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哪个朝代的?

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可以肯定的是俩人并非是一个年代的人,电视剧只不过是继承了民间的传说,就像前不久曝光武松和武大郎不是一个年代一样。据说梁山伯死后100多年的坟,因为时间长没了,而又赶上100多年后的祝英台死了之后选墓的时候正好,把梁山伯的坟挖出来了,因为古人迷信即便是现在也一样,死人的坑是不能挖第二个的,第一个坑不管挖什么了都必须埋在原地。当然这是迷信的说话不过这东西,还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好,因为有时候确实邪门。就因为祝英台的家人挖到了梁山伯的坟,但是又不能从新挖坑所以就埋在了梁山伯的坟里,久而久之的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版本就不一样了,最后有什么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当时我说的也只是我爷爷给我讲的民间传说,具体的就不好说了。

游戏小娱乐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汉族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在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不少专家学者考证后认为梁山伯和祝英台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他们之间确实发生过凄美的爱情故事。

梁祝:


晚唐学者张读的《宣室志》记载:“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后为鄮县令,病死,葬鄮城西。。。。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据梁祝文化研究专家麻承照的研究,梁山伯应是鄞州人,祝英台应是上虞人。

按宋代明州知府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推算,梁山伯生于公元352年,死于373年;祝英台死于公元374年。

“梁祝传说”最早产生于397年,在宋代故事就比较成型了。


1997年7月,宁波出土了一座晋代墓葬,该墓的位置、规格和随葬器物表明这是一位晋代县令的墓葬,与记载中的梁山伯墓有很多相同之处,故而不少专家认为这就是梁山伯墓,进而证实梁山伯就是晋代人。

唐朝初年梁载言《十道四番志》就有关于两人的记载:“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说明这二人生活的年代要早于唐代,那么二人为晋代人是非常有可能的。

同样的佐证有不少,比如南朝梁朝的《金楼子》一书记载:

“梁祝事异矣!《金楼子》及《会稽异闻》皆载之”。

民间还有一种版本说梁山伯是明代人,祝英台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

化蝶:


只不过是埋葬地点重合,才被后人演绎了爱情故事。但这种说法无法解释早在南北朝和唐代就有二人传说这一事实。

不管他们是哪个朝代人,他们的这一段唯美彻骨、惊天动地的爱情,感天动地;二人最终化蝶飞舞,是留给无数青年男女的一曲爱情绝唱。

多看看梁祝,再对比一下现在要车要房才肯结婚的姑娘,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歪眼小史工作室


刚日读史


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有必要把故事的梗概叙述一遍,然后抽丝剥蚕,逐一探讨解答。

这个故事是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之一。

古时,有男梁山伯与女扮男装的祝英台在去杭州万松书院读书途中偶遇,结成金兰兄弟,后二人同窗共读三年,梁山伯不知祝英台为女儿身,而祝英台已深爱梁山伯,并多次暗示,无奈山伯未悟之,后祝父召女回乡,把她许给马太守马文才,祝英台悲恸万分,后梁山伯在师母暗示中,方醒悟,忙赶至祝家庄在楼台与英台相聚,后山伯回家悲伤过度,不久病亡。英台闻之,誓以身殉情,出嫁日路过山伯墓地,下花轿拜祭,忽雷电交加,墓地破开,英台跳入,墓复合拢,众人大骇,然天又复晴,众人看见从墓里飞出一对蝴蝶,后人称梁祝化为蝴蝶。



关于梁祝传说有多种版本如杭州版本,宜兴版本,微山版本,诸城版本等,对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时代也存诸多争议,但杭州版本更广泛流传,那今天来逐一推断,权当娱乐。

首先,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读书,故事从头至尾没有提赶考之类的话,而科举考试始于隋朝约605年左右,也就是说故事发生在隋朝之前。

其次,到杭州万松书院读书,据史料记载,万松书院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约785至804年),初名为报恩寺,后到明朝〈1498年〉,由浙江右学政(相当于如今省教育厅长)周木改为万松书院(由此推断,这个故事口承相传到了明朝才渐渐丰满起来),这里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故事人物又出现在明朝。



再者,故事中说祝英台嫁给马太守之子马文财,太守一职是汉景帝才名确的,之前叫郡守。这个官到了南北朝被刺史所替代,明清时被"知府"替代。由此推断故事背景又到了汉朝至东晋时代。

故事结尾处说祝英台出嫁路过梁山伯墓地,下花轿拜祭,那问题又来了,花轿的盛行在宋朝时流行,唐之前女子出嫁都是马车,这个宋吴自牧在巜梦梁录.娶嫁篇》有记载。轿子诞生比较早,春秋战国时已有类型样式,只是那时叫"舆"。由此推断,故事背景又回到宋朝。




综上所述,这才有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许多版本争议,但是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捋一捋便得出给论:故事一开始就是交待二人读书,从未说进京赶考,这是历代相传的共同之处,也就是故事说的是隋朝之前发生的事,普遍认为的朝代在晋朝是比较可信的,之后说在万松书院读书,座花轿都是代代口承之传的讹误,也可推断,故事的描述可能是在明朝才渐趋完善,而真正完善并丰满整个故事的创作应该在近代,只是作为一种民间故事,民间创作者没有注意到一些历史细节而已。

只有是民间的,所以才是感人的。

现在争论故事的起源似乎已无意义,它作为一种民间口承相传的艺术故事才是我们应珍惜的,故事历经岁月剥蚀,未消逝反而更丰满感人,这也说明野史的魅力,也说明我们的生活需要感动。


可荣188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 民间流传已有1700多年,可谓家喻户晓,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被欧美称之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有关梁祝的古迹,已发现17处,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 可见梁祝传说的影响力巨大。

那他们到底是哪个朝代人?因为传说起源地就很多,所以出生的朝代也有几种版本。

我看到的有三种版本,一一分享给大家。

第一种版本: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发生在晋朝,事发地点在浙江。

现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载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 到了晚唐,张读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学性渲染,可见其大致轮廓

“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有一个祝员外,他的女儿叫祝英台,聪明美丽,她女扮男装,远赴杭州求学。

途中,邂逅了赴杭州求学的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

不久,二人来到了杭州城的万松书院内,拜师入学。从那以后,同窗共读,两人形影不离。

梁山伯跟祝英台一起学习了三年之久,感情深似海,祝英台是深深地爱着梁山伯的,但是梁山伯始终不知道她是女儿之身,只把他一直当成兄弟,并没有其他特别的感受了。

后来祝英台回家, 在十八里相送的途中,祝英台不断借着其他的物品暗示着自己对梁山伯的爱意,梁山伯木讷,没有多想。


后来,梁山伯才知道祝英台是女儿身,去祝家求婚的时候,得知祝父已经将英台许配给了家住在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的姻缘,就成为了泡沫,二个人在楼台上相见,泪眼相向,凄凉伤心地离开了对方。

在告别的时候,立下了誓言,生之时未能在一起,死后要死在一起!

后来梁山伯被朝廷召到了鄞县当县令,梁山伯整天忧郁缠身成了疾病,不久之后便离开了人世,他死之前的遗言就是死之后能把他葬在鄮城的九龙墟,祝英台听到了梁山伯的死讯后,也想一起跟梁山伯死去。

祝英台在被迫出嫁的时候,绕道去了梁山伯的墓前祭拜,最后在祝英台的哀声感应下,老天看不下去了,风雨雷电交集,梁山伯的坟墓爆裂了,祝英台直接跳入了坟中,墓穴合拢了,风雨也停歇了,彩虹也出来了,梁山伯跟祝英台化为了蝴蝶,在人间自由飞舞着。


还有一个佐证是: 宋代明州(今宁波)知府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文中说梁山伯生于公元352年,农历三月初一,死于373年农历八月十六,终年21岁,未曾婚配; 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庙(又名“义忠王庙”)修建于397年。如记载可靠,“梁祝传说”当产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这20多年内,而这时期就是东晋朝。

第二种版本就很离奇了。

有传言称: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鄞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从此敷衍出动人的传说。


据查证,此记载最初版本为浙东民间百姓口头故事,并非历史资料记录。

第三种版本:梁祝是汉朝人。

据山东省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济宁市梁祝研究会会长、著名的梁祝文化专家樊存常先生考证, 梁山伯与祝英台包括马文才,历史上确有其人,他们之间的故事为历史真实事件,而且他们的籍地都在孔孟之乡。

马坡是祝、马的故里,在古邹邑西邻微山湖北岸,这里有梁祝合葬墓,墓碑历经淤积长期深埋,后被发现。

2003年10月27日,山东省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和微山县人民政府,隆重举行了“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的复出仪式,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块墓碑,立碑人崔文奎身份为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为中国历史上见证梁祝故里官方人物之中官位最高、职位最重、权威性最大的一位。

此碑的出土,引起了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等众多的国内新闻媒体与韩国、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外国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轰动,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

关于梁祝是哪个朝代人,樊存常认为, 根据梁祝墓祭碑碑文推测,此故事最早应产生于汉代。

他分析的理由是:

(一) 三国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没有产生此类故事的社会背景,选官制度也不可能让梁祝去追求读书做官之路,唯有社会安定,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汉代才有梁祝故事产生的土壤。

(二)济宁为中国汉代碑文出土文物最多的城市,全国大部分汉碑出自济宁,作为孔孟故里的济宁,汉墓众多、规模之大,陪葬品之多在全国闻名 。

(三)有关考古专家在对梁祝墓周围的墓地进行勘探发掘时,发现有很多汉代墓葬,并出土有陶罐、泥人、动物兽等。据此,可进一步推断此墓为梁祝汉代合葬墓。 同时祝英台所在村庄九曲村发现了大量汉代石碑,发现一小块残破的汉代石碑,上面刻有几个祝姓字样。

这说明汉代九曲村的确曾经有祝姓人氏生活过。这是梁祝为济宁汉代人极为有利的证明。

一千多年来,梁祝爱情故事久传不衰。小提琴协奏典《梁祝》可谓人间仙乐,千古绝唱,听来荡气回肠,余音不绝,多年来一直蜚声海内外。



不管他们是哪个朝代人,总之,他们给我们后人留下来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并在当代广为流传,并能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蜚声世界。我们应该感谢他们。



历史逸事


答:《牛郎织女》、《天仙配》、《白蛇传》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

但是,《牛郎织女》、《天仙配》、《白蛇传》都是人仙相爱、或人妖相爱的故事,一听就知道是胡编瞎造。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结局虽然也有殉情男女死后双双化蝶的神话点缀,但梁山伯与祝英台却绝对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他们的故事也是历史真实故事。

话说回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顺带说一件小插曲。

话说,1952年下半年,第一次全国戏曲观摩大会举行,由袁雪芬和范瑞娟主演《梁山伯与祝英台》地进京表演。毛主席指示上海电影制片厂,要借这个机会开拍彩色电影。

当时拍摄一部黑白电影投资近20万元,彩色电影要翻倍。

苏联专家因此明确地说:“你们要拍彩色电影,再过3个五年计划再说,现在拍好黑白片就可以了。”

但我国财政虽然紧张,经过商讨再三,是投入了拍摄。最终,于1953年摄制成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艺术片《梁祝哀史》。

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作为五大国之一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我国派出了以周总理为团长,张闻天、王稼祥、李克农为副团长的政府代表团。而《梁祝哀史》刚刚拍出,也带出国了。为了便于向外国记者介绍,就在驻地——宝端华旅馆先行试放。

但是,外国人根本看不懂。

熊向晖于是请懂越剧的同志将剧情介绍和主要唱词写成十几页的说明书,准备翻译成英文发给外国记者,并将片名译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剧》。

这件事被周总理知道了,他连连摆手,说:“十几页的说明书,谁耐烦看?我要是记者就不看。”

那……熊向晖急得直抓后脑勺。

周总理支了个招,说:“只要你在请柬上写一句话:‘请你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放映前,用英语做个三分钟说明,概括地介绍一下剧情,用词要有一点诗意,带点悲剧气氛,把观众的思路引入电影,不再做其他解释。你就这样试试,我保证不会失败。”

结果正如周总理所料,电影招待会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一句话,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比较完整讲述梁祝爱情故事的,是晚唐张读的《宣室志》,里面提到,祝英台是上虞祝氏女儿,伪为男装游学于会稽,与梁山伯同窗,两人相爱却不能相守,最后殉情同葬。

最主要的是,《宣室志》里提到了一句:“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谢安是东晋名臣,梁、祝既与之同时代,即梁、祝当为东晋人。

最早研究梁祝事迹的近代小说研究家蒋瑞藻宋徽宗大观年间李茂诚所撰的《义忠王(梁山伯)庙记》,也认定梁祝是东晋人。

此后的钱南扬先生也持此说。

即梁祝为东晋人之说渐成定论。


覃仕勇说史


相传梁祝故事发生在东晋谢安执政时期。

梁山伯为会稽 山阴人,祝英台为会稽上虞人。

唐朝张读的《宣室志》中写道:“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更有古曲《梁祝》歌咏此事

其诗如左:

月白风清花袭人,纱窗青灯透双影。

夜阑万类尽无语,犹闻西楼读书声。

风雨共济长相伴,互助互勉同路人。

青梅竹马俩无猜,心心相印是知音。

朝夕相伴几度春,莫知英台女儿身。

待到芙蕖出水日,方悟最苦相思情。

俊逸儒生风流种,窈窕碧玉亦多情。

花前月下常相会,撮土为香山海盟。

玉人有意天无意,金玉良姻几个成?

媒妁之言父母命,棒打鸳鸯俩西东。

笑问世间情何物,生死相许无所恨。

今生无缘同白首,待到来世叙旧情。

生不相守死相从,黄泉路上结伴行。

双双化蝶翩翩舞,恩恩爱爱不绝情。

小时候不知道从哪本书上看来的,跟科技无关啊。 算是毁童年的冷知识。 被大多数人奉为爱情圭臬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其实是杜撰的故事。他俩根本不是一个朝代的人。 (细节也许记忆有误啊)

祝英台是南北朝时期的人,算是个“侠盗”。

她是个孤儿,吃百家饭长大,长大后长期劫富济贫。“马文才”就是一个大财主,被祝大女侠劫了太多次,终于怒了,将来行窃的祝大女侠抓住打死了,然后抛尸荒野,并勒令不许任何人给她收尸。 被祝大女侠接济过的穷人们,趁夜悄悄将她埋葬了。为了掩人耳目,不敢给她竖着立墓碑,于是将墓碑平放,上面记载着她的生平事迹。


梁山伯呢,是明代(谢指正,我记性不好)的一名官员,热爱百姓,清廉公正,深受爱戴。

他忙于公务,直到去世仍未娶妻。人们埋葬他,为他挖墓时,挖到了已被泥土遮盖住的祝英台的墓碑。

大家阅读了碑文,大呼祝英台与梁山伯均是心系劳苦大众的好人啊。

人们觉得这是祝英台与梁山伯的缘分,于是将他二人尸骨合葬到一起,并杜撰了被后人传为佳话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凄美的爱情故事。


不怂历史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不真实,历史上梁山伯是明朝人,祝英台是西晋时期的人,他们相隔好多个朝代是不会成为夫妻的。梁山伯是明朝有名的才子,还当过明朝的县令,因为梁山伯崇拜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后来的编书人就把他们编成夫妻了。祝英台是西晋的一个大才女,人长的漂亮品德和才华都非常好,因为祝英台的父亲嫌贫爱富,所以祝英台的爱情非常不幸福,后来祝英台就离家出走不知生死了。梁山伯喜欢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家里的墙上贴了好多祝英台的美女画像,梁山伯非常喜欢祝英台,发誓非要找像祝英台这样的女人为妻,结果梁山伯一生也没有遇见像祝英台这样的美女,后来就得了相思病,在中年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当时有一个编书的文人知道这件事情以后特别感动,就把西晋的美丽才女祝英台与明朝的才子梁山伯编到一起了,后来这个爱情故事就被编成戏剧上了舞台,一直流传到现在成为经典的爱情戏剧之一。


文字小博士


国人一提到梁山伯与祝英台,就会想到化蝶;而一说到化蝶,就会想到梁山伯与祝英台,可见梁祝的故事有多么的深入人心。特别是每一次《梁祝》音乐声响起时,思绪就会随之而飞,梁山伯与祝英台所幻化的那一对蝴蝶,也会在脑海中翩珊起舞。

一对纯真的少男、少女,经历了三年同窗,朝夕相处,一起尝遍了学业中的快乐与悲伤。当梁山伯得知祝英台是女扮男装时,顿时互生情愫,实乃人之常情。只是造化弄人,情投意合的两人最终没能走到一起。祝英台被家人许配给了临近村姓马的人家,而梁山伯虽然做了鄞县县令,却也因为思念与落寞,很快忧郁而终。

梁山伯被安葬,祝英台出嫁的队伍经过时,突然狂风大作。祝英台得知路旁不远处就是梁山伯的墓,下花轿前往祭拜。她刚走到墓前时,大风瞬息,坟墓裂开。千般往事浮现眼前,祝英台纵身跃入墓中。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一首千年乐府,正应了梁祝不朽的爱情。梁山伯墓前的裂缝合拢,一对蝴蝶从墓中飞舞而出,在绚烂的阳光下,共舞着越飞越远……

每当这一场景再现,都不免有些感动。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期盼,对于忠贞的向往,让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在民间也越传越广。因为梁祝故事的影响力巨大,也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民间传说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活的朝代,最早的是西晋时期。河南省汝南地区关于梁祝的传说持这一说法。而在浙江上虞地区的传说中,则说是东晋时期。在浙江宜兴版的传说中,则说梁山伯和祝英台是南朝齐时代的人。

而在存世的古代文献上,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朝代的记录,最早的出现在初唐梁载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也就是说,梁祝生活的年代,至少在唐之前。

而在唐朝晚期张读所写《宣士志》中则说:“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谢安乃是东晋名相,由此看来梁祝至少生活在与谢安同时代,或者更早。

宋、清时代的文献,也多说梁祝生活在东晋时代。

断定历史事件,最靠谱的应该是考古发现,可是到现今为止,全国出土的九座疑似梁祝合葬墓中,只有山东济宁梁祝墓出土了修建于明朝时的,一块刻有文字的石碑。可是,碑上记录了故事,没有记录两人生活的年代。

东晋时期,是大多数观点所支持的梁祝所生活的年代。奕天个人倒是认为,梁山伯与祝英台,更大的可能性是生活在南朝齐时期。

明代人徐树丕所著《识小录》中说,梁祝的故事在“《金楼子》及《会稽异闻》皆载之”。而《金楼子》是南朝梁元帝时期成书。

南朝齐武帝时成书的《善卷崇记》记载:“齐武帝赎英台旧产建寺”。

南朝经历了宋齐梁陈四朝,如果祝英台的财产生自西晋、东晋,历经上百年,谁在传承?传承数代之后,还会说是英台的旧产?传承人不知道,而且,过了几代之后,一般不会再说是英台旧产了。只有在时间相近的情况下,才会这么说。

而且,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发现,历史上女扮男装的故事,较早的都发生在南北朝。因为这一时期,胡人入侵,北方刚刚经历了五胡乱华的乱世。东晋灭亡,部分胡人南下,南朝女子的地位受北方影响,也得到了提高。

北朝民歌《木兰诗》中,就记载了当时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

在二十四史正史之一的《南史》中记载:“东阳女子娄逞变服诈为丈夫,粗知围棋,解文义,遍游公卿,仕至扬州议曹从事。事发,明帝驱令还东。”娄逞是中国正史上记载的变装第一人,女子穿上了男儿装,并且嬉游于公卿之中,甚至还入仕当了一个小官。不过,因为接触的人过于高级,被齐明帝发现,给赶回家去了。

从历史上看,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开始大肆讲究男女有别。即使是西晋被五胡所灭,衣冠南渡,士族大家的体面是更加的讲究。而且东晋时期,是旧门阀士族统治的一个巅峰时期,非常讲究门第出身。西晋、东晋没有科举,梁山伯却能够入仕为官,门第、背景并不简单,却不被祝家看好,这也是值得推敲的地方。

在当时,大户人家让自家女儿,女扮男装,去书院(更确切说法是私塾,公办书院起自唐朝)读书,并且和男子同吃、同住,这不可想象。古代有钱人,更多的是会专门请塾师到家,在家教授自己的子女。

综合起来的话,如果梁祝的故事,发生在西晋或者东晋时期,估计儒生、士族的口水都可以把两人淹没了。

梁山伯和祝英台,生活在南朝齐时期的可能性更大。当时的人们,对于女扮男装,容忍度比较高,甚至是持推崇的态度。这种情况下,梁祝才会被世人所接受,并被广泛的传扬。


奕天读历史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孟姜女传说》、《牛郎织女》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民间爱情故事,早在东晋时期便已经在流传这一凄美爱情故事。




作为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民间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早在东晋时期便在民间开始流传,其凄美温婉的爱情在民间广为流传,几乎是家喻户晓,成为千古绝唱的一段民间佳话。但是,梁祝故事到底是民间传说还是历史上实有其人?关于梁祝故事,史料记载丰富,关于他(她)们的原籍,朝代也有不同的版本。



八王之乱,晋室衰弱,琅琊王司马睿衣冠南渡,大量士人平民为避中原之乱纷纷相随南渡,而江南本东吴故地,这里以顾、纪、戴、虞、周、袁等大姓望姓形成的名门世族,与王、谢、司马、桓、庾、何等北方南下的侨姓,在东晋建立后,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士族门阀制度。而梁祝的故事,正是在这种时代的大背景下,成为当时一段感天动地冲破世俗的爱情佳话。

根据晚唐文人张读所编撰的传奇小说集《宣示志》的记载:

:“英台,上虞县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忍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表其墓曰‘义妇冢’”。



上虞是会稽郡下面的一个县,祝英台是上虞县祝家之女,她女扮男装,游学于会稽郡城,途中遇见同样到会稽求学的同学梁山伯,两人同窗三年情投意合,感情深厚,后来梁山伯知道祝英台是女儿身之后,欲向祝家提亲,然而祝英台早已许配给同乡马文才,梁山伯失望而回,最后在鄞县当县令时,因过度思念而去世,祝英台出嫁时经过梁山伯的坟墓,突然狂风大作,迎亲队伍不能前行,祝英台下轿来到梁山伯墓前祭拜,结果墓室塌陷开裂,祝英台投入墓中与梁山伯埋在一起,当时东晋丞相谢安对梁祝的爱情极为感动,把梁祝合葬墓称为“义妇冢”,民间更传说两人在墓中化作一对蝴蝶,双携飞去,与人间做诀别。



这是流传比较广的一个关于梁祝的故事版本,早在南朝梁元帝时期的小说《金楼子》和《会稽异闻》就有记载。但是历史上关于梁祝的故事版本是比较多的,除了上虞版本,还有一个汝南版本在民间广为流传,笔者前年曾去过汝南,汝南版本比东晋版本发生的时间更早,是在西晋,而且在汝南县梁祝的故事都有相应的发生地,比如两人的出生地,结拜处,读书的学院 ,甚至还有梁祝的坟墓,不过坟墓是分开的。汝南版本和上虞版本重要不同的一点是祝英台是撞死在梁山伯墓前的柳树前。汝南的梁祝文化很浓厚,也以“梁祝故里”自居,其与上虞版本都认定梁祝是两晋时期的人。



另外还有诸城、徽山、宜兴、杭州版本,皆缺乏历史根据,多源于一些笔记小说、碑记、地名,与上虞版本、汝南版本的丰富记载相去甚远。发生的年代跨度很大,从两晋到唐宋,都有不同的说法。也有研究指出梁祝故事的雏形是六朝时期流传于江南的民歌《华山畿》,里面的描述与上虞版本和汝南版本都比较接近,因此推测梁祝故事当发生在两晋南北朝时期。


大国布衣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梁山伯与祝英台凄美的爱情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他们的故事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探讨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需要从两个角度考虑。

一个角度:历史上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作为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的梁祝,其历史上可能是存在的。梁祝的故事定型在宋代(那个年代很多说书人讲故事),但梁祝并不是宋代人。唐朝人张读《宣室志》就有记载:

英台,上虞县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忍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表其墓曰‘义妇冢’。

可见,梁祝的原型最早可以推到晋朝。当然民间的说法有很多种,还有人说梁祝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他们的故事是假的,甚至还有挖掘到梁祝坟墓的传闻。

另一个角度: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背景

学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中魏晋南北朝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那个时代非常看重出身,有编修族谱的潮流。选官讲求门第,结婚也是,要门当户对。祝英台虽然是女子,但出身名门望族,梁山伯贫寒之家,所以祝英台的父亲是绝对不会将她嫁给梁山伯的。他们的凄美故事是时代的使然。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