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雅克萨之战后为什么康熙不灭了沙俄?

아 자신의 가장 좋은


这个问题问的真是有意思。

雅克萨位于黑龙江上游左岸,漠河县额木尔河口对岸。公元1689年清俄之间在此爆发了雅克萨之战,而这一战清军出动3000人的军队,有水路两师,在雅克萨包围了俄军450人,俄军投降,雅克萨城被毁。

两年之后的1685年,沙俄卷土重来,莫斯科援军600人来到尼布楚,之后再次流窜到雅克萨,这一次清军出兵2000人,再次围困雅克萨,826名沙俄侵略军大部分病死,最后只剩下66人,双方最后不得不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回顾两次战役的经过,不难发现,俄军从莫斯科派军前往远东,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增援的军队都才有600人。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横亘在远东和沙俄欧洲部分之间广阔的西伯利亚地区,自然条件极其恶劣,无论是从行军的角度,还是后勤补给,都难以支撑千人以上的军队。

正因为这一区域人迹罕至,所以沙俄可以轻而易举征服,随之一步一步来到远东筑城,实现驻军统治。这种极其艰难的自然条件,限制了俄国的同时,对于清朝从这一区域远征俄罗斯同样难以实现。

彼时清军最大的威胁来自西北,噶尔丹虽然败亡,但是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成为台吉后,领导下的准噶尔依然是横亘在大清和中亚之间最大的威胁。1718年,准噶尔出兵西藏,占领了拉萨,一直到了1760年,乾隆时代,才算彻底灭亡了这个强大的汗国,奠定了清朝的版图。

与清朝相邻的准噶尔,都花费了接近100年的时间,才算彻底解决,何况是远在欧洲的沙俄?我们首先来看看历史上蒙古的第二次西征,即拔都大军占领俄罗斯全境的那一次,以此来对照,如此才能灭亡沙俄。

蒙古第二次西征,走的是西域路线,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的蒙古铁骑大多比中亚军队要耐寒,但他们也不敢说从西伯利亚这片区域出兵直抵沙俄统治核心。西伯利亚这个词最开始就是蒙古人命名的,意思是泥泞之地,可以想象,这片区域环境十分不利于行军。

而蒙古第二次西征,是建立在第一次西征灭掉西辽、花刺子模的基础上。两个中亚大国的消亡,使得蒙古的疆域直接与当时的沙俄诸公国接壤,大军西征能够究竟解决一路上的补给问题,同时也不会受到恶劣的天气而影响。由此蒙古骑兵可以快速抵达伏尔加河,消灭诸公国。

蒙古的成功,除了拥有雄厚的基础,前期统治中亚的原因,同时也敌人俄罗斯一盘散沙,公国林立,即便团结起来也各自为战,心思太多,消灭他们只需要一战打垮信心就可以了。

而康熙面对的是彼得大帝统治下的强权沙俄,中央集权高度集中,新兴的沙俄帝国已经可以跟当时欧洲诸强争雄,康熙出兵灭沙俄,唯一理想路线,就是先灭准噶尔汗国。而历史上灭亡准噶尔已经是80年后的事情了,那时候清朝的国力虽然还算强盛,但是十全老人乾隆怕是也没有那个魄力沿着准噶尔去灭哈萨克汗国,再兵力伏尔加了吧。

综上,清朝要灭沙俄,先要解决准噶尔,再灭哈萨克汗国,这个难度,无疑是地狱模式。


江畔初见月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说一下中国历朝历代的疆域极限问题,这个问题也是我大学时期和同学讨论过的。

一般来说,历代王朝往西的极限大概是在新疆一带,历史上只有唐朝和元朝越过了葱岭,唐朝打到了中亚地区,元朝打到了欧洲。

从亚洲地图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从新疆地区再往西,包括新疆地区,以及北部一直到西伯利亚地区,都是广阔的无人区域,或者说,人迹罕至的地方。这就意味着军队一旦开到那里,很难获得补给(因为只有这么多人,或者说人很少,说明这个地方的物产只能养活这么多人)所以补给很大程度上需要从内地运输。

按照唐朝的相关记载,从河南地区运粮食过太行山到北部长城地区,大约1700公里,每运送一公斤粮食要消耗270公斤左右的粮食。所以可想而知,打下新疆地区都是很困难的事情,从内地运输粮食到新疆的话,在古代,甚至到了清代的时候,都是不现实的。所以军队过去只能就地解决补给问题,而当地人少,所以也就决定了过去的部队人数不会太多。

所以这就是历朝历代为什么疆域基本限制在新疆地区的原因了——主力部队过不去。

比如唐朝时期,高仙芝曾经率领3万唐军过了葱岭,在葛罗思与阿拉伯帝国的15万大军开战,结果失败,而区区三万人马的损失,就使得当时西域都护府精锐几乎丧失殆尽,可见当时西域都护府的兵力实际上并不多,估计最多也就5万人左右。以少量的部队要征服大片地区,有时候还会遇到强大的帝国,显然是不现实的。

而元朝之所以能打到欧洲,是因为当时蒙古骑兵出征的时候,他们是带着大群的牛羊出征的,所过之处有着大片的草原,所以补给能够就地解决,所以他们的主力部队能够过去,从而征服了中亚、西亚以至于欧洲的大片地区。(蒙古主力西征人数一般在15-20多万)

那么话题回到雅克萨之战上面来,当时灭亡俄国实在就是天方夜谭了。要知道,打败俄国很难,要越过西伯利亚地区,当时的清朝连准格尔部落的问题都没解决,还要动员主力部队,要征服俄国至少也需要20万军队吧,这20万军队越过西伯利亚地区,需要多少补给呢,从国内运输过去在当时来说是不可能的,5000多公里的补给线,除非是用现代交通工具了,否则牛车马车之类的,还要解决天寒地冻的问题,估计20多万军队开过去基本是送死的了,所以不现实。

说白了,就是清朝要灭了俄国,需要出动至少20万人的主力部队,但是20万人的主力部队不可能开到欧洲地区。


老威观史


雅克萨之战后,康熙估计从来没有想过要灭沙俄。其实,从雅克萨之战就可以看出,康熙根本就不太重视雅克萨之战。清政府当时只想将沙俄军队赶出雅克萨,康熙对付的主要目标是准噶尔汗国。所以雅克萨一两千人的规模,陆陆续续打了几年。如果,康熙重视西伯利亚地区的领土,早就派重兵围剿沙俄军队了。但是,康熙只是派了少量的军队到雅克萨,总共不超过五千人。

而沙俄方面也没有超过五千,军队数量比清军还少,且双方都没有扩大战局。所以,两国都不太重视。在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战役都是投入上万甚至几十万的军队,投入几千的军队就可以看出来,政府不太重视战争。当然,也有清政府不屑一顾的态度,认为那么一点人,根本不用劳师动众。按照中国的古话来说就是:“杀鸡焉用牛刀”。不过,清政府派兵攻打以后,才发现,沙俄不好对付。清军攻了几次都攻不下来,最后只好长期围困。

在雅克萨之战的最后关头,沙俄军在雅克萨城内只有150人,能守卫的只有45个人,围困了4个月,清军还没有攻下来。面对这种僵局,两国只好坐下来进行谈判。据说,清政府正要发起总攻的时候,收到了沙俄请求议和的建议,所以清政府就撤销了进攻。如果,最后总攻也攻不下来,沙俄的援兵到了,清政府的面子估计都要丢尽。所以,议和是最好的办法。

虽然说雅克萨的战争规模不大,不过也不难看出,沙俄的军力比清政府要强一些。打一个小小的雅克萨就打了几年,清政府想灭沙俄不是说没有那个实力,而是清政府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此外,当时的康熙跟准噶尔汗国也在打仗,且沙俄也在资助准噶尔。如果,清政府扩大战争规模可能面临两线作战,这样对清政府很不利。如果,清政府集中兵力对付准噶尔汗国,将准噶尔灭了沙俄自然也就老实了。所以,清政府在雅克萨之战投入的兵力也不多,清政府也不想扩大战争规模。

最后,在签订《尼布楚条约》的时候清政府还做了让步。种种迹象表明,清政府的主要攻击对象是准噶尔汗国,而不是沙俄军队。沙俄离中国那么远,远征沙俄对于清政府来说,根本不现实。我猜测,清政府宁愿把远征沙俄的军队用来巩固统治,也不愿意远征沙俄。毕竟当时的政局不稳,灭沙俄对清政府来说没有十足的把握,要是被反杀或者被国内的势力反扑,清政府就完蛋了。所以,在国内政局不稳的情况下,再灭沙俄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


谋士说


整场战争从开始到结束,除了清朝的康熙皇帝还比较重视以外,沙俄对此并不感觉到重视,甚至于连已方参战的人员是死是活都不想管,因为雅克萨这个地方距离沙俄实在是太远了,再加上他们对这场战争的不重视,所以这场战争就算是最后清朝打赢了也没什么好高兴的,顶多就是在之后清朝与沙俄的条约里,多了点可以交谈的资本。

雅克萨之战说句实话,他真的并不出名,就算是一些了解历史的人说不定都不知道它。毕竟在这场战役里面,俄国出动的士兵实在是太少了,仅只是动用了区区的八百人。只是清朝的人出动的比较多,动用了好几万人,这才被记入了史册而已。

但是比较尴尬的是,即便是清朝在人数方面就死死的压制住了沙俄的军队,但还是打不过,后来还是在清朝有大量的支援和帮助,而沙俄并不想管,中国才能获胜的。

事情就发生在公元的17世纪后期,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当时代表沙俄那一方的800大军,其实并不是沙俄的正式军队,只不过是一些小鱼小虾罢了,这也难怪沙俄会这么的不重视。

但是不管怎么样,这场战争永远都是中国和沙俄的一场战争和较量,这个是怎么都不会变的。众所周知,17世纪的时候,整个世界都还是处于一种小冰期,在这种小冰期,东北亚这个地方是绝对不能生存的,因为他们那个地带会在这时转化为极寒地带,是不能住人的。

也是因为这个,所以后来有大量的北方人都在往天气较暖的南方进行迁移,后来慢慢的,随着北方的人都不想在极寒之地待,所以满清南下在这一时期人数剧增。同样的,北方的极寒之地人烟也逐渐变得稀少,大部分都是那种没办法离开住所的老人。

不知道为什么,在这时候,原本一向名不经传的沙俄居然迅速崛起了,它开始像一个强盗那样飞快的发展着自己的势力,将周边的其它国家和本不属于它们都领土都蚕食了。

沙俄也不愧是一个号称是战斗民族的种族,很快,就有一支人数为800的沙俄盗匪来到了中国的土地雅克萨上,并在此筑城。雅克萨这个地方当时属于黑龙江的一位将军管辖,他发现到这个事情之后,立马就往上面去禀报了。后来,清朝的皇帝康熙听到了这件事之后,便对此感到很重视,因为这个地方曾经是他们满清族人待的位置,是他们的祖先。

所以,康熙皇帝便派出了上万人都军马过去了,虽然这场战斗最后是打赢了,但是却让康熙皇帝亲眼看到了沙俄的不好惹,毕竟他们仅仅只用了八百个不正规的军队就和他们的上万人打了一个月之久,要是真正的开战的话,康熙皇帝并没有一定的把握能赢,所以,即便是在雅克萨战役上清朝赢了,康熙皇帝也绝对不敢有去灭了沙俄的打算。

你以为这件事就这么完了么?清朝的皇帝放弃了攻打沙俄的念头,并不代表沙俄不敢打清朝的算盘,可以说,对于雅克萨这个地盘他们所势在必得的,只不过时机未到而已。在沙俄的彼得一世开启俄罗斯西化运动的先河不久,沙俄的整体国力都提升到了不知道多少。

已经到了就连清朝都说深深忌惮,不敢轻易与之为敌的地步 ,后来到了1858年5月,清政府已经是彻底的斗不过沙俄了,直接以一纸《中俄瑷珲条约》来将统辖了1000多年的雅克萨地区直接就化归到了沙俄领土。看到这么多年了一直很想得到的雅可萨终于是被自己占领了,沙俄倍感欣慰,还为雅克萨重新起了一个俄国的名字,叫做阿尔巴津镇。


猫眼观史


雅克萨之战发生在康熙二十四年到康熙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685年到1688年之间发生的事。康乾盛世作为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鼎盛时期,这个时候沙俄开始对中国的黑龙江流域入侵,雅克萨之战只是清朝的自卫反击战,清朝胜利之后为什么不顺势逼退沙俄呢?反而是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虽然历史上说这是一个平定的条约,但是要知道从这次条约之后,中国就永远的失去了外兴安岭一部分地区,还有以尼布楚为中心的蒙古东北部地区。

首先来说这次战争其实只是一个小小的边境冲突,根本算不上两国大战,两次战争第一次沙俄只派出了450人,清军也只有2500人,第二次战争沙俄有826人,清军也只有2000人而已。可以看到这两次雅克萨之战只是一个很小的边境冲突,即使失败了对于两国来说都是构不成任何威胁的。所以说就凭这么一个小小的冲突打胜了就说要灭掉沙俄帝国,很显然是不可能的。

其次当时来说虽然康熙打赢了,但是都是惨胜,要知道在人数上两次战争清军都是占了优势的,但是清军的伤亡比沙俄的更大,而且当时沙俄并没有什么城池堡垒做依靠,只是依靠几个木寨就能抵挡住清军的进攻,从这点来说康熙是害怕和沙俄打的,因为他看见了沙俄的战斗力。

当然还有一点很重要的,那就是当时清廷上下没有人会支持去征服沙俄,在他们的眼里北方那就是苦寒之地,没有一点用处,当时清朝崛起的地方就是在中国东北而已,要知道当时沙俄占领的西伯利亚还在中国东北的北边,更加的寒冷。满清人怎么会看得上这些地方呢?

即使康熙,满清上下看得上这些地方,当时来说清朝也没有能力灭了沙俄,当时沙俄的重心主要还是在欧洲,也没有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东亚这边,如果当时沙俄的重心转移到清朝的话,可能清朝末期的耻辱会很早的到来。


中国历史研究所


估计题主是被“万古一帝”和“第一个平等条约”洗了脑了。

灭沙俄,简直是在开玩笑,要我来说,没被沙俄灭了,就烧香拜佛了。

雅克萨之战,几百个由沙俄土匪,小偷,流氓在内的土匪兵和一个匆匆建立的小城堡愣是抵住了清朝的五千八旗精锐(有资料说是20000人)的进攻,以此时尚未衰落的满清军事力量拿十倍乃至20倍的兵力且配备了大将军炮(射程远于俄军火炮)久攻不下,最后靠着最原始的围困令对方粮尽弹绝才勉强将城堡攻克。

在随后的签约中,被后世津津乐道称作是康熙帝第一大功绩的《尼布楚条约》尽然将贝加尔湖区域拱手让给了俄国,给俄国在我国北方的存在造成了既成事实,沙俄,随时都有可能再度南下。事实上,后来的沙俄确实也南下了,从“我大清”身上割走了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万古一帝所在的时代,沙俄正是一个锐意进取的时代,赫赫有名的彼得大帝化名米哈伊洛夫跟着一个由250人组成的考察团,到英法德荷等国考察先进的政治体制和科技文化,回来后就推动了一系列改革,击败北方强国瑞典,他彻底改掉俄罗斯人的陋习,实行了从改革皇家礼仪、服饰到生活习惯等“一揽子”新文化运动。他规定朝见沙皇不许下跪,不得留胡子。他还要求贵族学法语、穿西服,鼓励吸烟和喝咖啡。回国第一次与贵族见面,他就当众剪掉一位贵族的胡须。他还颁布法令,对留胡子的人,课以额度不等的重税。

而此时的万古一帝亲自学习了历法、几何、西医和哲学等西方科学著作,还刊行了部分图书。遗憾的是,康熙除了向臣子们炫耀自己的渊博知识,并没有在国内大力推广西方的科技和文化。还在强行落实清初的铁血“剃发令”不但强行要求汉人剔阴阳头、留长辫子,还要求男人穿马褂、女人穿旗袍,让文武大臣改做奴才。

彼得大帝兴办多所西式大学,创办了歌舞团,出版了俄罗斯第一份报纸,改组了保守落后的东正教,大力倡导文化、科研的言论自由。俄罗斯迅速涌现出一批世界水准的文化和科技人才。他照搬西欧强国的军事模式,组建了一支强大的俄罗斯军队。舰队拥有先进的战船,陆军配置近代火枪和火炮,俄军的战斗力迅速提高。他筹建了新都圣彼得堡和新王宫,目的是引领俄罗斯人走向了海洋。


而万古一帝正在焚毁大量科技和文化图书,制造文字狱,将缴获的俄军扳机击发式火绳枪,留下二支自己玩,其余下令毁掉。当时有人发明了连发火器(最早的机关枪),康熙直接将这人送到劳改营干掉了。又禁止汉人去山海关外谋生,导致东北地广人稀,防备松懈。导致后来,俄国人没费多大劲儿,就占领了东北的大片领土。

你说说,康熙凭什么去灭了俄国?莫非要凭借后世阎崇年之流的吹捧?什么暖流一入怀,人们就杀到俄国了?

彼得统治下的沙俄当时的重心在欧洲,所以当时并没有举国朝着满清南下,在他稳定了欧洲边境之后,沙俄已经拥有了光靠着输送到远东军力就能席卷东北,兵临山海关实力,事实上,他也做了,沙俄亡中国之心正在实施。


而当时的中国,正沿着万古一帝的方向一昏百昏,前赴后继地为摧残中华民族意志和中华文明的成果添砖加瓦。清朝以后,中华文明突然暗淡无光——再也没有为世界文明贡献文化和发明创造!当西方文明不断提速,东方的中华文明却被一直在倒退,最终退出了世界文明第一方阵。


关河南望


题主显然对雅克萨之战缺乏最基本的了解,不然问不出这么离谱的问题。雅克萨之战是一场规模不大的战役,俄军不过数百人的规模,优势兵力的清军打的很不顺利。雅克萨之战对沙俄来说不过是万里之外的武装探险队稍微受到点挫折。

雅克萨是沙俄武装远征队扩张到黑龙江流域时,建立的一系列据点中的一个。雅克萨吸收了一些西方军事建筑技术进步的成果,但总体来说只是个土木结构的简易据点,规模很小。

雅克萨有两层围墙,内堡面积为18x13俄丈,折合公制1066平米;外堡面积为44x40俄丈,折合公制8014平米。内堡在外堡内部。单纯以面积大小来说,雅克萨比现在随便一个小规模的小区都小得多,也比不上当时规模比较大点的地主大院。

雅克萨之战分为两次。第一次雅克萨之战发生在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清军兵力为3000多人,雅克萨的沙俄总人数约八百多人(包括少量妇女儿童)。清军攻城后,沙俄在损失100多人后投降。投降的沙俄军700多人被放归尼布楚,清军只没收了沙俄军的大炮,沙俄军走时保留了一切武器和财物。有40多俄兵愿意加入清军,后来被编入满八旗,居住在北京成为满八旗军。清军对沙俄军强悍的战斗力印象深刻,给予非常高的优待。第一次雅克萨之战,清军还算打的比较顺利。

第一次雅克萨之战结束后,清军也从雅克萨撤军,只对雅克萨进行了最简单的烧毁破坏,甚至连雅克萨城外种植的快要成熟的粮食也没有收割或破坏。沙俄军很快卷土重来,再次占领雅克萨进行了重建,加强了防御。

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五月底开始,第二次雅克萨之战爆发。清军约3000人,俄军兵力约800人。清军围攻数月,始终未能攻下雅克萨。在1686年11月份,由于双方开始谈判,清军停止了对雅克萨的进攻。小规模的雅克萨据点,在5个月的时间里成功挡住了优势清军的进攻。1687年8月份,清军为显示谈判诚意,彻底从雅克萨撤军。

1689年9月7日,双方达成了《尼布楚条约》。

第二次雅克萨之战清军在战场上相当不顺利,没有取得完全的胜利。

(雅克萨之战)

两次雅克萨之战的俄军,只是沙俄的武装远征探险人员,并不是沙俄正规军队。在雅克萨之战和之前的一些列战斗中,沙俄武装人员表现出了比清军强大的多的战斗力。愿意投降留在中国的40多名俄军被编入满八旗给予极高优待,可见清军对沙俄战斗力印象深刻。

当时的沙俄还未经历彼得大帝的改革,在欧洲国家中属于相对比较弱小落后的,并不是以后国力相对强大的沙俄。弱小落后的沙俄的少量非正规武装人员在远东已经显示出很大优势,也是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的信号。


仁勇校尉


康熙为何不在雅克萨之战后灭沙俄

首先这场战争的性质是边境冲突,据史料记载,


第一次雅克萨之战是俄国一名逃狱者引起的,他在俄国是一位小混混,是流氓。为了逃脱越狱的罪名,他决定和伙伴们来到中国探险,他们几乎随身携带着火枪(火绳枪和遂发枪),他们看中了东北这块宝地,还用劫掠的手段劫得雕皮一类的珍宝,奉献给了沙皇,沙皇即刻赦免了他的罪名,并派了几百名士兵协助这些探险者占领东北(清军忙着入关,关外自然兵力空虚),探险者在中国征集民夫,修筑碉堡,打算死守
康熙知道后,大怒,立刻遣兵调将,收复失地,但无奈对方装备大量的火器(特别是遂发枪),进攻受阻。清军装备火器极少,只有火绳枪

再看看俄方大量装备了什么



清军决定围城,在俄军后路必经之路上埋伏了视门大炮。围城十月,俄军弹尽粮绝,准备弃城,然而只听炮声隆隆,后路被截。俄军只得投降,武器装备被保留。但清军撤兵还没多长时间,俄国人又一次卷土重来,修筑了更坚固的堡垒。清军撤底被击怒,在当地住民的协助下,在野战中消耗了大量俄军,一举攻占城池,并焚毁。

双方签定了《尼布楚条约》,重新划分了国界线。至于为什么清军没有乘胜追击,灭沙俄,这是原因之一,有条约嘛!第二就是清廷通过这两次战役看见了俄军的实力,几百人都要围城十月,中国根本没办法与沙俄抗衡。

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军备,俄国在远东地区的实力并不只火枪加长矛。有大量的军队装备了当时刚出来的遂发枪。
而清军除了八旗有先进的遂发枪,绿营还在用老旧的鸟枪,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两次鸦片战争之前。

还有就是严冷的天气,拿破仑九十万大军都被天气打败了,最终回到法国的只有1.3万。

所以结合以上几点,康熙如果冒然进攻沙俄的话,其结果可能比拿破仑还要惨!


骑士爱吃鸡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简单说来,之所以雅克萨战争最后打成这个样子,虽然看起来不够酣畅淋漓,但却是康熙想要的结果。

1582年开始,大批哥萨克怀着对毛皮的向往翻过乌拉尔山迅速向东推进,迅速消灭西伯利亚汗国和喀山汗国,打开了通往西伯利亚的大门。随后的哥萨克,迅速将足迹延伸到整个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

1600年,哥萨克到达贝加尔湖西部和北部地区;1639年,哥萨克到达鄂霍次克海;1643年,哥萨克侵入黑龙江流域。而此时我国正处于明清交替的历史节点,对遥远的黑龙江鞭长莫及。

等到1683年收回台岛,消灭了中原境内所有的前朝势力,康熙皇帝终于能够腾出手来对付北部的沙俄了。

一直以来,虽然我国早在唐朝时期就在东北地区设置了黑水都督府,将外兴安岭以南的整个东北纳入版图,并在后来的辽、金、元、明等朝代得到一定程度的巩固,但统治的形式多为羁縻统治。即便是少数民族王朝控制力更强,也是对天寒地冻的东北缺乏兴趣,最典型例子如金朝的南下。

所以自明朝盛极而衰以来,特别是1435年明宣宗撤销奴儿干都司,中原王朝在东北的控制力微乎其微,吉林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黑龙江广大区域,连羁縻统治的机构都寥寥无几,这是沙俄能轻易侵入的根本原因。

而在沙俄1643年侵入黑龙江到1685年第一次雅克萨之战打响,42年的时间里,中原王朝始终没有对该地施加任何影响力。

所以到康熙准备着手解决东北问题时,面临的局面不可谓不严峻。

而更要命的是,此时的准噶尔汗国已经自1676年开始迅速崛起,台吉噶尔丹有着统一蒙古、消灭清朝光复大元的宏大梦想,并不断向清朝接壤的漠北蒙古进犯,这使得康熙不得不在解决沙俄问题的同时,分出精力对付噶尔丹的问题。

更要命的是,虽然沙俄在鲸吞西伯利亚的过程中,和准噶尔汗国在西伯利亚南部进行了异常激烈的对抗,但因为清朝这一共同敌人,噶尔丹最终和沙俄勾结起来,这让清朝开始同时面临西部和北部两方面的压力。

而问题似乎比想象得还有严峻,相比于已经盘踞了42年的沙俄,清朝在吉林以北地区几乎没有一个据点,连沙俄建立的雅克萨这样简陋的据点都没有,为了向东北运兵,康熙在出兵东北前,从北京向东北方向修建了长达3000里的后勤通道,保证清军的后勤供应。

而对于清朝而言,自中原向北推进,不得不面临气温不断下降,人口不断系数,后勤补给越来越吃力的窘境,这也是为何古代中原王朝北伐难以成功的重要原因。

而相比之下,沙俄自欧洲来,他们和起清朝的“纬向性”推进不同,“经向性”推进的他们几乎不会受到气候剧烈变化的影响。

更要命的是,一旦战败,他们可以向更北放的西伯利亚逃跑,而这里距离清朝的大本营越来越远,清朝进行持续战争的难度越来越大。

所以,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东北问题,更为了离间沙俄和准噶尔汗国的关系,康熙皇帝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彻底消灭这群入侵的哥萨克。因为消灭了一批,还会有一批,清朝就永远需要疲于奔命。

因为准噶尔汗国的牵制,清朝不能长时间和沙俄在东北死扛着。

1685年,清军第一次围攻雅克萨,因为清军用了火炮等先进设备,哥萨克很快不敌,清军在其放下武器后,烧毁雅克萨城,并允许哥萨克撤走。

但清军刚撤军,这帮哥萨克就卷土重来,不仅人数增加到800人,还修建了更为坚固的堡垒。而千里之外的清军,直到第二年才知道。于是1687年,清军派出了更多军队围攻雅克萨。但由于第一次战役的速胜,让清军产生了轻敌情绪。虽然人数很多,但全军只有50杆火枪,没有携带重炮,这就让攻城变得难于登天。

在这样的情况下,清军改变策略,在雅克萨城外修筑围栏,实行围困,前后围困了9个月之久。

在这9个多月的时间里,城内粮食耗尽,瘟疫横行,总共只剩下66人,首领托尔布津被打死。

面对这样的局面,沙俄两度派遣援军顺黑龙江而下救援,但均被清军水师击败和消灭。

眼看雅克萨成死城,敌军死亡殆尽,清军给他们送去粮食和药品,帮助他们苟延残喘。

而康熙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迫使沙俄接受谈判。

果然,僵持不下的沙俄终于在1688年派出使者到清朝谈判。虽然清朝做出了让步,但最终于1689年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尼布楚条约》最大的作用就是稳定了东北的边界,将沙俄从黑龙江流域彻底赶走,从此清朝得以抽身重点解决蒙古问题。

相比于冰天雪地人迹罕至的西伯利亚,康熙皇帝明显更喜欢面积广大的蒙古区域。因为战争的出发点就是解决蒙古问题,所以被蒙古牵制的清朝不可能有彻底消灭沙俄的可能。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雅克萨,唐代为治下渤海国管辖,元朝属辽阳行省统辖,明至置奴儿干都司,清设驻地黑龙江将军管辖,从历史沿革来看,中原王朝对东北地区的雅克萨有着无可辩驳的主权管辖。

然而,在1858年5月,清政府以一纸《中俄瑷珲条约》文书将统辖1000多年的雅克萨等东北地区悉数划归沙俄领土,从此,雅克萨有了阿尔巴津镇这样一个俄文名称。

其实在三百多年前,雅克萨这块面积不大的小镇上曾经上演过影响后世的雅克萨之战,这场战役与其说是清朝与沙俄的武力对决,倒不如说是康熙大帝和彼得大帝铁血双雄间的较量。

战争背景

13世纪末期,莫斯科公国诞生于东欧平原的弗拉基米尔大公国,此后,莫斯科公国国势日渐强盛逐渐吞并周边城邦国家,并接受了来自欧洲草原北部钦察汗国的册封,取得代征全俄贡纳的绝对权力。

1480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一举击溃了由钦察汗国分裂而来的金帐汗国,并以莫斯科为中心逐步统一了东斯拉夫地区,承继王位的伊凡四世马不停蹄继续东扩,相继灭亡了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等成吉思汗后裔建立的各大汗国,并一路东进,伊凡四世也由此加冕为俄国沙皇。

继承帝位的彼得一世开启俄罗斯西化运动先河不久,沙俄的国力有了质的飞跃,彼得一世倾尽沙俄舰队与当时的北欧强国瑞典展开激烈的战争,并最终以《尼斯塔特和约》取得了对瑞典的绝对完胜,彼得也因此被俄罗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罗斯皇帝”的称号。

这一时期的沙俄综合国力在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效应下得到了逆天的增长,沙俄势力藉此加强了东扩的步伐,并于大明崇祯五年翻越外兴安岭抵达黑龙江流域,多次展开罪恶滔天的杀戮和禽兽般的食人行为,当地边民称其为“食人恶魔”。

然而,此时的中国正值改朝换代之际,明廷和大清在山海关外的宁锦附近展开着激烈的厮杀,双方都无法顾及在背后捅刀的沙俄势力。

比至1636年,满清入关顺治皇帝在北京登基,清王朝正式在法理上取代了明王朝。然而,此时的满清尚未完全平定中原大地,彼时的华夏九州仍旧出现了以永历帝朱由榔为首的南明、李自成为首的大顺政权和张献忠为首的大西政权,外加此后不久出现的三藩之乱,清王朝初期始终陷入内战不断的泥潭,因此无法分身顾及北部边疆问题。

而面对沙俄残匪肆无忌惮地侵吞东北的黑龙江流域,康熙皇帝所能做的唯有多次警告和抗议,但此时的俄匪却已经凭借着先进的火器在黑龙江流域的雅克萨建立了坚实的据点,并以此为前进的桥头堡步步蚕食东北黑龙江流域的领土。

战前准备

1681年,满清王朝历经八年平定三藩之乱,意识到东北沙俄残匪顽疾的康熙皇帝遂于次年亲自巡视黑龙江流域,同时派出以郎坦和彭春为首的将领北上暗中侦查雅克萨附近地形和民情,经过大量前期侦查准备工作,康熙皇帝确立了恩威并用、剿抚兼施的指导方针。

即派兵驻守沙俄增兵通道、断绝俄匪援军,屯兵永戍黑龙江流域与雅克萨据点的俄军形成战略对峙的态势,同时,斩断蒙古车臣汗部和尼布楚附近居民与雅克萨据点俄匪的贸易断其外援,并派出兵士收割雅克萨城附近俄匪种植的庄稼彻底剥离其生存物资。

在作完上述部署后,康熙皇帝还下令加紧赶制攻城火炮,沿路修建驿站负责后备军粮的输送,同时开辟水路交通线,建立一条稳定的后续军需供给链条。

康熙皇帝鉴于此前“我进彼退、我退彼进,用兵不已, 边民不安”的俄匪游击战特点后作出了定点清除的方针,即采取派出大军逐个击破雅克萨周围的俄匪营寨,并以“铁壁合拢”的方式逐渐迫使雅克萨彻底陷入孤城一座的局面。

战争经过

截至1683年9月,康熙皇帝对盘踞在雅克萨孤城的俄匪多次放出了投降不杀的善意警告后,据守雅克萨孤城的托尔布津自恃城高墙厚拒不投降。康熙皇帝遂令彭春为统帅携战舰、鸟枪和火炮以及藤牌军等各式轻重武器和军种采取水陆并进的方针进抵雅克萨城外。

而此时的雅克萨城内俄匪头目托尔布津以450名训练有素的哥萨克骑兵和3蹲火炮以及300支鸟枪为依托严阵以待清军的到来。

清军以陆军布于城南,战舰集于城东南,列炮于城北采取三面围困的方式在黎明向困守雅克萨城的俄匪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俄军伤亡惨重,托布尔津乞降不得不退出雅克萨城,其后,清军夷平雅克萨城,并分派兵力驻守瑷珲、墨儿根等地,班师凯旋。

然而,不甘失败的俄匪头目托布尔津,于1685年秋,在沙皇彼得大帝的支持下再次率领600哥萨克骑兵抵达尼布楚,并剑指雅克萨。

勃然大怒的康熙皇帝以2000雄师水陆并进再次围困雅克萨城,并勒令侵华俄军投降,俄匪头目托布尔津斩杀清使,残忍地拒绝大清国皇帝康熙的善意,清军以各类轻重火器向雅克萨城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俄军匪首托布尔津当即毙命于雅克萨城,但雅克萨城继续由俄匪杯敦固守与清军死磕。

俄军明知面对大清帝国2000多人的火力围攻为何却负隅顽抗?其实他们是想拖延战事妄图等待沙俄援军的到来扭转战局,统帅彭春不傻,他看出了对方的意图,于是将战舰移师西进,并采取南、北、东三面掘壕围困雅的方式彻底堵截了沙俄援军的支援道路。

在经过清军强大的火力覆盖后,原先不可一世的哥萨克勇士仅剩66人苟延残喘,雅克萨城弹指之间化为粉齑已成定局,沙俄摄政王索菲亚遣使乞降,至此傲视欧亚的沙俄帝国臣服于大清脚下,雅克萨之战以清军完胜而宣告终结。

雅克萨之战的意义

雅克萨之战是清王朝对垒西方军事强国沙俄的抢眼战役,之说以说它抢眼,是因为此时的东方帝国遭遇了西方庞然大物沙俄的侵袭,就连北欧强国瑞典都被沙俄揍的满地找牙,要知道,连维京人后代都对付不了的主,大清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尽管沙俄匪徒东扩人数不多,可就是凭借着先发制人的武器优势和天生的哥萨克骑兵战士,沙俄才能在东进的道路上所向披靡拿下大片广袤的领土,而也正是英勇善战造就了沙俄过人的单兵作战能力。

然而,大清王朝最终还是取得了雅克萨之战的胜利,并以独特的战法和果决的勇气将称霸欧亚的沙俄打得七晕八素遣使求和。可以说此战的意义既奠定了康乾盛世稳定的外部环境,提升了大清国的国际地位,同时也遏制了沙俄南下的勃勃野心,被打怕的沙俄不得不就此偃旗息鼓、止戈息兵。清王朝也由此打出了与沙俄170多年的和平时光,可以说此战功不可没。

康熙为何不逐出西伯利亚的沙俄势力

既然雅克萨之战清王朝取得了绝对优势,按理说应该依仗兵威剑指西伯利亚,然后,北逐胡虏彻底将沙俄势力驱逐出西伯利亚,方能完全解除沙俄北部势力的威胁。要知道,此时沙俄吞并西伯利亚汗国尚不足百年时间,亡国之恨、奴国之耻依然摆在西伯利亚鞑靼人心中挥之不去,而早已适应苦寒气候的满清勇士足可以凭借骁勇善战的威名兵锋直指西伯利亚的沙俄残匪,况且叛军在西伯利亚的沙俄匪军人数和势力单薄,加之交通不便拿下西伯利亚驱逐沙俄残匪指日可待。

那为何雅克萨之战后,清朝却与沙俄签订了看似平等而实则丧失了至少1000万平方公里的《尼布楚条约》呢?这其中除了首席谈判大臣索额图愚笨无能造成了重大领土损失,其实与清朝此时面对的险恶环境也息息相关。

清朝前番结束三藩之乱,而刚刚以雅克萨之战平息沙俄残匪,此时却又不得不面对强势崛起的准噶尔丹汗国问题,然而,满清统治者却不知道的是沙俄此时也同样遭遇着西方战线上沙俄与土耳其的死磕,抽身乏术的沙俄既然能两线作战,满清王朝为何却不能?康熙为什么不将沙俄势力彻底逐出西伯利亚?这样一来或许此后也就不存在所谓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以及《中俄伊犁条约》等等令国人痛彻心扉葬送361万平方公里国土的人间惨剧了。

康熙皇帝没有趁势将沙俄势力彻底逐出西伯利亚,其实并非他不想,而是他不能。

首先,这对于康熙皇帝来说简直就是一项耗资不菲的超级战略工程。东北的渔猎文化与中原农耕文明虽然有着本质区别,但二者的共通之处在于可以就地取利,即无需像游牧民族那样采取对外扩张的方式来掠夺资源维持帝国的运作,这样的文明生存方式注定了以渔猎起家的满族不大可能像成吉思汗统帅的蒙古骑兵那样横扫欧亚以充盈大本营,加之满族虽长期客居关外,但自唐至明深受汉家农耕文明的熏陶和影响,这就更决定了渔猎文化与农耕文明相对的保守性,相比较由农奴社会向资本主义文明过度阶段的沙俄,后者的土地嗜好自然显得无比强烈,因此对比之下,康熙不会趁势北逐沙俄。

其次,准噶尔汗国问题犹如达摩利斯之剑时刻高悬于康熙头顶。相对于沙俄北部边疆的侵扰,准噶尔汗国的强势崛起着实让康熙寝食难安。这从后来的历史发展趋势来看,康熙的判断确实精准无误。我们知道雅克萨之战驱逐沙俄残匪仅仅用了不到三年时间,而准噶尔汗国的彻底瓦解,则是历经康雍乾三代人,以整整85年耗费大半个世纪为代价才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而以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准噶尔汗国在噶尔丹的统帅下崛起于漠西,占据有新疆,进抵于蒙古高原,满清王朝在噶尔丹弧形钳制下大有倾巢覆卵之征兆。此时,倘若舍近求远、避重就轻以武威之师北征西伯利亚驱逐沙俄残匪,届时清王朝必将为准噶尔汗国所取代。

再次,水土不服问题势必引起北征受挫。西伯利亚虽然地广人稀,自然资源极其丰富,但西伯利亚地区处于永久冻土层带,且气候极度寒冷,甚至历史最低温度一度逼近零下69度,在这种冷到撒尿成冰的酷寒地狱里,别说挥戈杀敌两军对垒了,刀枪剑戟在严寒的催化下也会秒成薄脆如冰,仗还未开打清军早已冻得不省人事了,相对于沙俄匪徒耐寒的秉性而言,满清勇士虽然也打小耐冻,但终究敌不过人家冰窝子里爬出来的老毛子。因此即便满洲巴图鲁勇士再厉害最后也不得不铩羽而归。

因此,就当是的历史条件和气候地理因素来看,康熙皇帝确实没有动过北征西伯利亚彻底将沙俄势力赶回欧洲的想法,而放在彼时的大环境下,保住家底、守稳江山才是他的明智选择,否则一旦江山改旗易帜,历史上也许会变成另外一番模样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大清圣祖仁皇实录》、《平定罗刹方略》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