虞氏帝舜(姚重华),黄帝裔孙

舜长期生活在虞地,建立有虞国,都蒲阪(今山西永济),故称有虞氏帝舜。因生于姚(今河南濮阳),以地取姓,名重华,所以又叫姚重华。姚姓族人就是舜的后裔。《二十四孝》第一孝之“孝感天地”,就是舜的故事。

相传重华家世很寒微,虽是颛顼后裔,但生活在社会下层,五世为庶人。他的遭遇很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早逝。父续娶,生弟象。他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境中长大。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三人串通一气,多次欲置他于死地。即便这样,他也对父母十分孝顺,对弟弟非常友善,多年如一日,以致父母弟弟“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正因他逆来顺受,孝感天地,尧帝便考察他,把他当接班人培养。《史记》说:“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汭,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

重华摄政后,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行动,拥有了巨大的政治资本,国家也呈现出一派励精图治的气象。他重修历法,又对上帝、天地四时和山川群神举行祭祀大典;还把诸侯凭信玉圭收集起来,择定吉日,举行隆重“班瑞”典礼颁发给他们。他即位当年,就巡狩各地,祭祀名山,召见诸侯,考察民情;还规定五年一次巡狩,考察诸侯政绩,明定赏罚,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他慎用刑罚,请求尧帝把四大恶人流放:共工流放到幽陵变成北狄,把讙兜流放到崇山变成南蛮,把三苗驱逐到三危变成西戎,把治水无功的鲧流放杀死在羽山,部落人变成东夷,这些不服从他的罪人受到惩处,天下人心悦诚服。鲧死后,他命鲧的儿子姒文命(即大禹)继续完成治水大业。

帝舜继位后,大胆改革。他改组政府,设立九个高等职位:司空、后稷、司徒、共工、士师、朕虞、秩宗、典乐和纳言。鉴于领土辽阔,他把全国分为12个“方”(州),每“方”行政长官“方伯”征收赋税,解决各部落纠纷。于是“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全国明德皆自舜帝始。”

他又制定了统一的法律,用铜铸成各种犯罪模样和惩罚动作,公开展览,警戒世人。

“舜……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史记ˑ五帝本纪》)禹因治水有功,达到了舜当年摄政时的威望。舜100岁,深入南方“巡狩”,跑到一千公里外的蛮荒之地九疑山(今湖南宁远苍梧山),竟死葬在那里。他的两个妻子娥皇、女英到南方寻夫,得知噩耗,双双自杀而死。死前,她们哭泣的眼泪洒在竹节上,竟变成了今天湘妃竹上的斑斑点点。

据《童子问易》考证,舜帝系大易重卦之人。《易经》的德道就渊源于舜,故舜被称为易学史上的五圣之一。现今世上仅舜帝后嗣就达3亿多人。世界至孝笃亲舜裔总会(含陈、姚、虞、胡、袁、田、王、陆、夏、车十姓)统计,周朝诸侯国陈国君主陈胡公所源起的两支姓氏陈姓和胡姓,就达一亿多人。陈姓全球人口达九千多万(大陆人口2018年七千多万,位居第五位),胡姓全球人口达两千多万人(大陆人口2018年一千六百五十万,位列第十五位)。

读《史记》,讲故事(4): “五帝”和禅让制

帝舜像


“五帝”传说,三千年来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心中,被当作贤君圣主的楷模历代传颂。“人皆可以为尧舜”“六亿神州尽舜尧”,已成为鼓励人们贤能为善的有力口号。

二、“禅让制”及其思考

(一)什么是禅让制

禅让制,统治者政权更替的一种方式。“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是“让出帝位”。指在位君主生前自愿将统治权让位给贤能之人,分“外禅”(传异姓,朝代更替)和“内禅”(传同姓血亲,朝代继续,让位者称“太上皇”)。本文特指中国五帝时代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实行禅让制度前的“三皇时代”实行的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血统继位制,部落首领在同姓家族中产生。“五帝时代”是“公天下”时代,原始社会生产力落后,人类必须依靠集体力量,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食物才能生活。因此,人们需要选举出贤能、公正的人当首领,以带领大家抵御外来侵袭,进行生产劳动和平均分配食物,不能利用权力获得个人利益。一个人拥有权力就意味着更多付出,虽当上部落联盟首领,但仍要和大家一起住茅屋,吃糙饭,夏穿粗麻,冬披鹿皮,与继位前一样,其权利还受着氏族长老制约,同时还必须带领大家保家卫国,开疆拓土,冲锋陷阵,苦苦打拼。所以首领这只“领头雁”,干的尽是“苦差事”,甚至会有性命之忧,很少人愿意去争抢。禅让首领职位,把位置让给更贤能的人,也是大势所趋。如尧让位给舜,舜让位给禹。尧舜禹“禅让”传说,最早出现在《尚书》中,此后的《论语》《墨子》《吕氏春秋》《韩非子》《史记》等书都肯定了禅让制度的存在,被儒家墨家认为氏最理想的政治制度,为封建帝王称道效仿。

读《史记》,讲故事(4): “五帝”和禅让制

禅让制


(二)禅让传说

读《史记》,讲故事(4): “五帝”和禅让制

三字经颂尧舜


1.尧舜禅让

尧是著名部落联盟首领。他生活简朴,克己爱民,执政70年,到90岁风烛残年时,举行禅让仪式,把权利交给了经过多年考察、年仅50岁的女婿舜“摄政”,

“而卒授舜以天下”。舜当时年富力强,待人宽厚,品德高尚,能力突出,深受拥戴。据说,尧的儿子丹朱“不肖”,被尧剥夺了帝位继承权。禅让后的尧,二十八年后崩。尧死后,为免受夺权的舆论攻击,舜还把权利交给丹朱执政了三年。可丹朱德不配位,威望不足以震慑天下,群臣诸侯都去朝拜舜。为尧守孝三年的舜便众望所归,正式“践天子位”。

读《史记》,讲故事(4): “五帝”和禅让制

十六字心传


2.舜禹禅让

经过十三年的治水考验,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百姓同甘共苦,群众基础好。舜觉得禹能堪大任,于是举行了禅让仪式,把政权移交给了禹。交权十七年后,舜100岁时到南方“巡狩”而死。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第二次“禅让”。

据说,舜传位给禹时,还传授了十六字心传(中华心法),即“人心维危,道心维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是中华文化的根脉,也是中国三千年治国的国家哲学。

据《史记》载,禹继位后,举皋陶为继承人,可惜皋陶早死,后禹又以伯益为继承人。然而最终禹之子启杀死了伯益而继位。于是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中国社会进入了“家天下”时代。

读《史记》,讲故事(4): “五帝”和禅让制

禅让与世袭


(三)历史上曾出现过的禅让政权

公元前316年,战国时代的燕王姬哙,禅让给相国子之。

公元220年,汉献帝刘协,禅让给魏文帝曹丕。

公元265年,魏元帝曹奂,禅让给晋武帝司马炎。

公元403年,东晋安帝司马德宗,禅让给桓楚武悼帝桓玄。

公元420年,晋恭帝司马德文,禅让给宋武帝刘裕。

公元479年,宋顺帝刘准,禅让给齐高帝萧道成。

公元502年,齐和帝萧宝融,禅让给梁武帝萧衍。

公元551年,南梁帝萧栋,禅让给汉帝侯景。

公元557年,梁敬帝萧方智,禅让给陈武帝陈霸先。

公元557年,魏恭帝元廓,禅让给周孝闵帝宇文觉。

公元581年,周静帝宇文衍,禅让给隋文帝杨坚。

公元618年,隋恭帝杨侑,禅让给唐高祖李渊。

公元619年,隋帝杨侗,禅让给郑帝王世充。

公元907年,唐哀帝李柷,禅让给梁太祖朱温。

公元951年,后汉皇太后李三娘下诰,将汉朝皇位禅让给周太祖郭威。

公元960年,周恭帝柴宗训,禅让给宋太祖赵匡胤。

禅让形式在南北朝时被广泛采用。这些后世统治者所谓的禅让(主要是“外禅”),都是主弱臣强,权臣胁迫皇帝退位的一场权力游戏。由于继位者是帝王臣下,为避免骂名,便打着禅让旗号,为夺位作粉饰或为名声作表演,以这种不流血形式实现权力和平更替,以取得正统合法性。这种和平演变的禅让方式,虽能最大限度保持国家政治经济的平稳性和连续性,但其本质是继位者的逼宫和谋朝篡权。曹丕在接受刘协禅让后说的一句“舜禹受禅,我今方知”应该是把上古禅让制度和儒家“致君尧舜”的道德面纱彻底撕破了。后世发生的最像禅让的游戏,大概数李渊让位于李世民,乾隆让位于嘉庆,可这是“内禅”,没有改变“家天下”传统,只不过不是“与贤”而是“与子”罢了。

(三)对尧舜禹禅让历史真相的思考

上古时代的禅让制,存在于久远的传说中。《史记》关于尧舜禹的材料是在《尚书·尧典》基础上综合诸子百家之说构建起来的。它记载了尧舜禹三帝在权力转换过程中采取了选择贤才做继承人的禅让办法。墨家提倡“尚贤”,直接鼓吹“禅让”,创造了“尧舜禅让”说。儒家“祖述尧舜”,也对“禅让”大加宣扬,“舜禹禅让”从此开始。这种把尧舜禹圣贤化,粉饰上古历史的做法,直接影响了西汉司马迁写史。尧舜禹故事就这样一代代传下来,没人怀疑过,即使有人怀疑也没有证据。因为秦始皇的一把火烧掉了除秦国外其他诸侯国的所有史书,而后项羽又添一把火,差点连秦国史书都烧完,所以司马迁《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成了尧舜禹历史的标准答案。

可是随着各类典籍不断出现,人们发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对尧舜禹禅让的“让贤说”提出了怀疑。

《荀子·正论》表达了荀子的疑问:“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

《韩非子·说疑》记录了韩非子的看法:“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一个“逼”字,不仅否认了“禅让”之事,还点出了“臣弑君”真相。

晋武帝咸宁五年(公元279),有个盗墓人从魏国第六任国君魏襄王墓葬里挖出了13篇竹简。这批竹简记载了五帝时期到魏襄王二十年的历史,史料的记录者是战国时期魏国史官。这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最早编年体通史《竹书纪年》(又名《古文纪年》《汲冢纪年》)。由于它未经秦“焚书”遭遇和汉“罢黜”整理,所以它可能是最接近历史真相的史书。它的出土差点让中国儒家理论体系崩溃,因为它描述了从夏朝到战国,历代发生的血腥政变和军事冲突;讲述了一个和《史记》不一样的“尧舜禅让故事”,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场女婿夺权的政变:“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后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这段记载着与司马迁价值倾向相反的话,司马贞在其著作《史记正义》中也引用过。由于这种说法与儒家说法背道而驰,以致有人故意让它消失,直到宋朝后才再次出现。

唐代刘知几在所著的《史通》中引用了《汲冢琐语》“舜放尧于平阳”这种说法,还说舜是被禹赶到苍梧而死的。

李白在《远别离》诗中说:“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或云尧幽囚,舜野死。”其意为: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其原因就是君王用人不当。权力落在臣子手中,就如同龙成为鱼一样,而臣子夺了君王的权,就会像鼠变成老虎一样。如果发生这种事,其下场就会像尧舜一样悲惨。尧被囚禁起来,舜孤寂地死在野外。禅让制如果不是伪善的,为何让位者会有这样悲惨的结局呢?

毛泽东主席晚年读《二十四史》,读到《魏书》卷二部分“群臣希望曹丕对汉献帝取而代之”内容,就套用了李白诗句“尧幽囚,舜野死”作批注,并且把“或云”二字去掉。毛主席一生读了大量史书,这样作批注,一定是有感而发,绝不是空穴来风,没有考证他是不会随便写的。

柏杨在他的《中国人史纲》中直言禅让制的虚假,并指出是舜迫使尧退位,后来禹又走上舜的老路迫使舜退位。“我想,如果非要说尧、舜、禹延续了禅让制,倒不如说尧、舜、禹延续了逼宫戏(包括尧逼宫他哥哥帝挚,迫使其退位)。”

钱穆老先生在他的《国史大纲》中对禅让制也没有过高评价,只淡淡地说“大抵尧、舜、禹之禅让,只是古代一种君位推选制,经后人之传述而理想化”。而且他认为所谓禅让制是汉代的“儒者托古改制”,是在他们的运作下才将禅让制推上至尊的地位,其实是为了这帮儒者当时的某种政治需求。

黄帝以来王位都在他们姬家人中延续。为何到了舜就有禅让一说呢?也许舜要掩盖逼宫篡位的真相,用禅让来堵住众人之口。不然人们一定会疑窦丛生:父亲为什么不传位给儿子,而要传给外人呢?上古先民们非常单纯,居然就相信了这个说法 。

《山海经》说:“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舜和丹朱死后都葬在一个叫苍梧山的地方,能将他们葬在一座山上,也证明了俩人地位均等,毕竟都是当过帝王的人,所以才有一个“帝”字。为何后来《史记》不提尧的儿子丹朱当过帝王,反倒说他不肖。史载尧嫌弃儿子丹朱:“吁!顽凶,不用。”“朋淫于家。”(《史记·夏本纪》),并说“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史记·五帝本纪》)我想这或许是当时社会情况迫使司马迁这样写史,或是不知真相,抄袭了儒家说法罢了。

一句话,以上人物观点和典籍资料都充分说明,禅让制也许是不可信的。即使真有禅让制存在,它也绝不是书上讲的那般美好。特别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竹书纪年》和《山海经》的再次出现,让人们对秦始皇以后一些史书的真实性持谨慎怀疑态度,因为秦始皇出于他的政治考虑,不仅焚了许多书,还篡改了许多书,而这两本书成书时间远比后来的史书出现得早,且一直埋藏在坟墓中,躲过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代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谈到《竹书纪年》时说:这本书可以纠正司马迁《史记》中的许多错误。在谈到《山海经》时也说:《山海经》的价值在于,一是保存了古神话,二是反证了儒家如何把神话传说当历史来写。

任何一个朝代,国家都需要正能量以及德才兼备的代表性人物,所以大家宁愿相信《史记》中禅让的这个完美说法。当我们以怀疑的眼光审视历史上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度,就会发现这种以让贤方式和平交接权力或许真是融进了人们美好愿望的一个传说而已。这正如伟人毛泽东在他的《贺新郎·读史》中所说:“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

读《史记》,讲故事(4): “五帝”和禅让制

毛泽东主席读书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