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0 藥王孫思邈與青龍猛虎的千古神話

孫思邈是唐代著名醫藥學家、道士,自幼體弱多病,家中為了給他治病耗盡了錢財。於是,他就開始自己研修醫學,因為他天資聰穎,學醫也是學有所成。到了隋朝時期,孫思邈因為世道頗亂,所以躲入太白山中研究醫學,並且在附近為百姓醫治。他將畢生所學著成《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有一次孫思邈在行醫途中,遇一雄虎擋道;因怕被虎誤傷,就繞道而行,結果又遇此虎。孫思邈當時非常納悶,對虎言道:“我為人治病,替天行道,有何不妥?你再三攔擋,卻為哪樁?莫非你也要請我看病不成?”此虎聽罷,兩眼含淚,連連點頭。

孫思邈恍然大悟,這虎來此沒有傷人之意,便隨雄虎進入ー個山洞,只見一隻雌虎懷抱幼虎躺在洞口,表情痛苦。老虎張開嘴,孫思邈一看,一根巨刺卡在了老虎喉嚨裡,已經發了炎。孫思邈對老虎說:“我給你拔刺的時候,得撐住你的嘴。”老虎點點頭。於是孫思邈連忙拿出了他搗藥的搗子,撐住虎口,用手伸進虎口裡給老虎取出了巨刺,孫思邈打開藥箱,把藥面粘在杏上,塞進老虎的嘴裡。老虎用感激的眼神望著孫思邈連連點頭,似乎在表示謝意。至今老中醫先生還管這搗子叫“虎撐子”。

從此以後,這隻老虎就經常給孫思邈馱載藥囊、藥材,孫思邈累了,就讓他當坐騎。師徒們有時在荒山僻嶺裡遇見盜匪、猛獸,由於有這隻老虎跟著,盜匪、猛獸也不敢前來傷害他們。孫思邈去人家裡給人看病,人們看見老虎來了都很害怕,躲得遠遠的,孫思邈就讓它在家看門,別跟著去了。這隻老虎為了感謝孫思邈的恩德,一直不曾離開孫思邈給人治病的杏林,也不曾侵擾附近的人畜,彼此相安。每到杏子成熟的季節,這隻老虎都天天在杏林裡面轉,那些雞鳴狗盜之徒,再也不敢去偷杏子了。佳話傳至朝廷,唐中宗御筆題贈“虎守杏林”匾額,懸掛在杏林裡。

有一天,有一老翁到家中求孫思邈看病,這老翁長相與眾不同,天庭飽滿,地閣方圓,口方鼻正,兩耳垂肩,目光炯炯,神態自然。並且身上還散發出特殊氣味,與眾不同。這時,孫思邈為其把脈診斷,手觸脈搏,起如騰雲駕霧,落似翻江倒海。孫思邈慎重地說:“這脈不浮不沉、不虛不澀,非人類脈象,你係何物所化,需要顯出真形,方能給你治病。”那老翁答道:“我乃龍君是也。只因奉了玉皇大帝聖旨,在天空行風作雨,忽然喉內生疫,特來求醫,恐先生受驚,故化 作一老翁。老翁搖身一變,成為一條青龍。

孫思邈向青龍說,良藥苦口,醫人狠手。你的病有點嚴重,需要把口內毒水放出,才能痊癒,只是需要忍受些疼痛,青龍非常聽話,就將口張開,孫思邈抬起左手,扶著青龍喉部,藏與右袖的長針已壓於右手掌下,說時遲,那時快,左手變託為掐,右手利針伸出,照準喉頭毒瘡猛刺過去,銀針退之龍口,血亦隨之噴出數丈,青龍還未反映過來,孫思邈已經將其病治過。孫思邈又用丹藥一丸送於龍口,對青龍說:“過上幾個時辰,就會好些,改日就能飲食。”

過了幾天,龍君痊癒,特來拜謝孫思邈,向孫先生說:從今以後,我將永為人類服務,每年二月二我動身抬頭,行和風,降細雨,以利生靈。從此,每年二月二龍君抬頭,和風細雨,以救蒼生。

孫思邈醫風高尚,以解決病人的痛苦為自己的責任。他給病人看病,不問出身和家庭背景,都一視同仁。遇到身患重病的患者,他常常不顧自身安危,冒著被傳染的危險為病人診治。這種高尚的品德贏得了很多人的尊重。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影響極大,這兩部著作被譽為中國古代的醫學百科全書,起到了上承漢魏,下接宋元的歷史作用。兩書問世後,備受世人矚目,甚至飄洋過海,廣為流傳。日本在天寶、萬治、天明、嘉永及寬政年間,都曾經出版過《千金要方》,影響巨大。孫思邈終身不仕,隱於山林。親自採製藥物,為人治病。他蒐集民間驗方、秘方,總結臨床經驗及前代醫學理論,為醫學和藥物學作出重要貢獻,後世尊其為“藥王“。人們為了懷念這位救死扶傷,為後世造福的偉大醫學家,藥王廟供奉的藥王像為座虎(騎在老虎身上)針龍(手拿銀針刺龍口)像,流傳千百年,一直到今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