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 孔子、老子和佛陀的言行对比(10)

10·三大圣人的明显区别

因三圣而形成的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明显区别,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他们的时空不同:佛陀观照三世,老子关注二世,孔子关心一世。佛陀观照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的“因缘相续”和“因果业报”;老子不仅关注今世如何“治国安民”,还关注来世如何“死而不亡”、“长生久视”;孔子最为现实,只关心今生今世如何“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他们的目的不同:佛陀利众生,老子利国民,孔子利国君。佛陀所言,利益一切众生,无男女老少之分,无贫富贵贱之别,;老子“治国安民”、“小国寡民”的言说,是既为国君又为庶民设想的;孔子的说孝、道、仁,都是为了“安上治民”,巩固国君的政权。

三、他们的标志不同:佛陀的标志是“善”;老子的标志是“道”;孔子的标志是“礼”。

四:他们的追求不同:佛陀求快乐;老子求自然;孔子求功名。

五、他们的生态不同:佛陀——洞察一切,善待一切;老子——发现大道,顺应大道;孔子——看好仕途,失意仕途。

总的感慨:敬仰佛陀 敬佩老子 敬悯孔子

通过对三圣言行的对比,我敬仰佛陀万世传颂的利众精神;敬佩老子千古流芳的益世文化;敬悯孔子百折不饶的奋斗意志,“敬悯”就是既敬重又怜悯。

毛泽东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普度众生,是代表当时在印度受压迫的人讲话,为了免除众生的痛苦,他不当王子,出家创立了佛教。”

佛陀不继王位的真正原因是,他发现无论多么伟大的帝王,其心量都是有限的。他们即便有美好的发心,前提也只是局限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为了自己的父母,可以杀害别人的父母;为了本国的利益,可以侵灭其他国家。他发愿要做“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人,才历尽千辛万苦,将自己修炼成了“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佛”。

据佛经记载,佛祖29岁时,为寻求解脱之道,他削发为僧,在尼连禅河畔的苦行林中苦修6年,却未见悟道成佛的消息,身体已骨瘦如柴,体力不支,于是到河里洗净6年的身垢,接受牧羊女苏耶妲的乳糜供养,康复了身体。追随他的5个人,见他不再苦修,以为他生了退转心,都离他而去。他一个人来到迦耶山的菩提树下,许下誓愿:“我不成正觉,誓不起此座!”他在这颗树下冥想了49天,战胜了身心内外的一切魔障,焕发出冥想的最高智慧,终于在35岁那年的一个夜半,豁然觉悟了宇宙间的一切真理,从而具足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成佛后,他创立了慧光普照十方众生的佛教,讲经说法45年,80岁在娑罗树下寂静涅槃。

我觉得,佛祖是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最伟大的先知先觉者,是人类最早的最伟大的心物辨证学家。公元前587年,他就发现世间一切有形物质皆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和合而成,比古希腊的博学大师亚里士多德发现天体和地球由“土、水、气、火”四种元素组成,早两百多年。可以说佛祖是最早最伟大的宇宙学家。随着科技的进步,佛陀所言不断被证实。如:佛说宇宙不只一个,有“三千大千世界”,随着太空飞船的出现,印证了宇宙的确浩瀚无际,已发现了1300个星球;佛陀在《金刚经》中说的“诸微尘”“微尘众”,指的是世俗人看得见的细微物质和看不见的暗物质,这种暗物质像三千大千世界粉碎了那样,多得无法估量。2013年3月,中央各大媒体报道,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宣布,已用太空粒子探测器阿尔法磁谱仪观测到,宇宙暗物质占25%,暗能量占75%,人们可见的物质只有5%,印证了佛陀所言真实不虚。关于宇宙中的“微尘”,现代科学家也找不到更好、更精准的词语来表达,只能沿用佛祖说的“微尘”。

老子的《道德经》真是千古绝唱!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对他敬佩得五体投地。有学者甚至说:《道德经》的每一句话都是“蜂王浆”,他的三五个字就够我们享用一辈子。

老子告诫世人:五彩缤纷的颜色,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纷乱的声音,使人听觉不敏感;食物的各种味道,使人味觉迟钝;纵情围猎,使人内心疯狂;稀罕的器物,使人操行不轨。所以,圣人只为内在的宁静而生活,不求表面上感官的物欲诱惑,因此他们知道,只有去掉贪婪,才能获得自由。〔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这与佛陀开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生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六尘生六惑〔诳、谄、憍、恼、恨、害〕,内涵非常相似!正是这些尘垢,污染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无法看清和明白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

据专家考证,“自然”一词,在中国是老子最早使用的。“道法自然”的“自”指自性,“然”指本然。道法自然,就是“道”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效法自然规律。我觉得老子的“自然”和佛陀的“法尔”、“如是”,说的是一回事:诸法本来如此,不可思议,不可言说。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和佛陀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说的是一回事;老子的“道法自然”和佛陀的“究竟涅槃”说的是一回事。两个处在不同国度又从未谋面的人,在同一时代,相距不到70年,先后提出内涵如此相同的正见,真是世所罕见!

老子因他的五千言《道德经》而与世长存。鲁迅说:“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林语堂说:“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不需要装饰便可自闪光耀。”美国科学家威尔杜兰说:“或许除了《道德经》外,我们要将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俄国托尔斯泰说:“孔子对我影响很大,老子对我影响巨大。”

我认为:《道德经》的境界之广大、思想之深刻、用词之简洁、文字之优美,在所有的经典中,无与伦比,堪称一绝。

专家于天罡非常严谨地选择词汇,不溢不损,这样概括老子:写就了一部经书;创立了一门学说;影响了一批圣人;启蒙了一个宗教;结构了一种文明;惠及了整个世界。

孔子的人生目标是谋取一官半职,他向弟子传授礼乐文化,也是为他们入仕为官着想。他向各国君王游说的都是“政”,他回答弟子们和国君们的“问政”,在《孔子言行录》中比比皆是,可以说,孔子是最讲政治的政治大师,可他的弟子硬要写他从不“言政”。可见,“政”在他们心目中并非是什么光明的东西,不然是不会像讳言“鬼神”那样讳言“政治”的。

孔子生命不息,求官不止的精神可嘉,值得敬重。他一生在70个诸侯之间游说,所说的一切,都是为了巩固国君们的政权,可结局却是被一国一国地炒鱿鱼,实在可怜。据史书记载,他自己也为此痛哭过。

孔子看好仕途,拼命追求,最终失意仕途,或许国君们的招贤纳士,原本就是当猴子耍,或许与他自己的言行不一有关。按他忠君爱国的倡导,在自己的国家,谋得了代理宰相的高管之位后,就该好好辅政效忠鲁哀公的。谁知,当齐景公听从晏子的计谋,暗中尊敬他,许诺他当齐国辅相后,过了一年,他真的就离开鲁国,投奔齐国了。

可他满怀心喜地来到齐国,齐景公却不用他。因为晏子对景公说:孔子的那些繁饰邪术能使君主迷惑,盛设的那些声乐能使民众愚淫。景公想到他对本国本主都不爱不忠,怎么可能效忠自己。于是,也背信弃义,不守诺言,只赠给他厚礼,不用他当辅相。孔子尝到了别人对自己言而无信的苦果,无可奈何,只得悻悻而去。

为了谋取一官半职,实现自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周游列国,“累累若丧家之狗”,多次在鲁、卫、陈、楚等国之间跳槽。由于求高官无望,最后,连鲁国一个谋反的家宰〔管家〕公山弗扰,召请他去当谋士,一个晋国搞叛乱的邑宰〔县长〕佛〔bì〕肸〔xì〕,招聘他去当助手,他都答应去。如果不是被弟子子路坚决拦住,他就成了管家手下搞谋反的谋士,或在县长助手岗位上搞叛乱,就不会成为今天誉满全球的孔大圣人了。

那些没有统治过天下的历代文人们,都讴歌孔学如何了得:“半部论语治天下”。而打了天下坐了天下的毛泽东则说:“孔学名高实秕糠”。他这样说,我觉得理由有两个:一、历代文人是睁着眼睛说瞎话,用《论语》治出的“天下”一个接一个地灭亡了,谁以孔学治国谁亡国;二、言行不一的伪君子绵绵不绝国无宁日,或许他将伪君子的滋生,归罪于了孔学的代代说教。

但毛泽东没有全盘否定孔子。他称赞过“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确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历史表明,孔子倡导的“仁”、“义”、“忠”、“信”等等说教,虽然他自己不能完全做到,有时甚至说一套做一套,但用来教育别人确实是好东西。

在三大圣人的教诲中,我得益于孔子的名言主要有:和为贵;不耻下问;言必信,行必果;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不忍,则乱大谋。而佛陀的诸行无常,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恶有报,自净其意,以及老子的上善若水,福祸相依,道法自然,等等,对我心灵的影响更为深刻。

对时下“国学大师”们的孔学演说,我持“两个凡是”态度:一、凡是以孔子的言说,导人向善的,我都将他们归于我尊敬的师表队伍;二、凡是为孔子主战、杀人、使诈等恶行劣行辩护,甚至当做大智慧加以讴歌的“大师”,我都把他们归于雪漠笔下的“讴歌罪恶的拉拉队”。因为他们的演讲,同炮制暴力影视制品、制贩教唆孩子杀人的电子游戏的人一样,干的都是毒害人心的罪恶勾当,其危害甚至比这些混混文化人更大,因为他们打的是“大师”的招牌。

对孔子的求官行为,我毫无贬低之意,在阶级社会里,世人追求权力和金钱,非常正常。佛陀自己不当官,从未反对好人当官。好人当了官,起码不会乐杀人。我一向主张,想为人类做大好事、大贡献的好人圣人,应尽力当大官、挣大钱。因为好人当了大大的官,掌了大大的权,或赚了大大的钱,为人类做大好事的大理想,才有可能得以大大地实现。不说别的,单说惩治腐败,若想惩治一个大贪官,你的权力必须比他的更大才办得到,只有你同意,才能“双规”他,从来没听说过小官能够“双规”大官的。

孔子、老子和佛陀的言行对比(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