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文学大众化的思考

人们说,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后工业社会的必然产物。极度发达的科技和信息,导致文学大众化和商品化,进而导致文学主体消失、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界限消失、纯文学与俗文学界限消失。文学主体尴尬地处于缄默无言的“耗尽”式痛苦状态。

可我不这样认为。文学,是文学主体用心智对民俗人文进行编撰,是浓缩了精华的人文民俗,是审美再创造和升华。

所谓的文学大众化,是指后工业社会因为发达的信息传播媒介不断推陈出新,导致社会精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能迅速被广大群众了解和接受,同时,因为人类文明的快速进步,导致拥有优秀民族文明的国家逐步精英化。上述两点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是社会文化主流的扁平化和社会大众文学审美素养的大幅度提高。

那么,问题就出来了。社会大众文学审美素养的大幅度提高,是不是意味着民俗人文不需要进行编撰?是不是意味着人文民俗不需要浓缩精华?是不是意味着大众审美不需要再创造和升华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毛主席说:“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好了,随着互联网和万物互联的迅猛发展,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日益网络化。网络就是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比如今日头条,比如知乎等等、等等。作为后工业社会的文学主体,我们为什么不去网络上汲取无穷无尽的文学艺术原料矿藏,并对其进行编辑、浓缩、再创造和升华了呢?!

文学大众化的思考


文学大众化的思考


文学大众化的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